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诗文表达了作者的野心,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曹操《短歌行》的教案。
读英雄天下归心豪志
品诗人生命觉醒情怀
——曹操《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诵读品味,体味曹操虚心招贤、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比较拓展,感悟曹操自我觉醒、慷慨求索的生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朗诵法、品鉴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景导入,知人论事
教师导入:乱世是一个造就英雄,也是一个造就诗人的时代。曹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也是如此。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刘决战。曹操,这位身处乱世的雄主,已经54岁了。这年11月15日,天气晴明,风平浪静,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月,欢宴主将。酒酣之时,怀想往事:“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赤壁之战在即,此战倘若成功,天下可定。想到此处,曹操不禁心潮起伏,慷慨作歌。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介绍诗歌背景,了解创作由来。
Ppt:《短歌行》曹操
板书:短歌行 曹操
教师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形式:齐读
教师点拨:《短歌行》这个题目并非曹操首创,属于乐府旧题。按照宋人郭茂倩的说法,“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行》是表示歌声的长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环节二:拟写题目,整体感知
教师设问:为了更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成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Ppt:默读课文,请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二读诗歌,概括诗意,拟写标题。
教师:总结评价,并在点拨过程中完成对于《短歌行》中贤才意象的解读。
(哪些诗句中透露出追慕贤才?)
青青子衿——清雅美好,文质彬彬 (学生三读:读出怀思,声调低婉)
明明如月——才高德圣 (学生四读:读出仰慕,声调高昂)
乌鹊南飞句——徘徊择主的状态 (学生五读:读出着急,声调沉郁)
环节三:辨析题目,体味情怀
教师设问:在曹操笔下,对于贤才有着最诗意的赞美。其实,我也在课前拟写了两个标题,请大家依据诗歌原句来一下说说哪个好。
设计意图:体味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人才的情怀。
Ppt:招贤歌/求贤歌?
学生活动:比较研讨
教师:点拨
解析:求字好,更能体现出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的情怀。
有以下依据:
为君故沉吟至今——求才不得之思贤若渴 (学生六读)
(沉吟的点拨:沉吟可不可以换作沉思,歌吟?沉吟是沉思吟语,是沉思之后怎会有吟语?《古诗十九首》有“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踟蹰”之句,是说当你凝神思虑的时候,你就把外界都忘记了,如痴如醉,甚至于口中念念有词,这不仅是一种渴慕,甚至是一种固执的追求和向往?辅助以朗诵)
有嘉宾鼓瑟吹笙——求得贤才之热烈分享 (学生七读)
(呦呦的点拨:呦呦是鹿的叫声,是说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萍草,就发出快乐的声音,招呼同伴都来享用。为什么要写君臣佐之以宴会?仍表曹操之诚心竭力。)
越阡陌枉用相存——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八读)
念旧恩契阔谈䜩——求得贤才之摆设欢宴(学生九读)
效周公三握三哺——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十读)
(周公的点拨: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读到这里,你才知道他前面那些都是有用意的,不仅仅是一般诗人的感慨。《管子》“海不辞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求的渴求程度
环节四:关联材料,深味情怀
教师设问:我也很同意大家的'看法。求字包含了曹操求才不得时的思贤若渴,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求得贤才之后的热烈分享,更为恰当。曹操用了大量的语句表现对于人才的渴慕,甚至是一种急切的渴盼,固执的渴盼。这其中包含着他一份诚恳真诚的赤子之心。然而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却表达二十年绝宾客往来之望仍可与同岁中始举等耳。这是为什么呢?
Ppt :“年纪尚少,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体会曹操天下归心的壮志与英雄暮年的忧心相统一的情感。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背景及关联材料的引入。
解析:
学生理由1: 曹操的目标不同一般人的理想,他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渴望成为一方的霸主。(教师设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天下归心!何时可掇?我有嘉宾。)所以对于贤才的渴慕不是有还是没有,而是够不够供他收复天下。大事要大做。大事要急做。大事要盛年之时来做。
学生理由2: 文章开头说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仅是人生短暂,而且来自于作者如今已尽暮年,他要完成的却是一统天下的雄伟壮志,这种急切是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一种唯恐志意落空的忧虑。
教师总结:如果在曹操年轻之时,他当然不会。从《让县自明本志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等自信与包袱的人。他也说过“唐诗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一个人,不管你多么有才智理想,当你死去的时候,你的一切才智和理想就随之落空了,还不如那朝露。这是一种生命苦短的自觉,然而这种自觉并没有演变为一种消沉的生命姿态。而是在作者慷慨求贤的呐喊中换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这非英雄而不能为,非大英雄而不能为。只有大英雄,才能把诗歌在顺境中写出积极的生命姿态,在逆境之中写出更蓬勃的生命意志。他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写的是你我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活动:再读诗歌。
环节五:与诗相遇,升华感悟。
ppt:大屏幕出现教师感悟:浩浩愁,茫茫夜,短歌终,明月缺,悠悠我心,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曲求贤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教师活动:教师朗读
教师提问:当曹操与诗歌相遇,成就的是英雄的志意,诗人的风骨。当大家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下你的感悟。
ppt : 当与 相遇,
学生活动:学生书写,口头表达。
设计意图:借用课终交流活动,将学生思维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巩固下来,升华课堂效果。
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体悟
教师提问:当我与你们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很多很多。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
Ppt: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