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
1、若失本心,即悔,忏悔之法,是为清(金刚三昧经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
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华严经修慈分)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
若生轻心,则为自伤。
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梵网经)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诸法集要经)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有部律)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智者大师)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智者大师)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翠严禅师)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
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
苦哉苦哉。
(黄檗襌师)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
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
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
万境咸真矣。
执石成宝矣。
众生即佛矣。
(飞锡法师)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
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
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
赞叹亦如此。
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盘山禅师)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圭峰法师)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随家丰俭。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佛眼禅师)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襌师)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禅师)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襌师)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襌师)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云峰襌师)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
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
(仁潮禅师)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
(妙禅师)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
(莲池大师)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
(莲池大师)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
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
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莲池大师)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莲池大师)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袁了凡)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
’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
道业未成,无常至速
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西方确指)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
(西方确指)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
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蕅益大师)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蕅益大师)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
(蕅益大师)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蕅益大师)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
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蕅益大师)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诵帚襌师)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
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
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
(彭二林)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
(彭二林)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
戒之
(印光大师)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
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印光大师)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印光大师)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
(印光大师)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
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
(无量寿经)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观无量寿佛经)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善导大师)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
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诸法无行经)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
(灵芝元照律师)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
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
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
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57、人生能有几时
电光眨眼便过
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
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天如禅师)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
(天如襌师)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
诸宝物作苦具想。
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
(妙什襌师)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
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
(妙什襌师)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
(妙什襌师)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
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
(妙什襌师)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
(妙什禅师)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
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
(幽溪法师)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
远离此爱。
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
得离此嗔。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
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师)66、如何说得娑婆苦
苦事纷纷等猬毛
(西斋禅师)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
(袁宏道)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莲池大师)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今老矣
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莲池大师)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
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莲池大师)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蕅益大师)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蕅益大师)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
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
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
(彻悟禅师)75、悲哉众生
欲念未除,道根日坏。
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彭二林)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
时不相待,珍重
珍重
(彭二林)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
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张守约)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
(悟开禅师)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
以下悉同)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
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许多禅宗大德到最后都念阿弥陀佛,这种念佛跟一般人念佛有什么不同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元音老人:一法门深广,普被三根,圆教。
盖心即土、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故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土即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无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无有一宗能超乎净土之外了。
所以净土能高能下,可深可浅。
如就净土的本义说来,修行人的心清净了,则一切土、一切处无不清净、无不自在,十方世界无不同时化为净土。
心如不净,即便在庄严佛土,亦复颠倒烦恼。
古德云:心净阿鼻即为净土,心秽净土即为阿鼻。
至于西方乃表日升于东落于西,结果圆成之意,故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净土,以圆成佛果也。
真修净土者,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庄严和阿弥陀佛圣像作观,更或观自身即弥陀等,不令攀缘住着。
才有念起,即凛觉转空,或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续。
久久专注,努力用功,时节因缘到来,忽然能观与所观、能念所念,顿时脱落,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即当下现生净土。
这在禅宗谓之明心见性,在净宗谓之“花开见佛悟无生”,语虽异而义则一,故禅净不分家也。
欲真生净土,正不待死后往生。
必须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
《弥陀经》所说之“临命终时”一般皆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
如按经的精义来说,盖所谓临命终时者,不是死下来的时候,而是“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
什么是生死命根哩
就是我人的颠倒妄想啊
所以《弥陀经》在临命终时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
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别无他念,这生死命根——妄念,即将终断。
到最后忽然根尘脱落,一心不乱,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净土了。
到那时,方知娑婆即是极乐,极乐即是娑婆,平日分东分西、说净说秽,皆如白日做梦。
故云真生净土者,生而无生,去而不去也。
如果仍有娑婆、极乐之分,净土、秽土之别,正是心未清净、妄念未尽也。
可惜现阶段一般修习净土者,眼光均向最下层看,修行从最低处着手,异口同声说:“我们修净土宗,以生西为目的,而生西是仗佛慈力接引的,是他力修行,不是自力修禅宗,不要明心见性。
”如问他:“一心不乱”是什么
为什么《弥陀经》要说“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呢
他便连说不须不须。
灵峰藕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我们只要具真信切愿,临终自有阿弥陀佛接引生西。
只要能生西,就是下品下生,纵或边地疑城,于愿亦足矣。
因为既到西方,成佛不过时间快慢长短而已,终得一生补处预期成佛。
比在娑婆沉沦六道者,不知好万千倍了。
因有此如意算盘好打,于是有些善男信女往往把生西的责任推到阿弥陀佛身上,自己不肯努力修持,勇猛精进。
早晚除作二时课诵外,一点也不遵照古人修持的方法,绵密提持佛号,用以打扫妄念、改造习气,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
他们哪里知道藕益大师的说话是二句对合语,绝不可切开来断章取义。
因为信、愿、行是净土宗修持三要诀,缺一不可。
关于此理,净土大德说得很清楚,无信愿即不能与佛慈愿力相接而生西,无行非但无从表示信真愿切,更不能完成信愿。
故大师在上面说了信愿,接下来就说:“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就是说要上品上生固要甚深之修持功行,即下品下生亦须相当之修持,方得往生,因修行不力,正是信不真,愿不切也。
并不是阿猫阿狗口里念佛而心不净的人都能往生的。
更何况大师之有上语,是针对当时以念佛求定,不思生西的人说的哩。
永明寿大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
”佛虽现前,实无来去。
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
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月虽在天,而不现影。
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如照密宗的说法,阿弥陀佛是兴无缘大慈,无人不接、无生不救的。
不问什么众生,于命终时,都一视同仁,放光普照,接他们生西。
只以众生障重,不能相接。
甚者,因佛光炽盛,畏而逃避,窜入恶道,宁不可悲可叹
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西,非脚踏实地努力用功不可,绝不能贪便宜怕吃苦,把生西的责任单单推到阿弥陀佛的身上。
不然,《观经》为什么教我们种种入观的方法,《弥陀经》又教我们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哩
观想或观相比较心细,功夫较持名念佛难,故晚近净土行人都只修持名。
现在我们就持名念佛法门来谈一谈它的修法与奥妙。
释迦文佛默察末法众生垢染深重,难以打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巧妙地设一念佛法门,将一粒清净佛珠——万德洪名——安放在众生妄染心中,密密转移其颠倒妄想,从切近处断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开敷,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
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
念贪、嗔、痴则杀、盗、淫恶业起,恶业起,生死轮回无有止息。
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
古德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莲池大师云:“念佛就是于众生生死切近处(妄心)作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
”我们如果不体察佛祖的深心和伟大的教导,认真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赖弥陀之愿力接引往生,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古德云: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应)生西易。
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们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
上中下三根,不问哪种人,都须遵照这确切的指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统统摄在一句佛号上,绵密提持不绝,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化为佛心,与西方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
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
”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求次数,以免伤气耗血,亦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空可钻;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免妄上加妄,更不可认念佛成片为难,畏惧不前。
我人果真看破红尘,知一切是幻,毫无系念,定能死心塌地地抓紧一句佛号,着力提持,而不致口念心乱,妄念翻滚不歇。
念佛如能像推重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虽下下根人亦不怕佛念不能成片,心不开悟
因念佛功夫,不在懂得深奥玄妙的道理,而贵专一。
心不外驰,便能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纯,妄心何患不融,佛性何患不见
故云:下下根人有上上智。
盖看破红尘,一切放下,专心念佛,即上上智也。
净宗大德嘱人,不要管他是否一心不乱,也不要问他明心见性与否。
只安详稳步秉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
一是怕我们要求一心不乱或明心见性而妄上加妄,反自误事;二是恐要求过高,胆怯众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敢进修。
并不是说念佛法门不要一心不乱,或与明心见性无关。
净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践履之中,于真实行处而暗合道妙。
故上、中、下三根人遵其所教,平实念佛,俱能见性。
不似禅宗,只接上根利智,中下根人无从问津,故法门深广也。
或者有人说,这是禅宗的说法,不合净宗的轨则。
兹为增进读者信心起见,节录一段印光大师《念佛三昧》如下,以证余言不谬: “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而念,返观而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念外无观。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
须向着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
’此之谓也。
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应道交,正好着力。
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
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之见,是名真见。
到此则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嘈,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如旭日东升,圆明朗彻;语其体,犹皓月西落,清净寂然。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象,唯是一色,了无异味。
论其益,现在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 诸位,请看这一段说话,岂不尽与禅宗同出一辙
念佛时,非但要观念一致,还要在阿弥陀佛这一佛念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岂不即是禅宗参话头的功夫
及至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力极功纯,豁然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与下面一大段所描绘的悟后境相,岂不即是禅宗参究豁开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境界
我们现在对一般人不说参究提撕,只说心念耳闻,观念一致,极力追究,功夫纯熟,自能豁然脱落,证入三昧,与禅宗明心见性,完全无二。
但不能像现在一般人,仅以做早晚功课为完事。
说到此,真难立言
连德高望重的印光大师末后还要慨叹地说一句:“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何况他人
法华会上佛说法,尚有五千人退席,遑论末法时代,要人人信入,不生疑谤,又怎么能做到哩
每天都念阿弥陀佛,只会念这一句,好吗
只会念这一句,当然好啦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人的根机普遍低劣,大部分人没有力量真实的修行,但是阿弥陀佛为了救度我们这些没力量修行的众生,发下了平等救度十方众生的弘愿,就是要求我们一向专念弥陀的佛名。
一向专念弥陀的名号非常适合没有时间,力量修行的现代人。
因为非常简单。
楼主能专念这句名号可以说是有大善根福德的人。
您能专念弥陀的名号十方诸佛都护念你,都赞叹你
请记住:末法时代决定能了生脱死的人都是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人,只有一向专专念弥陀名号的人才是被阿弥陀佛挑选出来将来临命终时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
对了安徽弘愿寺是专弘扬念佛的道场您可以上网看一看慧净上人和净宗法师都是弘扬念佛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开示都很浅显易懂,我想他们的书和光碟都会适合您。
弘愿寺网站上有请都是免费结缘。
一向专念弥陀的名号之外不用在夹杂念别的佛菩萨名号和咒语,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专念这句名号就包括了一切佛菩萨经咒的功德。
念佛顺其自然就好,有妄念不要管就好,只管念佛。
善导的师的往生是什么时后
问:善导大师往生是什么时候
答:唐高宗永隆2年3月14日,是年69岁。
往生后身体柔软,面色如常,众人闻道香味,听带音乐,久久方才消失。
求数学手抄报的内容(5年级)
第一写关于数学的名言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毕达哥拉斯说:“数支配着宇宙”哈尔莫斯说:“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米斯拉说:“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培根(英国哲学家)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布尔巴基学派(法国数学研究团体)认为:“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黑格尔说:“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魏尔德(美国数学学会主席)说:“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柏拉图说:“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考特说:“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第二写关于数学的意义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第三写关于数学的小故事数学名人小故事-康托尔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
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
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
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
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
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
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
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
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念佛三昧,单指佛号吗|
念佛三昧不是“持号念佛”。
念佛三昧是“禅”观想,持号念佛是口念。
观佛三昧法 佛为法.王。
能令人得种种善法。
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
念佛者。
令无量劫重罪 微薄得至禅定。
至心念佛佛亦念之。
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
念佛之人诸馀 恶法不来扰乱。
若念佛者佛常在也。
云何忆念。
人之自信无过於眼。
当观好像便如真 佛。
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於足。
从足复至肉髻。
如是相相谛取还於静处。
闭目思惟P. 3 系心在像不令他念。
若念馀缘摄之令还。
心目观察如意得见。
是为得观像定。
当作是 念。
我亦不往像亦不来。
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
然後进观生身便得见之。
如对面无 异也。
人心驰散多缘恶法。
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於坑井险道。
念则如子行者如母 。
若心不住当自责心。
念老病死甚为切近。
若生天者著於妙欲无有治心善法。
若堕三 恶道苦恼怖懅善心不生。
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
又作念言。
生在末法。
末法 垂已欲灭。
犹如赦鼓开门放囚。
鼓音渐已欲止。
门扉已闭一扇。
岂可自宽不求出狱。
过去无始世界已来。
所更生死苦恼万端。
今所受法未得成就。
无常死贼须臾叵保。
当 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
如是种种鞭心令心得住。
心住相者。
坐卧行步常得见佛。
然後更进生身法.身。
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生身观法 生身观者。
既已观像。
心想成就捡意入定。
即便得见。
当因於像以念生身。
观佛 坐於菩提树下。
光.明显照相好奇特。
或如鹿野苑中坐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
或如耆闍 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波若时。
如是随用一处系念在缘不令外散。
心想得住即便见 佛。
举身快乐乐彻骨髓。
譬如热得凉池寒得温室。
世间之乐无以为喻也。
法.身观法 法.身观者。
已於空中见佛生身。
当因生身观内法.身。
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 善业。
如人先念金瓶後观瓶内摩尼宝珠。
所以尊妙神.智无比。
无远无近无难无易。
无 限世界悉如目前。
无有一人在於外者。
一切诸法无所不了。
常当专念不令心散。
心念 馀缘摄之令还。
复次一切愚智当其死时。
外失诸根如投黑坑。
若能发声声至梵天。
大 力大苦大怖大畏无过死贼。
唯佛一人力能救拔。
能与种种人天涅槃之乐。
复次一切诸 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
如释迦牟尼佛昔为太子时。
出游道见癞人勅医令治 。
医言。
当须不瞋人血饮之以髓涂之。
乃可得差。
太子念言。
是人难得。
设使有者复 不可尔。
即便以身与之令治。
若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佛恩深重过於父母。
若使一切 众生悉为父母。
佛为一分。
二分之中常当念佛。
不应馀念。
如是种种功德随念何事。
若此定成除断结缚。
乃至可得无生法忍。
若於中间诸病。
起者随病习药。
若不得定。
六欲天中豪尊第一。
飞行所至宫殿自随。
或生诸佛前终不空也。
若人药和赤铜。
若不 成金不失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