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练习一口语交际是“介绍家乡”。
求一篇中山景点的导游词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导游词【急】今天就要。
。
。
。
。
。
。
。
。
。
。
。
。
。
。
好的追加100分苏州的
我爱我的家乡---五常。
从孩童时他就伴我快乐的成长
当我饱经风霜,历经沧桑,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他又做了我坚实的臂膀,宽阔的胸膛;让我依*,使我坚强
五常是全国知名的大粮仓,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如一位沧桑极富内涵的诗人的诗行,平素得不炫耀也不张扬,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让你为之倾倒
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我更爱家乡的父老乡亲
爱他们的质朴敦厚,爱他们的诚实善良,爱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家乡最富盛名的景致当属凤凰山和龙凤山,虽没有名山大川的气势雄浑,磅礴壮观,秀丽迤旎。
可他却以质朴清秀,脱颖而出,毫无娇柔之气更为真实亲切。
凤凰山,春来新绿遍野,如雾如烟,那可人的绿色呼之欲出,象要流淌一般,百卉千芳,竞相争妍,蜂来蝶舞,往来翩跹。
盛开的杜鹃花如跳动的火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鸟语花香。
曲径通幽处百泉涌生,泉挂石岩之上,成瀑布清流,虽不声势浩大轰然壮观,却灵动富有诗意,别有韵致。
骄阳烈日下挣脱山岩的怀抱,带着清凉带着清新,不急不缓地,似流淌似飘落,如草原上热情的洁白的哈达欢迎八方来客,向你舞动着好似是欢迎您的到来,让人感觉格外的亲切
夏季更是苍翠娇艳,浓墨重彩,装束适宜,宛如美艳不俗的女子。
这里山野菜、蘑菇、山梨、山里红、野果、山葡萄满山遍野皆是,象是装满了种类繁多的山珍野味的一个天然大仓库。
秋来硕果累累,缤纷绚丽,色彩斑斓。
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花,雪满山中,月明松静。
这春夏秋冬象你眼前的四副山水画,美得会让你赞不绝口。
龙凤山,山环水抱,山水相依,青山映于绿水,绿水环着青山,相映成趣。
水面如湖宽广又如江之浩荡,波光鳞鳞,闪闪烁烁,使人相见顿时清清爽爽,心旷神怡。
这潺潺流淌的清凉哺育着万亩良田,浇灌出稻花飘香,收获着滚滚金色的稻浪。
水下又是各类鱼虾的水府洞天,鱼肥水美,一年四季取之不尽,这不是正是富有所在吗!龙凤山,山水相连,象一对亲密的情侣,山象男人,朴实健壮,有坚实臂膀和铁一样的脊梁,那水好象是温柔秀气的女子,明眸皓齿,没有娇柔作造,稳重而大方。
这里的山水才是真实美丽的山水画,岸边垂钓的人们尽情悠哉的享受其中之乐,乘船游览时,可观红涯碧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忘情欣赏感叹之余,山水共景,又与游人同入画卷。
凤凰山和龙凤山之美有着相近却不相同之处,龙凤山如同质朴温柔,情意绵绵的一对情侣相畏相依,凤凰山挺拔俊秀,翠绿间远山含雪,有着惊艳绝伦,似一位才华出众,飘逸不群的文人隐仕,那神态超凡脱俗,仙风道骨。
它们的相近处就是四季四景美妙却炯然不同,但都会同样的深深吸引着你的。
家乡的山山水水美不胜举,我不是画家,无法用画笔勾勒,描绘、渲染出这山水的真实和美好。
我不是诗人,无法用准确、生动、美妙的语言去描写去赞誉它
我纵然是摄影师,也无法用快门儿来记录下处处充满的美好,时时变换的景致。
但我是五常人,这些美好让我感受至深,那山水间的朴实,厚重、纯朴和美好就象我家乡的人们,我怎能不爱我的家乡
我怎能不为我的家乡建设,发热发光,再创辉煌
口语交际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现在让你像大家介绍一下长城的特色,你会怎样像大家介绍呢
请用几句话
江苏无锡蠡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将去游览的景点是蠡园。
蠡园距无锡市区10公里,位于前湖北岸的青祁村,是一处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闻名的江南水乡园林。
【蠡园简史:得名由来—创建历史—景区分布】 蠡园因蠡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湖面9.5平方公里。
相传20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合助越王灭亡吴国后,功成名就,携西施隐居于此。
后人把范蠡、西施当年泛舟的五里湖叫做“蠡湖”,蠡园也因此而得名。
蠡园的建设,最早是在民国初年,当时的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岸边种植了柳树、菱藕,然后筑堤围坎,建造茅亭,形成了“梅埠香雪”、“南堤春晓”、“曲渊观鱼”等“青祁八景”,并设立“山明水秀之区”牌额以示游人,从而奠定了蠡园风景开发的基础。
1927年,又一位青祁村人王禹卿,在上海经营面粉生意致富后,回到乡里,在“青祁八景”的基础上辟地30亩,凿池引水,叠石为峰,历时三年建成蠡园。
1930年,台园的另一位建造者陈梅芳在蠡园旁建造了另一个园林,据范蠡在此与乡亲们一起养鱼的传闻,取名“渔庄”,并声称要胜过蠡园,因名“赛蠡园”。
1936年,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又分别营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筑。
解放后,1952年无锡市政府经全面整修,在台园与渔庄之间,建筑了一条千步长廊,从而将两国连成一体,统称“蠡园”。
1978年又在长廊之东拓建新园,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台园现占地123亩,其中水面占40%以上,全园分为四个景区:东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晓和四季亭;西部有千步长廊、湖心亭、凝春塔;中部有假山群、莲防;新辟的有春秋阁等名胜景观。
【蠡园大门—百花山房】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蠡园大门,这是由原渔庄大门改建而成的。
进门是90平方米的敞厅,右侧墙上刻有蠡园风景图。
向前过暗廊、月洞门,穿过假山屏障,只见右边堆砌着湖石、假山,这就是著名的百花山房。
它建于1934年,外观为落地长窗,配以各种花纹雕刻。
厅里陈设古式家具,房后种植芭蕉、棕榈。
百花山房回廊中的墙上装饰着彩绘壁画,它以西施故事为线索,形象地展现了西施~生的主要经历。
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浙江诸暨人。
在吴越争战中,越国谋臣范合帮助越王勾践设“美人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从而使夫差沉迷酒色,最终亡国。
由回廊向前,二层楼建筑是“濯锦楼”。
【假山群—莲舫—洗耳泉—桂林天香】 假山石阵是台园景区的主要特征。
1930年陈梅芳建渔庄时,用太湖石堆砌假山群,由浙江东阳人蒋字元设计建造。
来到假山群,只觉峰回路转,曲折盘旋,置身其中,如入迷宫。
假山群的建造丰富了园林内容,增加了山林野趣,又分隔了景区空间。
这些假山都以“云”字题名,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
假山最高处是“归云洞”,高12米。
在此可以眺望全园景色。
我们到此,是否有一种“身在此山中,不知云深处”的感觉呢
假山虽小,却风景独特。
在假山群旁,还配置着小亭、池塘、小溪、曲桥、石笋,并且种植了各种名贵花木,大有会稽兰亭之风光。
假山群中最大的建筑是“莲航”。
它建于1930年,三面临池,一侧和驳岸相连,分成三个舱:前舱是落地长窗,中舱装饰着矮墙花窗,尾舱隔有粉墙栏杆。
航是园林湖泊中建造的一种船形建筑,主要供人在游览时驻足停留,观赏水景。
江南园林造园多以水为中心,蠡园又建在太湖边,因此陈梅芳在假山群中造了这座莲航,使游人不在水中划船,却如同置身舟中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用意。
看完莲访,我们沿石路向南,前方有一口直径约一米的泉井,周围叠石形如耳廓,这就是著名的“洗耳泉”。
泉旁这块大石,状如狮子,似在守护着清泉。
再看泉畔石路两旁分布着这些湖石,倘若游客们仔细辨认,就能看出12生肖的动物形态。
跨溪石桥上有“潜鱼”两字。
此处景观以景状物,让我们不得不叹服造园者的别具匠心。
下面让我们绕过假山,来到一片豁然开朗的景区。
这里平地上种植着数十株古老的桂树,郁郁苍苍,香溢满园,因而名叫“桂林天香”。
倘若中秋时节来到这里,定能使您感受一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的情趣。
【酒虚亭—四季亭—月波平跳—空界桥】 走出假山群,过月老亭石拱桥,前面看到的攒尖敞开的亭子,就是“涵虚亭”。
此亭本来在蠡园东部,建渔庄时迁到这里。
原先亭子分成八面,有矮墙,上装花格长窗,1958年整修时,拆除了花窗和矮墙,成为现在开敞的样子。
1983年还塑有“西施浣纱”像。
“涵虚亭”前是“四季亭”。
四个亭子外形虽然一样,寓意却十分深刻,它们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
四季亭于1954年建造,造型别致,歇山式亭顶。
亭内三面扶手称作“美人靠”,亭顶上装饰着水生植物——荷花、荷叶、莲蓬。
我国古代把水生植物看作吉祥物,认为可以避免火灾。
那么这四个亭如何加以区别呢
一是看亭边种的植物:春亭旁种梅花和迎春;夏亭畔种夹竹桃;秋亭边种桂花;冬亭侧种腊梅。
二是看四亭所处的方位,无锡地处近海,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风向分别以吹东、南、西、北风为主,所以“四季亭”以东、南、西、北方位确定。
四季亭还各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这是在1980年《无锡日报》上公开征集评选的,它们分别是:春亭叫“溢红”,夏亭名“滴翠”,秋亭为“醉黄”,冬亭称“吟白”。
在蠡园西南角,临湖建“六角亭”,这就是蠡园风景之最的“月波平眺”。
它飞檐翘角,绿瓦红柱,因亭顶原立有一只仙鹤,故又叫“仙鹤亭”。
1958年整修时拆除了,换成现在的葫芦攒尖顶。
顶上有12根楞木,斗拱相连,雕刻着60只金凤凰,每五只凤凰由一条龙率领,中间绘有双龙戏珠,所以也叫“龙凤亭”。
1981年,无锡书画家倪小近写的“月波平眺”匾悬挂在亭正中央。
站在亭中可以眺望五里湖,领略湖光山色,所以也叫“望湖事”。
各位游客:如果我们在这里坐船游览蠡湖,便能眺望到远处的宝界桥,它是荣德生在1934年做60大寿时,出资建造的。
桥的全长375米,宽5.6米,高7.7米,桥下架有60个桥孔,象征荣德生60大寿。
因桥在宝界山下,故名“宝界桥”,又因为此桥是无锡最长的桥,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长桥”。
【南境春晓—千步长廊—暗红烟绿—凝春塔】 在“望湖亭”前沿湖边的是“南堤”。
长二三百米,30年代初,虞循真在这里种植桃树和柳树,称“南堤春晓”,成为“青祁八景”之首。
如今共有300多棵柳树,600多株桃树。
每到春天,红碧桃、紫叶桃,以及从外引进的金散金碧桃、重瓣白碧桃等十多个品种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将这里点缀得分外美丽。
沿南堤向东,走过假山石洞,是一个小天井,左边是木香树,右边是一棵紫藤,再向前穿过月洞门,就是长廊。
长廊全长289米,也称“千步长廊”,建成于1952年。
它既连接了老蠡湖和渔庄,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
长廊一面临蠡湖,另一面是长墙,墙上开有80多个漏窗,并用青瓦砌成各式图案,大家仔细端详就会发现,每个图案各不相同,别具匠心。
长廊东边,嵌有38块砖刻,刻的是苏东坡、米芾、王阳明等人的作品,这是在1928年建园时镶嵌上去的。
整个长廊临水一边设置长椅,既装饰游廊,又能供游人休息,倚栏观景,人在其中,确能领略到“山光照槛水绕廊”的意境。
于步长廊东边的尽头,用栈桥和长廊相连的是湖心亭。
湖心亭采用平桥涵洞的建筑结构,伸向湖中约50米,它是1935年由王亢元出资建造的。
整座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面通敞,上部金色琉璃瓦顶,底部用黄色架筑材料。
一面墙上雕刻有《嘉湖佳话》壁画;另一面有“晴红烟绿”匾,表明五里湖景色四时多变,因此也叫“暗红烟绿”水谢。
和湖心亭隔水相望的是“凝春塔”,高约数米,五层八角,红砖青瓦,小巧玲戏,中西结合,是蠡园中的著名一景。
【半亭—春秋阁】 现在我们从千步长廊返回,可看到长廊一端,有一段独特的建筑,它与长廊相连,一半是走廊,一半是亭子,因此名叫“半亭”。
半亭是千步长廊的延伸,它连接着蠡园新区,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
这里也是观赏春秋阁的最佳地方。
游客们:前方这座三层楼的高阁就是“春秋阁”,它建于1978年。
让我们走近阁旁,各位请看:这幢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矗立在整个园林的最高处,给台园建筑增添了层次错落的变化。
檐下高挂一块“春秋阁”的横匾,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的手笔。
阁名取自春秋时期范麦和西施的故事。
游客们:阁内有回廊,可以登临远眺,阁的底层还有一幅大型壁画《范蠡西施泛舟图》可供欣赏。
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登上春秋阁,居高临下地领略一番蠡园的壮丽景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