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大昭寺导游词300字作文

大昭寺导游词300字作文

时间:2020-08-23 15:41

颐和园导游词400字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2012年5月宣告搁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

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

三门俱开,从那门入

从信门入。

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

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初建法门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 法门寺文化景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

所谓迎请佛骨[2],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做“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

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

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

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 法门寺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历代高僧良卿法师  良卿法师(1895年-1966年)俗名戚金锐,法名永贯,河南省偃师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生。

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于邻县宜阳铁佛寺出家。

拜印川老和尚为师,为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

民国八年(1919)古历十月在宜阳灵山寺受俱足戒。

民国22年(1933)受洛阳白马寺德浩和尚请住白马寺,任后堂监院十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院遭严重冲击。

7月12日夜,为阻止打砸抢分子毁坏佛宝,举火自焚。

法师焚身数日,弟子张政华居士(绍祥)不惧危险收集遗骨送至贤山寺交静一装藏。

静一命白龙村吴七老居士转送至长安终南山上天池寺安葬。

  1994年,法门寺择地中观山建普通塔院及历任高僧灵塔,静一率来正等至上天池寺迎取良卿法师骨灰回寺供奉。

19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良卿自焚殉教三十一周年,法门寺举办良卿法师灵骨入塔法会,如法供奉良卿法师遗骨人塔,永志纪念。

澄观法师  澄观(1916-1999),俗名陈元奎,1916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36年出家吉林省弥陀寺,翌年于奉天慈恩寺受具足戒。

1953年应法门寺住持良卿老和尚邀请常住法门寺。

1964年去永寿闭关,专修禅观,深悟机宜。

1967年又回到法门寺。

旋因“文革法难”被迫离寺。

  澄观法师善于中医针炙,以岐黄之术在民间治病救人。

1980年重返法门寺,为法门寺回归佛教界作了大量工作。

1984年担任住持,重立法幢。

1985年,发起创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亲任会长,并当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8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1991年,法师应邀访问日本。

1992年,法师筹资四百万元重建仿唐大雄宝殿七间,并新塑四十二尊圣像。

  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3日)升任法门寺方丈。

1998年10月因身体情况退居。

  1999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4时25分圆寂,世寿84,戒腊62夏。

法师生前曾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净一法师  净一法师(1922年-2002年)又名静一。

俗名张家训,1922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9岁读书,19岁(1940年)慕道出家。

1945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

1957年至1983年住扶风县贤山寺。

1984年,中国政府交还法门寺归僧人管理,同澄观法师一道接收寺院,重树法幢,修复古寺。

为筹集资金,法师曾去兰州、汕头、上海、广州等地募化20多万元,建成东西厢房及后楼,为法门寺恢复奠定基础。

1985年与澄观老和尚发起成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并任常务副会长。

  1987年后,法师担任法门寺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程。

1987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2002年6月13日(农历)晚9时15分安详示寂收藏文物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 佛指舍利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

长115厘米,宽69厘米。

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一千七百余字,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

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衣物帐》碑释文: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 后:重真寺将到物七件:袈装三领、武后绣裙一腰,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

水晶停子一枚。

铁 一枚。

真 身到内后,相次赠到物一百二十二件:银金花盒二 具,共重六十两。

锡杖一枚,重六十两,香炉一枚, 重三十二两。

圆无盖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

香宝子一枚。

共重四十五两,金钵盂 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金 袈裟三副,各五事,毳 纳佛衣二事。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 盘子、碟子共六枚。

新丝一结,百索线一结,红绣案裙一块,绣帕二条,镜二面,袜十双紫 鞋三双。

绣幞十条。

宝函一副,八重,并红锦袋盛。

第一重 真金小塔于一枚,并底衬共三段,内有银柱子一枚, 第二重 石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

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铀真珠装。

第五重真金 花函一 枚,以上计金四十七两二分,银十分半。

第五重银 金花 作函一枚,重四十两二分。

第六重素银函一 枚,重四十七两三钱。

第七重银金花作函一枚,重 六十五两二分。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一枚7银 锁子及金涂锁子七具,并钥匙 链子等,共计银 一十六两四钱。

银金涂花菩萨一躯,重十六两。

银 金花供养器物共四十件。

内 子一十枚,被罗子一 十枚,垒子一十枚,香案子一枚,香匙一枚,香炉 一副,并碗子钵盂子一枚,羹碗子一枚,匙著一副,火著一对,香盒一具,香宝于一枚,以上计银一百 七十六两三钱。

真金钵盂、锡杖各一枚,共重九两 三钱。

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

檀香山二枚,重五 斤三两。

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

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

  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席褥幞头巾子花鞋等, 共计七百五十四副。

  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

香囊二枚,重 十五两三分。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 二十两。

盐台二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 两。

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

水晶枕一枚,七孔 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棱函子二,琉璃钵 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银棱檀香木函子一口。

花罗衫十五副,内 七副,跨 八副,各三事,花罗袍十五副,内 八副,跨七副, 各四事。

长袖五副,各三事。

挟可幅长袖五副各五 事,长 暖子二十副,各三事。

内五副锦,五副绮,一副金锦,一副金褐,一副银褐,一副龙纹缔,一 副辟邪绮,一副织成续,二副白氍,二副红络撮。

下 盖二十副,各三事。

接(勒筒袜筒)五具,可幅续袍五领,纹毂披衫五领,缭续浴袍五副,各二事。

缭续影皂二筱,可幅臂钓五具,可幅勒腕帛子五对, 方帛子二十枚,缭续食帛十条,织成绮线续长 袜 四十双,蹙金鞋五双,被褡五床,每床绵二张,一张,锦席褥 五床,九尺簟二床。

八尺席三床,各 四事。

八尺踏床锦席褥一副,二事。

赭黄熟线续床 罩五条,耪黄罗缔枕二条,绯罗香倚二枚。

花罗二 幞头五十顶,绘罗单幞头五十顶,花罗秧帽子五十顶。

巾子五十条,析皂手巾一百条,白异纹续手巾 一百条,揩齿布一百条,细异纹续 皂四条。

白藤 箱二口,玉椁子一枚。

靴五双,各并毡。

  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 衣二副,各五事,挟领(有花纹的丝织品)下盖二副,各三事,以上惠安皇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 昭仪施;衣二副,八事,晋国夫人施。

  谙头施到银器衣物共九件:银金花菩萨一躯,并 真珠装,共重五十两。

并银棱函盛银锁子二具,共 重一两,僧澄依施;银白香炉一个,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银白盛香合一具,十万两半,以上供奉 官杨复恭施;银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袈裟一副, 四事。

以上展弘照施;银金涂 一枚,重四十一两, 僧智英施;银如意一枚,重二十两,手炉一个,重九二两二分,衣一副,三事7以上展明肃施。

  以前都计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 具、两;钱、锱等。

内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等, 计八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具等,金器计七十一两一钱,银器计一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锱。

  右件金银宝器衣物道具等并真身,高品臣孙克 政、臣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臣刘继 与西头高 品彭延鲁、内养冯全漳、凤翔观察留后元充及左右街僧禄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 颖、惠晖、可浮、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师益、 令真,志柔及监寺高品张敬全,当寺三纲义方,敬 能、从湮,主持真身院及隧道宗爽、清本、敬舒等一同点验,安置于塔下石道内讫,其石记于鹿项内 安置。

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谨记。

  金函一,重二十八两。

.银函一,重五十两。

银 口伽口口口口口一两口口口口水碗一对,共重十一 两。

银香炉一,重二十四两。

口口台三口,共重六两。

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

  中天竺沙门僧伽提和迎送真身到此,蒙恩赐紫, 归本国。

兴善寺僧党支书; 凤翔监军使判官韦遂政、张齐果迎送,真身口 当供养。

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刘处权、品敬权、口口口、张口口、右神策军营田兵马使孟可周、武 功县百姓口头王宗、张文建,王仲真等一百二十人 各自办衣装程粮,往来异真身佛塔。

十大之最 法门寺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法门寺[4]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皇泽寺导游词初中作文

刻造像,广政碑,近代的红军碑林等。

特定的历史原因,赋予了皇泽寺的多重历史文化积淀,加之近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皇泽寺更加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游客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历史的伟大和壮烈。

女皇真容地——则天殿 则天殿,位于皇泽寺内的中心建筑大佛楼下层,其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

现殿内端坐着金身的武后石刻圆雕像,头戴饰有坐佛的宝冠,胸饰缨络,半臂披帛,双手交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座,下著裙,披覆于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宽额广颐,和史籍记载吻合。

武则天,名望,公元624年生于广元,公元705年死于洛阳上阳官。

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

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两个特点: 一是石像神态表现出登基以后的持重安祥。

武则天一生执政49年,在位21年,当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岁正式改唐为周,登上了帝位,成为大周的圣神皇帝。

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装扮。

这也是武则天重佛,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的例证。

当时李家皇族信奉的国教是与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为教祖的道教,统治思想仍是传统的孔孟之道,母仪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就是贤德的典范,常居深宫不出,还精心编写出《女则十篇》教化全国女性。

唐王朝主张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统治阶层。

而佛教却有转轮女王的说法,于是,借助《大云经疏》的出台,武则天把她转换为女身弥勒佛降世,更能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得到堂皇正统的铨释。

皇泽寺又是北魏时期开创至唐时越发兴盛的佛教寺庙,把自己装扮成佛身,因而更加合适。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人们总是争论不休,褒美和贬詈并存,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没有第二个人物能使史学家们有如此相悖的评价。

她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独一无二的,孔孟之道流传千年的文明古国脱颖而出的唯一女皇帝,单凭这一点,就使得武则天注定成为一个盖棺也不能定论的充满魅力的人物。

但是,有几点是历史所公认的。

(一)积极推行富民路线,重视农业发展。

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稳步上升,人口由太宗时期380万户增长到女皇晚期615万户。

(二)国力强盛。

国家版图东西南北四域达到了整个唐代的极至。

军事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贞观时期。

(三)任人纳贤。

数次下诏求贤,对有才干的人破格重用,从而选拔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四)善于纳谏。

当时连农夫樵人都可求见皇上申述意见。

还着力改善妇女地位,使唐代妇女生活,出现了封建时代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局面。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她的局限性也很突出。

有过重用酷吏、任用外戚、扰乱刑罚、滥杀无辜之失,给国家造成了一些灾难和损害。

关于武则天宠信男宠薛怀义,二张等人的行为,历来是人们纷纷指责的焦点之一。

但古代皇帝哪一个又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男皇帝如此,女皇帝未尝不可?封建正统史家对此贬斥为母鸡司晨淫乱宫闱,会天下大乱。

然而,在武则天执政数十年时间里,却没有发生过一场成规模的农民起义。

女人称帝,这需要何等超凡的能力与智慧、胆量与气魄!当时不管历经沙场的武将,还是学富五车的文臣,都统统跪拜在一个女人的脚下,正如鲁迅先生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所以,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曾专门题写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的评语。

郭沫若先生也专门题写了这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就是说武则天执政,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启发了唐玄宗创建的开元盛世,她的功德在巍巍剑门关一带流传颂扬,光辉业绩使家乡广元也感到荣光。

真容石刻造像的右侧,陈列了这样一块碑——广政碑。

此碑是1954年,皇泽寺门口修宝成铁路(现铁路己迁)时出土的。

碑刻所镌刻时间是广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年间,为公元959年所刻。

碑首额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昭武军节度使李奉虞所立。

全文29行,每行29字,骈体文,文中凡遇后、天后,必提行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崇。

此碑是研究皇泽寺历史较早的实物资料,也是考证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重要证据。

要点有二,一是因为此碑上己明确写着皇泽寺,这个名称,比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要早120余年;二是碑文说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句,表明武则天是在其父亲任利州(广元)都督期间,生于广元。

碑文还记载了唐五代时期,武则天已被当地人当作神明膜拜,一遇灾事�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无不响应。

以及当时建寺规模、庙产等情况。

后来,祈求武后赐福这样一种民间的自发祭祖活动,演变为在武则天生日那天的 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广元民俗,也是广元现在每年9 月1目的女儿节的由来。

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隐诗利州江潭作、皇泽?quot;广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为主要依据,考证出武则天毫无疑问出生于广元。

石刻艺术瑰宝——皇译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是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分布在寺内西山东壁脚下崖面上,寺内造像大小窟龛54个,造像1203躯。

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盛于初、盛唐时期,唐以后基本逐渐成为武后专祭祖庙,不再继续开龛造像。

中心柱窟亦称支提式窟,位于大佛楼中层南侧,编号45 号,开凿于北魏晚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一窟。

此窟前凿方形窟门,平顶略弧,深2.76米,宽2.6米,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直通窟顶,窟室三壁开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大拿侧下各开一小金,龛中凿一佛二弟子像。

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

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拿中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像。

中心柱主龛所表现的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指佛教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以其在时间上相连续的关系,故俗称竖三世。

正中是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燃灯佛是梵文意译,也译为 绽光,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得名。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从衣钵相传的观念解释,这三位是太老师、老师、学生三代同堂。

中心柱,是由佛塔转化到石窟中而来的。

皇泽寺的中心柱窟,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传播影响,石柱上及窟室内三壁开龛,凿出佛像,供僧人诵经时礼拜佛像,以获取《菩萨本行经》所说: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之量也的功德。

此窟雕刻精细,结构巧妙,手法古朴,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

五佛窟位于皇泽寺五佛亭上层。

编号51号的叫五佛窟,开凿于隋代末年,该窟为敞口外方内圆大窟,内凿圆拱龛,龛顶略弧,后部设低谷,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主像,像后浮雕双树及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弟子迦叶、阿难;外侧为胁侍菩萨像。

其造像清秀修身,有北魏遗风。

弟子、菩萨站像膝部略曲,表现出一种轻松随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态。

雕像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纹,轻轻贴在修长的躯体上,隐约透出肢体的舒展健美,仿佛才刚从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谓曹衣出水的重要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佛窟)位于大佛楼上层,这一龛编号28号,叫大佛窟,开凿于初唐。

此窟呈平面马蹄形窟,弯隆顶,窟高6.68 米,深3.6米。

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右弟子与右菩萨之间的下部雕一双手合十、单膝而跪的供养人一尊,高0.67米。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阿弥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迦叶、阿难;外侧头冠饰宝珠的为大势至菩萨,头冠饰化佛的是观音。

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三位又称为西方三圣。

大佛窟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一窟。

它的形制、布局接近五佛窟,而像容渐趋丰满,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饰精美,刻画入微,雕刻技法熟练,介于阶梯式和圆刀间的过渡形式,确为我国唐代早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从大佛楼下来,我们去参观珍贵的桑蚕石刻连环画——蚕桑二十事图。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桑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和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桑树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和织帛技术。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蚕、 桑、丝、帛等象形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西汉初年的丝织品,工艺水平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

中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绸工艺,堪称世界一绝。

古丝绸之路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物和蚕桑生产经验。

但由于时代久远政事兴衰,保留完整的东西确实不多了,然而在皇泽寺内却保持了这样一组珍品——蚕桑十二事图。

蚕桑十二事图,镶嵌于皇泽寺五佛亭北侧廊内石壁上,由十四块石碑组成,高1.3米,总长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园石上,采 用阴刻平图手法作画,线条柔美,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美,镌刻细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美的川北乡土风情,是甚为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

这组连环画以蚕神马头娘倚马思蚕作首图,把人们带入了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丰收境地。

然后以《选桑椹》、《种桑》、《树桑》、《采桑》四图,展现我国清代培养桑树的经验;以《窝种》、《体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八图再现清代养蚕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部过程,可谓匠心独运。

这套石刻连环画的作者是清道光时广元县令曾逢吉。

清嘉庆十七年,湖北京山举人曾逢吉以军功出任昭化县令,见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使令各处利用广袤田野栽桑养蚕,亲自著书立说,总结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并作出一系列规定。

此法很快见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时,广、昭两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

到了这年冬季,曾逢吉奉旨调任松州同知时,赶给出这套《蚕桑十二事图》流传后世,图中,他倾注心血,把广元奇山异水融入画中,透过美丽的图画,能看见广元美丽的田园风光,勤劳的蚕妇和繁忙的村庄,令人似身临其境。

这幅连环画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广元一带地区栽桑、养蚕经验不可多得的实物。

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此拓片作为珍贵资料收藏,相关的农业大学还将此作为教学材料引用,可见它的价值。

近代文物——红军石刻标语碑林 这里是红军石刻标语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匾额。

碑林建筑外观为一座古建筑,座西朝东。

占地面积为三亩多,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厅内排列有序地陈列着58条石刻标语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有标语的水缸,三壁墙上巨大的通体玻璃内陈列着1933年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建立川陕苏区的重要拓片、标语45条计46幅。

整个大厅衬着青石石板铺成的地面,显得肃穆而庄严。

该碑林无论内容的丰富,还是规模的宏大、保护程度的完好,都称得上四川之冠。

石刻标语宣传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特色的宣传形式,这些石刻标语同川陕根据地的其它文献一样,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今天人们学习中国现代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中山黄圃报恩寺作文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遂昌的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

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

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

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

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

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

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

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