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实施年级:3-6年级二、活动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春节的习俗②了解春节的由来③了解春节的吃文化④了解春联的知识【能力目标】①能对于“家乡的春节”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组成研究小组,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活动,能对于活动过程对自己和组员作出评价②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家乡春节的信息。
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③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家乡春节的研究,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通过同学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活动准备:1、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节日的背景资料。
2、物色好熟悉当地春节的有关机构和个人, 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调查采访。
3、准备好学生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四、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题课,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走近家乡春节 感受民风民俗》以及研究的4个主题:“春节的习俗”“春节的由来”“春节的吃文化”“春联的研究”。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
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含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
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五、活动成果展示:1、学生说活动感受2、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如: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吃文化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吃文化春联的研究3、每组评选出:勇敢之星、主持之星、认真之星等等。
家乡民俗文化随笔2000字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俗习惯、节日食品、民间工艺等,知道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民间文学、节日饮食、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指导学生对问卷、访问...
以感悟民俗文化关注社会民生为主题写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你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
如果是中学生,从过年的气氛,开始描写,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亲情啊,团聚啊,拜年等描写,总是是对外在的描写,只描述。
如果是大学生,那么就复杂一些,要对一些比如拜年等的一些传统文化,做一些深入的描写,比如拜年的历史,拜年各个地方为什么不一样,总是要深究一些东西。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下面,XX为大家分享家乡文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建瓯 调查对象:文化 调查方式:网络查找,询问 前言:俗话说的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爱我的家乡,并且爱的深沉,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建瓯。
说起建瓯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它是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地区,位于武夷山,鹫峰两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区,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
最让我自豪的地方在于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
建瓯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曾经出过众多的请史留名的人才,比如有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宋代理学家朱熹等。
主体:建瓯的文化风俗不胜枚举,在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瓯的挑幡艺术。
下面,我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建瓯特有的挑幡艺术。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建瓯民间流行。
相传在明代末期,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
当时建瓯城效大洲村的青年壮年都纷纷应征入伍。
在收复台湾之后,壮年在正月初返回了家乡,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当时,
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阿左旗四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根据有关精神,决定在寒假期间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全盟“传统文化与自然关系”社会调查活动。
在放寒假前夕,学校出台了社会调查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实施方案精神,由德育处具体负责,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在班主任和课任老师组织指导下的“传统文化与自然关系”社会调查活动。
活动通过寻访老人,倾听他们讲述阿拉善变迁的历史,了解他们与沙漠、草场、植物、水、骆驼、羊和谐相处、崇尚自然等文化习俗,记录阿拉善经历的环境与文化的变迁,引导师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全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然变化现状,培养师生的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在社会调查中的结果,撰写成调查报告,在新学期开始后参与学校的初评,届时精选优秀稿件参加全盟的评选。
\ 1124sunjsU0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俗习惯、节日食品、民间工艺等,知道他们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民间文学、节日饮食、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指导学生对问卷、访问等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整理资料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统计的不同方法,会简单的统计图和的制作。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搜集到的不同资料进行不同的整理概括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从而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问卷统计和分析整理资料。
难点:初步学会对搜集的不同资料采用不同分析整理的方法的能力。
【活动过程预设】第一部分:活动导入回顾:揭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引出7个课题组▲慈溪民间传说、故事知多少▲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等探究▲方言土语大搜索 ▲慈溪节日食俗小调查▲慈溪调查▲慈溪婚俗探知▲、大寿宴等调查导入本课学习任务:通过问卷、访问、查找资料、实践等多种调查方法,获得了很多的信息。
今天我们重点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使我们将课题研究得到的成果更有效地展示给大家。
第二部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一、方言小组汇报活动课题组汇报小组开展活动情况,及收获体会。
(PPT展示)围绕问卷重点介绍二、年级段各班学生分组统计问卷了解统计的几种方法,学习画正字法统计。
三、结合民学小组问卷小组活动介绍,了解统计图的作用。
汇报问卷活动情况,重点根据柱形图统计形成结论。
五、学生尝试制作统计图1.制作柱形统计图。
以方言小组其中的一个题目为例,师生共同制作一张柱形统计图。
2.了解其他统计方式:、扇形统计图、百分数。
六、小结1.小结回顾。
2.幻灯片出示:问卷法整理资料的方法与步骤。
3.统计数据;图表展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访谈法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一、美食小组介绍活动及采访到的资料整理情况。
慈溪节日食俗小调查汇报:活动开展情况;采访实践组介绍。
(PPT展示)二、工艺小组汇报活动情况。
组员介绍自己组采访情况,并将采访资料和网上查到的图片结合,PPT展示。
三、师生小结:访谈资料在整理中需注意的方面。
1.及时整理原始资料,以免丢失。
2.反复阅读,抓住重点。
3.学会概括分析。
第四部分:下一阶段打算,课后任务一、交流接下来各组工作民学小组:民间故事放学校网站上,或编小册子,发到全校各班。
知识小组:编小报,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了解更多家乡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知识。
二、提示下一步学习任务下节课,对查阅搜集的资料进行学习整理分析;并布置学生课外进一步整理资料,为最终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建议和设想:7个课题组将分别对自己组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进行汇总,编成图文并茂式的册子《慈溪民俗文化集萃——慈溪市胜山初级中学综合实践课题成果集》。
“爱家乡,知习俗”调查报告,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家家户户常在春节前的很多天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如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和窗花,购买和制作丰美的食品等,人们都忙极了。
春节前一天晚上叫“除夕”,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面条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它俗称“钱串子”,吃了它的人来年都会工作顺利,赚钱多多。
除夕之夜,很多人整夜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珍惜。
除夕零点,也就是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这是“更岁交子”的意思是。
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动还是放鞭炮,这是为了驱散邪魔,祈求全年吉祥。
我爱家乡民俗文化求下句
我颂祖国民族精神
我爱我家乡民俗文化的宣传口号如题 谢谢了
1、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是深藏在人民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家乡的优良民俗也是家乡的精神财富。
3、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优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