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大观楼三潭印月导游词

大观楼三潭印月导游词

时间:2018-02-25 19:12

关于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200字

昆明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范文2:  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

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

”万揆一先生在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

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

”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

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

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

”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

一是清雍正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清道光戴絅孙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

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余嘉华先生主编的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

”经考证,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

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

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

”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

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上联写登昆明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

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

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

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

孙髯翁长联问世,昆明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昆明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

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

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

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

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

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

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

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昆明昆明大观楼的文化与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昆明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

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

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

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

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

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

”(舒藻)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

”(《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

(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

”(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14年修筑。

  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

(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

“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

“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

(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

(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

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

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1998年,为迎接99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

鱼池柳堤,溪流石桥,芦苇芙蓉,芳草萋萋。

至此,大观公园总面积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

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范文3:  人们都说我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攀登过那绿树成荫的文笔塔,我参观过那风景壮丽的南宁,我还旅游过荷叶飘香的普者黑,特别是那昆明的大观楼令我难以忘记。

  暑假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昆明玩,最多要用四个小时才能到那里,到了那里爸爸就带我去大观楼里,那里的树挺立在那清清的小河边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里守护着小河,那里的草,你踩上去你觉得好像是踩在床上一样,如果你睡在上面再好也不过了。

记得,那里面有一座萧山你可以钻进去,就像你在钻时空隧道一样,里面还有一个游乐场,游乐场里有许许多多的玩具,我跑进里面就像进入了我的天堂一样,我眼里看见好玩的东西,我就想玩,其中我看到好玩的,连忙拉爸爸过来说:“我要玩,爸爸。

”爸爸说:“好。

”我们做了上去,我们玩完了以后。

我看见了过山车,爸爸说:“不敢玩,以后你长大自己来玩。

”后来我们就去找宾馆,我们就睡觉了。

  啊!难忘的大观楼,在这里我度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知道昆明的发展,在这里我知道了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将用文字记录下来。

谁能帮我找一下去普陀山、杭州西湖、灵隐寺、岳庙、六合塔的导游说辞

1、普陀山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山当曲处皆藏寺 路欲穷时又遇僧】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

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大士结缘四海,“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  【以山而兼海之胜 当推普陀】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

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普陀山三大寺】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

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五朝恩赐无双地 四海尊崇第一山】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

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

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

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众生心里佛心藏 改换人间皈马列 共建天堂】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

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普陀山十二景】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

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春晓、茶山夙雾。

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  莲洋午、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

  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十二景:  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  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他夜月。

  2、杭州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

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

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

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

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西湖名景演变〗  自从南宋的迁都,给西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出现了名传千载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

  元人效仿宋代设了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和西湖夜月的这个元十景。

  清代添设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直到现代的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都无不流露出人们对西湖的喜欢之情。

  【西湖之名的由来】  杭州西湖,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

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约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

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

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

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

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

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

  3、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灵隐寺的历史】  它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

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

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个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

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

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

  【描写灵隐寺的诗】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4、岳庙  岳飞墓亦称岳坟,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 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

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

  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 ”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

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 ,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

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嘉泰四年( 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游人进岳庙参观,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三字竖匾,继而是一个天井 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

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叶剑 英的手笔。

大殿正中是彩色4.5米的岳飞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显示了武将的英雄气概。

岳飞生 前是无资格穿蟒袍的,因后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

  殿两面壁上是明代莆田人洪珠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座像上面悬着一块“还我河山”的横匾,是岳飞 手迹,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 海所书,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展示了岳飞保卫国家的英雄业绩。

大殿天花板上绘有“百鹤图 ”,373只鹤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可谓岳飞浩然气节和坚贞性格的象征。

  正殿西面有一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上,岳飞遇害后 树就枯死了,后来就移放在岳坟边上,称为精忠柏。

现经鉴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属于松柏科的植物 化石,其历史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了。

  入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 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

庭园中间有一石桥名精忠桥;过精忠桥便是墓阙,造型古朴,是1978年重修时按南宋的 建筑风格造的。

墓阙边上有一口井名忠泉。

进墓阙重门就是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俑 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两墓保 持宋代的式样。

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墓阙后面两侧分列秦 桧等4人的铸铁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

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 。

墓园一侧,另有一组庭园,现已辟成岳飞纪念馆,供游人瞻仰。

  5、六合塔  位于钱塘江边的六合塔,位于钱塘江大桥一侧,甚为壮观。

  钱塘江畔六和塔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屹立在钱塘江北岸,西湖以南的月轮山上。

该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王钱弘俶应延寿、赞宁两个和尚之说,为镇服汹涌的江朝而建造的。

此地旧有六和寺,六和的原义有说指的是天地及四方,又有说出自佛经: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当时钱王以保境安民、不事战事为国策,塔名命为六和。

  六和塔初建时,塔身共有9级,高50余丈,塔顶装有塔灯,可供夜航的的船舶作航标之用。

由于历史上兵燹不断,六和塔屡毁屡建,现存砖结构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所重建,外部木檐为清光绪二十六年改建修缮的。

重建的塔身高59.89米,八面七级,全部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从外部观看,六和塔有13层,实际塔内只有7级,每两层为一级,每级中心都有小室,小室外面为廊道。

沿着螺旋形阶梯盘旋而上,可通顶层。

塔内各级的须弥座上,饰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鱼虫等图案,雕刻精致、生动传神。

在塔的每层飞檐翘角上共挂有104只大铁铃,临铮铮有声。

六和塔造型优美,比例适度,虽经多次修缮,仍基本保持着当时的风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临并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位于六和塔附近,是联系沪杭、浙赣两铁路的桥梁,也是中国自行建成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桥。

桥全长1453米,有15座桥墩,建桥历时3年,于1937年落成。

由于钱江水流湍急,且地质条件恶劣,曾有某些外国工程师排除了在此建桥的可能,最终是中国工程师茅以升完成了这一设计和施工。

  白塔同样位于钱塘江北岸,位置比六和塔稍靠上游,建于五代时期,八面九层,为白石仿木绍构建筑。

塔身四周启蒙刻经文、浮雕佛像或菩萨像。

传说宋代时塔下有白塔桥,是水陆交通要道。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