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怀天下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下,穷则独善其身。
出自《孟子心上》。
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意思: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意思: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就是好的社会。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意思: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求文言文句子,关于家国天下
您好:提供一点,请参考第一 1.位卑未敢国。
陆 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7.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8.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9.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0.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第二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Í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Í 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Í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Í 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
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Í 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Í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Í 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Í 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Í 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 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Í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
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Í 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Í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Í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Í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 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
(宋•陆游) 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Í 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
(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Í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
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Í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Í 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
(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Í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Í 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 释:只要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名垂于世,头生白发又有何妨。
Í 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陆游) 释:死了后一切事都成了空的,但我悲伤的是没见到祖国统一。
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别忘了在祭奠时告诉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 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Í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胡宏)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
。
《四书》体系的建立者,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
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
《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
“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
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
一个“大人”不仅体贴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觉醒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与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
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上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
《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
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与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
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
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
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
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方法,朱子曾说:讲习孔孟书。
孔孟往矣,口不能言。
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
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任己见说将去。
若如此说孟子时,不成说孟子,只是说“王子”也
因此,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
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孔、孟的心。
古人古书不会说话,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
所以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次,阅读《四书》时,必须要做到“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
读《论语》时,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
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
第三,看《孟子》的时候,与读《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
《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
《孟子》文章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第四,《四书》中圣人言语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
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身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自身的行为上去努力践履。
《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
《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
所以,《语类》论读书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说:“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
五句关于心怀天下的诗句
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
历史上与酒有关的典故
叫曾参,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
十六岁拜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
著述、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忠实传人。
他把的思想和学问授之以徒,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
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今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曾子的注释由“山东嘉祥人”纠正为“山东平邑人”。
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