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们抗震救灾的精神的名言警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 人是要有帮助的。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马克思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泰戈尔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列宁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恩格斯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奥斯特洛夫斯基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奥斯特洛夫斯基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需要大量的抗震救灾格言谁有
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国务院总理jiabao.wen在电话中对救援人员说 2.“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我还能再救一个
” ——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 3.“现在是特殊时期,人民有难,作为人民军队该冒的风险要冒,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部队要有这种精神
” ——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对他的部队下令 4.“此时此刻我们都是汶川人。
” ——著名演员秦海璐 5.“这些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母亲,但是不能失去母爱。
” ——杨澜倡议设立“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她本人为此捐了30万元 6.“虽然这些捐助对于灾区人民的损失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这代表了新浪一份心意,是新浪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和社会企业的责任。
”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 7.“中国兄弟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
”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 8.“我不会走,对你是大事,对我是小事。
” ——解放军战士与等待救援的一位老妇人说 9.“保持体力,不要再发出声音,老师在这里,跟你们妈妈在一样。
” ——一位老师对被埋在废墟中的学生说。
这位老师的女儿也被埋在这堆废墟中,但却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
10.“阿爸,请你一定等我回家啊
” ——一位在外求学的汶川青年在网上发贴祈祷。
形容人们抗震救灾的精神的四字词
众志成城见义勇为奋起前行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争分夺秒 千钧一发 首当其冲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风雨兼程归心似箭 废寝忘食 身先士卒 临危不惧 稳如泰山 只争朝夕
歌颂抗震救灾精神成语
苏秦苦读锥刺股 孙敬苦读头悬梁 曾氏兄弟 董仲舒苦读三年不窥园 宋濂三借《史记》 董遇砍柴 车胤囊萤夜读 海南慧童邱浚 刻坏一个字之后 谁能当宰相 陶渊明的体会 范仲淹苦学成才 月光下苦读的孩子 寇准拜师 曾大牛孺子可教 林西仲的和衣浴 林琼专心读书不辨食 左思和《三都赋》 李白少年时 虚心好学的王尔烈 抄书破万卷 王育羡学亡羊 鲜于枢学书法 鹅的启示 孙康映雪夜读 善于思考的孩子 小诗人林杰 画马的孩子 吴伟伴读成才 聪明的少年杜甫 白居易的成名作 骆宾王七岁作《咏鹅》 蒲叶书 匡衡凿壁借光 小诸葛左宗棠 羊欣学书法 发愤苦读的张季直 十二龄童与《逍遥游》 茅屋苦读 向老佛爷借光 李绘和《急就章》 承宫苦读成材 专心致志的孩子 智慧之星 画痴姜道隐 徐志摩的故事 失葆三学英语 由于他们的故事太多 就不一一举例论述了,只讲一人,有代表性的故事: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
《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
《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回答者:xyczshhsxian - 秀才 二级 11-13 16:10①名人读书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②名人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
”“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
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
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
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 ③读书名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10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②西方读书名言10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
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
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 ——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 ——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 ——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 ——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 ——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
简略回答: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这次灾难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南方冰雪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
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
赞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祝福语。
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句
战胜死的恐惧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
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四川的天空笑得狰狞;那一刻,无情的地震想一双脚,踏平了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像闪电一般,突然的就来了。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的楼层压在了下面。
此时,废墟下的小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终于爬出了废墟。
但此时,小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
9岁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
当别人问林浩为什么去救人的时候,他说:“因为我是班长
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有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
”我也是班长,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
也许我会逃避,也许不会,但我绝对不会像林浩那样毫不犹豫。
因为我怕,我怕那无情的楼板砸向我。
但我还怕,还怕会失去了最宝贵的同学。
希望天灾来临时,我不要逃避;希望天灾来临时,我不会犹豫;希望天灾来临时,我能战胜死的恐惧……我想我做的,也就是任劳任怨,为班级争光,尽其所能。
现在想想,二年级的林浩,能战胜生的“诱惑”,打败死的恐惧,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宝贵,多么难得。
地震无亲人有情,中国人民一条心,战胜困难建家园,地震不在威胁人。
生命,虽然在天灾面前如此渺小,但他同样可以在我们活着的人坚定的信念与责任中升华
这是写林浩的...
抗震救灾精神演讲稿
恩格斯曰:“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 灾难让中国团结,灾难让中国坚强,灾难让中国改变——中国在进步
这些天感想挺多,感动很多,当然也有愤概。
越是想写一些心里的东西,越是语塞。
以下引用一些名家的评论来寄托我的意思吧。
震灾集体记忆将重塑民族性格————杜平 新快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要赢得民心、凝聚民气、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原来是如此的简单:把人民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让人民知道一切,让人民去参与一切。
只有当人民感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重视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自然而由衷地散发出人性的美好。
这是任何政治口号、任何政治宣传和任何思想教育工作都无法达到的。
任何一次重大灾难都有两种明显的后果,一是改变现实世界的面貌,把人类逼回到最原始的生死边缘;二是给整个民族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
这次四川大地震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例外。
在我们的记忆所能够追溯到的历次天灾中,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原本是心浮气躁的社会心态突然变得如此的沉静;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在哀伤、同情、关怀和互助之中,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抚慰。
国难当头,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为什么国民心态竟然在瞬间变得如此成熟
60年来,全体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地停下脚步,在哀伤之中默默感受着同胞的苦难,在哭泣声中共同舔舐着民族的新伤口。
这是13亿人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和集体记忆,是当代中国人重建身份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开始 灾难之后让谦卑心回到我们心里—-—林达 新京报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现在我们回到地震发生前,那时候孩子们还在教室里朗朗读书,在地震中失去的亲人还在呼吸欢笑,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一直生存着的星球,随时有可能天崩地陷,灾难降临,夺去我们的亲人,置活着的人于种种困境,那么,我们会怎么做,怎么想
我们还会那样碌碌地追名逐利吗
我们还会为了一己之小利,把学校盖成外表光鲜内底松垮的豆腐渣楼吗
我们还会茫然地兴奋,盲目地仇恨吗
我们还会那么自豪地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吗
地震是这样一种灾难,它让我们,让骄傲而盲目的人类,有一个机会面对自己的软弱和无助,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愚昧,让谦卑心回到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反省。
大自然以压倒的威力提醒我们,人绝对不是万物的主宰。
人只能求自己变得智慧,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爱护环境,尊重世间万物。
或许中国将永远地被改变了——梁文道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中国政府在救灾工作中展现的惊人能力得到了证明;中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上的透明与开放是史无前例的。
这两者加起来,换回的便是国人的空前团结。
只要看过第一天全国哀悼日的场面,我们就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在这一刻更加深获人心。
然而,那十多亿人的眼泪又不只代表了爱国的热情,更准确地说,那是爱国,更是爱自己的同胞。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日子是比以前好了,可是大家又同时认为社会的道德滑坡了,人们的精神空虚了。
在传媒的报道中,一些人以为中国食品不安全,商家缺乏诚信,官员贪污成风。
地震发生之后,忽然让我们感到信任原来是存在的,孩子始终是可以交托给老师的,乡亲始终是可以看顾老人的。
那些数不清的感人故事说明了,在危机来临的关头,你会守护我的姐妹兄弟,所以,我也将守护你的姐妹兄弟。
或许,2008年之后,中国将永远地被改变了。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南方网 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
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
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
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
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
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
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
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
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
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
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
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
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
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
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
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盘,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
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废墟之上,我们寻求进步的阶梯——东方网 废墟之上,必定要有一种价值生长。
民胞物与,不弃不离。
至关重要的是对制度的表达与理念的坚定。
灾难也许夺命毁屋,但不会摧毁那些普世的文明与伦理。
一些重大的灾难,因此恰恰成为人类文明的背书,进一步化为走向文明进步的动力。
不论是重建资金的运作、学校建筑质量还是公民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问题在令人关注的同时,其实也正指向了一个国家进步的方向。
汶川震后,不论是救援的及时,还是信息的高度公开,媒体的开放式报道,抑或是降半旗、设立全国哀悼日的国家仪式,所有这些都值得称道,也将成为民族的宝贵记忆。
这些进步和思考,更有必要成为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思路,成为所有幸存者告慰死难者的方式。
只有能从灾难中汲取进步的智慧与前行的勇气,我们才能知道怎样面对苦难,并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