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保护孔庙导游词

保护孔庙导游词

时间:2014-05-20 04:54

孔庙导游词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

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

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

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意思是每年都按时祭祀。

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

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南北长约1公里。

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建水文庙导游词350个字

各位游客大家好,一路辛苦了,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相聚建水。

有句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个“十年修得同车行”。

我代表我们建水旅行社再次欢迎您们的到来。

说到这大家还是不知道我是谁吧

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我姓杨,叫杨前红,你们可以叫我小杨或者小红,我的朋友常对我说:“前红,前红,与众不同”,那在今天的游览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相信我今天的服务定会给大家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今天的游览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建议,也可以提出,我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身边这位是我们的刘师傅,他有很长的驾龄,虽说云南山路十八弯,但再怎么弯我们的刘师傅也会带我们走向光明。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游览的主要是建水文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过八个比较重要的景点,历时比较长,所以请大家带好水。

然后带上一个好心情跟我走。

各位朋友想必大家都初来建水,对建水也不太了解吧,那下面我就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建水。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建水。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秀丽,精品荟萃,民风淳朴,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雏鲁”和“诗书郡”的美誉。

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这里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哈尼族、苗族和彝族为主,另外还有傣族,回族等。

建水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的芒鼓舞和长街宴,彝族的花灯,烟盒舞和火把节,还有苗族的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风俗习惯等。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

建水还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古迹,如儒学经院有文庙、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学政考棚等;宗教寺院有指林寺、燃灯寺清真寺和云龙山寺等;人居宅院有朱家花园、张家花园、土司衙署等;遗址类有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碗窑古窑址等;地下岩溶景观类的有燕子洞溶洞群,还有其他一些旅游资源如双龙桥、朝阳桥、小桂湖、龙岔河古墓葬群建水老井等;还有一些文化民村民镇如临安镇、曲江镇、官厅镇和团山村等。

说到这不知各位朋友有没有人会说“我介绍的都是些玩的,那吃的和特产呢

”别急下面我就带大家进入建水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

建水美食有很多一说到建水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建水烧烤,但除了烧烤建水还有很多出名的美食如汽锅鸡、临安烧豆腐、传统名宴“三叠水”草芽还有燕窝及燕窝制品。

另外建水最出名的特产就是建水紫陶了,建水紫陶因质地细腻,清新光洁,透气性好“色如钢,音如磐,明如镜,光鉴照人”被称为“陶中一秀”。

也是送礼的好选择。

们一起走进这座文化大观园,感受一下“文献名邦”的深邃内涵吧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则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建筑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历经700余年能得以比较完好的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

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分为六进空间,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阁(尊经阁、奎文阁、魁星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静一亭、思乐亭、斋宿亭、西碑亭、东碑亭)、六祠(仓圣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崇圣祠、寄贤祠、乡贤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

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享誉全国的文化殿堂吧,各位朋友请抬头看文庙大门“太和元气”坊,。

它高9米是文庙的单体大门,是一座石木结构,三门五开间式的牌坊,整座牌坊采用雕刻造型装饰,姿态生动的六狮,二象拖着檐梁吊柱,是力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意为“天地浩然之气”是赞美孔子思想得天地之正气如同天地生育万物。

这也说明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办学的地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道之行,不择地至,大道兴而圣教兴,以道兴教”的含义,也透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气息。

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

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除了有狮象之外还有有龙,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

这就是一进。

好了我们往里走,各位朋友请看这个姿态庄严,文化气息逼人的立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孔子铜像。

它高3米,重675公斤,基座高1.5米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在1999年来建水参观考察后,慷慨捐资铸造,于2000年12月3日落成。

各位朋友,你们看到前面的荷花池了吗

这就是有名的泮池。

你们也知道我们云南有十八怪吧

其实我们建水也有十八怪“建水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就是“半亩方塘也叫海”。

这半亩方塘讲的就是文庙的泮池,说是半庙,其实建水文庙的泮池有45亩之大,列全国第一。

全国的文庙都有泮池,独建水文庙称泮池为“学海”,取“学海无涯”句。

所谓泮池,就是个大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

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为什么会有泮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古时曾把学校称为泮宫,校内的水池叫泮池。

不过泮池这个称谓太高雅,也不顺口,所以人们还是习惯于叫它学海,既表示学校里的海,又寓意为学无止境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整洁 得体的导游词

知道去什么地方游玩,才能写出相关的导游词

导游证考试考的导游词是哪几个地方

各位游客: 欢迎您光临天宁禅寺游览观光。

请先允许我把天宁寺的身世来历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这首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

他描写的虽是当时的金陵,其实常州东郊一带,旧时也是寺庙众多,楼台处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寺庙道观早已灰飞烟灭,唯有天宁寺经1300多年沧桑而久盛不衰。

她有许多奇特有趣的东西,欲知详细情况,且到现场听我一一介绍。

各位游客,请看,这金碧辉煌,梵宇琳宫的建筑群,就是闻名四海的天宁寺。

她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即公元627--655年。

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扬州高寺并称为东南四大丛林。

现在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点,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先请大家看山门对面照壁上的“龙城象教”四个大字。

这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

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过天宁寺,“龙城象教”四个大字,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三次到天宁寺拈香礼佛时写的。

乾隆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皇帝,他信奉佛教,对常州人文历史也很了解。

常州别称“龙城”,是因为常州人萧衍(502--549年)由于六龙降临而代南齐称帝,所以把故乡常州称为“龙城”;“象教”是佛教的总称,“龙象”又是佛门的代称;乾隆肯定了天宁寺法规严谨,仪式隆重,是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禅宗道场。

题词含有褒扬奖掖之意,称颂天宁寺是常州以佛的形象教化僧众和善男信女与人为善的一方净土。

好,请进山门殿。

这斗拱牌坊式山门,是1997年新建的,与后面的几座大殿连线成片,显示出气势雄伟,先声夺人的轩昂气派。

殿中是以香樟木雕凿而成,全身贴金的“千手千眼观音”。

为什么要塑“四面观音”呢

佛学上说观音对众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尊卑,她都有求必应。

所以人们特别喜爱这种平等待人,心怀慈悲,普渡众生,满腔仁爱之心的形象。

把她供奉在进门之口,便于人们从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她,以遂心存喜悦,祈求吉祥的心愿,也方便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欣赏民族雕塑艺术。

现在我们走进甬道,到天王殿去拜会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

身着青袍,手捧琵琶的叫“东方持国天王”;身着青袍,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穿红袍,手中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绿袍,右手执宝幢(俗称伞),左手握银鼠者是“北方多闻天王”。

他们各护一方天下,使佛法不受干扰或侵犯。

其形象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回上描写的魔礼海、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的神态、法术、神通是大体一致的。

他们手中所持的物件,称为“法宝”,用以镇妖祛邪,制服敌对,以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风,指宝剑的锋,以保护众生;调,指琵琶,用音乐来教化、愉悦民众;雨,指宝伞,以制服群魔;顺,指龙,以维护安定,保护世界和平。

天宁寺的四大天王,高达7.8米,连同神台9.1米,其宏伟肃穆的形象为国内寺院同类塑像中少见。

充分显示了我国佛教造像的高超艺术。

透过四大天王的神秘色彩,从教化育人的角度来看,可以使我们受到有益的启示。

如持国天王教化人持国持家要负责尽职,那琵琶上的弦太紧会绷断,太松又弹不响。

意在告诫人们处事要讲求分寸,恰到好处。

增长天王劝喻人们要不断追求进步,智慧、技能、品德都要“增长”。

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则开导人们要多学多听多看,看到好的要吸收采纳,不好的要抵制或舍弃;广目天王手中的龙代表变化,客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意在要注意防止干扰或污染,在广目多闻过程中,不要为外来的邪恶妄见所左右,要踏踏实实地做人。

步出天王殿,是“田”字形的四合大院,两座罗汉堂分列东西,形成四角等边的四个配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

将这四大菩萨同塑一寺,各居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象征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所以佛教信众认为凡到天宁寺进过香的人,就好比参拜过四大佛山了。

这是天宁寺善解人意,帮助那些难遂心愿的人顺利如愿的体现,该算是一个特色吧

女士们,先生们,您对五百罗汉大概不会陌生吧

常州人有个习俗,每年春节要到天宁寺来“点罗汉”。

按照自己的年龄,任选一尊罗汉为起点,待数到与自己年龄相同的罗汉,从他的喜怒哀乐中,便可预卜当年的“前途命运”。

其实,这除了逗孩子玩儿之外,主要还是人们透过罗汉不同的神态,作一番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心理上的慰藉。

东西两厢罗汉堂的罗汉分坐四排,每尊身高一米左右,全身贴金。

他们或俯或倚,嘻笑怒愁,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不凡;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盘膝;有的拄杖睁目,合十摊手;有的参禅入定,念念有词;有的闭目凝神,煞有介事,还有托钵飞铙,卖弄法术,真是千姿百态,各呈其趣。

天宁寺早期的罗汉,始塑于清代乾隆年间,之后不断充实提高,曾被宁波七塔寺、南岳祝圣寺和四川、云南等地寺院作为样本依照塑造。

特别是砌嵌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墙面上,用玻璃框加以保护的五百十八尊罗汉青砖刻像,线条流畅,刀法纤细,构图优美,表情生动,成为天宁寺十年浩动中唯一幸存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物珍品。

据《天宁寺志》记载,当时各地出洋经商的船主,最担心航海时被大风恶浪袭击,于是就到天宁寺求佛祖保佑,并恭请一套罗汉拓片供奉船上,使天宁寺的罗汉像,又传播到了海外。

请各位注意:罗汉堂里还有两位尊贵的陪客--济颠和疯僧。

济颠,人们尊称他“济公”,是南宋时代的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

他神通广大,吃熟的吐活的,装疯卖傻,玩世不恭。

但他仗义扶弱,接济贫民,不畏权势,常爱嘲弄达官贵人。

传说他是罗汉转世,因去罗汉堂报到晚了,所以只好站在过道里。

你仔细看他的眼神,从嘴角看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当中看是啼笑皆非,可见我国佛教文化的塑造艺术之妙。

另一位东罗汉堂的陪客疯僧,小说《说岳全传》说他与济颠是同时代人;昆曲《疯僧扫秦》中,说他手中的吹火筒没有洞,扫帚是连爿的。

戏文中的秦桧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答:“不能有洞,否则就是私通番邦

我这扫帚不是扫地用的,是要扫尽奸臣

”秦桧被这疯疯颠颠的和尚骂得目瞪口呆。

后人在寺庙里供奉他们,并非因为他们是什么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们那种不怕强权,敢于扶贫济困的精神。

常州天宁寺还有两件天文科学仪器,是各地寺院所绝无仅有的。

它就是放置在大雄宝殿丹墀两侧,东面像石碑式样竖着的叫“面东西日晷”;西首像台面模样平卧的叫“平面日晷”。

它是据太阳光线照射到晷面上的扇形线条图,就可以读出时间和节气来。

这是历学家、曾任阳湖(即今常州、武进)知县官张作楠,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运用天文历算原理,吸取明代末年传入我国的欧洲日晷的优点,按常州地处的纬度设计制作的。

据专家考证,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日晷中,采取这种形制的并不多见,故已被收入《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图录》一书之中,这也是天宁寺特有的一宝。

现在请各位到天宁寺最为雄伟庄严的殿宇--大雄宝殿去观光。

我不想细说,只向大家说大雄宝殿特色的五个字:高、粗、多、奇、巧。

高,就是殿高25.8米,建筑面积达1031平方米。

旧社会有一种说法,寺庙的高度不得超过文庙。

大雄宝殿高度号称9丈9,竟超过府、县孔庙一倍之多,岂非大逆不道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雄宝殿重建时,常州一些文人绅士向府衙状告天宁寺方丈冶开禅师。

官司闹了3年之久,天宁寺竟打赢了。

为了给这些地方上头面人物一点面子,仅仅将殿脊稍稍改低了2尺(0.7米),这个“高”是来之不易的。

粗,大雄宝殿这么高大,屋面负荷这么重,全靠那两人都合抱不进来,直径达80厘米,长10米多的12根铁梨木(一说是花旗松)支撑,这么粗大的木材从何而来

晚清时期,我国与洋商的经贸往来,都由常州籍人、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一手操纵。

当时天宁寺曾向他求助,而美商大来洋行恰巧想在上海经营洋松木材,申领执照等事宜跳不过盛氏之手。

他即乘机托美商在国外代购。

洋人虽有难度,但又不敢怠慢盛氏。

不久,就从南洋群岛运来了这批木材,解决了这一难题。

多,就是砖木雕饰多。

三尊大佛的莲花座(又称须弥座),大殿上三张金碧辉煌的供桌,悬吊在空中的三盏琉璃灯,都是用椴木、樟木一件件雕刻组装而成。

雕刻的内容有花卉、佳果、飞禽、走兽,有戏文故事,有经卷人物。

屋面上正脊和戗脊,几乎全是用砖雕饰件嵌砌而成。

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江南其它寺院所不及。

奇,乾隆题写“龙城象教”,概括了天宁寺的特色。

所以“龙”的形象在天宁寺里是十分显眼的。

你看,山门殿是青龙,天王殿是黄龙,大雄宝殿是金龙,玉佛殿为赤龙,三宝殿为乌龙。

大雄宝殿的金龙尤为奇特。

是用金砖镂雕拼制而成。

龙身高4.5米,伸出3米长的龙须,气势威严磅礴。

它早、中、晚的色彩能随时而变。

早晨旭日东升,金色“龙吻“上晶莹的露珠,透出微微的红光;中午艳阳高照,日光泛白,“龙吻”成金黄色;傍晚夕霞斜照,“龙吻”又变成了古铜色。

巧,悬挂在殿正中的巨匾,长7.5米,高2.2米,“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每字3米见方。

这么大的字,是由常州籍书法家费念慈所书。

当时的规矩是要用多大的字就要写到多大,不作兴先写小字再放大。

写这么大的字,哪来那么大的笔

原来费先生是用木槌把包棕子用的箬叶槌击成丝,然后把它扎在约2米长的竹竿上,以几十斤刷墙用的黑色粉末--轻煤加水调和成墨汁,用芦菲铺在地上代纸写成的。

再有一巧,“龙城象教”御书原匾,经历200多年的沦桑岁月,建国前早就毁得踪迹不见了,现在又怎么恢复的呢

有心人先在市内找到乾隆手书的“龙”、“城”、“象”三字,“教”字是请金山寺方丈慈舟禅师在镇江碑林乾隆手书石刻上拓印下来的。

这块御匾就这样再现了,你说事情办得巧不巧

现在请各位移步到大殿背后,朝拜彩塑海岛观世音。

这个大型彩塑群像,俗称“望海观音”。

上有127尊大小塑像,高达13米。

它以山峦起伏,海涛汹涌为背景,配以云彩、水浪、亭台、宝座、苍松、翠柏、桥梁、瀑布、篷船,兼有龙飞凤舞,浪拍龙宫,白鹤翔空,鹦鹉欢歌等具有动感的景象。

显示出色彩斑斓,错落有致,分合得体,结构魁伟的气派,给人以一种高大深邃,庄严无比的感觉。

群像的中心人物是赤着双脚,立在鳌头上的观音。

她手持杨枝净水瓶,内装神奇的甘露,用以救人百病,表现出“普渡众生“的风范。

左边侍立着双手捧有宝珠的是龙女;右边向观音合十参拜的是善财童子。

旁有龙宫,上有手持金刚杵的韦驮,手执大刀的关公,托着宝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杨戬四位护法神,周围有18罗汉。

观音上面是地藏王,其左右是闵公、道明两尊者。

观音左边骑青狮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

最高处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释迦牟尼雪山苦修6年的场景。

他赤膊抱膝蹲坐,因不吃人间烟火食,所以瘦得肋骨毕露,靠白猿献果,麋鹿献奶苦熬,说明他经受了非凡的修炼,形象特别鲜明。

其左右上方有日宫和月宫,他们是光明使者。

再上面是天龙八部护法神。

有趣的是左下面有尊罗汉,敞开的胸膛里有尊佛像。

佛学上说人人都有佛性,因而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只因为人们心中的那尊佛睡而不醒,私心杂念蒙蔽了人的善性。

这是劝勉人们要修身养性,多做好事,不要伤害公众利益的一种形象比喻。

总之,海岛观音壁塑的众多塑像,不仅造型优美,神采奕奕,而且主次分明,彼此呼应,安排有序,不愧是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天宁寺还有从缅甸、泰国请来的玉佛、铜佛,有1990年新建的放生池,现在又在寺后兴建13层的天宁佛塔。

天宁寺和尚的梵呗唱诵曾晋京表演,在港台地区也很受尊重。

这些都说明了天宁寺的地位和声望。

相信她的建设和发展必定会与时俱进,越来越好,也欢迎各位与您的亲朋好友下次再来

世界遗产导游词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遂昌的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

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

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

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

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

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

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

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