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用自己的话来讲伯牙鼓琴集锦66条

用自己的话来讲伯牙鼓琴集锦66条

时间:2021-02-15 14:02

《伯牙鼓琴》原文:

佚名〔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参考:

1、(1)擅长(2)好(2分。每空1分)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错、加、漏一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

3、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1

18. (20xx?天津市,14-16,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擅长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好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2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战!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秦山之阴,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顶宛有反照之色。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卒逢暴雨(2)乃援琴而鼓之 (3)皆宜远观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远观则景物粲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1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答案:

10.(1)同“猝”,突然(2)拿起 (3)应当、适宜(每小题1分,共3分)

11.C(2分)

12.B(2分)

1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2)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每小题2分,共4分)

1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最后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2分,每问1分)

参考译文:

【乙】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此后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与巨然的画都适合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绵长,如同看到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是它的神妙之处。

《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3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悉以咨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2.下列对【甲】文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谢了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14.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答案:

12.D(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 ,B.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13.D(《落照图》非侧面描写)

14.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共3分,“皆”“宜”各1分 ,大意1分)

《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4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