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抱犊寨导游词作文

抱犊寨导游词作文

时间:2015-03-15 19:29

河北省和四川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著名景观,交通,各色小吃等旅游知识

“千年帝都”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名胜古迹多多,令人向往迷恋: 八大景观1、龙门山色2000年龙门石窟荣列世界遗产名录。

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

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

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2、马寺钟声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中的另一景。

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

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

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

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

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

因此,白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3、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

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

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

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

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

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

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

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

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

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4、邙山晚眺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

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

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

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九(农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

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胜地。

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

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写照。

5、天津晓月天津桥,在洛阳桥东100米处,古时用铁索连起无数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桥。

建于隋炀帝大邺元年(公元605年),后来,被隋末农民起义军烧掉。

到唐代,才改建为石桥。

其时,隋唐城周围五十余里,人口百余万。

洛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横跨其上,北与皇城的南门、端门相应,南与长达“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为都城南北之通衢。

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了,无怪乎唐代诗人刘希夷写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真是写景如画。

“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

可惜自宋以后,历经五百余年的战火,天津桥被破坏。

6、洛浦秋风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

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

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

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

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7、平泉朝游在洛阳城南30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有个梁村沟村。

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萦回,这就是唐武帝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椘郊易之所在 8、铜驼暮雨“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

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

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晋时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园。

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另外:1、龙门石窟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国家首批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

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白云山白云山位于洛阳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云山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脉腹地,景区内层峦叠嶂、险峰林立。

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顶,是中原地区日出云海的最佳观赏点。

3、白马寺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难怪陈运和为此写诗《白马驮经》。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4、重渡沟重渡沟位于栾川境内,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

神秘的历史传说加上重渡沟的景区三绝(水、竹、农家宾馆),是重渡沟由鲜为人知名不见经传而一举唱红北国,声震华夏,是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热点景区之一。

5、龙峪湾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栾川境内,方圆百里,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古木参天。

这里“龙”文化荟萃,自然景观万千,四季景色秀丽,奇峰异石林谷幽深。

溪水、清潭、瀑布纵横其间。

是原始的、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区,观赏面积300余平方公里,已开发12个景区218景点,是河南省首家“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6、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景区):位于嵩县西北部,景区分水、石、林、人文四条旅游线路,整个景区山、石、水、林、花、草融为一体。

雄、险、奇、秀、幽交相辉映。

两步一潭,三步一瀑,五步一景,看山花烂漫,听泉水叮咚。

7、洛阳寺院少林寺、白马寺、唐僧寺(玄奘故里)、广化寺、灵山寺、观音寺、石窟寺、皇觉寺、看经寺、香山寺、龙马负图寺、花山庙、古唐寺、藏梅寺、奉先寺、潜溪寺、大福先寺8、洛阳道观关林庙、上清宫、白云观、中岳庙、吕祖庵、神灵寨、高龙中岳庙、下清宫。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楼”。

风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1.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14.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