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下面是《金刚经》偈颂,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是我闻:
偈颂:如是般若义,阿难亲所闻;说法者无说,闻法者无闻。
一时,
偈颂:因缘已具足,师资会遇齐;无因不可说,无缘不能闻。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偈颂:佛者大觉人,弟子大罗汉;外观诸法空,内知心空寂。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偈颂:缘生入大城,缘灭还本处;平等一切法,诸法毕竟空。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日常,悟道于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偈颂:尊者善解空,观佛般若行;为己与大众,恭敬请大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偈颂:人间之好话,世尊皆说尽;教人善护念,付嘱度群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偈颂:正定善男子,正慧善女人;定慧若等持,意中自清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偈颂:学佛须发心,心发愿能成;欲求无上法,吾等如何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偈颂:长者须菩提,善解如来意;万缘尽放下,一心来谛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偈颂:发心求佛道,为度迷众生;应以般若法,降伏其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偈颂:遵奉佛教诲,愿师广为说;大众乐深法,心切闻开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偈颂:发心即菩萨,无心摩诃萨;一心为众生,妄心自然除。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偈颂:灭除诸烦恼,能度一切苦;诸法本空相,实无众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偈颂:着相名众生,离相乃菩萨;无我亦无人,众生寿者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偈颂:菩萨于诸法,见相不着相;心应无所住,行当无相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偈颂:菩萨行布施,不住于诸相;无能施之心,所施之人法。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偈颂:不住行布施,心中无所求;有因必有果,福德自有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偈颂:东方无有边,思量亦不及;虚空无形相,想住也不留。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偈颂:一方不可思,十方岂可量;无住相行施,福德不可穷。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偈颂:度生不住相,菩萨之大愿;无住而布施,菩萨之大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偈颂:凡夫见色身,不见佛法身;不可着身相,得见于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偈颂:如来法身性,即非色身相;着相不见性,离相得见性。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偈颂:知相是虚妄,即能不着相;若见相不实,则能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偈颂:般若微妙法,甚深难信解;后人闻此说,能生真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偈颂:此法虽难入,善根者实信;能持无相戒,广修利众人。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偈颂:信者有来历,早植福德本;昔时于诸佛,已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偈颂:离相修行者,闻此生净信;如同卢行者,一听即开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偈颂:如是诸众生,皆发大乘心;愿行福无量,诸佛无不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偈颂:斯人无四相,破执自觉悟;离法不拘文,悟空不执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若着四相者,心取有人我;执法被经转,落空成断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偈颂:佛说一切法,只为破执着;不应取有法,亦不应取无。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偈颂:众生愚迷病,佛说般若药;病愈药应舍,不舍大痴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偈颂:如来事相有,性空岂有得;如来说般若,般若无言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颂:菩提非外来,离相证菩提;随机来说教,岂有定法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偈颂:不定故不取,不说故自悟;行者须用心,法无定法也。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偈颂:三乘诸贤圣,根机有不同;利根即顿悟,钝根次第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偈颂:住施为有漏,无住识本性;七宝以布施,不离人天报。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颂:受乃解经义,持为依教行;自利且利人,其福胜七宝。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偈颂:此经为自心,佛法从此出;是心能作佛,诸法由心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偈颂:佛法非文字,文字藏佛法;循指能观月,依经能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偈颂:初果无得心,入圣而不执;不染六尘相,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偈颂:前念若缠着,后念即能离;无我谁往来,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偈颂:三果已离欲,内外无所求;不来亦不执,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偈颂:四果阿罗汉,诸漏皆尽除;无复烦恼断,无有贪瞋离。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诸法本无相,罗汉亦假名;若说我已得,自迷不能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偈颂:自心无生灭,与人无所诤;虽有不作念,随缘心常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偈颂:修行当净心,无得自然现;身行意清净,则是阿兰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偈颂:法因师开示,于实无所得;徒因法自觉,于是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颂:佛土在心地,心净佛土净;心净亦不着,假名是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偈颂:菩萨心空寂,无有法可得;无住一切相,清净心自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偈颂:身如须弥山,有界亦非大;不住无边际,不执是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偈颂:恒河且无数,何况其河沙;分别对待泯,无执乃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偈颂:为人说大乘,化导众生悟;当知此无为,胜于有为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偈颂:此处为自心,自心无能所;以此无所得,天人应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偈颂:自悟无相行,究竟无差别;吾心即是佛,受人来尊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偈颂:金刚乃佛性,般若为妙用;奉持此经名,可度生死海。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偈颂:若无妄念起,何须波罗蜜;佛说般若法,此法亦不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偈颂:如来为人说,不存有所得;尊者早已知,故言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偈颂:妄念如微尘,妄无非微尘;真妄俱泯尽,微尘亦无碍。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偈颂:无尘佛世界,染尘非佛界;众生佛世界,本是一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偈颂:六度无住行,乃得相庄严;法身本无相,因相显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偈颂:为法忘身躯,不觉原众生;持经一念悟,大于命布施。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偈颂:昔来得慧眼,从有见于空;今已解义趣,遣空了中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偈颂:能信心清净,是人悟实相;实相本无相,无相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偈颂:佛在说此经,受持不足难;佛灭无人解,能持甚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偈颂:信解受持者,斯人无四相;离相名实相,实相即是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偈颂:若闻解义趣,湛然心清净;无有惊怖畏,斯者非常人。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偈颂:离相达彼岸,实相本不二;悟后无彼此,假名至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偈颂:实无忍辱境,亦无受辱者;了悟人法空,即无忍辱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偈颂:如来于初地,受王割截身;若有着四相,心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偈颂:过去五百世,专修忍辱行;不着一切相,对人悉恭敬。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偈颂:发心名菩萨,此心亦应离;不染一切相,则生无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偈颂:心住非菩萨,菩萨心不住;布施利众生,不求己安乐。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偈颂:诸相因妄起,此相非真实;众生因缘生,实无众可度。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偈颂:迷妄故不真,悟即一切真;如来真实语,如是不诳语。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偈颂:法体本空寂,实无相可得;虚而无不用,故不可言无。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偈颂:心住无明起,暗生无所见;不住般若生,光照见诸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偈颂:读诵解其义,受持依于行;悟入佛知见,功德自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偈颂:闻经依教行,人我顿消尽;言下成佛道,胜于身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颂:若人持此经,心已无能所;功德如佛心,无量不可思。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偈颂:发心即大乘,见性智慧广;不见法可得,是为最上乘。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自悟无相理,教人无住行;深得佛心意,可担如来业。
(22)智流唯识性国土非所执无形故胜故非严许严性
(23)譬如妙高山于受用无取非有漏性故,亦非是因造
(24)为显多差别及以成殊胜前后福不同更陈其喻说
(25)两成尊重故由等流殊胜烦恼因性故由劣亦胜故
(26)彼果胜苦故难逢胜事故境岸非知故于余不共故
(27)是甚深性故胜余略诠故胄族高胜故望福福殊胜
(28)彼行堪忍时虽苦行善故彼德难量故由斯名胜事
(29)由无恚怒情不名为苦性有安乐大悲行时非苦果
(30)生心因不舍是故应坚求谓是得忍边及此心方便
(31)应知正行者是利生因故于有情事相应知遍除遣
(32)彼事谓名聚最胜除其想诸世尊无此由真见相应
(33)果不住因位是得彼果因世尊实语故应知有四种
(34)立要说下乘及说大乘义由诸授记事皆无有差别(或作「舛」)
(35)不得彼顺故是非实非妄如言而执者对彼故宣说
(36)常时诸处有于真性不获由无知有住智无住得真
(37)无智犹(或作「由」)如闇当闲(或作「闇」)智若明 能对及所治得失现前故
(38)由如是正行获如是福量于法正行者业用今当说
(39)于人(或作「文」)有三种受持闻广(或作「读演」)说 义得由从他及己闻思故
(40)此谓熟内己余成他有情由事时大性望福福殊胜
(41)非境性独性能依是大人及难可得闻无上因增长
(42)若但持正法所依处成器蠲除诸业障速获智通性
(43)世妙事圆满异熟极尊贵于此法修行应知获斯业
(44)由自身行时将己为菩萨说名为心障违于无住心
(45)授后时记故然灯行非胜菩提彼行同非实由因造
(46)无彼相为相故显非是妄由法是佛法皆非有为相
(47)谓以法身佛应知喻丈夫无障圆具身是遍满性故
(48)及德(或作「得」)体大故亦名为大身非有身是有说彼作非身
(49)不了于法界作度有情心及清净土田此名为诳妄
(50)于菩萨众生诸法无自性若解虽非圣名圣慧应知
(51)虽不见诸法此非无有眼佛能具五种由境虚妄故
(52)种种心流转离于念处故彼无持常转故说为虚妄
(53)应知是智持福乃非虚妄显此福因故重陈其喻言(或作「说」)
(54)谓于真法身无随好圆满亦非是具相非身性应知
(55)于法身无别非如来无二重言其具相由二体皆无
(56)如佛(或作「来」)说亦无说二是所执由不离法界说亦无自性
(57)能说所说虽甚深然亦非无敬信者由非众生非非生非圣圣性相应故
(58)少法无有故无上觉应知由法界不增清净平等性
(59)及方便无上由漏性非法是故非善法由此名为善
(60)说法虽无记非不得应知由斯一法宝胜彼宝无量
(61)于诸算势类因亦有差殊寻思于世间喻所不能及
(62)法界平等故佛不度众生于诸名共聚不在法界外
(63)若起于法执与我执过同定执脱有情是无执妄执
(64)不应以色体唯(或作「准」)如来法身勿彼转轮王与如来齐等
(65)即具相果报圆满福不许能招于法身由方便异性
(66)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67)其福不失亡果报不断绝得忍亦不断以获无垢故
(68)更论于福因为此陈其喻彼福无报故正取非越取
(69)彼福招化果作利有情事彼事由任运成佛现诸方
(70)去来等是化正觉常不动彼于法界处非一异应知
(71)微尘将作墨喻显于法界此论造墨事为彰烦恼尽
(72)非聚非集性显是非一性于彼总集性明其非异性
(73)不了但俗言诸凡愚妄执断我法二种非证觉无故
(74)是故见无见无境虚妄执由此是细障如是知故断
(75)由得二种智及定彼方除陈福明化身非无无尽福
(76)诸佛说法时不言身是化由不自言故是其真实说
(77)如来涅槃证非造亦不殊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观故
(78)见相及与识居处身受用过去并现存未至详观察
(79)由观察相故受用及迁流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
(80)由斯诸佛希有法陀罗尼句义深邃从尊决已义广开获福令生速清净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消业障
在这裡,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将于2015年7月10日以2D、3D、巨幕形式国内公映。
剧情简介:
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四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儿(小唐僧)解开镇压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尽失,性格狂
江流儿(小唐僧):8岁这一年父母被山妖所害,自幼被云游僧法明抚养,在长安城长大,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在山妖来犯之时,勇救女童,多次履险,不肯放弃。
猪八戒:大闹天宫时被孙悟空打下天宫,错投猪胎,常借自己的36般小变化,装神弄佛,骗吃骗喝,爱显摆,富有同情心。
混沌:五行山中大妖王,化身为书生面相的道人,以吃童男童女维持妖身妖术,狡猾狠毒,原形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大嘴可以吞噬世间一切。
法明:云游僧人,收孤儿江流儿为徒弟,性格循规蹈矩、胆小怕事,只愿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化缘诵经。
小白龙:隐匿在山湖中,按天命等待与悟空八戒的汇合,以湖鱼为食,常有魔性发作,袭击路人;
安心:长安城小女孩,被山妖抢去炼丹,被江流儿救出,一路颠簸,信赖江流儿;
五行山山神:奉如来佛之命,凭咒符的神力,看押孙悟空;
土地:在不同地方可以分化身为数个土地小老儿,了解江流儿、悟空等人的前世和今生,在关键时刻出现,代表命运的`指引,促成关键人物相遇;
母山妖:有小机灵,受妖王混沌控制,抓童男童女给妖王炼丹;
公山妖:愚笨体大,受妖王混沌控制,抓童男童女给妖王炼丹。
经典台词:
1. 江流儿:四大天王是兄弟么?大圣:是姐妹
2. 江流儿:那哪吒是男孩么?大圣:不知道
3. 江流儿:托塔天王有塔么?大圣:没有。江流儿:那塔里有人么?大圣:哎西~,没有
4. 江流儿:你说我念经的时候佛祖能听见么?大圣:听见,肯定能听见,那老头最爱搞闲事了
5. 你个小屁孩,叽叽喳喳跟了俺一路,俺老孙的脑仁都被你吵炸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会
6. 不许再提金箍棒的事
7. 大圣,二郎神真的有三只眼睛么
8. 江流儿:大圣,大圣,巨力神是不是力气很大。大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