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学前教育入学要考什么
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中央电大和远程教育几种形式(学历性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成人高考的学历现在已经在逐步淘汰了,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建议不要上这种形式的,成人高考的学历分为三种:脱产、函授、业余。
其中脱产的基本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函授和业余的是每学期集中授课一到两周,但是现在的面授课已经被扭曲了,老师根本不讲课,都是给你画一下考试重点就完了,你根本学不到东西。
而且成人高考的学历毕业也慢,从你成人高考名开始到你开学就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了,然后从入学时间算起,还要学两年半才能毕业。
等你拿到毕业证还要再拖几个月,所以全部耗时下来要三年半的时间了。
太浪费时间了。
建议你可以选择中央电大或者网络教育的学历,一年两次注册,注册就直接入学了,然后两年半准时毕业,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网上都有教学视频,只要你有时间还能上网,你就能自主学习,教学站一般也都会有面授课,考试也比较简单。
(注明:毕竟是成人上学,学习不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事,其实学校是不分好坏的,主要是看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学习了。
)自学考试时所有成人学历考试中 最难的一种,耗时也是比较长的,基本上你考完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书备考的话,建议不要选择自考的。
(切忌的一点:只要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不到的学历就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请大家一定要报国家承认的正规学历,现在上当受骗的太多了)
关于画家米蒂的生平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秦\\\/汉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
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
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
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
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
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
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五代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
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
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
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
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
《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
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
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
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 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
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
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
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
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伸阅读(二)张怀瓘《书断》 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
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
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体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鄷定六书,三曰篆书。
《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干字。
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
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甄鄷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籀法,字为八分,言有模楷。
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
遣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
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
隶书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
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
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
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
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
”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藳法,非也。
”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
行书: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行书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问流行,故谓之行书。
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
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飞白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草书按草书者,后汉微土张伯英所造也。
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
汲冢书:汲冢书,盖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
李斯: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
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
秦玺、纪功铭,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
”(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为小篆者,《仓颉篇》七章,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
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为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其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及秦玺等碑,并其遗迹。
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李斯书如为冠盖,不易施手。
萧何:前汉萧何善篆籀。
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
何使秃笔书。
蔡邕: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
仪容奇伟。
笃孝,博学,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
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
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
喈八分飞自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
女琰甚贤明,亦工书。
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八角垂芒,篆与李斯并史籀用笔势。
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
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
伯喈自书《五经》于大学。
观者如市。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
崔瑷:崔瑷,字子玉,安平人。
曾祖蒙,父骃。
子玉官至济北相。
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
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
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张芝:张芝,字伯英。
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
尤善章草,又善隶书。
韦仲将谓之“草圣”。
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
”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
伯英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昶: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
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
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
刘德升: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
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
既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押书是也。
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师宜官: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徵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八分称宜官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
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
后为袁术将。
《巨鹿耿球牌》,术所立,宜官书也。
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
梁鹄: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
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
以善八分书知名,与孝廉为郎。
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
灵帝重之。
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
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
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左伯:左伯,字子邑,东莱人。
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
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故肃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 胡昭: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
甚能籀书,真行又妙。
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
”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
”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
” 钟繇:魏钟繇,字元常。
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
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
乃自捶胸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
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
由是繇笔更妙。
繇精思学书,卧尽被穿过表。
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
尚德哉
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
草书则卫索之下。
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
大和四年薨,迨八十矣。
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
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钟会: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
善书,有父风。
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
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莫邪焉。
会当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
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
勖书亦会之类也。
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
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
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
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袁昂云:“如龙拏虎据,剑拔弩张。
”张茂先云:“京兆韦诞,涎子熊。
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纨素不妄下笔。
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
”嘉平五年足,年七十五。
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
兄康字元将,工书。
子熊,字少季,亦善书。
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
”世所美焉。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绳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书断列传第二:王羲之、王献之、王修、荀舆、谢安、王廙、戴安道、康昕、韦昶、萧思话、王僧虔、王融、萧子云、萧特、智永、智果。
王羲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
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逸少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
自成一家法。
千变万化,得之神功。
逸少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具入神,八分入妙。
妻郗氏,甚工书。
有七子,献之最知名。
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
又羲之尝以章草答庚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尝叹妙绝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妪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此欲货耶
一枚几钱
答云:二十许。
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姥大怅惋云:“老举家朝飧,唯仰于此,云何书坏
”王答云:“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书字,请一百。
”即入市,人竟市之,后数日,复以数十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书表与穆帝专精任意,帝乃令索纸色类长短阔狭,与王表相似,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乃题后答之。
羲之初不觉,后更详看,乃叹曰:“小人乱真乃尔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壤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
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使合群以奉。
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
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
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
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
儿还失书,惊懊累日。
又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总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豪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
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尔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元中新造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
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
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安遂不之逼。
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从后潜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遂书《乐毅论》与之学。
竟能极小真书。
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
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
及论诸体,多劣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
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皆入神。
八分入能。
又羲之为会稽。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白土壁,白净可爱。
子敬令取扫帚沾泥汁中以书壁,为方丈一字,晻暧斐亹,极有势好。
日日观者成市,羲之后见叹其美,问谁所作。
答曰:七郎。
羲之于是作书与所亲曰:“子敬飞白,大有真是图于北壁。
”子敬好书,触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纸裓着往诣子敬,请裓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标略满,因自叹比来之合,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于是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于门外斗争,分裂衣袖,少年才得一袖而己。
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欣年十五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
子敬往县入欣斋,欣着新自绢裙昼眠,了敬乃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
又献之尝与简文帝书十许纸,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尔意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书,不能释手,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
尤美者各为一帙。
尝置之左右。
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
将败,并投干江。
或谓小王为小今非也。
献之为中书令,卒于官,族弟珉代之,时以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
王修:王修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
少有秀令之誉。
年十三著《贤令论》,刘真长见之嗟叹不已。
善隶行书。
尝就右军求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
王僧虔曰:敬仁书殆穷其妙。
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
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
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存《尚书宣示》。
过江后,以赐逸少。
逸少与敬仁。
敬仁卒,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以入棺。
敬仁隶行入妙,殷仲堪书,亦敬仁之亚也。
荀舆: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骨帖》。
谢安:谢安字安石,学正于右军。
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为难。
”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草内所瞻。
王僧虔云:“谢安入能书品录也。
安石隶行草并入妙。
”兄尚,字仁祖,万石。
并工书。
王廙:晋平南将军侍中王廙,右军之叔父,工隶飞白,祖述张卫法,复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纸,每宝玩之。
遭永嘉丧乱,后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卢器得之,叠迹犹在。
戴安道:康昕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
文既奇丽,书亦妙绝。
又有康昕,亦善草隶,王子敬常题方山亭壁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
又为谢居土题画像,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
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韦昶:晋韦昶,字文休,仲将兄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之玄孙,官至颖川太守,散骑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状貌尤古,亦犹人则抱素木封冰,奇而且劲。
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乃使刘环以八分书之。
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
或问王右军父子书,君以为云何
答曰:“二王自可谓能,未是知书也。
”又妙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绝世。
羲熙末卒,年七十岁余。
文休古文、大篆、草书,并入妙。
萧思话:宋萧思话,兰陵人。
父源,冠军,琅琊太守。
思话宫至征西将军,左仆射。
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
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矣。
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
殆欲不减,笔力恨弱。
”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
” 王僧虔:琅琊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
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
”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
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
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
”上大笑曰:“卿善为词,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虔历左仆射尚书令,谥简也穆公。
僧虔长子慈,年七岁,外祖江夏王刘义恭迎之,入中斋,施诸宝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索琴一张、《孝子图》而已。
年十岁,共时辈蔡约入寺礼佛,正见沙门等讦悔,约戏之曰:“众僧今日何乾乾
”慈应声答:“卿如此不知礼,何以兴蔡氏之宗
”约兴宗之子也。
谢超宗见慈学书谓曰:“卿书何如虔公
”答云:“慈书与大人,犹鸡之之比凤。
”超宗凤之子。
慈历侍中,赠太常卿,约历太子詹事。
又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
帝曰:“谁为第一
”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 王融: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仿效,家藏纸贵,而风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长皆作隶字,故贻后来所诘,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
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
其中以八卦为书为一,以太为两,法径丈一字,方寸千言。
萧子云:梁萧子云,字景乔,武帝谓曰:“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在卿斟酌耳。
”尝大书萧字,后人匣而宝之,传至张氏宾护,东都旧第有萧斋前后序,皆名公之词也。
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
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斋。
萧特:海盐令兰陵萧特,善草隶,高祖赏之,曰:“子敬之书。
不如逸少;萧特之迹,遂过具父。
” 僧智永: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
智永章草及草书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书。
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
”又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
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为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
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
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甕,每甕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自制铭志。
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篓,篓受一石余,而五篓满。
僧智果:隋永欣寺僧智果,会稽人也。
炀帝甚善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造次难类。
尝谓永师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骨。
夫筋骨藏于肤肉,山水不厌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力而非武,虚张夸耀,无乃小人儒乎
”智果隶行草入能。
书断列传第三:唐太宗、购兰亭序、汉王元昌、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高正臣、王绍宗、郑广文、李阳冰、张旭、僧怀素。
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
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尝召三品巳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
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
请付法。
帝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
我在师邡师古进入成都地界有多远
[编辑本段]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20、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
2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23、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
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24、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25、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
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26、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27、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29、《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30、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1、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
32、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33、《文心雕龙》是一部评论文学的著作,对后代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4、锺嵘的《诗品》是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5、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
36、唐代出现了很多的伟大诗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
37、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38、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39、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5万多首,是这以前诗歌总和的两三倍。
40、唐代诗歌分古体和近体。
古体句数不限,每句的平仄也较自由。
近体分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格律较严,每首四联八句,中间要对仗。
律诗、绝句平仄都有规定。
古体、近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
41、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42、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43、骆宾王7岁写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44、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以后的著名诗人,他反对六朝绮丽之风,提倡古朴淡雅的诗风。
45、盛唐有名的田园山水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
他们的诗歌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田园的自然质朴,诗中有画。
46、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他们的诗表现了祖国边塞风光和唐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47、王昌龄,是写七言绝句出名的诗人,《出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 48、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非常有名气,这首诗是这样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告诫人们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更加努力,才会实现更高的理想。
4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年轻时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写下了很多歌唱祖国的好诗。
他的诗热情浪漫,想象力很丰富,人称“诗仙”。
50、李白的五绝《静夜思》,写想家的感受,是思念故乡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1、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有三千丈那样长,夸张中带有奇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2、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又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53、李白还有很多首有名的长诗,比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等。
54、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人称“诗圣”。
又与李白合称李杜,成为唐代诗歌艺术的顶峰。
55、杜甫的诗歌记下了很多当年的历史事件,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56、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由强转弱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表现了诗人对胜利与和平的渴望。
57、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喜悦。
58、杜甫其它著名的诗歌有《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等等。
5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通俗易懂,重在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60、白居易有两首特别有名的长诗,分别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成为流行的爱情誓言。
《琵琶行》写白居易在江船上听沦落远方的妇女弹奏琵琶抒发忧伤的感觉,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比喻琵琶的优美旋律。
61、韩愈,字退之,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反对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提倡朴实的散文,气势雄伟。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原毁》等等。
62、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
63、柳宗元在永州当官时写了《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最著名,一直为人们传诵。
64、晚唐的民间文学发展很快。
唐代的小说叫做“传奇”,意思就是写离奇的故事。
唐代的传奇小说作品很多,中国小说的基本形式已初步完成。
65、晚唐著名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
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清新典雅,长于抒情,以七律为主。
杜牧的诗俊迈雅洁,尤工七绝。
66、晚唐有一种叫做词的文学体裁兴起,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等。
67、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期,词的写作大为兴起,有些帝王,也好作词,如南朝李璟、李煜。
68、五代结束以后,中国进入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国的文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69、宋代是词的时代。
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也有固定的格式,词可以唱,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像《浣溪纱》、《一剪梅》等等,就叫做词牌,不同的词牌格式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
70、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既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又歌颂了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71、范仲淹,字希文,宋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是《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72、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曾巩”,前两位是唐代人,后六位是宋代人。
73、欧阳修,字永叔。
他的诗词、散文和传记都写得很好。
欧阳修领导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
74、王安石,字介甫,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州》,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句中一个“绿”字将江南春色写得淋漓尽致。
7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父子文学家,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就是其中的代表,尤以苏轼的水平最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独特的风格。
76、苏轼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抒发了对历史上英雄事迹的感慨。
77、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生动地说明一个人若处身于某种环境之中,往往不能清楚地洞察事情的本来面目。
7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
他曾闯入敌营,擒拿叛徒,并曾策划北伐大业。
他的词也属豪放一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是辛弃疾《鹧鸪天》中的名句。
79、宋词除了豪放派以外,还有婉约派,婉约派词人有张先、晏殊、晏几道、柳永等,他们对词的发展都有一定成绩。
柳永词颇为当时群众喜爱,以至有人说:“有井水处皆有人唱柳词”。
80、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独特,极为世人所欣赏。
81、李清照的诗也很出名,其中有这样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82、岳飞是南宋时期反抗异族侵略的著名战将,精忠报国,为奸相所害。
他的《满江红》词,至今为广大人民所传唱。
8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84、陆游的诗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是现在知道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
85、陆游的《示儿》诗很有名:“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出了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86、杨万里,号诚斋。
他的诗平易自然,号诚斋体。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他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他的诗表现爱国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独创风格。
8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有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
88、宋代的小说叫做“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底本,内容有讲历史的,有讲佛经故事的,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89、元曲是元杂剧及散曲的总称,是元代(公元1206——1368年)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并称。
90、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元剧作家中,以关汉卿的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91、《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92、《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93、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由于她对崔张的结合有很大帮助,后人把她作为“媒人”的代称。
94、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
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他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
95、高明的《琵琶记》写赵五娘与蔡伯喈悲欢离合的故事,是元末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南戏作品。
96、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长篇小说是从宋元话本演化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与整个三国时代刘备、曹操、孙权等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他所描写的诸葛亮、关羽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97、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义”的化身,远传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建有“关帝庙”。
98、《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
99、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巨著,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鲁智深、林冲、李逵、武松、宋江等更是家喻户晓。
100、吴承恩创作的百回长篇小说《西游记》,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不怕艰险、去西方取佛经的故事。
101、许仲琳编辑的《封神演义》是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其中的情节。
102、兰陵笑笑生所作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03、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104、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105、“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06、《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中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10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刘基散文《卖柑者言》中的名句。
作者通过卖柑者的口,揭露那些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人和现象。
108、清代(公元1644——1911年)诗坛人物甚盛。
王士提倡神韵,沈德潜提倡格调,袁枚号召性灵,各树旗帜,都有一定影响。
109、清代昆曲艺术的代表作品是洪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110、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剧。
111、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以谈鬼写狐的表现方式,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赞美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爱情。
112、《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113、《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但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丰碑,对以后讽刺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
114、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15、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116、《红楼梦》中人们最熟悉的故事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117、纪昀,又叫纪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主持纂修《四库全书》。
118、《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晓岚的文言短篇笔记小说。
119、以方苞、姚鼐、刘大魁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提出“义法”的主张。
120、郑燮,人们常称郑板桥,他书法、绘画、写诗都很好。
121、《病梅馆记》是清代龚自珍的散文,表现了他渴望精神解放的思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他的名句。
122、黄遵宪,清末诗人,是当时“诗界革命”的一面旗识,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反对模拟古人。
123、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反对顽固保守,主张学习西方,他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
124、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125、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126、《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127、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
《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128、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129、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130、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31、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
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132、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
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
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133、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134、《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135、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136、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137、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138、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139、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140、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
他提倡“闲适文学”。
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141、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142、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
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43、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44、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145、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146、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147、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148、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
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149、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
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150、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
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
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151、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
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
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52、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
代表作有《乌蓬船》。
153、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诗集有《昨日之歌》。
154、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55、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
156、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潘先生在难中》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
157、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58、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
159、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160、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
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161、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
162、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纯正朴实,篇幅都极短小,有一种朴素的美。
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
163、庐隐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充满了悲哀,某些小说具有自传性质。
代表作有《海滨故人》。
164、沙汀1940年写了受人称道的讽刺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手法极为精炼和传神,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逼真。
北宋四大家是谁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米芾(1051年—1107年),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
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中国空军日是几月几号
日是1937年8月14日,()驱逐机第四大队,在大队长高志航的率领下,在上海上空,第一次击落日军战机,创造了6:0的辉煌战绩
这一天成为蒋委员长亲自确认的日
另外1949年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
至此,空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