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奉承皇帝圣明的话整理80句

奉承皇帝圣明的话整理80句

时间:2018-05-22 11:11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焘叹曰:“丰君未易量也。”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屼谓曰:“闻君言,使屼汗流浃背。”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 统: 系统、规律

B.思所以为则于四海 则: 准则、法则

C.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 并: 并列、相比

D.蔡京得政,修故怨 修: 整理、归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宗,帝王的庙号。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若。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 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 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 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5分)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5分)

参考答案

10.A【解析】统:统绪、根源、头绪。

11.B【解析】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错。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设置的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从秦朝到清朝国君设置的御史,专门是监察性质的官职。

12. D【解析】D项,曲解原意。原文“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表明丰稷还没有担任尚书左丞之职。

13.(10分)

(1)丰稷回答说:“大海巨浪连天,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惧怕什么呢!”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巨浸”“固”“尚何畏”各1分,大意正确2分,共5分)

(2)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着《唐书 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读于帝前”“谕”“为”各1分,大意正确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丰稷,字相之,是明州鄞县人。考中进士后,任谷城县令,以廉洁英明著称。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纷乱不知怎么办,只有丰稷神色自如。安焘感叹道:“丰君真是不可估量啊。”任封丘县知县,神宗召见他回答问题,问他道:“你以前在海上遭遇风浪,为什么不害怕呢?”丰稷回答说:“大海巨浪连天,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有什么惧怕!”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入朝任殿中侍御史。他给宋哲宗上疏说:“陛下的英明足以体察万事的统绪(根源、头绪),却不可使用那英明;陛下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变化并且完全恰当,却不能使用那智慧;考校古事择善而行,二帝因此圣明;效法文王修明政治,成王因此贤能。希望陛下以《洪范》为警诫,以祖训为借鉴,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如何成为四海之内的准则,被千载之人所效法,那么教化就可以得到施行,习俗就会变得美好,而我国就安定了。”扬、荆二王是天子的叔父,受尊重宠爱没有人能比(并行,并列),他们秘密下令蜀道为他们制作锦制垫褥。丰稷在正衙奏论说:“二位先圣以节俭成为天下的表率,而宗王僭越奢侈,官吏们阿谀逢迎,都应予以纠正。”等他退下后,御史赵屼对他说:“听到你说的一席话,使我汗流浃背。”

皇帝亲理朝政后,丰稷以集贤院学士身份任颍州知府,又出任河南府知府。徽宗即位后,以左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回朝,中途又授予他御史中丞。丰稷入宫觐见,与蔡京相遇,蔡京跨越朝班行列对他作揖说:“天子从外官任上召您回朝执法,您今天必有高论。”丰稷严肃地回答说:“等一会你自然就当知晓。”当天,(丰稷就上奏)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接着陈瓘、江公望都奏论此事,却不能动摇他。丰稷对陈师锡等人说:“蔡京在朝廷,我们有什么脸面在这里?”继续上奏弹劾他不止,蔡京于是离开翰林。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着《唐书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

丰稷论事都把话说尽,做事坚守正义,皇帝待他很优厚,将要让他担任尚书左丞一职,但他因长期违逆权贵之人,不得留,最后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守卫越。蔡京执政,整理旧怨,丰稷被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台州。除去名籍,流放建州。七十五岁去世。建炎年间,追复学士,谥号为清敏。

当初,文彦博曾品论丰稷为人好像赵抃,等到赐谥号,都以“清”得名。丰稷三次担任谏官的职责,每次起草奏疏,一定在密室,家中子弟也不能见。退职后大多把文稿都焚烧了,从来没有把政事告诉别人。所荐士人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都知名于当世。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珊以为滥,疏论之。(上奏章)

B.语侵内阁,不纳。(冒犯)

C.徒以奸佞,伴食怙恩。(只是)

D.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治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D.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参考答案

10.D治:太平,安定。

11.D项,“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说法错误,古代外艰是指父亲去世。

12. C项,“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等人”错误,文中说更求……如……者”,意思是寻求像杨一清、石一样的人。

13.(1)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吗?(关键词“何以”“无 乃”“召”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

(关健词“好贤下士”“物”“共”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译出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完成教习任务后,留在翰林院的有十七人。余珊认为过多,上奏章批评这件事。言语冒犯了内阁,没有被采纳。到长芦巡查盐务,揭发宦官不法谋取私利的事情。余珊被宦官诬陷,戴上刑具被关入监狱,被贬谪为安陆判官。后调任为澧州知州。世宗登位,提升余珊为江西佥事讨伐平定梅花峒的盗贼。升任四川副使,驻防威州和茂州一带。嘉靖四年二月奉诏奏陈十种潜在的弊病:網常法纪废弛,风俗败坏,国力衰微,外族势力强盛,国家的根本动摇,人才凋零,言路闭塞,奸邪正气混清,君臣相隔,灾异出现。“

这十种弊端,天子有其中的一个,就难以保住天下。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吗?我私下观察现在作为辅佐第一人的人,他只奉承使奸,恃宪而不称职,以致上激起自然灾害,下使百姓遭灾,当中也失去人望。我知道他不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但陛下还信任他,不到像鱼烂那样内乱而亡不罢休。希望陛下赶快除去此人,再寻求像前大学士杨一清那样文武皆备的人,像现在的大学士石珤这样老成持重的.人,一同放在身边,或许朝廷的弊病可以除去,天下可望大治。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参加议论大礼的诸位大臣,一句话不合皇上心意,就加给他悖逆的罪名。或貶谪或发配或处死或迁徙,宁可让朝廷空无人才。这难道是献皇帝的意思?如果不是他的意思,那么即使尊他为天子,也是不应当的。陛下为何不起用他们,使俊才在朝廷中大展宏图,来告慰献皇帝的在天之灵呢?”余珊的奏章反复陈述共有一万四千字,痛切要害,皇上将其交付给主管部门。奏章中所斥责的輔佐大臣第一人,就是费宏。余珊律己清正严明,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因遭逢父丧回到家乡,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立了生祠。后来副使胡东皋前往祠堂拜谒,独自看着余珊的塑像感叹说:“这是我的老师啊。”服丧期满后,余珊以原官职到广东赴任。最后官至四川按察使。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

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呔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

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

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黄河,徐衍背负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与世俗不相容,坚持操守而不肯苟且结伙在朝廷里改变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

甯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委任他治国。这两个人,难道是向来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亲信说好话,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心相感应,行动相符合,牢如胶漆,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难道众人的嘴就能迷惑他们吗?所以偏听会产生奸邪,独断独行会造成祸患混乱。从前鲁国听信了季孙的坏话赶走了孔子,宋国采用了子冉的诡计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翟的口才,还免不了受到谗言谀语的中伤,而鲁、宋两国则陷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是以使骨骸销蚀啊。秦国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于中原,齐国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受俗见的束缚,被世人所牵制,为奇邪偏颇的不实之辞所左右吗?听各种意见,看各个方面,为当时留下一个明智的榜样。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视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现在人主要是真能采取齐国、秦国的明智立场,置宋国、鲁国的偏听偏信于脑后,那么五霸将难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够省悟,抛弃子之那种“忠心”,不喜欢田常那种“贤能”,像周武王那样封赏比干的后人,为遭纣王残害的孕妇修墓,所以功业才覆盖天下。为什么?行善的愿望从不以为够了。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终于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对者,从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为什么?慈善仁爱情意恳切,确确实实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虚假的言辞来替代的。

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东边削弱韩、魏,顿时强盛于天下,结果却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越王采用大夫种的策略,征服了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于中原,最后却逼迫大夫种自杀了。因此孙叔敖三次从楚国离开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聘任去为人浇灌菜园。

当今的君主真要能够去掉骄傲之心,怀着令人愿意报效的诚意,坦露心胸,现出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何况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地位呢!这样,那么荆轲灭七族,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值得对大王细说吗?

臣子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当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贫穷的士人,即使胸中藏着尧、舜的方略,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关龙逢、比干的忠诚,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虽然尽心竭力,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的覆辙了。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

因此圣明的君主统治世俗,要有主见像独自在转盘上制造陶器一样,而不被讨好奉承的话牵着鼻子走,不因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因而相信了荆轲,而暗藏的匕首终于出现了;

周文王出猎于泾水渭水之间,得到吕尚同车而回,从而取得了天下。秦轻信左右而灭亡,周任用素不相识的人而成王。为什么?因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使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发表,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当今君主陷在阿谀奉承的包围之中,受到妃妾近侍的牵制,使思想不受陈规拘束的人才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所以愤世嫉俗的原因。

臣子听说穿戴着华美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节操,修身立名的人不为私利去败坏行止。所以里闾以胜母为名,曾子就不肯进入;都邑以朝歌为名,墨子就回车而行。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受到尊位显贵的胁迫,转过脸去自坏操行,来侍奉进谗阿谀的小人,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哪会有竭尽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

赏析

邹阳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