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易经中有关感恩的话收集90句

易经中有关感恩的话收集90句

时间:2019-01-24 23:11

孝是最原始、最自然、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感恩孝顺是我们珍惜生命、向上奋斗的动力来源。

《诗经》展现人间真挚的情感,而一切情感的源头在于亲情。亲情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三种关系,其中父母的慈爱与子女的孝顺,自然位居核心。因此,《诗经》用于教化百姓时,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强调孝顺的部分。

譬如,《大雅‧文王》在缅怀周文王取代商朝而获享天命时,鼓励臣民尽忠职守以维持天命,所说的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即:可不念及你们的祖先,好好修养你们的品德吗?到了幽王,国家陷入危亡之际,则有《大雅‧瞻卬》在认真呼吁:「无忝尔所生,式救尔后。」亦即:不要辱没您的祖先,努力救救您的子孙。这种以诉诸亲情来要求人们修德的观点,在古代应该有其一定的效果。

由于天子失德,百姓对天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出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小雅‧雨无正》)「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小雅‧正月》)「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秦风‧黄鸟》)之类的诗句。人间失去仁爱与正义,能够维系社会的力量似乎只剩下亲情了。像「夙夜匪懈」一词经常出现,可见情况危急,以至早晚都不得松懈。《小雅‧小宛》出现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诗,就是「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即:从早上起床到夜晚睡觉,都不要辱没那生你的人啊!这句诗提醒人要常想到父母与祖先,告诫百姓不可因为自己的恶劣言行而让先人蒙羞。

孝顺是天经地义。《诗经》最为动人的是《小雅‧蓼莪》,值得特别介绍。

一, 父母之恩至为深重

《蓼莪》描述百姓劳苦行役,不得终养父母,于是想起父母深恩,不禁悲从中来。全诗六章,首章为: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莪」为蒿的一种,其茎抱根而生,俗称抱娘蒿。意为:那长得高大的是莪吗?不是莪,只是一般的蒿菜。借物起兴,连植物都有「抱根」而生的,我一想起父母,就为自己无法终养他们而惭愧。可怜啊!我的父母,为了生养我而辛苦劳动。第二章改变两字,重申此意。第三章批评王道崩坏,小民痛苦,父母皆逝,让人彷徨,其中后四句是: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当天子与国君不再可信,政府只知压榨百姓,人除了呼求父母,还有什么指望?父母已逝,我失去最后的支柱,一出门就怀着忧愁,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没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第四章是重点,前后八句一气呵成,无限哀痛: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养我,爱抚我照顾我,成长我培育我,思念我叮咛我,出入都怀抱我。想要报答这样的恩情,连昊天都无法穷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没有我容身之处。中国人重视孝道,肯定百善孝为先,就是源自《诗经》这一类诗句的启发。唐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了。

二, 亲情的压力与调节

人应该孝顺,但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宋朝学者罗仲素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果是指「父母无不爱护子女」,则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指「父母的作为都对」,则未必尽然。父母是凡人,是众多百姓之一,自然也有智愚之分与贤不肖之别。那么,万一自己的父母出现偏差的作为,子女又该如何?

孟子分析两首相关的诗,提出精辟的观点。一首是《小雅‧小弁》。内容应是周宣王时,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原因是吉甫娶后妻,生子伯邦。后妻谮伯奇,使吉甫听信谗言,将伯奇逐出家门。伯奇受此冤屈而作《小弁》。诗中充满忧思,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这样的苦?「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何辜于天,我罪伊何?」他对父亲未能详察真情而枉屈了他,也有直接的抱怨,如「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意即:君子听信谗言,好像有人敬酒就接受;君子不照顾人,不肯从容考察真相。而全诗出现五次「心之忧矣」一语,更让人伤感。

那么,孟子对此诗有何看法?他认为,父母的过错太大的话,子女如果不抱怨,就等于决心疏远父母,就此断绝关系似的,而这即是不孝。若是表达适当的抱怨,说不定可以让父母觉察真相而有补救机会。孝顺应该包含委婉使父母走上人生正途在内。《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其次,第二首诗是《邶风‧凯风》。内容是七个儿子感念母亲的辛劳,但又自觉无法安慰母亲的心。历代学者关于此诗的背景并无共识。有的说是寡母思嫁,使七子认为自己没有尽孝;有的说是七子表达孝顺继母的心思。不论所述为寡母或继母,由本诗可知者只是:母亲劳累以至心情不佳,使七子有感而发。如果依孟子之说,则此诗所指为为「亲之过小者也」(《孟子告子下》),意即这位母亲一定犯了明显的过错,但还不算严重。然后七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孝顺,才造成母亲犯错。这种心意十分可贵,在表达时必须温和婉转。正如《易经‧蛊卦》九二说:「干母之蛊,不可贞。」意即:要救治或解决母亲方面所累积的错误,不可采取强硬或坚持的态度。

本诗提及凯风、寒泉、黄鸟。凯风是夏日长养万物的风,比喻母亲养育七子,既劬劳又圣善。寒泉在夏季使人舒爽,但七子却未能消减母亲的劳苦。黄鸟在夏天鸣叫,声音婉转悦耳,但七子却未能安慰母亲的'心情。诗中不但没有抱怨之词,反而多是七子自责之语。

孟子于是作出下述结论: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怨恨,那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那是一点都不能受委屈。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委屈,也是不孝。接着,孟子引述孔子的话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在思慕父母。」

儒家有关《诗经》的论述,显示其学说承先启后的特色:一方面把握「思无邪」的要旨,肯定真挚情感之可贵,认为「真诚」能引发向善的力量,由此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聚焦于亲情,亦即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为出发点,推广到各种人际关系。有关系则必生情感,喜怒哀乐若是发而中节,表示修养抵达理想层次,人生的快乐也将如影随形。

《诗经》代表古代文学,总能引发审美情操。这种情操造就了温柔敦厚的性情与作风,其实正是导人于善行的好办法。不过,美与善的融合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关键即在于正确诠释孔子与孟子的学说。

德行的修养需要一生的努力,而审美的意境却是随手可得的。只要熟读《诗经》,不难享受这样的意境。《易经‧兑卦‧大象传》说:「君子以朋友讲习。」若是转换到《诗经》,则会想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何不互通音讯,彼此鼓励?等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岂不快慰?

导语:关于《易经》的学问,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而《易经》对于我们人生的参悟非常的透彻。《易经》中的28字道出我们的人生的成败荣辱之因果。

为什么有的人能力一般却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有的人非常能干却穷困潦倒,落魄一生?

为什么有时你不经意就能获得很好的结果,有时你费尽心机却落得一场空?

《易经》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这十大方面基本上涵盖了命理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作为万经之首的《易经》阐述的决定人生的10大因素。这10个方面,一般理解如下:

一命 :先天命数

二运 : 成长运势

三风水:环境堪舆

四积阴德:积德行善

五读书:开悟修心

六名:名称声誉

七相:心相仪表

八敬神:敬神求愿

九交贵人:良师益友

十养生:养生之道

《易经》这句话在中国代代相传,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这么说,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或指导意义就不一定清楚了。

为什么要这么排序,是按照对我们影响力的大小么?

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对。我的感觉这是根据对我们影响的时间先后和我们从中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来说的。

我重点阐述前5个,后5个请大家自己体会。

一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里的〝命〞指的就是先天之命。

芸芸众生,各司其命,顺乎自己的天命去行动,才能顺水推舟,获得不错的结果。

顺命,首选要知命,弄懂八字命盘的原理,知晓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所随载的资讯。

每个人的先天造化不尽相同,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人的命理,时间转变,空间转换,天体运转,人的生理状况和命理走势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出生的人们,其性格,命是不尽相同的。

更不要说遗传基因,民族特性等细微的差别。即使是相差几分钟出生的双胞胎,其性格命运也不同的,天赋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承受能力。

中国人大多信命,有什么事情先算一算,结婚、起名等等大多如此。命似乎是先天注定的,我们一生下来甚至还没生出来就已经安排好我们一生的命运了。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性格、体质、基因等等也确实是一生下来就基本决定了。

但确实如此么?未必尽然,这些东西都还是可以根据后天的努力有所改变的,甚至有的人血型都会变化,更不必说癌症等疾病了,痊愈的人不在少数。

西方一位名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他的命运。所以,命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这点东西方其实是相同的。

二运

先天的`命,后天是运。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好是强调〝运〞的重要性。

人的天命已定,惟一能好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运〞。

什么是运?如果比作是车的话,运就是路;如果把命比较是舟的话,运就是水。

按照周易命理学的说法,不同的命在后天交运的情况下不相同,所谓〝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

了解人生运势有助于我们等待机缘。旺运时积极奋进,衰运时退避三舍。

时代作为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它的不断更新也是天意。同样的命在不同的时代会有着不同的运。

我们要根据时空来左右自己的运程。或进或退。归根结底,对于后天之运,〝顺水者昌,逆之者亡〞。

运(后天)就是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结果,在命(先天)的基础上自己所塑造的。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关于命运先贤早已经说的很透彻了,影响比较大的比如《了凡四训》等文章,都是实证经验,用心读懂了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三风水

地吉苗旺,宅吉人旺。俗话说〝地灵人杰〞,一方好水土,养育一方好人才。

个人生存的环境,影响其一生的健康与发展。在黄帝建城时,就有〝察其阴阳,观其向背〞的说法。

风水学主张〝明堂平旷,万象森罗;众水朝归,诸山聚会,草盛木繁,水深土厚〞。

纵观中国历史,领袖或富豪多生于依山面水,藏风聚气,风景秀丽之地。得以禀赋天地之灵气。

近水者多智慧,靠山者多道义。苏南多文才,江北多政要,客观地说,风水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家居风水的地理位置,房屋的形状结构,通风采光,家居摆设,装饰颜色等因素,都与个人的运势息息相关,古人讲〝三元九运〞,二十年吉凶方位变化一次,六十年风水轮流转,是为一大周期。

住宅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运势发展,这也是古人的研究风水学的主要原因。

风水是中国人一个比较独特的学问。风水真正有影响还是阴宅,这是大家要明白的。

在我们自己的房间(阳宅)摆上五帝钱啊之类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作为一个自我安慰,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重要的是阴宅(祖宗的安息之所)呢?其实是让我们懂得感恩和回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宗能不能知道不敢说,至少修炼了自己的内心,对于带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的先祖,虽然已经不在人世,我们还是要给以最诚挚的恭敬和回报,这才是根本。

有了这个善念,推而广之,对于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心存感激之情,以最诚挚的心去面对和回馈,即便未曾见面,也是如此。

我们衣食住行,工作休闲那一样都是别人辛苦劳动之后带给我们的帮助,都要心存感激。

不但要恭敬人,还要爱护物,如此才是真正的改变风水,命运自然不改而改,平安喜乐。

四积阴德

中国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善恶法则。

〝因果〞,〝报应〞等概念都是来源于佛教,它和传统士夫所提倡的〝慎独〞品质不谋而合。

用功德换取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不可违背的事。

天与不受,反受其谴。

对社会的贡献叫功德;多做贡献,多做好事叫积德;暗中做好事而不图回报叫积阴德。

如果你的本职工作正面作用大,功劳大,你做的好事多,相应的回报就越大,命运会因此越来越好。

修桥铺路盖庙助学自古以来都是积阴德的好方法。但是,阴德的重点在于不被人知道,不要四处宣扬我干了什么什么好事了,我积德行善了……。

隐含的意思是让我们做好事而不求回报。生活中见过太多的人因为做好事而痛苦万分,因为认为别人都不理解他不感激他。

我为某某做了这么多,某某为什么这样对我?如果以计较回报的心态来做好事,不如不做,这等于强买强卖。

你帮了别人,别人就要以某种方式来领你的情并感激你,这中间稍有差错就会让双方都痛苦。

还有,你不要以为你帮了别人是你付出了,其实这是在修炼你自己的内心和德行,别人越是不反馈,越是对自己德行的修炼,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你自己。

五读书

读书怎么会放在第五呢?

读书是改变自己最常见的方法,似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上学而且都要上一个好学校呢。

看看北京好学校周边的房价,看看好学校所要交的赞助费,现在叫自愿助学,意思是不是学校要收你的,是你自己愿意交的。

不想讨论这件事情的利弊,我们在读书或者教育孩子读书时要明白什么是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有太多只会读书但是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学生,乃至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们,包括我自己在内。

先贤说有余力,则学文。做人做事没有明白,死读书是不行的。

不要以为老天不公,初中都没上完的人居然都发财了,我上了大学却还这么穷。

人家可能没上学,但有“力”,做人做事都很妥帖,人情世事洞明练达。

没有这个,单单学到点知识,会背几首唐诗宋词,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不得真的。

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读书也是如此,方向不对,费力无功。

所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都是在知道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待人律己,如果这些做到了,万事自然改观。如果自己没有做到,求神拜佛也是空劳。

《周易》是一部神奇的、包容一切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

《周易》既非卜筮书,又非史书,而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的一部天、地、人、时“四维一时”的哲学经典著作,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万事万物不断进行观察、认识、研究、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处境,要处理这些不同的事物,如何处理这些事物以及如何把这些事物处理得更好,《周易》中蕴涵着的处世态度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果断、谨慎、随机应变的态度,同时也为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处事提供了参考,使得我们从先人的思想精华中为我们更好地进步奠定基础。

一、果断和谨慎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先决条件

果断和谨慎是分不开的,离开谨慎谈果断是鲁莽,而离开果断的谨慎也是无能的,读《周易》使得我们感到自始至终的警钟长鸣。《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谨慎的精神。《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第一爻:“潜龙勿用”,原因就是这个阶段的龙是潜伏状态等待时机,而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努力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所做的工作更加完美,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变化,环境在发生变化,个人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环境的变化,即事物形态的变化,对于将要有上升空间的机会,我们要懂得不再潜伏在水中,而是果断地跳出水面,表现好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同时对于提拔自己的“大人”要勇于感恩,尽心尽力地做好大人交给的第一件差事,以及将来的每件差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虽小,但对于诸葛亮在其戎马一生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谨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再须谨慎,即使是我们取得的成就很高了,没有在前进的余地了我们也不能失去谨慎的精神,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失足而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用九,回响的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

《周易》中《履》卦:“履虎尾,不人,亨”,该卦辞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人字虽简单,但是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面对世界许多的是非曲直,在面临世界的许多是非曲折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为这种风险作一定的基础。当然人们不支持为了躲避风险而不去奋斗,整日碌碌无为,同时也不支持为了做成一件事而冒很大的风险,我们要锻炼自己遇到事情的判断风险大小的能力,以及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谨慎地作好每一步规划,而不是鲁莽地去冒险,这都是非常不英明的做法。一个人要成功没有果断的处事能力和谨慎的精神和习惯是很难成就大业的。同时我们要从成功人士中得出一些经验,风险意识、果断和谨慎的处事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比如:在战争中两军相对,战局风云莫测,能够胜利者大部分是因为将帅果断和谨慎,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将相之才的人,都会临危不惧,处事果断和敢于承受风险。不过,果断和谨慎又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这样才会获胜,否则就是失败。如果离开科学的分析判断,果断就是鲁莽,谨慎就是胆怯。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阴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得到九四的庇护,当然,“承”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节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断,但不违礼,需要谨慎,需要智谋,《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断与谨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周易》中《未济》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思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成功,那么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再继续努力把它完成,直到做出让人满意的成就。《周易》这种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该卦使得我们把《周易》理解成为一个周而复始非常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庞大体系。现在再来看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像来看,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谨慎,卦辞曰:“未济,亨;小济,济其为。无攸利。”“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自己的尾巴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二、随机应变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重要规则

虽说《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义,当为“蜥易”。正像蜥易之形,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其强调“变化”之大旨。但易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命名之义,“周”为代名,“易”主变易。讲易之变化就是要告诉人们,易事常态。我们要学会在这种变化的常态中生存,要在变化的世界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在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以及更好地生存。

《系辞下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该句意思为:《周易》这部书包含着人生处世的哲学,我们不可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推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正,周遍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执著求于典常纲要,只要变化才是它去赴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变化不居的世界生存,我们就要知道整个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还要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运作的,要掌握这些变化不居的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掌握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机应变则就要掌握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退,变在其中矣”。在这系卦中很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一个由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在发展的时候,它必然到了它所能容载的最高程度,那么它当然急可以发生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所说的变则通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能钻牛角尖,而是要放着一个与时事相呼应的心态,我们不能再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抱有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要根据事态的变化来判断应对策略。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正好与《乾》卦第一爻中所说,我们必须储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面对世界多变才有更好的对策,没有之前的根基,则没有后期随心所欲的应对之策。这就如所有指挥战场的军事家,都是军事理论功底很深的专家。

在《周易》中这些有关变化的卦爻,都是肯定世间万物是变化的基础上,包括人生的处境也是变化不居的,正如俗语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周易》卦辞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完善条件,抓住机会来改变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扭转乾坤。因此卦辞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不管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正确地看待,不能把事物看成在静止状态的,《周易》中很多卦辞已经对一成不变的宿命论就成了否定,肯定了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性,《周易》与别的占筮书的根本就是区别在这里,是一种以辩证的态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因此,《周易》是蕴涵辩证法的书籍,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其中的人生处世的观点更是历经千秋,经久不衰。

《周易》中关于处事价值观,在教育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要有着果断、谨慎和适变的心理,因为“易”乃生活所常有,我们不能因为“易”所打到,而是要本着要正确的价值观,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合适的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跟随时代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周易》这本奇书的思想光华,蕴涵着丰富的变化哲理,今天的我们很有必要站在辩证的角度科学地发掘这本古老的哲学著作中更多启示后人的伟大的哲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