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名人名言
1.不要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用处。
许多人之所以屡遭失败,就是因为一直在寻找麻醉自己的借口。
2.不要放过零碎时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珍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3.不要到处抱怨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
4.不要轻易许诺诚信是实现你的许诺,智慧则是不随便许诺。
5.要相信事情还会有转机只要你相信事情还会有专机,只要你在乐观的心态下继续奋斗下去,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6.分段实现大目标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因为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的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7.遇事多考虑3分钟“有许多我自认为对的事,一经实地试验,就会发现错误百出。
因此我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过早做十分肯定的决定,而是要在权衡后才去做”。
<爱迪生>8.不要轻易责备别人很多时候,求全责备会适得其反,而宽容却能达到目的。
9.不谈论隐私了解别人的隐私是一件危险的事,再别说去谈论、传播了。
10.提醒别人错误时要讲究艺术假如你想引起一场另人终生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11.记住他人的名字一般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对地球上所有的名字之和还要赶兴趣。
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的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
12.把花环戴在对方头上假如他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他有吧。
<莎士比亚>13.主动工作那些被认为一夜成名的人,其实在成名以前已经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了很长时间。
14.学会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
这三个字,能使顽固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甚至能化敌为友。
15.不要为小事而忧虑人生不如意事很多,忧虑在所难免。
但人们切不可沉溺于忧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应尽快调整心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自己遭到改变的生活。
16.应景穿衣穿衣服不能只求漂亮,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穿衣规则。
17.过去的事不要全让人知道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
<罗曼·罗兰>18.允许别人比你好嫉妒是心灵的毒瘤。
<艾青>19.不要轻易损伤别人的“自我意识”如果你总是维护了别人的“自我意识”,他就会觉得在你那里获得了尊严,他就会乐于与你交往,顺从你的意愿。
20.微笑后面的巨大财富所有人都希望别人用微笑去迎接他,而不是横眉竖眼,否则会阻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关于过于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的名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请及时采纳
列举不能善良过头,而适得其反的名言,注意是不能太过善良
杯米养恩,斗米养仇。
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善,就是在助恶。
形容干一件事情考虑的太多反而适得其反,勇敢的去干就行了,想的多了反而干不成。
能不能用名言说出来
当断不断,
文心雕龙,十句名言
逍遥以针劳笑以药倦。
南朝·梁·《文心雕龙·》。
针劳:诊治劳累。
药倦:医倦。
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
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
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
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指作者。
观文者:指读者。
披文:阅读、分析文章。
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
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
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掌握。
声:指音乐。
器:指武器。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
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
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
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
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章:章节。
易:变换。
代:取代。
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
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
权衡:衡量。
掼益:减少增加。
斟酌:考虑。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敷:铺陈,排列。
殊:不同。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
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
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文心雕龙·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旨的语。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
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孵(quē缺):欠缺。
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
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
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俪:对偶。
采:辞采。
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
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
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
~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物色尽而情有采。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我国古代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坯大都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作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也可用以表现丰富而含蓄的辞采。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少:指语言简练。
总:总括。
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
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
‘##’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
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晦塞:同“晦涩”,隐晦难懂。
隐:指含蓄。
秀:指精警。
这几句大意是: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可见“晦涩”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夸:夸张。
节:节制。
饰:修饰。
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这两句大意是: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夸饰(或称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
但夸张和修饰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戚:忧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这两句大意是: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这里说的是一种渲染的写作手法。
在写抒情性的诗文时,作者将感情凝于笔端,对欢乐或悲伤的情态进行绘声绘色的刻画,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将随着你酃充满感情的辞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事实。
核:准确。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以说理明晰、行文简洁为高,不以冗长繁复为巧;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列举的事实以明白准确为要,不以艰深隐晦、难于理解为奇。
这几句是针对论说文而言的,论说文都是阐述某种观点和说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道理清晰,而且作为论据所列举的事实要准确翔实,使读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写法上要注意行文简洁明了,既不能冗长繁复,使自己的观点反而隐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艰探隐晦,难于为人们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说明论说文的创作原则时引用。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论:此处是写的意思。
循声:顺着声音。
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
披文:阅读文辞。
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
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彪炳:文采焕发。
疵(Cī雌):缺点,毛病。
明靡:明白细腻。
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
清英:清新英挺。
这几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章节明白细腻,是由于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清新英挺,是因为文字没有虚妄。
刘勰认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须“章无疵”;要使章节好,必须“句无玷”;要使句子好,必须“字不妄”。
确实,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炼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视,粗制滥造是写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搜:搜集,寻求。
裁:剪裁,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这两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时切忌颠倒,剪裁章节时贵在顺序。
忌颠倒和贵顺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时要文理通顺,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无论是集句成章还是积章成篇,都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性,使读者不知所云。
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谋篇布局时应该切记。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启行:原义是起程,出发,这里指文章的开头。
逆萌:预先发端。
绝笔之言:指文章的结尾。
追腠(yīng硬):追继,承接。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这几句以骈四骊六句法,指出散文创作在谋篇安章上文气贯通、意脉不断、前后呼应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作者在构思时应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义:道理。
圆通:圆熟通达,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圆其说。
辞:文辞,语言。
枝碎:支离破碎,指语言枝蔓横生,细碎繁杂,不能围绕中心,简明扼要。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
写文章如果总是阐发一些奇谈怪论,既违背常情,又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很难有说服力。
而道理虽正确,但语言繁复庞杂,散漫不着边际,也难算好文章。
因此作者就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强调“~”。
可供说明写作论说文应注意的事项时引用,当然也可用于说明其它散文的创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屈平:屈原。
洞监:明察,深入地理解。
风骚:原指《诗经》、《楚辞》,这里泛指诗赋等文学作品。
抑:或者,也许。
这两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领悟诗赋等表情达意的功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或许是江山对他有所帮助吧
楚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开阔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唤起了他对乡士的热爱,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对祖国的深情,历来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作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
本名句可用于说明山水风光、自然景物时作家创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采:文采。
“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
味:体会,玩味。
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
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造文:作文。
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
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义:道理。
典:明白正确,合乎常情。
弘(hōng红):大,此指雄辩,有感染力。
约:简练。
这两句大意是:道理正确,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练,才显得优美。
在原书中,这两句是阐述铭箴文(类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铭式的两种文体)的创作原则的,这种文体不仅辞约义丰,而且对位工整,因此优美而易于记诵。
本名句意思与“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相近,可供引用说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征圣》。
志:思想。
言:语言。
文:文采。
信:真实。
辞:文辞。
巧:美好。
这两句大意是:思想内容要充实,语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实,文辞也要美好。
这是强调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干巴巴的语言,单调而艰涩的词汇,绝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丰富的感情,但言粗辞拙,可读性差.也很难打动人心,感染读者。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偏义复词,指吐,发出。
眉睫(jié节):眼毛,指眼前。
这几句大意是:(创作活动进入艺术构思时,想象飞翔得很远)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好像看副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
这几句讲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神游万里,任意翱翔,随心驰骋。
想象飞腾起来了,各种念头会随之而来,这时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
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
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
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意得:指文思涌现。
命笔:执笔写作。
理伏:指文思阻塞。
投笔:掷笔。
卷:收。
这两句大意是: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
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
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刘勰主张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
这种见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
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
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箴(zhēn珍):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攻:攻克,这里有治疗的意思。
针石:古时治病的石针,现已失传。
这几句大意是:箴这种文体,是用来规劝告诫、治病防患的,好比针石一样。
这两句以治病防患的针石为喻,强调箴的劝戒作用。
这种文体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人们还常把劝戒的话称为“箴言”。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论:古代的一种主要用于说理的文体。
析薪:劈柴。
破理:按木料的纹理破开》这两句大意是:论中的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
这两句可供引用说明论说文中的观点应顺应事理,能被人们接受,说理时应层层分析,入情人理。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将:要。
赡(shān善):丰富。
这两句大意是:要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务必做到扩大视野,博闻广见。
此条以含蓄的表达方式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不可以孤陋寡闻,独学而无友。
要想成为有才干的聪明的人,必须做到博闻广见,融会贯通。
此句句式整齐、文字简净而说理明白透彻,然而失之文雅,不够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内,很少行之于口。
形容做事不要急的颜语戓或俗语和名言有哪些
王阳明名言名句: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21、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22、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轻快洒脱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24、慎思之,笃行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25、不做就是不知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
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
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
德行合一,也是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尽管去走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心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须深下去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
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
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
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
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2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
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30、自省才能自明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学习应该返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
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3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
人贵有自知之明。
3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33、嘴巴闭关,身体力行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
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34、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
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5、最怕是傲字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
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36、格物致知,灭除轻傲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
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
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37、只求力所能及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
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8、不动心,不烦恼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心之本体,原本不动。
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39、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
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心同处于寂灭状态。
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鲜活起来。
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心同在。
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
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
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4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
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
向死而生,与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达一些。
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