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大姨风风火火地过来找我:你大侄儿魔怔了!天天抱着个手机玩啥农药,你邻居张叔家小孩都领第二个月工资了,他毕业三个月了连个工作都没着落。这可怎么办呢?!
架不住大姨的疾风骤雨,我这个山寨职业导师只好硬着头皮,开导大侄儿:“你爸不是给你找了份工作吗,你怎么不去?”
这小子两个拇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头都没抬就顶了我一句:“给你一个月两千元的工作,你干吗?”
“那不是还有加班补贴啥的,听你妈说好好干,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千元呢。”
“一天干10个小时,上班6天,那还有没有自己的生活啦!怎么着也要工作、生活平衡吧?”
听到这句话,不知为何心头一股无名火起,忍了半天,我在心里吼了一句:工作、生活平衡?你不配!
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要有资格!要么是功成身退的王石,或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思聪,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享受生活;要么就是不得不为生计打拼的打工者,他们不得不干着自己无法选择的工作,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
而那些没有资格,却时时妄谈“工作、生活平衡”的人,不是懒惰就是无能!
没有资格的人所谈的“工作、生活平衡”,无非是少点工作、多点吃喝玩乐。这个潜
第一种喜欢把“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边的,往往是那些放纵自己的欲望、奢望不劳而获的.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应届毕业生、拿着父母“救济”混着工作的人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他们对“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解:毕业1年,薪水至少15K,工作要稳定、不常加班、压力小,同时还必须有发展前景。意思就是,我怎么对待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能保证我有休息时间、能给钱让我吃喝玩乐。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部分人还将其视为时尚、潮流?除了人性天生的好逸恶劳,消费资本主义促進了这种不劳而获想法的盛行。
第二种喜欢把“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边的,通常就是那些工作一般般、但又不想努力去改变的人。
他们做不好手头的工作,但潜意识里又不想承认自己无能,给了自己一个借口:我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否则只要我愿意,我肯定干得比其他人更好。
我有个同学,刚开始工作时就斤斤计较工作的时间,哪天如果下班晚了30分钟,那简直好比被人偷了1000块钱,觉得亏大发了。每次聚会他都会说:我不像你们那样工作得这么辛苦,我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但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生活最不如意的就是他了。当不计较加班、努力工作的同学都在娱乐、出国游、体验各种生活的时候,就他还在租着房、盘算着他的那点薪资是不是回老家更好。
工作、生活平衡,本身就是个伪概念,硬生生地将工作和生活变成了对立的两部分,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还停留在小孩子的思维层次(你小时候看电影,是不是最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啊)。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在于你能不能将两者分开,而在于你能不能融合它们。如何才能做到融合呢?关键做到三点:心态上不再放纵自己,找到你的使命工作,排好不同时间段的优先级。
找到你的使命工作:要想实现工作、生活融合,光心态上想努力工作还不够,至少你得有一个能视作事业、或者当作生活一部分的使命工作。逼着你做一份讨厌的工作,就像你讨厌大葱,但每天都逼着你嚼一根一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工作、生活融合的。
那要怎样才能找到使命工作呢?下面的这个WISE框架可以帮你。
有意愿(Willing):找一份你愿意投入精力、时间、成本的事业去做。注意,是事业不是工作!事业是你想去做的事,而工作是你不得不做的事。
有兴趣(Interesting):在这份事业中,找到你的兴趣点所在。可以是先天的兴趣,这个概率比较低;更多是后天培养的兴趣,通过速赢、与欲望挂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你很不喜欢读哲学书籍,但偏偏工作需要,这时你就可以找一位帅哥/美女一起学,并公开承诺自己每周将所学的内容教给TA。看,在美色吸引之下,哲学是不是立马就生动、有趣了呢。
你擅长(Strength):如果可能,在这份事业中,尽量将自己定位在你最擅长、或别人认为你擅长的工作上。如何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试、多做。否则就像一位对吉他超有天赋的人,如果连吉他都没见过,又怎会发现自己擅长弹呢?
找平衡(Equilibriumpoint):投入在一份你想做的事业中,而且能做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工作,是不是一个在梦中都不敢想的事?是的,这样的好事大多数时候确实是做梦。因此,你无需苛求自己找到一份完美符合W、I、S的工作,找到一份达到三者平衡的使命工作也行。
排好不同时间段的优先级:在“鸡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案例:某顶级咨询公司的一名女顾问,在竞争超激烈的环境下,10年内生了3个小孩,还升到了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日本某女士,在第五个小孩出生的时候,刚好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某企业高管,每天只睡5个小时,但每年都能带全家全球旅游3周。
其实,只要找到一份你想做、同时又能做好的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再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它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要做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安排工作、家庭、旅游的优先级。虽然你做不到“鸡汤”里那么夸张,但做到工作、生活融合还是很简单的。
没有王石、王思聪的物质基础,没有打工者的选择限制,就不要将“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上,因为懒惰、无能的你不配!
不要像一个低能的小孩一样,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硬生生地将工作和生活变成对立的两部分,而要将它们融合起来。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散文
我们这里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孩子年龄不一的几位父亲,对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观点,希望被更多不得已错过孩子成长、或时而给自己找借口的爸爸们看到。
Patrick Smith(孩子刚满10个月):“在寻找陪伴孩子和兼顾事业的平衡点时,有件事情经常被不少爸爸忽略,那就是为自己的伴侣分忧。我现在会开始做更多家务活,算是为我妻子过去所做的一切弥补,当然,让我的妻子得到她需要的东西,是我的分内之事。结果就是,在周末或晚上加班,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我在下班后尽量准时离开,我认为我首先是一个父亲和丈夫。”
Mike Spohr(两个孩子分别是5岁和1岁):“每个父母,只要是在家外面上班的,都会或多或少得到家里人的帮助,这没有什么好羞耻的'。但是,当你回到家后,你最好学会好好利用这段家庭时光。过去的父亲回到家后都会直接窝进沙发看看报纸什么的,但这不是现代父亲的做法——只要我走进家门,我就会从我妻子手上接过我的孩子,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玩他们的睡前游戏。一直到他们睡着了,我才开始做回我自己的事情——有时是完成工作,自从有了孩子,非到万不得已,我就不在办公室加班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因为我们不会留下太多的时间给自己(无论你是一个妈妈或爸爸),但我宁愿把我这大部分时间花在我的孩子身上。毕竟,做一个爸爸是多么伟大的事情。”
Terry City(两个孩子分别是3岁和5个月):我的工作时间非常灵活,不像妻子的朝九晚五。我们都非常忙,有时她比我更忙,但我们都争取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家庭时光最大化地利用。我们有时会很早起,只为了和孩子一起看他们喜爱的卡通,我们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绞尽脑汁,想好到家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玩什么游戏。每天晚上,我们尽量坐到一块儿吃饭,那个时候,我们会聊那天发生的一切,还有我那3岁的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我很少在周末安排其他计划,这时,我把我的全部注意力放在家人上,短暂地从工作中抽离也有益于心理健康。”
Whit Honea(两个孩子分别是11岁和8岁):“我是在家工作的,这听起来挺幸运。在我的孩子记忆中,我总是准备着他们的早餐、午餐,送他们去学校,再接回来……但是在家工作有个缺点——你永远都在工作和‘奶爸’的双重状态中。每次我的孩子们终于爬上床睡觉,我就会发现我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但话又说回来,我也因此得到了我的家人。”
给奶爸的四条忠告
第一、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决定一个父亲已经做什么,或者长什么样子。我们带着以前父母们的观点,但这些都没有我们真正去实践了,自己摸索来得有效。
第二、不要害怕跌倒。虽然我们是男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男子气概。不要畏惧恐惧,不要拒绝表达。一个幸福的家庭开始于一个身心都快乐和健康的你。
第三、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可能地去组织和协调。幸福的家庭和充满活力的办公室都需要规划。我会和我太太不断协调沟通,一起更新我们的“家庭日历”。
第四、最后,每一天醒来都怀抱感激之情。父亲是一个欢乐而巨大的责任,我们有幸成为他人的父亲,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永远心存感激。
父亲的“大格局与小日子”
童年的父爱决定孩子的一生。所谓好父亲,就是要有大格局,会过小日子。
所谓大格局,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拘泥。兴趣广泛,不自我设限,视野开阔,不轻易贴标签;二是无城府。看事物、想问题深入深邃,但不精于计算更不会去算计;三是道可道。这是老子的哲学,也有佛教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意思。通俗来说,就是凡事不急于求成或想着通过什么方法或技巧达到什么结果,而首先从事情的“因”入手,看出发点是否错了或有偏差。
所谓小日子,也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有自己的一方世界。互联网时代,这个世界越是开放,我们越应当有自己安静甚至“封闭”的一处空间。二是简约而不简单。祛除形式主义,拒绝面子文化。享受油盐酱醋,挖掘小幸福里的大满足。大道至简,这里的简不是敷衍,不是了草。三是会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要谦卑,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更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外面的场合再塑造什么“责任感”也是海市蜃楼。
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确实是一个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问题,需要相当的承诺和持续的沟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家庭和工作的协调需要夫妻双方有很好的默契,每个人都要有付出。
在我和我太太结婚前,她就知道我会有忙碌的一生,但她也知道我不会成为完全的工作狂,会尽量在有限的时间中挑出最适当的方法陪家人。因为我们有这个默契,所以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我工作太努力。
在我做论文时,我和我太太的默契就是:我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除非我有会议,要不都在家里做。我花了两个月的奖学金买了台电脑和调制解调器(当时很贵的),就这样每天在家把我的论文做完的。
上班后,我们的协议是我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到很晚,甚至常常不能和家人吃晚饭,但是我周末不上班,而且每年我会把我的年休假(20天)休完。当然,这也有破例的时候,在家里最忙的那些日子(像在盖房子时、生孩子后),我一天只工作8小时;公司很忙时,周末我也去加班。但是,以上的原则保证了我在大多数时候能毫无困难地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我在中国工作时应酬较多,但是只要能带家人去的,我就带她们去。有些公司的团队活动,我们尽量设计成可带全家的形式。目前我太太希望我每周回家晚餐次数多些,我还在努力中。
现在我也给我的家人看网上的帖子,有时她们也出些主意。我女儿还要做一个她自己的个人主页。孩子成长得太快,我才适应儿童期的女儿,她们已进入青春期了。偶尔她们也会抱怨,我给别的青少年那么多时间,留给她们的太少,这我也在调整中。
家庭和谐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在互信的基础上达到默契,才能得到的。
最后,我赠给大家六个秘诀,帮助你管理时间,更好地平衡你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1.划清界限——对家人或女朋友做出承诺,而且一定要做到。比如我就与妻子达成“君子协定”:周末尽量不工作。到了周末,我常会收到一些有意思的沙龙、讲座、餐会等邀请,但是我基本上不参加。
2.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例如,即使你在学校非常忙,如果你知道女友不舒服,你也一定要记得打电话问候她,不要吝啬于表达你的关心。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更让人受用。
3.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睡午觉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上网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或回复你的电子邮件。例如每天搭车或等车时,处理不重要的短信,或打可以等的`电话。有一次,我和同事出差去杭州、南京、上海三个城市,回来后,他们都抱怨出差太忙,累积了很多电子邮件没有回复。但是,我的全部处理完了,因为我把电子邮件做了同步,在飞机上、车上,已经处理完了,而他们在旅途中只是聊天、发呆、睡觉。
4.好好管理时间——既然已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就更应该好好安排和管理有限的时间。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5.注重有质量的时间——时间不是每分钟都一样的。当我的家人欣赏韩剧时,如果我能坐旁边,用我的笔记本电脑处理我的电子邮件,她们就认为我陪她们了。但是,当我们一家人在玩游戏时,一定需要我全神贯注,甚至连手机都应该关掉。另外,多观察家人最喜欢什么,在度假、周末尽量配合他们。要记得他们平时为你牺牲很多,度假、周末是你补偿的机会。
6.言出必行,同时要制定较低的期望值——如果你想请两个星期的假,但是又不确定老板会不会批准,就不要把话说太满,只告诉家人请一个星期的假,这样如果老板批准两个星期的假期,你就能带给家人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