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1
孔明先生:
您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人,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您的名字仍然是家喻户晓,您的故事人人皆知。自从我读了《三国演义》以后,让我对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您的计谋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让我赞不绝口。
孔明先生,您当时明知周瑜故意刁难您,在短短十日内打造十万支箭,以实现打败曹操的计划。而您的计划。而您却欣然令命,承诺三日交箭,并立下军令状。您经过深思熟虑,用了二十条船和数千个稻草人,利用浓雾天气使曹操中计,派一万余弓箭手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轻而易举得到了十万支箭。您的神机妙算让曹操后悔莫及,使周瑜自叹不如。
在赞叹您的巧妙设计的同时,我却发现您那么多好的计谋,并不是来源于您天生的聪颖,而是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结晶。先生您读书破万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智慧过人,您的运筹帷幄,让世人赞叹。我由此要学习您学而不倦、不断进取的精神,还要学习您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孔明先生我在心里对您发誓:我要以你为榜样,学好各方面的知识,将来报效我们的祖国,使她更加繁荣,更加强盛!
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2
孔明先生亲启:
幸会!
小生近来少闲,一日无事,偶阅书册,见一文曰《诫子书》,乃先生之作也。幸得拜读,竟似滔滔江水澎涌不息,向不说之情消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之言善哉!读书之士,非读书读书而已。不知“静”则无以修齐,不知“俭”则无以持家,何“读书”之有哉?思予之行,一得辄险,一失辄躁,意利誉得失甚矣,乃不静;见美欲得,喜新厌旧,好奢浮之物过矣,乃不俭。幸齿尚幼,不失改过之机,非则渐堕乱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先生初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乃心持淡泊宁静,更无旁鹜耶?思予之期中试,国文试毕,乃思已作之文不佳,而终日惶惶不安,致失利于算术之试。予不思静心而审,乃愈慌乱,遂惶惶又惶惶,终全盘皆输。顾予之试,并无他国,乃焦躁不静四字而已。却不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矣?予之母常言:“子之聪惠甚矣,但不细思静审而急下笔,遂常无缘于满分。”予尝不甚意之,今复思来,始如母言之善。乃谢先生之言,通予之七穹耳!
视君之文末,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乃忆昔孔子之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予虽尚黑发,亦知时日疾如白驹过隙,仍不免惰怠,好与同窗作言语之嬉。今日闻先生语之,乃悟。若不持勤勉,则业不精,行不成,老非游手好闲,而衰败枯残耳!向乃小生不惠,今既知理,定不负光阴矣!
敬颂钧安,书短意长,不悉。
20xx年xx月xx日
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3
诸葛先生:
您好!阁下的名声小辈早有耳闻,今朝书信一封,以求稍解心中疑惑。
据说阁下的计策与那把鹅毛扇有关。民间流传,阁下的妻子并非丑陋不堪,而是一位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那把鹅毛扇,是黄月英姑娘的师傅在她艺成下山之时送与她的。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之中还藏有密密麻麻的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后名字中带有“明”“亮”二字的前辈您与这位姑娘成婚时,她方将此扇送与。此本先生隐私,不便多问。奈何传言版本过多,不如先生释疑以止谣传。事实如何,请诸葛先生在回信中为小辈解疑。
还有一个问题,小辈迷惑不解:丞相在出山前是如何“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呢?我等每日枯坐书丛,上网、看电视都被限制,自觉甚是孤陋寡闻。而您生活的时代,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您是如何知晓天下事,并且做出“三分天下”的预断的呢?
小辈读过丞相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是很有道理。“立志、学习、惜时”到今天仍不失为成才的三大条件呀!敢问先生如何修炼 “静”的境界?老师总说我心浮气躁,不能静心,故诚心向您请教。
在《出师表》中,丞相曾说过:“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在下想问:丞相一心只愿报先帝三顾之恩,倾力报效国家,还为国家找出那么多人才,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重任在肩,先生是否想过放弃?唉,别说国家大事,我想起我学习的事都头疼不已呢,被老师批评的时候甚至都想过“不读书了”,还曾经赖到寝室不去上课。跟您比比,真是汗颜。男子汉,就该像先生一样有担当吧。我要努力向你学习。
以上为小辈的不解之处,希望得到你的指教。您能到我梦中指点一二的话也将欣喜不已。期待与您梦中相见。
亘远流芳
田佳成
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4
尊敬的诸葛孔明:
您好!
看完《三国演义》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您神机妙算、沉着稳重、重情重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之您很了不起!
落凤坡一战,和您合称“卧龙凤雏”的庞统先生被乱箭射死,您听到庞统先生的死讯后,不禁痛哭流涕,可以看出您是如此重情重义。
草船借箭中,您成功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那和您的神机妙算是密不可分的。您算准了鲁肃忠厚老实的个性,料准他绝对不会把您的计划告诉周公瑾;您算准了大雾的天气,使曹兵不敢贸然出击,只敢在岸上放箭;您算准了风向,使您在回来的途中顺风顺水;您算准了……其实,您的神机妙算是您知识博学、深思熟虑的结果。
七擒孟获时,我看到了您的沉着与稳重,您六次放孟获回去,又七次抓孟获回来,每一次您都如此有自信,我想问您个问题,难道您不担心抓不到孟获,从而使他跑了吗?希望您能在来信中回答。
在空城计中,您想出一条妙计,只用了不到十个人,就使曹操十五万大军撤退。当时您在楼顶弹琴,旁边有两个小童陪伴,楼底只有几个人在扫地,您成功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特点,让他觉得楼内有大军埋伏,使他不敢贸然进攻,可他始终没想到:楼内是空的!
诸葛孔明,您真了不起!
【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物故事】
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孔明灯流传至今的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我心中的诸葛亮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谢谢大家!
我心中的诸葛亮演讲稿2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令你们佩服的人呢?
古往今来,英雄人物众多,他们都流芳百世为后人之称赞,但最令我佩服的还是那才华横溢、用兵如神的'诸葛亮,
诸葛亮他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至今广为流传。他政治才能卓越,在文章中的建议,哪一条不是治国良策?
作为相父,诸葛亮在内政、军事上都做了周密安排,对刘禅尽心辅佐,用心劝谏如此尽心尽责,是刘禅之福啊!诸葛亮是一代明相,他鞠躬尽瘁,为了蜀国死而后已。要是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用兵如神,刘备怎能雄霸蜀中呢?
俗话说“良鸟栖佳木,贤臣择明君”。诸葛亮在先前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竭尽忠智,为了白帝城托孤的重任,置之死地而后生,至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是可歌可泣!
诸葛亮是一代奇才,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样一个人才却扶持刘禅这个无能的君主,未免大材小用。他出了多少力,费了多少心,但刘禅却全不领情。倘若诸葛亮去扶持魏国,天下应早就统一了。
诸葛亮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时刻准备做国家建设的“贤人”,精忠报国,奋发有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心中的诸葛亮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1800年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
初出茅庐,他“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个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七星台上巧借东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帐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他依然笑容满面,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