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一念无明结尾的话汇集70句

一念无明结尾的话汇集70句

时间:2018-04-02 13:01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3.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剧情介绍

《一念无明》讲述了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黄世东(余文乐饰)罹患躁郁症,日常就是战场,在情绪里反覆煎熬。爸爸黄大海(曾志伟饰)离家不顾,留下久病的妈妈,家门就是栅栏,一点点碰撞摩擦都让母子俩露齿相斗。

有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金燕玲饰)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大海在愧疚下决定接治疗後出院的儿子阿东回到自己独居的小室一起住,两个心怀愧疚的大男人相挤在呼吸都嫌拥挤的斗室中。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让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谭思慧Jenny(方皓玟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心头沉没的是家,肩头沈重是枷,最简单的关系,最复杂的纠葛,阴暗屋檐下透现父子对坐光影,成一张现代生活的全家福,哭著微笑,恨著相爱。

《一念无明》影评:假如你的亲人,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导演确实有点坏,他把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亲腿脚不好,又情绪躁郁,父亲又从香港跑去大陆,很少回来,弟弟逃跑去了美国,根本不想理家里的烂摊子。

照顾母亲端屎端尿、还要被母亲骂是扑街仔,全都都要他一个人来承受。这还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几百万去炒股,还亏掉了,人家追着他还债。

内忧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杀了母亲,虽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郁症,无罪释放进了精神病院,他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却受到了了“弑母”的自我内心谴责,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来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语里说青山出来的,就等于说某人是精神病,类似于广州人说芳村出来的,类似于东北人说四平出来的)”,还有只懂得给你喂药的机械而苍白的精神病治疗系统。

虽然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和精神病相关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家属互助,影片最后也打出了对躁郁症等精神病人应该关切的话,但观影之后的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内核其实并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问题。

导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过余文乐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观其他人的冷漠和无情,甚至父亲都要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精神病的儿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说明,他或许并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换了谁遇上那样的家庭,也会被逼疯,这是吃多少药,都治不了的病。

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乐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原生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地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只说,多少钱都可以给你,但我绝不会回去。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生气,难道把一切推给别人,就可以了吗?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绝把母亲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却让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种根本无法改善的沉没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尽毁,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了吗?

或许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绝对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下,把照顾老人、病人的重担独自承担,而无法顾全自己的人生,从而让整个家庭失去未来和陷入困顿,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英雄行为。我不得不说,公众号上教你的“远离原生家庭”的话,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过上正常生活的权力,要更多地放开别人,无论他是病人,还是,你是病人。

剧情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生活就是曾志伟手里那盒烟,扔在地上最后还是要捡起来

得坦承一件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当然百老汇电影中心满满的影厅内不时就传出抽泣声,而且不仅是女生,男生也在默默流泪。我平时自问看片不少,已经练出一副铁石心肠,就连很多人愿意拿来比较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也没有像这部这样的难受。

这第一首先要归功于四位主演,真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原先最不看好的曾志伟,本来就是资深实力派的他,近年来偏偏混迹于那些三流烂俗喜剧电影中装傻卖癫,实在辜负了这一身的好演技。这里面的这个父亲很不好演,是控制观众情绪的重要人物,很多人之前其实都是和曾志伟一样,强忍着心中的情绪看这个故事,就像所有的艰难困苦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可是当曾志伟哭,曾志伟骂自己混蛋的时候,观众们就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角色。

同样很棒的还有余文乐,在香港青年一代演员中,像余文乐这么会演戏的其实不多了。这个角色可不是只有咆哮的份儿,那把马景涛请来就可以了,当中还有隐忍,还有不服,还有倔强,还有对命运的妥协与不妥协。看完电影我闭上眼睛思考香港青年演员中还有谁能演好这个角色,竟然是一片空白,所以余文乐的表现真的很好了,与曾志伟、金燕玲他们比肯定有差距,但绝对不输给其他电影里的男主角。

金燕玲就不提了,教科书级的表演,每次看到她就会想到金士杰,这“二金”真是当之无愧的黄金配角。而没太关注的方皓玟也超乎预期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尤其是教堂哭诉得那一段戏,真的令人肝肠寸断。

演员固然是感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我一边看一边试图以一个外人的角度来帮助解决电影中的种种矛盾,却发现这完全是是一出道德上的死局,根本无从开解。电影中探讨的关于父子、母子、夫妻、朋友、邻居,这么多层关系,都有着不小的问题,但是每一个都盘根错节,难以进退,所以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变得愈发狂躁,愈发崩溃,被这无情的生活逼得实在忍无可忍。

但忍无可忍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剧中人的生活,其实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像电影里面曾志伟手里的那包烟一样,狠狠地扔在地上,但是转过头来,还是要弯下腰捡起来,揣回兜里,因为无论怎么样,我们的生活,总要继续。

没办法,这就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啊,有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离开就能解决的,就像电影里的母亲,活得很辛苦,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但是死去之后留下来的,是无数种难以收拾的残局。导演黄进踏踏实实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实属难得。

当然作为一部新人作品,问题还是很明显的。结构的混乱让观众很容易出戏,难以完全投入情感;配乐的使用让我觉得有点怪怪的;当然还有关于主题的问题,其实整个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关爱抑郁症患者那么简单了,而应该是覆盖到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上,一些刻意的情节还有片尾刻意的字幕,实在是有些瑕疵。

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作为一部期待了很久的香港电影,在电影院里看的粤语原版,不仅符合预期,而且高于预期,只可惜和同天上映的另一部港产佳作《点五步》一个命运,票房惨淡。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忧愁吧。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1.

2.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3.《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4.

5.精选《一念无明》台词

6.

7.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8.《一念无明》精选台词

精选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环境造成的精神病问题

电影一开始,一个人在找一把锤子,然后就去医院接有燥郁症的儿子 。由此故事一点点展开,刚开始我没弄清楚为什么要找锤子,以及认为阿东就是一个有着精神疾病特征的人。

随着阿东的回忆与现实交织,渐渐还原事情的前因后果,将阿东患病原因和心里的挣扎充分的表现出来了。家庭环境所迫,母亲后悔嫁给父亲,可想家庭以后出现了多少争吵。父亲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外出挣钱每月仅仅给三千元,兄弟阿俊却是到了美国再也不愿回来照顾母亲,而阿东是一心想要照顾好母亲,不愿送母亲进养老院,不仅得不到母亲理解,也没有得到女友理解,在一次照顾之中,也许是一次怒火,也许仅仅是一场意外导致了母亲死去,为这件事他被判进了精神病院,也越来越暴躁抑郁。压抑的环境再加上他本买认证股的失败导致精神方面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环境原因。

出院后,患有燥郁症的给他并没有做错事,就像一个正常人,朋友婚宴上,朋友说的眼泪纵横,而台下的人各自讨论各自的问题,只有他站起来说尊重,此时我觉得他说的没错,而其他人是有着人格缺陷的。当大家知道这个人是有精神病刚出院时,无论自己做的对不对,都不在想自己的问题,而是对他的话置若罔闻。我想究竟是他现在有精神问题,还是周围的人有着人格问题。当他从教堂几近崩溃跑到超市狂吃巧克力的时候,人们都是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没有人关心,对于现在的社会,好像已是常态,更有甚者,发布到论坛上进行人肉搜索,我想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也承受不了这样的伤害。也许他是真的没有病,他的行为都是正常人行为,只是因为周围人而造成了看似精神问题的短暂性狂躁、发怒,遭遇这么多事谁又不会几近崩溃。

由始至终,阿东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他更多是归咎于环境的原因,父亲不管母亲,最终发生意外让他耿耿于怀,家庭的和谐也许就不会出现后面种种事情。两人最终也逐渐理解对方,父亲也是受不了母亲的抱怨,儿子也是因为母亲的事一直困扰,父子间的沟通让他们有了一点点相互理解。

电影中父亲在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不愿再送儿子进精神病院的纠结场面让人心酸而感动。整部电影整体致郁,也有泪点和笑点,前半部分回忆与现实交叉发展,后半部分情感逐渐迸发,剧情情感发展合理。

电影没有一直压抑下去,也留下了希望,隔壁的小男孩为他带来了快乐,每夜讲着《小王子》的故事,孩子是纯真的,他不知道太多关于精神病的事,他也许觉得阿东和小王子一样孤独吧。他们在楼上种花,男孩问,为什么楼上不开花?阿东说是环境的原因。男孩说,就要改变环境,让环境适合开花。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展现出来,只有改变社会给精神病人贴标签的现状,才能让精神病患者有更好的恢复环境。父亲最终是理解了儿子,尽管周围人对阿东害怕,他知道阿东没有做错事,他也许就是仅仅为环境所迫的暂时性燥郁症,阿东也在男孩帮助下接受了母亲发生意外的事实。父子相拥是温暖的,两人最终都解开了心中的难题。

一部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似风格的电影,传递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虽有不足,但可以说是良心之作,也希望去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一样,对待精神病人,撕掉精神病人的标签,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1.

2.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3.《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4.

5.精选《一念无明》台词

6.

7.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8.《一念无明》精选台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