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亚丁导游词900字
亚丁风景区(全名: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围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组成,它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绝迹的纯粹,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香格里拉之魂”,被国际友人誉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亚丁风景区不仅有壮丽神圣的雪山,还有辽阔的草甸、五彩斑斓的森林和碧蓝通透的海子,雪域高原最美的一切几乎都汇聚于此,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当地虔诚的藏民一样,徒步转山是感受亚丁风光的最好方式。
不过由于亚丁保护区海拔较高,全程徒步还是需要相当的体力。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
保护区内的三座雪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南北向分布,呈品字形排列,统称“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圣地。
藏传佛教中称其为“三怙主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1928年,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到达此地,回国后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撰文并刊登所摄照片,将亚丁介绍给了全世界。
风景导游词
《鸟堂》导游词尊敬的游客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鸟的,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将带领你们游的天堂美景。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河中心是否感觉像一只大乌龟呢
其实那并不是只乌龟。
而是一棵大榕树,这棵榕树的树叶茂密,枝干粗大。
这棵榕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不论春秋,它总把人们放在首位,春季,它为人们挡雨;夏季,它为人们遮荫;秋季,它是值得人们观赏的一处美景;冬季,它又为人们遮风。
它真是一棵敬忠职守的好榕树啊
你们听见了吗
到处都是鸟声,听,那悦耳的歌声在四面八方传出来,这真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这里是鸟的大家庭。
你们看见了吗
一只翠鸟正在一枝苇杆上等着小鱼浮出水面呢
你们知道吗
这里的鸟真多不胜数啊:麻雀.画眉鸟.啄木鸟.灰雀.杜鹃鸟.白鹭.夜莺等等的鸟,听见了吗
现在啊,所有的鸟正在“叽叽喳喳”地举行大合唱呢
在这里,它们搭窝建巢,在这“天堂”尽情享受幸福,感受快乐,领悟自由,尽情翱翔。
不知不觉间,大家是否已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当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要离开了,虽然仍有不舍,但我希望各位团友能够用心感受这一切的美好,接下来迎接我们的是新的一天,新的景观。
导游词,一张就行,最好是和八,九年级文言文对应的景点。
急求,谢谢大家了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
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
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
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
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发源地。
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
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因为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
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突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好像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因为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周围的景色也很美。
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如果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抛去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
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去了。
索溪峪导游词60字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
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
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
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
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
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
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
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
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
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
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
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
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 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
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
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
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
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
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
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
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
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
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
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
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
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
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
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
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
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
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
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
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
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
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
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 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好,回到正题,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
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
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
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
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
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
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
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
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
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
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
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
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
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
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
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
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
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
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