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很中国古代人说过的名言警句
浏览着心口的痛,伤心的无法放纵,愿意的开始不再地久,等待的思念越来越长,看不见,听不习惯,枉然虽然走的近了会受伤,看的远了会流泪,现有的体谅,无缘的彷徨,你是月儿你是花,你是天涯,我是放不下,所有的现在,仅有的曾经,不再续写,不再有人表达我对你的台词,你是曾经戏台的最美,你是现在电视剧的主角,我没有尽到全部的义务为你演一辈子配角。
欺骗自己,流着眼泪写忘记,说放弃,可是已经无法剪短昨天的微笑,阅读心中的每个季节,参考生命的每片叶子,你所说的总是可以,我等的总是找不到后悔的理由,每次的朦胧,每次的澎湃,不让你看见,不让我捡起,我是那个为什么,你是那个对不起,我含着你的名字去流泪,讲着自己的故事去受伤,总是无助,总是无词,谁在长江口,我饮东流泪。
高三语文百年孤独(节选)内容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1.内容简介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
家族关系谱他与乌尔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尔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他遭到村民的耻笑。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一次斗鸡比赛胜利后杀死了讥笑他的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
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
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
于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带着朋友及其家人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跋涉,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
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1]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
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他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落后的生活。
他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
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
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
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
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
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去世时的年龄在115至122岁之间。
家族第二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是在来马孔多的路上出生《百年孤独》中描绘的场景的,他在路上长大,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想象力;他和一个叫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赛人来马孔多表演时又与一名吉普赛女郎相爱,于是他选择了出走;后来他回来了,但是性情捉摸不定。
最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
老二奥雷里亚诺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赋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
长大后爱上马孔多里正千金年幼的蕾梅黛丝,在此之前,他与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奥雷里亚诺·何塞。
他美丽的怀有双胞胎的妻子因被阿玛兰妲误杀死去。
后来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
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
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来。
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
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儿阿玛兰妲,爱上了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在情敌丽贝卡放弃意大利人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结婚后与意大利人交往,却又拒绝与意大利人结婚,意大利人为此自杀。
由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
但她内心感到异常孤独、苦闷,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想用此作为“治疗病的临时药剂”。
然而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族第三代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
前者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
但又因生母的引见,爱上了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后来成为马孔多的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后者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玛兰妲,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
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家族第四代第四代即是阿尔卡蒂奥与妻子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生下的一女两男。
女儿美人儿蕾梅黛丝楚楚动人,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这种气味曾将几个男人置于死地。
她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个布袋,只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服上。
这个独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于外,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永远消失在空中。
她的两个弟弟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
阿尔卡蒂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
后来,他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遭到军警的镇压,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
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又通过电台宣布工人们暂时调到别处工作。
阿尔卡蒂奥四处诉说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揭露真相,反被认为神智不清。
他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这个房间里。
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费尔南达于不顾,在情妇佩特拉家中厮混。
奇怪的是每当他与情妇同居时,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
他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时死去,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家族第五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
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业为生。
后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着更加放荡的生活,不久便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大女儿雷纳塔·蕾梅黛丝(梅梅)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马乌里肖·巴比伦,母亲禁止他们来往,他们只好暗中在浴室相会,母亲发现后禁止女儿外出,并请了保镖守在家里。
马乌里肖·巴比伦爬上梅梅家的屋顶,结果被保镖打中背部,终日卧病在床,被人当成偷鸡贼,孤独中老死。
梅梅万念俱灰。
她母亲认为家丑不外扬,将怀着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终生一言未发。
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在那里与飞行员加斯通交往,交往后二人回到马孔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
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仅在三个月就使家园焕然一新。
她的到来,使马孔多出现了一个最特别的人,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
她决定定居下来,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
家族第六代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
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
他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
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
他和何赛·阿尔卡蒂奥拒绝收留奥雷里亚诺17个儿子中唯一幸存的老大,导致其被追杀的人用枪打死。
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
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
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
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
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2.创作背景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
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2] 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当今快餐式阅读风靡的时代,抚阅《百年孤独》,人们会再次“发现”经典文学名著的不朽魅力,重新思考文化的传承、互鉴与交融等命题。
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对于新时期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界,有着无法磨灭的记忆。
[3] 3.点评鉴赏主题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
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
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
[5] 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
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
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论的说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赎性特点来解读,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们不断反复劳作和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启示意义。
不断反复劳作,而又毫无结果,这是一种超验的意象。
“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
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
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
”就像羊皮纸手稿是一张写满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密码,一旦当人类彻底认清了自己,读懂了这张带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类也就会毁灭了自己。
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一样,在一阵飓风中,永远消失在这个尘世了。
《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一直处于像《致密伦娜的情书》中说道:“我的本质是:恐惧。
”以致密伦娜在给勃罗德的信中说“我还没有认识他的为人,就已经认识了他的恐惧……”。
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的关系。
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5]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
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
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
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
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
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
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
[6] “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
”这句话出自1982年,哥伦比亚黑绵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兼记者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是马尔克斯关于《百年孤独》写作意图的叙述。
很明显,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笔写我之事”。
同样是在《番石榴飘香》里,马尔克斯和门多萨还有这样的一段对话:“门多萨: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
马尔克斯:是的,我是这么看的。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
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
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可以肯定作者马尔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来浓缩拉美洲的的历史演变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小说的结尾处,用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隐喻高度浓缩地概括和预言了拉丁美洲的历史。
他写道:“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也预示了只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可以成就这样的人的命运,唯有这样的命运,最能反映这样的历史进程。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童年被融合了进去,童年时经历了那样的孤独、苦难的。
童年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同时其中有许多个“我”的生活影子。
这些影子的集合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了。
[6] 从作品单个的人物形象来看,除了以上提到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拉美洲一代革命英雄的典型外,还有很多的形象同样具有代表性。
如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乌尔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
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
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
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
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就在这个老妈妈身上。
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
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
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
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地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
乌尔苏拉的品质仿佛是这个家族的存在的像标,而她的长寿也表明了“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于此相对“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
”在作者的眼中,男子们热衷于发明、炼金、打仗而又荒淫无度,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
这种性的对比呈现的是两种力量的对比。
当乌尔苏拉终于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孙也在不久的将来灰飞烟灭了。
[6] 最后,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6] 4.写作特点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百年孤独》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
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事内容错综庞杂,故事主人翁第二代、第三代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在阅读过程当中,如不一一记录人物的复杂关系,会出现幻觉错觉,产生第十章人物已死去,第四十章人物复活的荒诞想法。
而作者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复杂关系的延续,一代又一代重复感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2] 神话、典故的运用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
如写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迪亚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有关飞毯以及美人儿蕾梅黛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的引申;而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记》中有关洪水浩劫及诺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
拉丁美洲的民间传说往往带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这些民间传说时,有时把它们作为现实来描写;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
有时则反其意而用之,如写尼卡诺尔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离地12厘米,以证明“上帝有无限神力”等等,显然是对宗教迷信的讽刺和嘲笑。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
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
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
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
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7] 独创新颖倒叙手法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
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
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
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
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与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8]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学风。
魔幻现实主义也被认为是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
5.作品评价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还有人把《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
而《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其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因为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胜;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使人振奋。
[10] 《纽约时报》称《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