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简称‘’上戏附中”,创建于1925年5月,位于中国上海市。是由上海戏剧学院和静安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所艺术特色高级中学,是静安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旨在培养既有扎实的高中文化知识,又有一定戏剧影视表演基础、戏剧影视文学基础(含编导)、美术基础、播音与主持基础技能的学生。它既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也为全国综合类大学输送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原上海市培进中学)是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一所艺术特色高级中学,是静安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戏剧学院是全国著名并具有60年历史的艺术大学,是国家教委认定的可自主制定录取分数线的高等艺术学府。学校依托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的教育资源、文化氛围和高级中学的管理模式,旨在培养既有扎实的高中文化知识,又有一定戏剧影视表演基础、戏剧影视文学基础(含编导)、美术基础、播音与主持基础技能的学生,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艺术特长学生,也为全国综合类大学输送有专业基础的学生。
二、学科建设
艺术创想:即教育戏剧,它区别于舞台演出,是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课程。参与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践中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文学班学生在学习故事、散文、评论基础上,进阶式参与艺术创想课,尝试用表演的形式来体验戏剧。该课程设置共三年,在系统教学的大框架下,循序渐进的明确阶段性教学目的,先后由吕品、陈新煌、黄戈及付小萍老师担任专业指导教师,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动作思维,让这种思维贯穿于戏文创作过程中。
视听语言:是利用画面和声音向观众发出信息,与观众沟通的一种主要的电影艺术手段。将语言文学的剧本转换成影像元素和声音元素,综合表现在一起形成视觉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非文字语言,更好的直观的.表现剧本主题、情节、内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内容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故事朗读与座排:这门课是文学班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通过上学期对故事写作的基本训练,学生初步有了构思故事的能力,初步明白故事写作与散文、记叙文的区别。通过对自己作品的排练和修改,更深刻地体验故事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和戏剧动作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即音乐的欣赏。它是指“有倾向地倾听音乐”。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体裁及样式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外名曲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培养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名画赏析:本课程是文学班高一年级开设的特色课程之一,这门课通过对世界各国美术的历史面貌与隐含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介绍,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意识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仅仅只能停留在视觉的美感上,更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更使学生在今后的戏剧影视美术创作中,有一个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看图说话:通过单幅或多幅图画,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进行观察、联想、描绘图画中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声乐与语言发声:声音与语言的发声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台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声乐课所采用的发声与语言训练方法是与戏剧紧紧相连的。即在原本枯燥的声乐训练中,声乐教师将运用戏剧学院的特色,即戏剧化的训练方法,将戏剧融入到发声当中,运用情感、想象、动作等诸多戏剧中最主要的元素,帮助学生发声,歌唱。
表演:表演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观察、模仿、体验练习和故事角色的扮演,亲身体验人生哲理,启发学生思考与判断能力,除了学习表演基本知识与技能外,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教育。
速写与创作:该课程聘请上戏的资深教授为骨干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教学方法,从造型正确、形象立体、整体感强这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塑造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速写课请上戏表演系学生做模特,培养学生快速记录、敏锐观察的能力。创作课聘请上戏舞美各专业的设计专家来主讲,采用命题创作和自由发挥相并举,结合观摩学习上戏学生的优秀作品,极大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是百戏,汉代又称角底戏。
2.我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南戏剧本是《张协状元》。
4.我国南北朝时的乐舞节目《踏瑶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5.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乐舞和俳优。
6.宋元时期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7.我国民间出现的最早的剧场是宋代的勾栏,大者可容数千人。
8.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的地方,后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9.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总称,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10.白朴的《梧桐雨》第一次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搬上舞台。
11.《琵琶记》的主人公是蔡伯喈和赵五娘,作者是高则诚。
12.清朝乾隆年间,宫廷设置“南府”演出戏曲。
13.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14.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15.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戏剧是《赵氏孤儿》,作者是纪君祥。 16.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临川四梦指《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17.《牡丹亭》中两个主人公是杜丽娘和柳梦梅。
18.清代最为著名的戏剧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9.我国近代以来的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是京剧,它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的'结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有点而形成的。
20.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黄戏带进北京,后逐渐发展成了京剧。
21.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可为生、旦、净、末、丑。
22.旧时称非职业演员、乐师的戏曲爱好者为票友,他们转为职业艺人则称下海。
23.旧时艺人偶尔饰演原来所属行当以外的角色称反串,非职业演员或非本班社演员临时参加演出称客串。
24.京剧四大名旦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京剧四大须生指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25.旧时称训练戏曲艺徒的机构为科班,称戏曲艺人行会为梨园公会。
26.田汉的戏剧代表作品是《名优之死》、《咖啡店之夜》;洪琛的代表作品是《终身大事》;郭沫若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王昭君》、《虎符》;夏衍的代表作品是《上海屋檐下》;曹禺的代表作品是《雷雨》、《日出》、《北京人》;李健吾的代表作品是《这不过是春天》。
27.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代的李渔的《闲情偶寄》。
28.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其中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是“悲剧之父”。
29.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与克拉提诺、欧比利斯合称古希腊三大喜剧家。
30.莎士比亚是著名的英国戏剧大师,四大悲剧指《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31.席勒是德国的著名戏剧家,成名作品是《强盗》,代表作品是《阴谋与爱情》。
32.目前世界著名的戏剧表演学派代表人物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一、成语填空并解释
不()而走 按部就() 顶礼膜() 大放()词
出言不() 草()人命 附庸()雅 安土()迁
学()天人 怨天()人 芳心未() ()名钓誉
纷至()来 ()之若鹜 ()步当车 不()之论
()紫嫣红
二、填空
《欧也尼葛朗台》是法国作家____的作品。
唐吉柯德的仆人叫____。
《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
荷马史诗分为_____和《伊利亚特》两部分。
歌德的代表作品为_____。
江南三大名楼分别为湖南岳阳楼;_______;湖北黄鹤楼 。
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领袖_____带领人民走出埃及。
八卦分为乾、坤、震、____、离、坎、艮、兑。
三姑分别是指____、道姑和尼姑。
繁漪是著名戏剧____中的角色。
《王子复仇记》中的王子名叫______。
话剧《风雪夜归人》的作者是_______。
《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是____时期的.杰出人物。
元曲四大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左传》又名_____。
《三毛钱歌剧》的作者是______。
剧本《熙德》的作者是______。
话剧《芳草天涯》的作者是_____。
神话故事《特洛依之战》的主角是____。
庄子本名_____。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作者是____。
三、诗词鉴赏、解释词语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1)东风:(2)玉壶:(3)鱼龙:(4)盈盈:(5)阑珊:
晚次鄂州
(唐)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
(1)犹是:(2)估客:(3)舟人:(4)更堪:(5)鼓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
(1)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长亭:(2)太华:(3)中条:(4)迥:(5)帝乡 :
四、文言文断句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五、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