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孙中山名人名言小档案

孙中山名人名言小档案

时间:2017-07-05 16:43

名人小档案孙中山详细说明。

孙中山( 1866 ~ 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主要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谁有有关人生追求的名人名言,不是一句话最好是一大段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

--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奋斗是万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作者: 陶行知 9)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作者: 陶行知 10)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 佚名 11) 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 李大钊 12)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 李大钊 13)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作者: 李大钊 14)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作者: 鲁迅 15)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鲁迅 16)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鲁迅 17)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

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

--鲁迅 18)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鲁迅 1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0)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赵鑫珊 21)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作者: 林海鑫 22)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华 23) 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

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作者: 董桥 24) 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作者: 董桥 25)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

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作者: 巴金 2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28)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作者: 何逊 29)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时受人爱戴,那麽在你年轻之时就应待人有礼。

作者: 黎里 31)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作者: 林语堂 32)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 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作者: 林语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孔子 34)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

--孔子 3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 3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38)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3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40) ,患不知人也。

--孔子 41)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孔子 4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损矣。

43)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4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者: 曹操 45)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作者: 刘禹锡 4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李商隐 47)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作者: 梁实秋 48) 少年为未知的前途彷徨,老年为已知的寂寞而发愁;独独中年,江山已定,前途在握,分分秒秒都可以自行支配,充分享受。

作者: 尤今 49)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 ,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作者: 郭小川 50)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

最可宝贵的东西都不甚 为人所爱惜,最容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

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

作者: 51) 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作者: 谢觉哉 52)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 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作者: 陈独秀 53)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

作者: 林伯渠 54)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作者: 冰心 5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 56)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57) 婚姻是一场赌博,男的赌自由,女的赌幸福--无名氏 58) 就是要让那些有机会和自己结合而失之交臂的女人后悔,让属于自己的女人终身幸福。

--无名氏 5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60)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61) 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爱情就想起了你。

--中国,三毛 6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韧不拔之志。

-唐代,苏轼 6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 6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6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67)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68)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69)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隋唐,孙思邈 70)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子 71)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72) 业精于勤荒于女喜,行成千里毁于随。

--韩愈 73)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

--柏杨 7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 75)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 76)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77)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原 78) 土扶可城墙,积德可厚地。

--李白 79)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陈望道 80)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82) 一些人饮知识之泉,一些人只饮酒。

--无名氏 83) 其实,我们必须恐惧的东西只有恐惧本身。

--无名氏 84) 从好的劝告获益需要比给予劝告更多的智慧。

--无名氏 85) 我总是把每一个灾难够变成机遇。

--无名氏 86) 人痛苦的秘密是有空闲的时候去为是否幸福而烦恼,治愈痛苦的良药是工作。

--无名氏 87) 70岁时的年轻有时比40岁时的衰老更愉快和更有希望。

--无名氏 88) 当你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没有人来问你这些问题时,这是一种挫折。

--无名氏 89) 在旅行中,我们不再超越就面临着被人超越的危险。

--无名氏 90) 当你没有主意做什么时,时间就飞走了。

--无名氏 91) 大道以歧路亡羊,士人以多方丧生。

--列子 9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荀子 93)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荀子 94)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峄 95) 办事贵有定见,不贵有成见,定见者,在我之知识学问,不与世为推移者也。

--袁枚 96) 人生的成功,不在聪明和机会,乃在专心和有恒。

-俞忒 97) 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

--陶顿 98) 不专则不诚,不专则不形。

--陶觉 99)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

--礼记 10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 101)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102) 百虑而后断,断则必行。

--毛奇 103) 少壮真当努力,一年过去,何可攀援。

--魏文帝 104)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邵康节 105) 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

--韩瑞志 106)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 10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 108)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 109)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11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

--曾国藩 111) 人才何常

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

--曾国藩 112)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曾国藩 11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曾国藩 114) 诚则金石所穿。

--曾国藩 115)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曾国藩 116)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曾国藩 117) 所见锐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

--薛敬轩 118) 物不经冰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

--杨名时 119) 心志不苦,患难未尝,则智慧顿而胆力怯。

--胡林翼 120)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利为友。

--欧阳修 121)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122) 人当自信自守,凡义所宜为,力所能为,心所欲为,而亲友挽得回,妻孥劝得止,只是无。

--罗近汉 123) 疑事无成,能谋尤贵能断。

--胡文忠 124) 凡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求己莫求人。

--胡文忠 125) 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吕新吾 126)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

--吕新吾 127) 成大功者,不顾小嫌;建远略者,不期近效。

--陈宏谋 128)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 129) 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陆九渊 130) 今日能行之事,勿捱明日,自己能为之事,勿诿他人。

--吉福生 131) 男儿须挺然生世间。

--吴庸斋 132)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高深甫 133)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张居正 134)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135) 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

--盐铁论 136)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

--尉迟恭 137)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 138) 变中求其一,动中求其定,难中求其成。

那就是“变动难,一定成”--蒋经国 139) 学贵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陈白沙 140) 知人者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

--阎循观 141)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

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聂大年 142) 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143) 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

--归有光 144)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

--夏正夫 145) 事不三思,恐怕忙中有错;气能一忍,方知过后无忧。

--唐太宗李世民 146) 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王渔洋 147)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陈衡哲 14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

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王守仁 14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

春冰薄,人情更薄。

江潮险,人心更险。

知其难,甘其苦,耐其薄,可以处世矣--孙其遇 150) 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徐洪祖

伟人孙中山的资料

袁世凯一生到底有没有做过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事情,这是深入评价袁世凯不可回避的问题。

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

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

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

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

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

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

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

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认识和评价袁世凯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有的论者在肯定袁世凯某些历史贡献的同时,却矫枉过正,片面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比如,有论者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论是领导国民推翻晚清政府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非袁莫属”,甚至把他的功劳抬高到同时代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之上。

事实上,深入评价袁世凯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

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

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这样的结论。

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

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

”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袁氏告密是否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

传统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戊戌政变的爆发非由袁世凯告密所致”,因为维新派的“密谋”不密,“即使袁世凯不去告发,慈禧也很快就会从其他渠道得知,予以先发制人的打击。

政变实属必然。

”还有学者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在《心太平室集》和另一个亲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的记述得出,“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只是在初六(9月21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后,怕受牵连而不得已为之的被动告密,显然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

甚至还有论者认为,光绪帝受到慈禧制裁后就“自然以为是袁世凯蓄意构陷,捏造了这个给他带来奇祸的密谋。

”并说这对袁世凯来讲是一种“误解与误会”。

一些专家学者对上述观点立即做出回应,指出:袁世凯确确实实曾经积极参加过维新活动,并给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

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袁世凯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维护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从观望到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关于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主动为之还是在做过一番努力后不得已为之,以及他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

这也是袁世凯深入评价问题的又一重要环节。

袁世凯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二十一条》

以往大部分论者认为,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处处讨好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近年,有学者从考据学的视角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说帖上所做的朱批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

”本想利用列强掣制日本,但他们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袁世凯‘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

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帝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认为,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袁世凯本来完全可以严词拒绝,但为得到日本对其帝制的支持又不惜拿《二十一条》作为交换条件。

然而,近年有的论者认为,“日置益既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前窥破袁氏的帝制野心,也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时以支持帝制相引诱”,从而得出袁世凯的这种对日让步,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还有论者认为,袁世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得不以和平手段与日本周旋”,“所谓袁世凯为了当皇帝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

” 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铁的事实。

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3.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问题。

帝制自为是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袁世凯评价和深入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

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

”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认为当时帝制虽已推翻,但心存帝王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并把袁世凯称帝动因归结为部分外国使节怂恿、袁克定等人蒙蔽等外在因素,提出“袁世凯是被人撮弄着坐上皇帝的宝座的。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然而历史事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时,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就连大总统的推荐办法都是用“嘉禾金简”密藏于“金匮石室”。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才能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否定袁世凯,不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做皇帝而不择手段。

考试是不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反方)

我以前看过一则消息说中国某地区曾进行官员的道德素质的考试(采用笔试)结果是遭遇大多数人的批评。

因为道德是考不出孰优孰劣的。

你举出政府方面的例子吧,官府的措施要通过人民反映,这官怎么样,要看他在任上的实际管理行政水平。

而通过笔试,只能检验他的理论和想法,这理论和实际是存在差距的。

从这个角度去说,我想会有突破口。

其次,您注意到没有

这个辩题的重点是考试,讨论的是考试是不是最佳方式。

我们只需论证考试不是最佳方式,但是究竟什么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这个问题已经不在辩论的范围之内。

这个反驳从正面去说,无论什么方式,如果对手真要鸡蛋里挑骨头,你根本举不出。

所以我认为这要采用反证。

首先,他是最佳的话,那选出来的就都是人才。

如果一个政府,一个朝廷里充满人才,那国家必定兴盛。

基于这个假设,我们举例。

这很多啊,重点讲一个。

明清的科举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如果这样考试选出的都是人才,那么明清两朝为什么会灭亡呢

反方在一辩阐述概念和自由辩论中要多举出考试弊端。

其次,发扬鸡蛋里挑骨头的思想,针对对方的论据,尤其是,挑出毛病。

当然,没也是毛病。

还有就是控制考试的概念,不能被引申到比喻,怕的是“生活无处不考试”这要防。

最后夸大危害。

以上仅供参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