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画杨桃》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课文可以分三个角度去教学,即“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在这“三大板块”上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根据上面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块解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实事求是”的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课时,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研读“老师”的言行举动,继续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回顾全文,深化“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6个生字。 2、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3、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4、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说教学设计】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3、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4、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一、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第一步,出示杨桃图片,简单介绍,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 审视 轮流 和颜悦色 教诲 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二、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老老实实”,形成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三、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引导学生自由读1-2段:结合句子说说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我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第一处:父亲的话。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接着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第二处: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这一环节,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
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第三第四环节的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同时借助多种朗读手段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爸爸: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
【说效果】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画杨桃》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画杨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为切实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用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学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重点难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
在讲授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课前准备了实物杨桃,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所描述的对杨桃进行写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是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不一样。然后换角度观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深刻道理。
在研读课文重点段落时,我意图让学生重点去抓住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去理解课文内容,去领悟含义深刻的.词句。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边读边悟,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朗读老师神态变化和学生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课文所学内容来描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诉说,对本堂课所明白的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还值得我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画杨桃》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做事情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还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三、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嘱、审、肃、晌、悦,诲”6个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叮、排、靠”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四、学习重点、难点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五、评价设计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一:采用自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倾听,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百分之九五以上的孩子能准确认读生字,读通句子。
针对学习目标二:通过自读感悟、教师引导、角色体验等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教学。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针对学习目标三:通过抓住作者画画时的态度、父亲和老师的话这些重点语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和角色体验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六、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和“角色体验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悟悟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七、学习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读通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以“看”为线索,设计了三个环节:
(1)读中理解,引出“看”;
(2)揣摩道理,品味“看”;
(3)链接课外,内化“看”。
(一)读中理解,引出“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找出父亲对作者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___,是方的就__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否则就是想当然。
然后再读父亲的话,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二)揣摩道理,品味“看”。
分四个层次: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2)角色体验,深入理解。
(3)角色朗读,细读品悟。
(4)问题探究,明白道理。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