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导游词孔子墓

导游词孔子墓

时间:2018-08-12 14:04

孔墓的导游词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世界上延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家族墓地。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3000亩。

  中国古典建筑有四大类型,宫殿、园林、陵墓、寺庙。

  孔府孔庙集中体现了宫殿、园寺庙的特点,而孔林则是陵墓和园林均而有之。

  孔庙,孔府显示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大家族的庄严。

  而孔林则体现了孔子及其后裔过世后的荣耀。

  自孔子于妻合葬,人植树为孔林之始。

  经过两千多年70多带的不断的延续拓展,逐渐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孔氏家族专用墓地孔林。

  神道:出去府城的北门,有条大道往前走直通古陵,所以大家称之孔林神道。

  在古人的观念当中,神道是孔子接受祭祀时,神灵寄出的通道。

  整个神道青石铺路,神道两边整齐排列着古柏,直到孔林的门前。

  它们形态各异,始终忠实的毅力在神道两旁。

  洙水桥:在我身后的就是洙水桥,而在洙水桥下流经的就是洙水河。

  因为洙水河流经孔子的墓前,所以于圣脉攸关。

  被后世誉为圣水。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跟泗水共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盖成。

  古洙水河早已经没有了,河上有桥三座,都是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所以叫做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lu4)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lu4)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

  翁仲,传说为秦代大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伋墓:孔子的孙子孔伋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

  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

  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

  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

  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孔鲤墓: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

  但因系“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孔子墓: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孔子墓旁边是其儿子孔鲤墓,和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

  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

  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到元武帝于大德十一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子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独有子贡在此守墓六年。

  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至圣林坊:从神道一路走来,走到牌坊边呢,就到了孔林中的至圣林了。

  这里原名宣盛林。

  在清朝的时候和孔庙一同改名为至圣林,此坊建于明朝,经多次重修,到现在仍然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

  彩画精细,显得十分精美。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复制。

  二门:二门市周围不接成华的一个楼门上匾额写的《恩赐重光》是明代皇帝所颁,因此也叫做重光门。

  按照请定制,只有在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者迎接皇帝的时候,才可以在13响礼炮的过程中将此门打开。

  两旁的廊坊是仿照封建王朝“六部”所建的“六厅”.  各位朋友,雄伟壮阔的“三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将会直接感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数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从而去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怎样凝聚,怎样发展的,在这里,你不得不为曲阜骄傲,你不得不为孔子骄傲,你不得不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

  “三孔”的游览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再见!

同安孔庙导游词

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明代以后多做县学,故也称文庙。

同安孔庙坐落在厦门市同安区城东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后毁。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大成殿,面积1050平方米,1987年重修。

同安孔庙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

现在为县博物馆,里面陈设着西汉以来同安当地乡贤名宦的史迹和历代文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前廊后轩,斗拱飞檐。

殿南侧是朱熹和宋代科学家苏颂、理学名宦林希元的祠堂。

北侧有兴贤育才坊、泮池、观澜亭和石雕陈列场,该场陈列着200多件当地收集的石雕碑刻,其中有唐代镇墓兽、宋代石将军、明代石马、清代石翁仲等等。

司马迁导游词150字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

《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

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

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

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

”这就是其出处。

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一派俊秀河山!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

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

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

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

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

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

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

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

“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

重要的原因是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

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

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

”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

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

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

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

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

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

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

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

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

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

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

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

导游词 急呀

Hi,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导游,欢迎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历史有一千多年了,尽管大佛崖壁上数百种石刻,数千尊造像风化严重,但从幸存的部分石刻中,犹能窥见盛唐风貌,其工艺之精妙,堪与甘肃墩煌,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冈等地的石刻辘美。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筑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鸟龙山,巨型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盛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区的风景,旅游盛地。

谢谢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急需 <山东省旅游景点导游词选编>中孔林中的内容

林本称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

  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

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

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

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

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其中柏、桧、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

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

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