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电影姜子牙最后的话摘录60条

电影姜子牙最后的话摘录60条

时间:2019-06-22 15:03

1. 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2. 为将者,受命忘家;当敌忘身。

3. 势因於敌家之动,变生於两陈之间,奇正发於无穷之源。

4. 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

5. 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室。

6. 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之。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7.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

8. 作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幔,出隘塞过泥涂,将先下步。

9. 举而不用,是有求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10. 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

11.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12. 故必死,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

13. 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卑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阵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陈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於之将者也。

14. 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15. 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16.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17.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18.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19.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20.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姜子牙《六韬》

21. 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姜子牙《太公兵法》

22. 敌人惊动则听之。闻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声者,宫也。此五音,声色之符也。

23. 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24.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25.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26. 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27. 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於成民之生,罚在於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28. 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29. 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

30. 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

31. 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32. 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农工商。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33. 按贤察名,选才考能,名实俱得之也。

34. 因其所为,且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国焉。

35.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姜子牙《六韬》

36.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姜子牙《六韬》

37. 负命者上钩来。

38.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39. 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40. 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

41.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

42.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43.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

44.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45. 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原注其声应乎角音之管,是敌陈木神用事矣。当以白虎方位,日时胜之。盖角声属木,白虎属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

46. 无故无新,如天如地。

47. 不须兵器,可以守国。耒耜是其弓弩,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48.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

49. 胜负之徵,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50. 一者,阶于道,几于神。——姜子牙《六韬》

51. 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姜子牙《六韬》

52.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53.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54.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名人简介】: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动画电影一直属于电影市场的小众类型,因为在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小孩子才会看动画电影。暑假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动画电影的神话,不仅仅是达到了50亿票房,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逐渐改变了对动画电影的观念。动画电影一样可以传递正能量,是适合大众的电影,而非只属于小部分人群。

此番电影亮相海报由顶级设计师赵力绘制,姜子牙与巨型九尾妖狐两相对峙,充满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大片气质呼之欲出。据悉,影片以封神大战为前情,讲述了姜子牙跨越人、神、妖三界,为苍生而战的史诗传奇。

作为国内首部将姜子牙搬上大银幕的'动画电影,影片《姜子牙》对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姜子牙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众神之长姜子牙去神化。不同于封神故事中高高在上的姜子牙,影片中的姜子牙被贬下凡,在初心与天命之间进行艰难抉择。

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酒尚余温,入口不识乾坤。弟子姜子牙,愿追随昆仑,成为一个守护苍生的神。曾经的姜尚一身素衣,面向昆仑,目光坚定。而得到越多,孤独就越多。初出茅庐的少年一战封神,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谓的众神之长,也不过是被当权者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系线傀儡。看尽三界,一生追随;此去经年,再无归途。

幽都山遍开黑花,如一团团迷雾掩埋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真相。当拼了命回到幽都山的小九,发现自己曾被作为筹码远嫁他乡,如同被阿父夺走的残破玩偶一样可以随意丢弃;当世人发现自己所羡的天梯并非通往神殿,求得的神佑其实是灾难的导火索。从我相信,到我不相信;从我认命,到我不认命。当信仰崩塌,数十年的光阴又该何去何从。

人们往往很容易原谅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昆仑抛弃,北海厌恶。被一脚踢出三界之外的姜子牙却在叩问天道的同时重新看清了自己的初心。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并无分别。一人不救,何以救苍生。他放弃成登上天梯重归众神之长,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去救下每一个眼前人。

当迷雾拨开,真相重现于世。姜子牙又一次成为天之骄子,世人口中的盖世英雄。而人总是贪心的,或许有一天,人们又会开始怨恨姜子牙毁了天梯,断了他们的修仙封神之路。

谁又知道呢。

此去经年,愿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神临天下,皆为苍生。

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

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

师尊的大善是为了苍生,他选择以一人之命灭狐妖全族以换天下太平,只是这苍生中少了一人,这已经是最好的安排。而姜子牙的至善也是为了苍生,只不过他的苍生中包括了这一人,既然要救苍生,那这一人他也要救。若是为了苍生,没有人会在乎这一人的性命,只有她自己在乎,可是她的想法重要吗?不重要。而姜子牙看到了这一人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善是神仙所不需要的,所以师尊让他斩善。大善和至善哪个更好?哪个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没法有答案,就像是电车问题一样。所以这部电影是用中国神话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新的电车问题善的问题。能够引发众人的思考自然是好的,但如果没能让观影后的人发现这个问题的话,那电影的诠释方式还待改善。

《姜子牙》的故事很简单:姜子牙在封神大战中因为战功彪炳,本来是神仙中的佼佼者,却因为在遵从师命斩杀狐妖时看到一名陌生的无辜少女而改变策略,擅自解开狐妖封印,想要先把无辜元神救出来再斩杀狐妖。在师尊帮助下,虽然斩杀了狐妖,姜子牙却因为违抗命令而被贬下北海。师尊要求他在北海静心修炼,当他不再执着狐妖幻象时,便可重回静虚宫。

在北海苦修多年后,姜子牙遇见了幻象少女。而这位少女命运悲惨,因为长着一双狐狸耳朵,多年来一直被当作狐妖追杀。少女的心愿是去常常梦到的一个开着黑花的地方,那里有她爸爸,能证明她的身份是人不是妖。姜子牙决定带她去那里。一路上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将信将疑,再到谜团解开:少女是无辜的,是人类女孩苏妲己。而天上的师尊却是骗了狐妖、骗了姜子牙的伪善之流。虽然师尊有他自己的道理,姜子牙却有自己的理解。姜子牙拼了命也要改正神仙犯的错误,要帮助苏妲己摆脱狐妖,赢得她想要的正常女孩的生活。他想到的办法是把女孩送去穿越。静虚宫的师尊一看自己的阴谋被姜子牙知晓了,在姜子牙送妲己穿越的关键时刻召回姜子牙进行封神。对师尊以及静虚宫诸多同僚的所作所为感到心寒并开始发飙的姜子牙,在说完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众生再无谎言愚弄,愿天下再无不公!后动用神力毁了通往静虚宫的天梯。

最后是师尊的师父师祖主持公道,惩罚了师尊,帮助了姜子牙。而苏妲己也终于如愿重新投胎成为北海一个有阿父疼爱的正常女孩,巧的是,这个阿父貌似就是姜子牙呢。

对《姜子牙》的解读,毁誉参半吧。不少同学觉得姜子牙就是刺儿头、轴、强迫症,我也了解过创作团队对姜子牙的解读。他们把姜子牙和去年的哪吒进行对比,哪吒是天才,我行我素;姜子牙是人才,不断修炼。以及,哪吒所象征的是本我和升华后的超我,而姜子牙是超我和自我的冲突展现。这些解读都有一定道理,尤其把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用到人物解读上,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我也很欣赏这样的说法。

不过,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姜子牙。

我觉得姜子牙像极了真正的科研人才。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爱吾师更爱真理。在科研道路上,领我们进门的,一定是吾师。因为受了师父的教授、启发,才产生精进修行的志向和决心,像呵护一颗宝贵的.种子一样尽力让自己的才华在此地生根、发芽、绽放。可是,师父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也会犯错误,即使师父是静虚宫的神仙。师父/师尊错了,而同僚们都选择站在师尊那一边,可是,子牙我分明就是看到了,我清楚我看到的不是幻象。可是,平时敬爱的师尊却说我看到的是狐妖幻象。我被严厉地处罚,我被封印神力,我被贬北海。我还失去了师尊和同僚们。被自己认可的团体所排斥,突然变成一座孤岛,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讲打击都是致命的。所以,一开始出现在北海的姜子牙活得像个小老头儿,可怜巴巴,几近崩溃。这种经历,对爱真理的研究生或科研人才来说,应该不足为奇吧?

很多调查报告都说高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要知道,科研人才为了真理牺牲的,可不只是光洁的皮肤和靓丽的秀发,他们很多人把时间投入到一件件费力却不讨好的知识探索中。因为真正的科研,从来是实事求是,不讲利益的。你觉得,高校或科研机构里的导师队伍都是公正包容的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静虚宫的同僚们都戴着面罩,狐妖也戴着,而姜子牙是真面目示人的。在心理学上,面具是人格和社会化的象征。小孩子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而成年人则懂得运用扑克脸或职业性微笑。从孩子到成年人所经历的适应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相对的是个性化。如果一个人太有个性,社会化不足,就容易不被群体所接纳,要么是太傻,要么就是像姜子牙那样的太执着。再试问一下,静虚宫的同僚们真的都认可师尊吗?或许,他们只是社会化得比较充分,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主动选择了放弃思考,迎合自己的角色做工具人罢了。而在科研路上,这样的同僚也确实会成为压死真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苦行僧一般的骆驼看不到被接纳的曙光。

虽然离开研究或研发很久了,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似乎根本没有真正进入过科研行列,但不知为什么,看《姜子牙》还是会引发我对过往经历的反思。或许,是因为那两段经历都太痛了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