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医疗行业剧《急诊室故事》是我今年的追的唯一一部国产电视剧,由王茜、刘钧、张磊等主演,用一个个真实专业的医疗故事,讲述了快节奏的急诊室里发生的各种悲欢离合。
剧中实力派演员刘钧饰演的“呆萌主任”关纪洲,虽遗憾未能与王茜饰演的苏俪终成眷属,惹一票“苏关党”泪奔,但其“模范好男人”的形象还是深入人心,不仅是成熟稳重的“高富帅”,成为众多女性的理想择偶标准,还在刘钧的饰演下,更添了一些“憨厚”、“呆萌”的喜剧元素,其演技上的“深入浅出”不仅令角色饱满丰富,被网友吐槽成“表情帝”,还因“木讷”收获同情无数,与苏俪(王茜饰)之间的感情,引来众多“苏关党”剧迷的支持,引来点赞好评无数。这种男人不仅受单位领导的器重,更会引来大批女粉丝的强烈追求,从小萝莉到中年女。
汪晓寒是剧中唯一的海归骨干,业务水平呱呱的,把病人看成朋友,会为朋友的意外死去而难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家属是尽子女的责任的,还是保留老人的尊严。。。。。但其工作和处事都是特立独行,这些可能与他的海外背景有关,同时要注意到,他更是高富帅,韩俊杰的职位显然要比关纪周的老爸高的多,在单位的影响力或多或少的会惠及到他唯一的儿子,尽管汪晓寒可能不在乎这些。而且汪晓寒是未婚呀,生活中琐屑的事情多了,和关纪周结婚,要不要和前妻陈烁打交道,对待孩子龙龙的处理方式,这些都可能是以后结婚后的一些障碍,但要和汪晓寒结婚,这些都不成问题,最重要的和关纪周的性格反差很大,会丰富女主苏俪的生活,不知不觉地苏俪爱上了他。尽管结局是开放式的,但明显在最重要的关头,临死前,苏俪喊得是汪晓寒。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汪晓寒的日子可能并不好过,独来独往的性格可能会树立一大批明的暗的敌人。每个单位都是一个纵横交织严严实实的蜘蛛网,老爸临死前给自己孩子造就的一些关系网可能会对他有一点儿好处,换届之后呢,羡慕嫉妒恨的那些同事们还不找个坑儿让他往进钻,除非汪晓寒往出走和苏俪出国去,否则,在当下的中国,汪晓寒是绝不敢轻易的在手术台上夺走老主任的刀,告知别人老主任有病,不可否认,他的做法的是正确的,但在蜘蛛网下,又有几个人认同他的做法呢?在特殊的关头和媒体记者打交道,知道内情的苏俪,但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的,流言蜚语是会害死人的,当年的大上海周璇是怎么死的。
雷剑锋是剧中的疯子医生,平时总喜欢和姑娘们打成一片,没个正行。但在关键时刻很有担当,是个一等一的好男人。
苏俪是剧中的女主,打不死的小强,工作狂,为人热情,受到领导的喜欢,更受到男一号和男二号的争风吃醋的抢夺。男一号汪晓寒认识晚,但很有感觉,男二号关纪周是她共事十几年的朋友,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俩是郎才女貌,除了他俩自己以外,订婚结婚苏俪都是祝福的,没有丝毫的做小三的可能。
小护士何嘉妮是本剧中不是女主胜似女主的角色,有任务总是冲在前面,最后心梗突发至死,但实际上连续上了11个班,很有可能是过劳死。
急救司机康师傅,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车急救的时候老母也需要急救,毅然的先去救别的病人,这一点上和最后一集中汪晓寒放下苏俪先去救助旅游大巴上的老人是一样的,说得好听点儿叫为工作,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既然干了这个工作,那就得牺牲一些私人的利益。
年轻的住院医左洛和姜浩然,在医院里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类人,姜浩然一心讨好同龄的左洛,可偏偏左洛喜欢的魅力大叔关纪周,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里无权无势,要不要傍点儿什么,关纪周眼里这会儿只有苏俪,哪有她的菜呢,于是乎,对姜浩然的利用,对小护士的冷嘲热讽,对关纪周的百般讨好,左洛的各种表现,使得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她,不可否认,她在工作中是个好医生。
剧中涉及到了一些当下时髦的话题,这也是吸引我注意的地方。医生的异地执刀做手术,为买二套房假离婚,独生子女的生二胎,急诊室自拍,姜胖子的官老爸腐败被调查,医生的收红包,医药代表的贿赂问题,提成问题,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肢体冲突,官官之间的权力关系(周明山的特殊照顾),人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韩俊杰死的时候章院长的痛哭)等等都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电视剧中还讲到了过度治疗的问题,一个是老主任骆一禾,雷剑锋的老婆,还有一个危重老太太,这些病人相信应该不是个案。在现有的医疗下,子女大部分都认为老人得了绝症,不治疗就是不孝顺,老人死在手术台上至少子女心里是安慰的。但是老人的痛苦有谁知晓呢?这里苏俪在骆一禾的床头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我爸爸,我不建议你做手术!”手术台不一定能下来,即便手术成功,愈后效果谁也不可预见。持同样看法还有雷剑锋,最后和妻子回了老家,开心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还有汪晓寒,强烈建议重症高龄的老太太不要治疗,不仅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上呼吸机时候老人的痛苦,幸而最后得到了老人子女的理解。同样的工作理念才使得苏俪和雷剑锋是好姐弟,和汪晓寒是一见钟情的恋人。
电视剧毕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不是这么顺当了,这些急诊医生也面临着竞聘上岗,科研考核的问题。文章要求发表几篇,在什么档次,科研经费有多少万,什么级别。。。。。。一不小心就被扣工资,就落聘这都是我们工作的常态。这样的大环境下,汪晓寒是不会去夺老主任的手术刀的,保不齐手术台前灵光一闪,一篇sci构思出来了,苏俪是不会日夜奔波在急诊一线的,文章怎么办,难不成被罚款?雷剑锋是不会随传随到被抓壮丁的,为了老婆的治疗费用,文章,项目呀都不考虑,扣就扣吧,出去做飞刀,墙内损失墙外补。关纪周会毫不犹豫的做行政工作的,最重要的是没有办法量化考核。。。。。护士何嘉妮连上11个班,未婚时候可以,已婚后,有孩子后呢,难道全部让老公管?所以关纪周和医药代表联系是对的,医药代表的姐夫在整形科,今天他可以给你提供床位,明天你要不要给人家还点儿什么?章院长和韩俊杰惺惺相惜是对的,尽管韩俊杰的人格魅力抢走了章院长喜欢的女人,官方他还得一口一个韩老,对于人家的要求(调汪晓寒回来)也得答应。章院长对待周明上明显的热情不是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原因么?还有康晨最后的处理问题,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么。。。。。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是生活,无奈的生活。
篇二、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中国当下最被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医患关系。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新闻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种种纠纷,成为了一个难解的问题——一方面,医生要救死扶伤,投入大量精力去挽救病人,却又不得不面临医院各种纷繁行政所造就的杂务;另一方面,中国的医保制度尚不完善,人生病了不敢看病,看不起病,一旦住院很可能就倾家荡产的现状又不在少数。于是乎,无论医生还是病人,大家的神经都紧绷着,彼此紧张得犹如火药桶一触即发。
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研究,细细分析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医患关系已经是当下的焦点,影视剧去反映这件事,是情理之中。前几年有一部贺岁喜剧《一年到头》,当中就涉及到了医患关系,难得的是里面既有医生的视角,也有患者的视角,而且不偏不倚,客观公允,看了之后心情复杂,却也印象深刻——患者有自己的苦处,而医生也不好做。可惜这样客观反应医患关系的影视剧,却并不多见,荧屏上充斥着的,还是以抗日神剧和家长里短婆媳剧为主。
直到最近看了《急诊室故事》,才又重新想起这类题材,真的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了。很多时候国产电视剧的行业剧,都是打着行业的幌子,骨子里却在说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但《急诊室故事》不一样,里面大部分时间对准的都是医院急诊室,讲述王茜、张磊、刘钧等为首的一众主角如何去处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例,每集都有身为普通大众没见过的医疗专业名词,专业范儿十足。不过虽然专业,但剧集本身还是很接地气的,有很多案例皆为新闻或者身边发生过的真事,更从台词、情节编排方面增加诸多幽默元素,让人一边揪心一边捧腹大笑。
其实,美剧这类题材倒是源源不绝,作为一个美剧爱好者,虽然不刻意挑医疗题材来看,但这些年也或多或少的随大流看了点诸如《实习医生格蕾》或者《豪斯医生》的医疗剧。限于意识形态和观众口味的差异,我没指望国内能弄出像《豪斯医生》这种走“批判灵魂”路线的反医疗的医疗剧,但看到《急诊室故事》里,一干医生和护士以尽职敬业的态度去处理一宗又一宗突发病症事,肾上腺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飙升。
《急诊室故事》的剧情不用我阐述,看剧名本身就已经非常明显。女主角王茜早在《重案六组》的时候就已经很熟悉,这次原班人马来打造《急诊室故事》,从警啡题材变成医疗题材,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套电视剧大走美剧风,在叙事节奏上很快,单看前三集就有种和别的国产剧不一样的气质,和同期那些动辄7、80集的大部头比起来,更是有种轻装上阵的感觉。王茜在访问里说过拍这套电视剧的初衷,是为了要为缓和医患关系做点事儿,要医生和患者协同,才能战胜病魔。同时,也是给社会搭建一个了解医生的平台,别觉得进医院就是跟进了绞肉机一样,要粉身碎骨才能出来。
除此之外,我觉得《急诊室故事》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展现医生在工作时的状态。做手术的时候就不能听音乐?有的手术十多个小时,医生也很累,必须找一些方式去放松;医生也是人,需要睡觉,所以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保持亢奋状态,如何休息,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也是一门学问。
至于感情戏,在目前华语电视剧的环境里,不能不提,不过《急诊室故事》已经算是做得可以的了。毕竟之前这套班底的.《重案六组》就做得不错。医生本身是很崇高的职业,但医生本身也是人,当然有七情六欲,也会生气,也会愤怒,也会失恋,也会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急诊室故事》,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故事,也是医生自己的生活故事。
《急诊室故事》这种大走美剧风的电视剧,对于我这类口味被英美剧吊得很高的观众而言,确实有种对国产电视剧刷新观念的感觉。但是这种电视剧能不能被更多年长的观众接受,似乎又是一个问题。其实国产电视剧长久以来拍出了一种惯性,好像观众只能看那种慢吞吞节奏的电视剧;不过,搜了搜《急诊室故事》的评论,好评的不少,这让我欣慰,至少证明大家还是喜欢看这类节奏快,真正专业的“职业剧”。曾经看过访谈里,王茜说一个急诊室主任接诊了一个摔伤的老人,本应该马上救治,但他却面对一拨又一拨不停赶来的患者家属,耐心地解答应该如何救助……虽然会耽搁患者的病情,但安抚家属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显得很紧张的当下,这种安慰更显得必须。
王茜把这些源自于生活的真实事件放到了《急诊室故事》当中,于是乎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剧集,也看到这些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其中打动我的是第二集在火场里救出小孩子的乘客,弥留之际想见已经失散许久的未婚妻,那一幕里,急诊室的医生不再是单纯的救死扶伤,更是要帮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除此之外,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面对不能救治的患者,刘钧饰演的关大夫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叔叔是笨蛋,叔叔没本事治好你的病,别恨叔叔。”剧中张磊饰演的汪晓寒看上去桀骜不驯、性格冷漠,却因为没有挽救一名患者的性命,没办法让他与初恋看上这场错过20年的演唱会,而悲痛哭泣,医生和患者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最陌生的朋友。而隋兰出演的护士长刘亚萍不顾辐射拍摄胸片,年轻医生左洛、姜浩然面对死亡、面对忙碌急诊工作的压力和压抑,均反映出医生这一职业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种对于医生职业的客观、直接、真实的表现,在《急诊室故事》里比比皆是,这也是显得这部电视剧不仅仅只是讲“医生”那么简单,更是对拯救生命这个课题的严肃思考。
医生这一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可能平常很多人都不知道;藉着这套电视剧管中窥豹,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不错选择。最起码,平常真是没什么机会也更没兴趣去太平间的我而言,看着电视剧里王茜旁若无人的出入……也就当是代入自己,去体验一把了罢!
篇三、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热播剧《急诊室故事》即将收官,对我而言,心中只有一个词:不舍!从开播至今短短19天,该剧所引发的热议可谓源源不断。与本剧相关的微博话题获得了过亿讨论,实在让我叹为观止。我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并参与其中,今天,我也想用只字片语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视剧,不仅因为它是“徐家军”的又一得意力作,更因为它真的非常非常真实。
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对这个职业有很深的感触。要知道,现实中的急诊室可比戏中的更为复杂,尤其是人满为患的时候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各种吵杂的声音,各式各样的气味,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而医护人员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辛苦可想而知。走出急诊室,来到门诊,这里的医生同样不轻松。每天一大早上班就看到办公桌上排得密密麻麻的病历,诊室外排满长长的人龙,患者一拨接一拨,很多医生忙得整整一上午水也顾不上喝,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坦言快憋出病了。一台手术下来,吃无定时,不眠不休更是常有的事。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令很多患者重获健康,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健康,成了病人,有些甚至像剧中霓子一样,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该剧能最大限度地把这些不为人知的事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让人们深入透彻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确实很用心,很赞!
第二,各位演员都是好戏之人,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各位“绿叶”,他(她)们精湛而出色的演技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入戏了,所以才会有各种的CP,各种剧情的争论。许多不惜工本的大场面拍得十分到位,每一场戏,每一个画面都是如此的精彩万分。试问,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充满诚意的佳作我怎能不爱?剧迷们怎会不爱?
也许,单凭一部电视剧并不能彻底消除部分人对某种职业的误解。但我觉得:能让大家明白到,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演员还是警察、老师还司机,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说不出的难处和辛酸。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体谅,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再好的戏也有结束的时候。我之所以选择在结局前写感受,就是想说明一点:不管结局如何,是否尽如人意,我依然会关注它喜爱它,更期待尽快由原班人马再度出演续集,因为好剧百看不厌!
在医学院当了5年老师后,我又去报考研究生,因为想做医生。
为啥想做医生?我去医院实习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看到很多人在受病痛之苦,而医生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神圣。
几年后我研究生毕业,如愿进了杭州一家三甲医院做了一名血液科医生。为了把做医生的底子夯实,我又读了博士,专攻血液学。后来医院调我进入急诊科当科室主任。
在急诊科做得辛苦,但得到了不少肯定,获得了“杭州市十佳医卫青年”“杭州市五四青年奖章”“浙江省优秀青年卫士”……不好意思说了,其实我很简单,只想做个好医生。
能救命,救不了心
急诊室只有几百平方米大,在这里,生死逆转有时只是瞬间之事,这里上演着生离死别,发生的事情无奇不有,大悲或大喜都直面人性,照出的是大社会的缩影。
有一天出租车送来一个心脑血管发生意外、呼吸心跳停止的老人。陪老人一起来的是他的老妻。我们这边忙着打通气道,胸外按压,开通输液管道,紧张抢救,老妻在一边提要求,要求我们救活的同时还要保证患者能照常工作。当时我们就想,从来没见过谁在这样性命攸关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对老人都是高级工程师,男的退休后一直在工作,70多岁了,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事发这天早晨,他和往常一样出门,刚走到大门口就感到胸闷气急,还没走回家就跌倒了。
老人经抢救,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意识不清。第二天,他们的女儿从上海被叫了回来,她对我们说,她要上班,无法照顾父亲。老太太也对我们说,“要我照顾他,我吃不消。”
我们不晓得她们是啥意思,就对她们说,老人暂时病情稳定,但需要住院。而老太太提出,要拔除各种抢救的插管。像这样家属决然地放弃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情况,还是很少见到的。这或许和观念有关,我无可非议。
但接下来老太太说的话让我惊愕。“他这样子活着,他痛苦,我也痛苦。再说,他不能工作了,那不是没用了吗?”
在亲人眼中,他活着的价值只是为了工作,我为患者感到悲哀。
人真的不一样啊。有一位老婆婆,每年都会陪着老伴来看急诊。老伴现在80多岁了,16年前中风,从此长期瘫痪在床,整个人佝偻成一团,不会说话,没有意识,大小便失禁,不会吃饭,得把食物磨成糊状,靠一根胃管打进去。
老婆婆服侍了16年,怕他长期导尿引起感染,为他手工缝制了尿兜,布带是软软的,不会弄痛他,也不会弄脏身子。在她眼中,老头只是不会说话,他心里什么都晓得的。
家里有好吃的,每次她都想让他尝尝味道。老婆婆说,做人体会的就是这一日三餐的甜酸苦辣。她喂他的时候总是说:“吃吃看,吃吃看!”她以为人间时鲜,老头总能咂出个味道。然而,老头多半无法下咽,呛到肺里,轻则呛一下过去了,重则成吸入性肺炎,送到医院抢救。
每次我们和老婆婆说,以后不要从嘴里喂食了,老婆婆总是念叨:“他年轻的时候蛮苦的,儿女刚刚出息,我们的日子才好起来,他就得了这个病。”
老婆婆和老伴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夫妻感情,恐怕现在的人是学不来了。
人啊,就是不一样,命在不同的人心中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做医生的,能救命,但救不了心。
生命之轻
生命没有回头路。医学再进步,生老病死有其自然法则,不是医生本事大就一定能救回来的。有的病人一辈子就看了一次病,病历册上就只有一页,这一页却是死亡记录。若能把生命留住,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自豪的?
3年前的一个大热天,救护车送来时,病人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了。随车医生说,他们到达时就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通常还是要进行抢救的,不为别的,为了那百分之一或更少的存活希望,也为了道义。
这个安徽小伙子,经过40分钟的心肺复苏,恢复了心跳,也有了微弱的呼吸。啥叫心肺复苏?就是不间断地胸腔外按压,配合高级生命支持和机械通气。尤其是胸腔外按压,一个年轻力壮的医生15分钟下来就会浑身汗湿。按压的力量不能太重,又不能太轻,过重肋骨会被压断,太轻,心脏跳不起来。
晚上,我们3个医生和3个护士通宵守护。后半夜小伙子又是两次呼吸、心跳突然停止,都被我们及时救了回来。他年轻,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整整一个晚上,我们都不敢大意,因为监护仪上的呼吸曲线一直不稳,时有时无,总让我们不踏实。
第二天早上9点,已经过去了整整15个小时,就在看似稳定的时候,小伙子的呼吸和心跳突然又停止了,这次不管我们怎样抢救,他的心脏都没能再跳起来。
看着声嘶力竭的家属,再看看我们疲惫不堪的医生和护士,我只感到心酸,眼泪就要滴下来。这在我身上是很少发生的,有委屈的成分,因为我们所有的劳累和付出没有一丁点儿的回报,那条命轻飘飘地走远了。
这些生命虽然在病历册上只留有一页,但是在我心里却留下了极深的烙印。
记得一位科学家说过,“医学是没有真理的科学”。我会思考留在我心里的那些挥之不去的病例,希望找到更个体化、更合适的办法,比如抢救方案、用药的剂量等等细节,如果再大胆些,是否可以挽回他们的生命?
医生必须冷静、理智
有人说医生铁石心肠,他们哪里晓得,感情用事,是做医生的大忌。面对突然刮起的12级台风,医生就是风眼中的那个将军,必须冷静、理智。
救护车送来的,大都是命悬一线的病人,生死就在一瞬间。病人往往言语困难,我们肉眼所见仅是表面症状,我们必须通过表象,抽丝剥茧。有时留给医生的就只有10秒20秒的思考时间,医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初步诊断,进行应急处理。
此时,我们通常面无表情,内心却风起云涌。
这个病人只有36岁,是从贵州出来打工的,他晓得自己不行了,前一天就打电话通知家里,让设好灵堂等他回去。
第二天一早,车票还没来得及去买,这边人就没了气。救护车送来,稍作检查后我们就确诊病人是重症肺结核引起呼吸衰竭。我们当场为他做了气管切开术,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稳定生命体征,稳定血压,迅速补液,并速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迅速制订治疗方案,24小时监护。
从我们开始抢救,他老婆就一直跪在那里。
他们有两个儿子,大的10岁,小的闹着玩时被人推入池塘淹死了。因为伤心,夫妻俩就离开家乡出来打工。打工大多是干体力活,男的有病,找工作就相当困难,辗转多个城市,最后到达杭州,在杭州也没有找到工作,病却越来越重,身上只剩下40元钱。
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沉重,医疗费用和重危病情把这个家庭压得抬不起头来。我和同事说,一定要想办法救活他,至少要让他活着回家。
到第三天,不要说治疗费用,他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先是我们护士长从自己家里带吃的给他们,但总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商量后决定在科室里发动捐款。像这种捐款对我们来说是常有的事,没有一个人会觉得不妥当。后来捐款范围扩大到整个医院,再后来通过媒体,社会上也有人来捐款。
病人家属拿到钱后,如数交给医院作为治疗费用。他们的朴实让我感动,因为我们碰到过这样的事,有的人拿到捐款就马上装进自己的口袋,医疗费用能拖则拖。
12天后,病人的气管插管顺利拔掉,能够进食了,精神也明显好转。到出院结算时,除去医疗费用,还剩下1万多元钱他们可以带回家。这让我稍稍感到宽慰。
第15天,我让同事帮他们买了回贵州的车票,还买了路上吃的点心,送他们上了火车。
但是我晓得这个病人的未来是不好的,如果没有钱做后续治疗,回去就是等死。
这辈子,我能救回多少条命
前年的一天,我在家刚吃过晚饭,手机响了,要我赶快去医院,说是状况比较疑难。这里插一句,我们急诊室全体医生护士都一样,手机是全天候开机,一个电话,没有二话,立即赶到医院参与急救,不管是前半夜还是后半夜,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一直都这样。家里的事就全部交给妻子了,她是眼科医生,对我还是理解的。
赶到科里,发现抢救床上没有病人。一问,病人好端端地坐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精神状态尚可,问他,也没有什么不舒服。
我一看,他的嘴唇很紫,不是一般的紫。应该是严重缺氧,氧饱和度检测只有90%不到。如果这种低氧血症的状态持续下去,将引起全身缺氧、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
医生已经在给他吸氧了,但是血氧饱和度丝毫没有改善,这可不是儿戏。好端端一条命说走就走,我们见得多了。
原因不明,医生不敢用药。对症的药物是有的,但药物本身就有毒性,如果用得不对路,对病人不仅无效,反而会雪上加霜。
医生一遍遍追问都没有找到病因。根据经验,老人应该是亚硝酸盐中毒,毒物一般都来自食物,比如,腌过的、发霉的东西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但是老人和老伴都矢口否认进食过这类食物。
追问无果,我开始翻看老人的病历,一页页看过去,发现老人上半年去外科看过胆囊炎,病历上显示,老人拒绝开刀,改服中药。我心里一动,问老人,药方当中是否有需要分开服用的中药?老人想了一下,说有的,有一包分开包的白色的粉需要冲服。“是什么?”“硝石。”“就是它!”我叫了出来。
我对一边的医生护士说,所有的监护撤除,亚甲蓝静脉推注,15分钟后,老人就可以回家了。
一切如我所料,推注药物后,氧饱和度很快升到100%,老人的唇色恢复正常。我们的年轻医生和护士说:“主任,你好牛啊!”其实,我是中医出身,听到老人服用中药时,我就想到了硝石,这是中医治疗胆囊炎常用的一味药。硝石的成分是火硝,亚硝酸盐含量极高,完全可能引起中毒。
那天我站在科室门口,目送这对老人走出医院,有种平静的满足感,那个念头又出现在我的心中:这辈子,我能救回多少条命?
依然想做个好医生
我们急诊科的医生,每天和心脑血管病、坠落伤、刀伤、外伤、溺水、服毒自杀的人打交道。那些常人眼中极其敏感的事物我们虽已司空见惯,但它们对我们内心的负面影响还是有的。
我们大都睡眠不好,但是我们连吃安眠药都要看时间,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比如后半夜要值班,前半夜敢吃吗?不敢的。
现在的医疗环境大家都晓得,医患关系紧张,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太多,并不是医生单方面造成的,有其社会根源。尤其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阻碍了医生在对患者治疗上的创新,我们必须随时和家属沟通,反复征询意见,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失去了抢救病人应有的主动。
我们曾经救过一个病人,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送来时,那口气眼看着没有了,但是被救了回来。接下来必须尽快做支架植入手术,而病人家属就是不信任我们,要求转院。
后来到了省级医院,手术成功后,病人给医生送去锦旗。医生对他们说,我们手术成功,是多亏了前面那家医院的急救,他们的心肺复苏蛮成功的,才有机会让我们做手术,你们还是去谢谢那家医院的医生吧。后来病人果然来了,送来锦旗时说了这番话。
有时,我真的很想对病人家属说,无论社会上对医生怎么看,无论有什么传言,在整个医生群体中,好的医生一定是占大多数的。哪个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治好病几乎是每个医生的终极愿望。我晓得在当下说这些或许没有人愿意听,但这是真话。尤其在抢救病人时,病人及家属更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相信医生,这样对病人好,对医生也好。
医生的辛苦忙碌是大家都晓得的,暂且放开不说,我不喜欢诉苦,因为作为一个医生,对某些东西必须有承受能力。
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但只要每天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那种成就感足以支撑我继续做医生,而且是做一个好医生。
有关奉献爱心拯救生命的
今天是周一,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突然间我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学校六年级(8)班孙慧茹同学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现在他正在北京301医院接受化疗,脱发、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这对于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来说,他的身体和心灵要承受病魔带来的多么巨大、多么难以想象的痛苦呀!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骨髓裤里已经找到了合适骨髓移植对象,但这需要60万元的医疗费。可是,孙慧茹前期的治疗已花尽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并借遍了亲朋好友。可如今,这庞大的数目让这个家庭再也承担不起了。
作为孙慧茹的同学,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有义务为孙慧茹奉献一片爱心,来挽救他脆弱的生命。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献爱心捐款活动在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展开了。每位老师、同学都为他送一份力量,献一份爱心,道一声祝福,我们会为挽救生命而感到快乐。
真心希望孙慧茹同学快些好起来,回到学校,回到我们的身边,和其他同学一样快快乐乐的学习
有关奉献爱心拯救生命的作文2
心是人最美好的地方,爱是人最美好的联络关系,爱心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感情,它让人感动、让人动容。而我,就曾遇到过一件感人至深的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故事。他们之间非亲非故,更是互不相识,却无私的将爱心奉献。
一次,我与妈妈到商店。走到附近时,忽然发现前面围了一群人,走过去一看,一位老奶奶正卧在地上,看那脸上痛苦的表情,就知道她生病了。可为什么她身边没有亲人呢?得快点把她送到医院。正想着,突然一阵喇叭声传来,闻声一看,原来是一辆出租车,只见司机探出头急切的喊道:快!快上车,老人家的身体不好,我送她去医院。来几个人搭把手。我看着他焦急的样子,心想,这应该是那老奶奶的亲人吧,既然有人照顾她,自己又何必操那个心。想到这儿,我立刻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可没等我说完,只见妈妈快步走向那位老奶奶,边走边说:来几个人帮忙抬上去。又对我说:快上车,去医院。只见妈妈又和几位叔叔一起把老奶奶抬上了车。看着妈妈焦急的面孔,我也上了车。
去医院的路上,塞了车,司机不停地回头看着老奶奶,看她越来越痛苦的`表情,他急得满头大汗,把汽车喇叭按得直响。来到医院,妈妈急忙跑去挂号,几个叔叔一起把老奶奶抬上了担架,又一路小跑着把老奶奶送去了急诊室。在路上,一位叔叔还关切的说:您放心,马上就到急诊室了,会没事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位医生走了过来,说:老人家没事了,我们已经开了药,记得按时吃。听到了这句话,所有人的心才松了下来,紧皱的眉头也放平了你们这些做子女的应该多关心、照顾下老人!说完,医生便走了。这时,妈妈对大家说:我去交钱,老人还有什么需要尽管说。这时,那个司机开口了:大姐,你误会了,我们几个根本不认识那老大娘,那老人家应该是没有孩子的,我这里有一点钱,你的就留着给孩子买点吃的吧。说着,从口袋里拿出几张皱皱巴巴的零钱。接着,又一个声音响起:还有我的!我也有。说着,几个人便接二连三的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这时,我才注意起他们身上,他们身上都穿着工人服,脸被太阳晒得发黑,一看就知到工作很辛苦。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基层,生活本就不富裕,现在却把钱给了一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还有那个司机,还有妈妈,他们都无私的帮助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我却那么自私,在她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心的人。
这件事我一直难以忘怀,我想,如果人人将爱奉献、将心奉献,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是一点陌生与仇恨,多一点和谐与幸福。
有关奉献爱心拯救生命的作文3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许多时候,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但当所有人都一起努力的时候,其产生的力量将是令人震撼的。在汶川5·12大地震后,许多人纷纷慷慨解囊,向灾区伸出了援手,他们有的捐钱,有的捐物,象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滔滔江海,这就是在灾难面前所体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爱心。当然,我也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我也奉献出了自己一份小小的爱心,把我当月的10元零花钱全都捐了出去。或许,我捐的这几元钱比起其他人捐的一两百、一两万甚至上千万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我同样付出了爱心,同样在关心灾区的兄弟姐妹,所以,尽管能力有大小,只要心是真诚的,就同样值得赞许。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地方的孩子因为贫穷上不了学,或者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现在有许多好心人都在向贫困山区捐钱盖学校,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每个人都捐出一点点,那么也可以筹集到一笔很大的钱了。我们小孩子,可以捐出家长给的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奉献爱心。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同学就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山西路广场卖报纸,整整半天时间,同学们一刻都没停。最后我们用所有挣到的钱买了许多文具,寄给了西藏的森吉梅朵慈善小学。我想,每一件文具里都包含了我们的爱心。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家庭的爱、来自老师的爱和来自社会的爱,我们在的爱的阳光下成长。拥有爱心就是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奉献爱心就是以你的所能去回报社会,去回报亲情,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是妈妈劳累了一天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我轻轻的帮妈妈捶一捶背,奉献爱心是下雨后放学回家我为小朋友撑起的一把伞,奉献爱心是我对门口的老爷爷老奶奶一句真诚的祝福,奉献爱心也是我在公园里对一草一木的呵护。所以奉献爱心并不难,奉献爱心是随时随地,奉献爱心也是在点点滴滴。一个人的爱心给别人带来了温暖,每个人的爱心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世界。
奉献爱心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来装扮这个世界,让它更美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