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豫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每逢腊月,村里就好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朦胧神秘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山村腊月的早晨,雾气腾腾,又浓、又酽,铺天盖地,将几个高耸的山峰,弯弯的小河,稀疏的村舍,包裹得严严实实;沉浸在腊月早晨朦胧之中的雄鸡,拍拍疲倦的翅膀,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引颈放声高歌;懒惰的小狗还在酣睡,偶尔会听到几声无精打采的狗叫声;吱呀、咣当,已有几家开门生火做饭了,灶膛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山村女人朴实却不失娇悄的身影摇曳在墙上。
庄户人家的女人,从来不睡懒觉,特别是腊月,她们起的更早,就在女主人忙碌做早饭时,男主人才揉着未睡醒的眼睛,响着夸张的咳嗽声走出内屋。
雾退了,太阳升起来了,腊月的山村宛若一幅古朴淡雅的风俗画,在阳光的扯动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男人们吃饱喝足后上路了,他们不是下地干活,也不再操心地里的庄稼,让媳妇给他找来出门穿的衣服穿上,拎着一个布袋或者提着一个篮子,干什么呢?开始到镇上或县城置办年货了。这可是山里男人的专利,每逢腊月二十四五就开始了,他们多次往返于城里与乡村之间,有时跑一天,就买回几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或买回几张写春联的红纸。更多的时间是去镇上或县城里打散酒、买肉。提着一个装十斤酒的酒壶,到镇上的供销社门市部,打了满满一壶红薯干酒,割了十斤腰窝大肉,美滋滋地走在大街上,见着熟人也比平时礼貌多了,频频的打招呼,如遇到亲戚朋友随便一留,就不客气地留下来了,几个人往一起一座,不一会儿,家庭主妇就把小菜摆好了,酒也温好了,几个人推杯换盏就喝了起来,几杯烧酒下肚,潮红涌上面颊,话也多了起来,侃年景,聊收成,说到开心处,发出阵阵不加修饰的狂笑,酒过三巡,就开始了划拳行令,“一枝梅”呀、“哥俩好”呀、“四季财”呀、“六六顺”呀,喊声若雷,气势如虹,吵的左邻右舍,男女老少也来观战,几个人一直猜到夕阳落山也难分胜负。
腊月山村的黄昏也是迷人的,充满着思念和期盼。村东头那棵古杨树下,不约而同地聚集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看似心情平淡的聊着天,但心里都有一个焦灼的思盼,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终于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黄昏暮霭中,渐渐看清了,是村上在外打工的“小五、二宝、狗娃”,大伙欢呼着分辨着围了上来。不管是自己要等的人,还是村上其他人要等的人,无论是谁,大家伙都一样高兴,一样惊喜,纷纷拥上前去,嘘寒问暖,争着抢着帮他拿东西。
厚道的村民们,把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们对每一在外闯荡的游子,都给予真诚的祈祷和祝福:“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能平安回家比什么都好”。
腊月习俗作文1
进入腊月,那些曾经将村庄笼罩在一片葱茏中的树木繁华落尽。一个个村落显露在原野上,像庄子里那些沉默寡言的汉子,刚从农事里走出,穿着那件还未来得及抖落尘土的衣衫,坐在门前的场地上。
这时节的乡村,远远地看去,有些斑驳,显出一些沧桑。有点像我们历经坎坷的父老,满脸岁月的风尘,却透出一份浓浓的亲情来。
一只只鸟窝也显露在没有遮蔽的树梢上,让走在田垄上的人抬头了望之间,心中涌起一丝家的温馨。于是,脚下的步子不知不觉间加快,朝着家的方向。
麦子已经是出苗儿,遥看,田间有一层绒绒的绿色。油菜已分垄,叶畔可见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广袤的大地难得一见农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间喧嚣着岁月的苍茫。
一年中最闲散的时节,农具歇息在屋角,农事搁浅在节气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朝阳的山墙下,在慵懒的阳光里眯着眼,烟雾缭绕中数说一个个陈旧的日子,和新鲜的时光。
村口或者房舍的门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着村前的那条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几条或大或小或花或纯的狗在村巷里撒欢,忽然停下追逐,竖耳聆听。那陌生的却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让它们一时拿不准是吠叫还是摇尾。
多少双眼睛在远远地辨认游子归来的身影?谁的一声惊喜,搅动了一个庄子的乡情的。杀鸡宰鸭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声里,村庄进入微醺。
有鞭炮和唢呐声传入耳鼓,好事者开始扳着指头细数,王家盖屋赵家上梁张家取媳李家嫁女……
家家门前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的咸鱼腊肉,有人快活地喊:要过年质且桓龇誓臧
腊月习俗作文2
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年是分三段的——年前、年中、年后,今天我讲年前,进入腊月年味就逐渐浓起来,就是孩子享受幸福的日子,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去年我家的年准备得特别充分。
最喜庆的是挂灯笼,两个大灯笼是爸爸早就买了的,腊月三十一大早,爸爸就开始挂灯笼,爸爸怕悬吊得太矮碰到人的头,就把灯笼挂得高高的,从远处都能看到,也显得特亮。看灯笼亮了最高兴的要数爷爷,想当初灯泡都不点瓦数大的,如今还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他的脸上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我们的日子和这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其次是贴对联,纸是红的,字是黑的。上联是:“财运亨通步步高”,下联是:“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是迎春接福。寄托着我们家庭的美好愿望,希望明年又是一个发财年。
再次是吃团年饭前放鞭炮,由于鞭炮很大,一百块钱一滚的。为了安全,要把鞭炮放得远远的。爸爸把鞭炮点燃就急急忙忙地跑回来,鞭炮就噼噼啪啪地响,震得地都动了,奶奶说鞭炮声远远超过了我平时的吵闹声。
接下来就是吃团圆饭、看春晚、拜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罢。
腊月习俗作文3
每到腊月时,奶奶总会准备许多糯米来做汤圆面,在腊月吃自制的汤圆是我家的传统,所以,今年此时奶奶照例又开始忙了起来。
腊月的香是糯米的清香。米是奶奶精心挑选的上好糯米。把糯米放在盆子里,盖上一层棉布,浸泡一个星期。这时的我总会有点心急,常常去打扰一下糯米的美梦。轻轻揭开棉布,好奇地往盆里看看,用筷子轻轻点一点糯米,然后急切地问奶奶糯米泡好了没有,这时奶奶总是慈爱地笑着说:“不急不急,糯米泡好了,汤圆才好吃。”我曾看过那泡了三天的糯米,一粒粒透亮饱满,像一颗颗小珍珠在盆里倚偎着,像是喝了一夜的琼浆玉露,沉沉地睡着。
腊月的.香是米浆的醇香。一个星期后,奶奶便把泡好的糯米拿到集市上磨成米浆,再用白色的棉布袋子装起来放在桶里提回来。回家后,奶奶就会招呼爸爸把盛着糯米浆的袋子悬挂在阳台上,水“滴滴嗒嗒”地滴在桶里,带着奶奶的慈爱,带着我的期待。
腊月的香是馅儿的浓香。一进厨房,红豆的甜香,芝麻的醇香,桂花的清香便扑鼻而来。米浆已经过滤成了软硬适中的粉团。我最着迷的是奶奶做桂花汤圆的过程。奶奶用勺子舀起一小块粉团,两手轻轻一搓,便搓出一个晶莹饱满的“珍珠”,再在“珍珠”上捏一个深窝,形成一个小小的“富士山”,把桂花馅放进去,收口搓圆,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
腊月的香是汤圆的甜香。将汤圆放入已烧开水的锅中,再撒上一层干桂花,不多久,汤圆便在锅中“咕嘟咕嘟”的叫着,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甜香如蝶,满室翩跹。透过玻璃锅盖,只见锅内晶莹剔透的汤圆在挨挨挤挤地飘浮着。桂花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星……
腊月的香弥漫着浓郁的亲情和温暖。当我去厨房时,奶奶正给大家盛汤圆,热切地招呼我们:“汤圆好了,快趁热吃。”大家入席而座。我用勺子轻轻舀起一个汤圆送到唇边,先用嘴唇轻轻触碰并感知它的温度,然后轻轻咬开,第一口是米的甜糯,第二口是桂花的清香,清甜润滑的桂花蜜流入喉间,味蕾一点点地通透舒展,一缕沁人心脾的甘甜在舌尖缓缓散开……
咬开一个汤圆,就如打开一个乾坤,里面飘香的不仅是节日的味道,还有那浓浓的亲情。
腊月习俗作文4
数着秋去冬来的枯叶,赏着香气盈盈的腊梅,望着百年常青的松柏,我走在小区的街道上,时不时地抬起头仰望天空。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雪,内心渴望的种子正在生根,我是多么希望见到这腊月里的第一场雪!
忽然,有一两滴水降临,我连忙伸出手探一下,可惜,这并不是雪。渴望的种子在严寒中生长,我一定要见到腊月的雪!
我来回在街道踱步,把担心和失望咽下。终于,当夕阳渐渐隐去之际,第一片雪花慢慢悠悠地飘落人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伸手托住它,只见六角形的雪花晶莹剔透,一碰到手心,立刻化为一滴水慢慢散开。此时,我一抬头,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争先恐后地落下,四周已然是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雪越下越大,渐渐地,枯叶盖上了雪白的棉被,腊梅戴上了纯白的首饰,松柏穿上了乳白的礼服。叶间白中透着点点翠绿,花间白中映出丝丝梅红。我仿佛看见了各种颜色的雪,粉色的,蓝色的,金色的……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塑造出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朦朦胧胧之中,远处的街灯亮起来了,鹅黄色的灯光映衬着点点雪白,这,就是腊月里的第一场雪。
腊月习俗作文5
在华池素有“三九三冻的野狐子没处钻”的说法,这就是形容腊七腊八的冷劲儿,我们现在提起腊七腊八印象中也仅存一个“冷”字了。其实,腊八在古代曾经是一个挺隆重的节日,有资料说,腊八节孕育于秦,形成于汉,兴盛于南北朝,之后走向衰微,以至于衰落。
腊八的腊字来自于腊月的腊,腊月的初八日,谓之腊八。腊月的腊本与自然界的季候无关,仅仅因为腊月是农历的十二月,进入年底,年终岁尾要,“大扫除”,“祭奠祖先”,“置办年”,“贴春联”等习俗。十二月便叫成了腊月,也就是说腊月本来有许多的习俗,不过在绝大多数地方,如今腊月的习俗仅存吃“腊八粥”了。
据说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与佛教有关,《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说:“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节,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以后传于民间相沿成习。
我自小不喜粘食,对于腊八粥,除了喜欢吃粥的时候可以大量的放糖的甜劲儿之外,并没有什么好感,能记住的是母亲操持腊八粥和喝粥时的那种氛围。长大以后才从书籍里知道,腊八粥是有很多讲究的,据《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花生仁……等做点缀。每至腊月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而母亲当年不过是把各类杂粮,放在一起煮稠而已,起稠的主要的大黄米,而出味的则主要是红小豆和饭豆,至于江米、菱角米、栗子是断断没有的,点缀之物就更是连想都想不到了。不过,那黏糊糊的粥端到饭桌上,尤其是母亲把白糖罐子摆上桌子的时候,兄弟们的雀跃和父母的笑容,还是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了关于腊八的不灭的记忆。
如今腊八粥已经成了商品,不管是不是腊八,只要你想吃,随便走进超市便可以买到,腊八粥连同制造腊八粥的岁月一起被装进了罐子里,变成了一种速食品,只有记忆不能速食,不过也仅仅是记忆而已,安慰的是空寂的心。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因为今天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一大早的,妈妈和奶奶就在厨房里赶做年菜,到处都闻得到酒肉的香味;爸爸和爷爷也不闲着,爸爸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
我家的“新年”既忙碌又热闹。
除夕夜终于到了。而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放鞭炮了!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最终同意了让我来担任这个“炮手”的职位。我拿出了一只打火机,点着了挂在树枝上的鞭炮,在我跑开的那一瞬间---引燃---“滋滋滋”---“噼里啪啦”。
“开饭了,孩子们!”只听妈妈在客厅里说了一声。我和弟弟都闻讯而来,只见餐桌上摆着各种美味的饭菜,看起来可真好吃啊!
开饭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向长辈“
顿时,客厅里响起了一连串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