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陕西旅游导游词
陕西简介吗
这是关于陕西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的家乡,现在我将把陕西的概况介绍给大家.....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中游, 南部跨汉水上游, 北部跨黄土高原, 中部为关中平原。
南北资源兼备, 多种景观俱全。
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
自周开始又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个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赫连夏在定边、长安建都24年。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因古为秦地,故简称“秦”。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称“三秦”。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拥有各类文物景点3.5万余处,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省会西安市,是七大古都之一, 在1000多年间, 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司马迁墓、勉县诸葛亮墓、明代西安城墙、佛教净土宗的祖庭香积寺、大慈恩寺、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法门寺以及出土文物、大雁塔、小雁塔、扶风法门寺塔、高陵三阳寺塔、泾阳的崇文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子长县钟山石窟以及蓝田县水陆庵雕塑、西安碑林、耀县碑林、略阳碑林、摩岩题刻的代表陕南的石门栈道题刻、著名石刻昭陵六骏、汉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和唐桥陵石刻、以及众多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唐代艺术馆、咸阳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乾陵博物馆、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耀州窑遗十博物馆、司马迁纪念馆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
再加上陕西的民俗文化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的剪纸、各地的农民画、以及民俗的布艺等,更进一步促进了陕西省旅游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为陕西写一段欢迎词,30字左右·
朋友们,早上好
阳升起候,我们踏上了这片沃土,也就是过去的三地。
我代表陕西人民真诚地欢迎大家。
我是国旅西安分社的导游×××。
为了让大家对我印象深一些,我先自我分析一下。
大家看到我鼻梁两侧的深沟了吧,我一般喜欢朝南站着讲解,所以左鼻沟颜色深一些,这两条沟可以算是泾河和渭河吧。
我的众多的抬头纹好像是关中的条条田垄,而我的眼睛长得比较横,嘴唇又很厚,是典型的陕西人。
我想2000年前的秦代工匠就是依照我的祖先雕塑兵马俑的吧
就是说,看到了我,就看到了活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由活动的兵马俑来给大家导游,不仅幸运,而且安全。
谢谢大家。
用一段话介绍彬县大佛寺
大佛寺石窟开凿在泾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
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泾河自佛洞前蜿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
窟前5层楼阁屹立。
这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
1956年咸阳地区文管会对大佛寺进行了全面勘察。
大佛寺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内有造像的洞窟共19个,造像1498尊。
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之为西崖。
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
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洞。
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
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
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
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
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
第二层垒砌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站在洞内瞻仰洞内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
自第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
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
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
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彬县千佛洞 彬县千佛洞、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秀眉慈目,跌坐于莲台之上。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
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着华丽璎珞,神态恬静。
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
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型中的一大宝库。
大佛洞保存了当年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
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陕西有哪些有名的旅游景点
西安地区:秦始皇陵 秦始皇兵马俑 华清池 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 大雁塔 大慈恩寺 小雁塔西安城墙 半坡遗址 钟楼.鼓楼 秦王宫清真大寺 仙游寺 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南五台宝鸡地区:法门寺 周原遗址 炎帝陵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五丈原诸葛亮庙 青铜器博物馆 关山草原 钓鱼台龙门洞 凤翔东湖 周公庙 金台观红河谷森林公园 嘉陵江源头汉阳陵 乾陵 茂陵 咸阳博物馆昭陵 杨贵妃墓 彬县大佛寺石窟 乾陵黄土民俗村崇文塔 大地原点 顺陵石雕咸阳地区:水陆庵 香积寺 兴教寺 楼观台草堂寺 大兴善寺 骊山索道 大重阳万寿宫铜川地区:耀州窟遗址 药王山 玉华宫 玉华博物馆香山 姜女祠 宜君风景区 金锁关 宋塔渭南地区:华山 西岳庙 司马迁祠墓 党家村陕西洽州风景区 韩城市博物馆 秦陵 王鼎纪念馆惠陵 高力士墓 大禹庙 普照寺桥陵 杨虎城将军博物馆 龙门 华山索道少华山森林公园汉中地区:汉中博物馆 武候祠 武侯墓 朱鹮自然保护区南湖风景区 南沙河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五龙洞森林公园灵岩寺 张骞纪念馆 留候祠 蔡伦墓祠延安地区:黄帝陵 黄河壶口瀑布 宝塔山 杨家岭清凉山 万花山 凤凰山 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 王家坪 南泥湾 洛川会议纪念馆 杜公祠钟山寺石窟 洛川民俗馆 延安民俗文化村 摩岩石刻榆林地区:红石峡 镇北台 白云山 红碱淖安康地区:灜湖 灜湖金螺岛 香溪洞 南宫山森林公园子午栈道生态游景区 旬阳博物馆 楠木山庄 汉阳自然风光平利县风光 擂鼓台森林公园商洛地区:柞水溶洞 丹江漂流 天竺山森林公园 镇安风景区 洛南老君山杨凌地区:昆虫博物馆 水上运动中心 楼观台 人工降雨大厅
甘谷县大象山作文
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 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山体挺拔,毓灵峻秀,巍峨多姿。
文旗山与东侧的簸箕山遥相呼应,统称旗鼓山。
文旗山因其巅悬崖上开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甘谷县八景之一。
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得蓝天咯吱吱。
”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象”。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乘象入胎”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
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
有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
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窟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正式命名为大象山。
大象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赋词作诗赞颂之地。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不凡。
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烟波东泻,铁路、公路横贯渭川、通济渠水畅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丽壮观。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建寺久远 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为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宗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
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米高的石窟内,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大象山石窟大规模开窟造像大约始自姚秦,佛事活动盛行于北朝以后,鼎盛于唐。
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设戒碑有云:“陇右密迩关中,襟带五凉,当姚秦北周之际佛教盛行于禹城。
而大陕西来吾陇甘谷为必经之地。
窟像设之胜若麦积崖,大象山直遥应敦煌而无逊色,而2000年来高僧大德传胜衍绪亦不亚东南。
”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筑群而闻名,更为独特的是每至古历四月八“浴佛节”前后,满山遍野的紫丁香花争相怒放,香味益人。
寺院里,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木鱼笃笃,佛号声声,神光赫赫。
商贾游人慕名前来,为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悬崖有大象一躯,身长九丈。
自山巅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蹬,盖自古为胜迹矣。
”明清时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动更为兴盛,佛、道、儒三教并存,各凿洞窟,各建庙宇。
游客四时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数以万计的游人,参加春游盛会,热闹非凡。
大象山石窟以其丰润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华夏的人文景观,成为甘肃省东南部三个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悬崖大象” 和国内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大象库、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
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作品。
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和重妆、挂彩。
大窟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
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国家拨款建成;同年还补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纹等残损部分。
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
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造像的不足。
其余石窟大多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这些以僧人为主的佛窟,在内地的各石窟中比较罕见。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
北向,平面长方形。
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
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
造像超越佛教规范,失履半卧。
艺术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陕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从县城坐车出发,沿312国道走了约20公里,就看见了这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大佛寺。
全寺以大佛为主而建,主要由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洞四部分构成,有大小洞窟130多处,大小造像1980多尊。
在众多佛像中,我最喜欢的是大佛窟主像——阿弥陀佛。
这尊佛像方面垂耳,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 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
大佛左臂搭膝,右臂上弯,左指自然朝下,右指微微前曲。
大佛身高24米,肩宽13米,手掌宽4.5米,手指高2米,光指甲盖就要高50厘米, 4个壮小伙在大佛的手上打牌还觉得宽敞呢!大佛寺还有个动人的传说了,相传大佛建成不久,对面的泾河突发大水,庄稼被淹,屋舍塌毁,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好去求佛祖保佑。
佛祖见状,大发慈悲,施展法术,他用无名指轻点一下,泾河的水立刻退了下去,但当它的手收回时,河水又猛涨起来,为了使泾河的水不再泛滥,大佛就将这只手指永远的伸了出去。
从此,人们非常感恩大佛,便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八日定为了庙会,十里八乡的人前来祭拜大佛。
位于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是大佛寺另具特色的佛窟。
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
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游人会从中充分领 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
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最后,我们浏览了罗汉洞。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