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一位和周星驰一样跑了很多年的龙套,最后跑出金马影帝的一位
当重金属开场音乐响起镭射闪耀,主持人总要加一大串台词:下面有请火爆东南亚刚从马来西亚演唱归来的当红歌手小波先生!
场下是一片火爆的欢呼和干杯。
会唱歌跳舞扭屁股的男人
最近有个之前很火的段子被改编:
一哥们儿隔壁新搬来个老外,一天晚上老外敲门求助,抱怨说:“我的电视好像中毒了,换哪台都见到同一个人,而且还带变形的。”这哥们儿低头看了眼手表,很镇定地说:“先生,现在是黄金档,这个人每到这会儿就霸占着十几个电视台。”
这个人就是黄渤。在病毒式地攻占了影院之后,黄渤又成功入侵电视机,三部大戏《民兵葛二蛋》、《青岛往事》和《火线三兄弟》,盘踞了十几个电视台的黄金档,热势难挡。
2013年,黄渤无处不在。
一个并不帅的演员,没有偶像派的脸蛋,也没有男模的黄金比例身材,如何在影视圈攻城略地火到爆表,说起来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社会学家们研究的话题,比如关乎电影发展现状,关乎受众心理等等。但其实在黄渤那里,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后沟壑变通途,说到底,路是他一个人走出来的。
现在黄渤的身份更多的是演员,其实他的另一项专业技能是唱歌。初中毕业,黄渤考上一所财会中专,从那时起他开始混社会,。在学校里貌不惊人言不压众,但是去了酒吧,他却high 翻全场。登台之前,当重金属开场音乐响起镭射闪耀,主持人介绍他时,总要加一大串台词:下面有请火爆东南亚刚从马来西亚演唱归来的当红歌手小波先生!场下是一片火爆的欢呼和干杯的声音。
那会儿,小波是他的艺名,谐音自黄渤的“渤”,平淡无奇的名字却在青岛各大夜场激荡起涟漪。90年代,青岛的各大夜场,没有黄渤进不去的地方。
除了唱歌,黄渤还教跳舞,有那么几年的时间,歌舞厅里只要叫得上名的演员,基本都是黄渤的学生。于是小波先生成了“黄渤老师”。“我在唱歌时参加了一届青岛健力美舞蹈学校举办的健美与舞蹈比赛,赛后主办方想办一个现代舞班,找不到老师,就找上我。但我那会就会那么几支舞,教得再细,两个月也教完了,就得赶紧学新的,再接着教。这样每天两个小时的课程,自己还要创造发明新的舞步,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教了7年的时间吧,桃李满天下。”
黄渤成名之后,好多姑娘指着大荧幕上的他说:“咦,这不是当年教我们跳舞的黄渤老师吗?”前段时间,鸟叔来中国演出,邀请黄渤一起登台,黄渤表演了一段骑马舞,鸟叔赞叹不已说一看他就是真正骑过马的。其实要说骑马,黄渤也就是拍戏的时候骑过,逼真的舞蹈功底,在90年代就已经打下。
他演着演着突然喊“停停停”
征服了青岛的各大夜场,黄渤开始往全国各地跑,他和两个朋友组建了个组合,一起出去闯荡。
去哪里演出,黄渤完全没有规划,常常是在屋里贴一张地图,看哪里没去过,就直接奔过去,演到后来,除了新疆、西藏和青海,其他地方全都跑了一圈。那时候他已经在夜场认识了高虎,他当时刚好考中央戏剧学院。高虎天天撺掇黄渤到北京“卖唱”,说辞是“梦想”。说得多了,梦想很容易就被点着了。
于是黄渤到了北京。那段时间,他住在郊区的农民房里,大冬天的每天蹬两个钟头自行车去酒吧唱歌跑场。最初到北京的时候,他心里特别矛盾,因为在外地参加商演走穴能够赚不少钱,但是在北京赚的并不算多。“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在床上呆坐半小时,想想我接下去该干吗?”
他开始尝试着自己写歌,送小样去各种各样的唱片公司,但并没有唱片公司中意他。在北京没有出路,无奈之下他被朋友和家人召回了青岛,摇身一变成为小工厂的老板——青岛有不少外国人开的制鞋厂,朋友邀约黄渤一起开了一家制鞋机械厂。“物质生活上突然就变得很舒服,我那个时候包里随时都有几万块现金。”唱歌时练下的海量酒量,在这时候也全部派上用场,不过以前的生活被一刀斩断,从此黄渤每天的生活就是喝酒,谈钱,聊女人。
空虚的时候,对着镜子,看得到灵魂在百无聊赖地游荡。所以两年之后当黄渤接到北京一家酒吧的演唱邀请时,他想都没想,就买了当天的车票,赶赴北京。
再次成为北漂,因为有了前面做工厂老板的积蓄,他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多苦。只是身边驻唱的同伴,满文军、零点乐队、周迅……一个个都火了起来,惟独他依然徘徊在演艺圈外。直到2000年,在酒吧驻唱中苦苦等待机会的黄渤接到好友高虎的一个电话,他的人生之路从此改写。
那部戏是《上车,走吧》,导演是管虎,主演是黄渤和高虎。说起拍管虎的戏,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管虎当时希望的角色是一个不那么帅,市井气十足的人。于是找高虎介绍人,在高虎心里黄渤是最佳的人选。管虎问黄渤要照片,没想到黄渤发过来一张酒吧演出海报,海报上的他柔了光嫩了肤,看起来帅气逼人,于是遭到管虎的当即否决:“我们不要那么帅的。”
于是高虎赶紧解释,真人真的没有这么帅。管虎后来一见,真人果真没有那么帅,这才定下他。从没做过演员的黄渤就这样走到了摄影机前。初到剧组他特别疑惑,剧组里有演员负责表演,有化妆师负责化妆,有灯光师负责灯光,人人都有负责的事情,就导演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干,站在摄像机前不断地喊停停停,结果最后片子还署上他的名字被称作他的作品。黄渤很不服气,所以他演着演着就喊:“停停停。”结果管虎大光其火:“喊停是我的事儿,你喊什么停啊!”
美女们跟他都很配
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部戏,让管虎看到黄渤原生态的、不拘一格的表演力量。演完这部戏,在管虎和高虎的.鼓励之下,黄渤去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没考上,结果考上了配音系。其实配音专业完全是曲线救国的一条路,因为给很多戏配音之后,黄渤又重回演艺的道路。这次依然是管虎的戏——《生存之民工》。
从这部戏开始,他对演戏完全开了窍。2006年,黄渤遇到二号贵人宁浩,接演了他的《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让黄渤一夜成名,他毫不矫情同时不拘一格的表演方式,也让不少导演喜欢上他。
在电影《杀生》中,黄渤出演的“牛结实”和余男演的艳情寡妇上演了一场肆意又原始的激情戏,不羁的流氓范儿,让摄影师、导演还有坐在影院里的观众都看得肾上腺素飙升。所以那么多的美女演员们,或实力派或花瓶,跟黄渤演过对手戏之后,每个人都在期待着跟他梅开二度的合作,舒淇更是说,这样演戏才够过瘾。
从2012年年底,黄渤的力量开始迸发。《泰囧》、《痞子英雄》、《西游·降魔篇》、《101次求婚》、《厨子·戏子·痞子》……这股势头一直延续到今年,和当年攻占青岛的各大夜场似的,他整个人简直是在影院、电视频道驻场演出。影视圈里游走一圈,最近他又开始接演孟京辉的话剧——《活着》,而且凭借这部话剧,他又一举拿下了2013年的壹话剧大奖的“年度最佳男主角”。话剧舞台上,他和气质美女袁泉搭档,对于他们俩的搭档,黄渤戏称是“黄泉组合”,对于被袁泉赞为“绽放在舞台上的花”,黄渤立马自我解嘲:“那也就是一朵狗尾巴花!”
戏里不羁,戏外的黄渤身上有一股认真的踏实,看似泾渭分明的两种性格在他身上却很好地糅合在了一起。他的踏实不是一种行为艺术,比如他可以给老婆做饭连着做十几年;他可以每到一个剧组,闲下来就给同事们做手擀面;有时候参加发布会,一会儿就要走红地毯了,他还乘地铁或者打个车往发布会现场赶呢……
大概确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没怎么把成功成名当回事。说到明星的红,人们惯用触不可及高高在上来形容,但是黄渤却一直触手可及,他说:“成名有代价,人不管多红,总有掉下来的时候,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女报:你演的喜剧特别多,周星驰还评价你是喜剧王中王,那会不会担心自己被界定为只会演喜剧的人?
黄渤:其实界定本身不就是一种肯定吗?而且我可不想得了便宜还卖乖,痛苦地说哎哟不行啊,我被我限制到这儿。其实要真有能力,再塑造另外一个型给大家看呗,有能力就每天换一个型,每天换一个型,到最后你不就没型了嘛。再说,定了又怎么了,卓别林不就是被界定为一个喜剧演员吗?可是他多牛啊,还有周星驰,一样的道理,对不对?就是你真的是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了,就是挺不容易挺成功的一件事。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什么突破啊转变啊改型啊是一件多牛掰的事儿。
女报:你和管虎、宁浩两位导演合作最多,他们也可以称得上是你生命中的两个贵人,聊聊他们。
黄渤:概括来说呢宁浩比较聪明、睿智,管虎比较执着。宁浩跟我很谈得来,因为我们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我们成长中所处的社会阶层都很相似,所以感觉很接近;跟管虎呢,似乎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亦师亦友吧。我一出道的作品就是他导的,北电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找他玩儿,他还把自行车给了我。他对待电影的态度特别认真,就拿《杀生》那部戏来说,我和管虎聊了有七八年,最后才选择在2012年给拍出来。
女报:你和妻子在一起十多年了,你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
黄渤:我们恋爱十几年,结婚也有六年了,其实我一开始很抗拒婚姻这回事,总觉得一结婚似乎半辈子就过去了,但是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觉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是该走向婚姻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交代。至于爱情观,说实话,有没有永久的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永久的感情,到最后就是亲情,这才是最可靠的情感。平平淡淡、健健康康就挺好的。
2009年11月28日,台湾金马奖揭晓,演员黄渤凭借在《斗牛》中的精彩表现,获得金马影帝的殊荣,这是继刘烨之后的第二个内地金马影帝。从歌厅到金马影帝,这中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黄渤却说:“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强的人,我的成功来自于我的软坚持,当一条路走不通时,我就再换一条路。”
1寂寞的歌唱梦想
生于1974年的黄渤,父母都是青岛的处级干部。黄渤不打架不闹事,但天马行空的恶作剧令老师和家长苦不堪言。别人拿水浇花,他用醋,理由只是想看看开出来的花是不是酸味;抓住一只蚂蚁,能玩一个下午。要强的妈妈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训话。黄渤就读的青岛九中是当地有名的重点中学,黄渤的妈妈就毕业于那里。当年的妈妈学习非常优秀。黄渤的几个舅舅也和妈妈一样,学习出色,其中的一个后来成为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的美国组专家。黄渤自己也清楚,学习差的自己成了妈妈最大的遗憾。
黄渤虽然在学习方面不行,但唱歌跳舞方面经常能给学校拿个奖或者给班里争点荣誉。家里的那台单卡录音机开启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在书桌前片刻也呆不住的他,听卡带学一首歌,能在自己的房里一听一整天。初二那年学校举行的元旦晚会上,黄渤以一曲《再回首》一举成了学校的名人。之后,他又代表学校参加了“龙城杯中学生卡拉OK比赛”并获得一个三等奖。在这次比赛中,他遇到了好友高虎(在内地版《天龙八部》里扮演虚竹的青年演员)。
仿佛一夜之间,卡拉OK火遍南北。那个年代,隔个三五天,城中就会有新歌舞厅开张,那是黄渤最初的商业演出场所。大热天里红豆冰棍一毛钱一根,还是一个中学生的黄渤唱一晚上能挣十五元。得知黄渤在外面唱歌,父母自然不同意。和中国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读书阶段不务正业,这非常危险。“每次演出结束,我回去开门都是有功夫的。开门总会有声,得迅速把门扭开了,再慢慢放回来,抠一下,等一下,再回来,再绷起来。每次都是悄无声息,再回身,把门掩好。”当然几乎每次等黄渤锁好门回头,都有一个身影在背后等好了,接下来就是挨揍了。
从那以后,黄渤再回到歌厅演唱时,就主动找到经理,单场演出不结费用,他要攒在一起。月底领劳务的时候,他要求尽量换成零钱。回到家中,当着父母的面,黄渤慢条斯理地从兜里掏出厚厚一沓钞票。那时一个月工资才三四百的父母第一次意识到:这倔孩子迷上的唱歌,没准以后真能养活他!
除了歌手,那时他还有一个业余身份:舞蹈教练。看过黄渤在一次演出中模仿的一段霹雳舞表演后,青岛当地一个开设舞蹈培训班的学校校长找到他,聘请他做兼职教练。那两段模仿表演不到两个月就教完了,黄渤硬着头皮,再买录像带自学,学会以后再去教学员,这样的兼职舞蹈教练生涯,一个礼拜三天,每天下午四点到六点,后来持续了整整七年。
夜场里的歌手生活一直在持续,伴随著名气的增长,黄渤组建了一个组合:蓝色风沙。他的出场费也从15元涨到了150元,再到后来,海滨小城的家乡终于让他没了挑战的兴趣,黄渤开始了走穴第一站——广西的演出。
在县城一处开阔地,支起一座大棚,高音喇叭对着人流大肆宣传,简易的手绘海报上印着两个头的蛇、美女等刺激眼球的图片,衣着艳俗的年轻女子坐在大棚入口处张罗卖票,这样的场景就是黄渤的演出地。从广西开始,黄渤的足迹遍及了除西藏、新疆、甘肃以外的所有省份。集体的出场费后来最低一场也达到了800元,拿到钱以后,每个人给家里寄回2000。剩余的部分作为共同开销,一起吃住,到处游玩。在这期间,他受过骗,挨过饿,但就是在最艰苦的情况下,黄渤仍饿着肚子发誓: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一定要将歌唱的梦想坚持下去!
除了唱歌,他还喜欢写歌。那时候最流行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他还专门为郭富城和张学友写过歌,其中一首给郭富城写的《寂寞王国》被身边的人看中了,那人出钱要买时,黄渤却说:“不行,这是我给郭富城准备的。”然而,这些歌后来就只能静静地躺在家中的书柜里。
后来黄渤来到了广州,南漂之后他去北京做了北漂。那时无论南北,和他一起唱的都有知名歌手。在广州是杨钰莹、毛宁,在北京是满文军、零点乐队等等。昔日的同伴一个个都走红了,而自己始终还是没能推开唱片行业的大门。
2左边一下,右边一下
在这条路上挣扎了这么久,都没有成功,还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吗?黄渤对自己之前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日历抽一张随着马桶就冲下去了,黄渤感觉到了心慌。
再度回到青岛的时候,黄渤的身份是小老板。作为一家韩国鞋类模具机械工厂的中方代表,黄渤开始了自己投身实业的尝试。
在一次去韩国出差的过程中,黄渤带着机器来到了一家好几万人的大型制鞋企业。自己的工程师不在,黄渤就得自己编辑自动化操作程序来演示。当时当着十几位韩国资深专家,黄渤用他的“一指禅”在那里满头大汗地编程。好不容易编完之后,在众人期待之下,黄渤按下测试钮,一只鞋像炮弹一样从机器里弹出,没有了踪影。这样的一幕,如今回想起来,像是由他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但在当时,是他的生活。
当小老板虽然赚了一些钱,但除了钱以外,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每天验货,跟人家讲不锈钢、轴承啊这些东西,对于热爱音乐的黄渤来说,就是受罪。所以当接到朋友一个邀请演出的电话之后,黄渤离开了干了近两年的工厂,回到了北京。
京漂中,在酒吧驻唱是黄渤主要的生活来源,好在他此前多年的经营,已小有积蓄。为他伴唱的是零点乐队,酒吧通知他临时顶替满文军唱半个月。但满文军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到那里。因为满文军参加了央视的青年歌手大赛,唱了一首《懂你》,一夜成名。
黄渤依旧在酒吧唱歌。接到好友高虎的电话时,他在西安演出。高虎告诉他,有一个戏,让他过来演个角色。得知是个主角后,黄渤从西安返程。这是一部由电影频道拍摄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
《上车,走吧》一共拍了十几天,第一次做演员的黄渤经常在演出过程中到摄影机下面去捡东西,好好一个镜头就作废了。让导演管虎不解的是,黄渤经常演着演着就自己喊一声:“停!”于是所有部门停下手头工作,然后管虎一张茫然无措的脸从监视器后面伸出来质问:“你干吗呢?”黄渤说:“我觉得刚才演得不好,我得重来!”管虎终于忍不住了:“不太好也是我说,我说不好才叫不好!只有导演能喊停你知道吗?”
拍摄送黄渤饰演的角色离京回家那场戏,是在北京西客站。黄渤记住了只有导演喊停才能停的工作纪律。从开机开始,黄渤一直往站里走,越走越远,黄渤从站外一直走到站里,还没听到喊“停”。“再不喊停,就要撞墙了!”黄渤透过玻璃回头一看,剧组已经在装车了。他没有听到导演喊停,毫无
拍摄完成之后,《上车,走吧》迅速获得了众多提名,在当年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第一次做演员的黄渤和巩俐、周星驰等众多顶级明星坐在了一起。多年坚持音乐之梦也没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第一次涉足影视就获得了这样的成功,实在出乎意料,也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潜能。
《上车,走吧》之后,管虎也开始准备自己的'新戏,那是电视剧《黑洞》。因为在黄渤的家乡青岛拍摄,当时正好黄渤也在家,管虎就打电话,把他叫到剧组。把剧本递给他说:“自己挑个角色吧。”
黄渤说:“聂明宇这个角色挺好的。”
导演说“啊,挺好的。那是陈道明演的,你再看看别的。”
“那刘振汉呢?”
导演说:“陶泽如演的,再看看别的。”
“那还有什么啊。”
“再挑挑。”
“汤文军不错。”黄渤说。
那时的黄渤不会挑选角色,匆忙翻看剧本的那点时间,他的标准就是看谁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最多。汤文军是一个警察,他出场次数多,但是戏份并不多。当时黄渤的状态也不好,早上起来以后,头发还是乱的,他就直奔拍摄现场。因为角色实在不起眼,也没人在乎。直到最后演完,黄渤看到自己饰演的角色,甚至希望这个戏要是不播就好了。但等到《黑洞》播出,火得一塌糊涂。
《上车,走吧》播出之后,有导演甚至为他量身写了角色,但是看到《黑洞》之后,决定放弃。他们也疑惑,说这孩子不灵了,原来演《上车,走吧》可能比较本色,稍微塑造一下,他就不灵了。
批评和怀疑之声,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自己的耳朵,黄渤警醒到一个问题:你的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不好依然是你造成的。
3软坚持成就金马影帝
既然自己在影视方面真有一点儿天赋,那就继续挖掘一下,系统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2002年,黄渤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在两年的专业学习里,黄渤没有再接任何戏。一心沉在书本中,利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书,还经常听其他班级的课。
毕业之后,他成为一名配音演员,活跃在北京各大配音间,直到2005年出演《疯狂的石头》。
作为当时刘德华扶植青年导演的三大项目之一,《疯狂的石头》聚集的是一群打拼多年的电影青年。这部当时以进入院线为成功目标的小成本作品,问世之后一路好评不断,直到最后拿下3000万票房。导演宁浩也借此在电影圈一路开花结果,黄渤饰演的“黑皮”也以生动的表演和众多经典台词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石头》之后,黄渤和宁浩再度合作,第一次担纲男主角,出演贺岁片《疯狂的赛车》。投资1000万的《赛车》最终票房过亿。进入2009年,黄渤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影院门前的电影海报上,从年初至今,黄渤有将近10部大银幕作品先后问世。就在11月底,黄渤主演的电影《斗牛》,作为惟一一部内地作品,出征台湾电影金马奖。2009年11月28日,台湾金马奖揭晓,演员黄渤成为继刘烨之后第二个内地金马影帝!
尽管黄渤一路在坚持,但是他很不鼓励一条路走到黑。当你在一条路上走了很久,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换一条路试试看,这并不代表你不执著,而是执著的另外一种变通方式。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黄渤感慨地说“我一路走来,其实都是个软坚持。包括我唱歌,包括拍戏,我没有那么死乞白赖,这事儿不行就得怎么着了,也不是遇到难事儿就放弃了,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反正一直是冲着目的地往前走。”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电影《上车,走吧》,一口气看完,感动如初。
二个年龄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听着山东人的方言,看到山东人的那种黑色幽默的玩笑语,思考着黄渤和高虎二个人在北京开小公共的日子,自己也回想到了当时19岁的我,跟着我许叔卖票,后来自己开315小巴,自己新手,被人家排挤,被人家抢生意,被人骂,被人用怪物眼光似的看着自己的当时19岁的`心情,哎。还是那个时候好。天天一身汗,但不用想的太多。只是干一天,晚上喝点酒,就睡。看到电影里身为山东人的黄渤为了保护小辫子不受欺负,一进门就用酒瓶把闹事的小混混砸倒,我在想我会不会也这样做?问了自己好几分钟,答案是:也许我不会。说好听点:我理智。说不好听点:我没那个勇气。我喜欢黄渤这种山东人的性格,不想欺负别人,也同样不答应任何人欺负他和他爱的人。看着电影:高虎开着小公共被人家故意恶搞,而把车开到马路崖子上了,想到那个时候的自己,也是刚拿到本,年纪又小,被人家欺负的场景,好难过的这二十六年。原本带着看喜剧片的心情来看这部电影,但是当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发现电影讲述的发生在北京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故事,开始渐渐苦涩并让我浮想联翩。银幕中熟悉的郊区农家小院,污浊的空气,破烂不堪的小巴士,都是我曾经所经历过的,感受过的环境。
陌生的是永远无法接近身边的人们,一同喝酒聊天朋友们的内心;看完电影只有一种感觉:里面有一句话至少是完全对的:这么多外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永远都是大包小包的背着,离乡背景的向往着大城市去发展。刚去北京租的小平房,受着小房东的气。吃着永远不如自己家乡的饭菜,做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的工作,赚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发展的经济,处着永远不能让自己长大的朋友们。难道说:年轻的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永远只会觉得北京才是自己的发展根本吗?我觉得看一些成功的人们,在小城市的也很多呀。其实说这话的时候又是很无奈,不来北京发展,家乡有又什么可以适合自己的呢?没有资本,没有关系,难道就想在家乡创业?根本不可能。这么多年,朋友一拨换一拨,知已一拨换一拨。回头想想:自己是否有真正的朋友?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