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误
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注释
(1)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这段婚姻是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金玉:语意双关,既有贵重的`意思,同时指代宝钗和宝玉。木石,语意双关,和“金玉”相对,指代黛玉和宝玉。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因前世之盟而产生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宝黛恋情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高士,文雅有涵养的人,指宝钗。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表明了宝钗品性的高洁。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已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叹人间”句:这是宝玉对自己与宝钗和黛玉之间两段情缘发出的感叹:直到今天,才终于相信人间之事始终都是美中不足的。
(6)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虽然宝钗对宝玉很好,但宝玉却始终放不下黛玉,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赏析
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这首曲唱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人。
本来曲牌名都是固定的,如《山坡羊》、《寄生草》之类,按其格式往里填词。《红楼梦曲》的这些曲名全是作者临时撰杜的,既像曲牌,又是对内容的概括或提示。像这首《终身误》的曲牌名,就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慨,可作标题看。
曲中的“俺”,当然是宝玉。薛家到了荣国府后,就有一种舆论说,宝钗带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她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不管她自己是否有意去争取,她都是胜利者。
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第三十六回,宝玉睡中觉时连喊带骂地说出这样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黛志向一致,趣味相投,在大观园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死生不渝的爱情。
有情旳不能成为眷属,无情旳反倒硬被拉在一起,这是封建时代常见旳婚姻悲剧,贵族社会也不例外。黛玉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淌着眼泪度过了短暂旳一生死了。宝玉同冷美人宝姐姐结了婚。没有爱情旳婚姻能有什么幸福?他对黛玉刻骨铭心旳爱情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加上家业破败,他亲爱旳姐妹们或死或散,全部被抛入黑暗旳深渊。
他对这个世界彻底幻灭了,最后毅然“悬崖撒手”,当了和尚,一定了之。宝钗要孤独凄凉地去熬未来旳岁月,其实也是个失败者。宝、钗、黛三人旳爱情悲剧,实质是社会悲剧。
整部《红楼梦》像一个巨大旳生活长流,各种矛盾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地演进,自然地激化,自然地结束。作者很少安排巧合旳情节。高鹗旳续书把黛死钗嫁扭在一起,“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很富戏剧色彩,但这未必符合曹雪芹原意。曹雪芹究竟怎样安排、处理宝、钗、黛三者结局旳具体情节,已不易推知了。
曹雪芹把《终身误》放在十二首曲子旳第一位,表明了宝玉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截然不同旳感情和心意,抒发了宝玉对误他终身旳“金玉良缘”旳愤恨。曲子以宝玉旳口吻写就,说明宝玉婚后尽管终日面对旳是宝钗,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死去旳黛玉。同时又表达了对薛宝钗在得到了婚姻旳同时,也葬送了自己旳青春和终身幸福旳深深同情。“晶莹雪”看似形容宝钗旳高洁,实际上是说宝钗内心旳冰冷无情。在没有心灵共鸣旳情况下,纵然宝钗恪守封建妇德,和宝玉相敬如宾,也抚不平宝玉内心深处旳伤口。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刻划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说她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她处处仔细地观察,事事认真地思考,时时谨慎地行动。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
黛玉初到贾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确地分析,敏捷地判断,并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动上来。这一点在人物描写上,势必表现为精炼扼要的心理描写和人物言行的紧密结合。黛玉几次选择座位的情景,就表现了这一特点。黛玉选择座位时,总要先“度其位次”,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处用“一一”修饰黛玉的行动。从这许多的“一一”中,我们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当之处,“被人耻笑了去”的要强性子。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作者要与黛玉这个处在特殊地位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少女,突出地描写她的心理,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方法了。
第三,写人物出场与介绍两府环境交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豪华的陈设,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安排这样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场能够有波澜起伏,文章可以做得变化多姿,同时这些穿插内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从这里也可看到,《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而且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红楼梦这本书是千古以来著名的文学钜作,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多位,而更难能可贵 的是作者能一一地剖析书中人物的个性。经由他的笔下使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栩栩如 生。
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他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来描写宁、荣国府的繁盛和富有。 为了元妃的省亲,宁、荣两府不惜投注了大量的金钱来建造占地达十三公顷、富丽堂 皇的大观园。其中有小桥、流水还有亭林,宛如一片仙境。元妃省亲的这段期间正是 贾府最兴盛的时候。但是「花虽美,仍有凋谢的时候。」后来元妃死了,家道便开始 中落。贾府的盛衰也给曹雪芹丰富的内涵。
我觉得如果要从这本钜作中抽取它的精髓,那么原作中一首「好了歌」便可说明得十 分透彻明白了。这首「好了歌」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疑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首诗明白地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意境。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有 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出世思想。 古人说:「吴宫花草成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读来岂不是有人事全非之慨呢?一 生宦海浮沈,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人生于世很难可以摆脱掉红尘俗事的牵挂,像徐 志摩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云彩。」俗事中还是免不了功名、利禄及家庭的 羁绊。试问,古今又有多少人能彻底断绝杂念的呢?
红楼梦这本书可以由这首「好了歌」看出究竟。其实在作者写下这首歌之后,就等于 为以后的故事发展提出大纲了。而为什么叫「好了歌」呢?这种说法岂不是将人生看 得很淡泊?看得淡泊便不屑与人争;看得空了,那么心灵也已经远离红尘的喧嚣扰嚷 ,而净化于天地了。作者悲观的心态影射到男主角贾宝玉身上,因此到最后宝玉领悟 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空门了。
结语:
总之,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中国近代的缩影,也是一部研究中国伦理、亲情的好小说。
由世界各地兴起的红学热,我们不但不可以再用以前人们眼中言情小说的立场去看他 ,而且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把如此好的中国小说广泛介绍出来,为明日写出中国人的好小说贡献一己之心力。
更多《红楼梦》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虽然谁也不敢否认贾宝玉的花心,虽然贾宝玉因此而遭到万人唾弃,虽然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虽善“意淫”的人,但是贾宝玉内心的那份痴心,对林黛玉的那份独钟之情,也是谁也不能忽视的,不能否认的。以前说贾宝玉博爱,但他博爱中有专精,痴情于林黛玉就是他的那份至诚至性的专精。外来的美女扰人心,人们总是喜欢吧林黛玉跟薛宝钗做对比。因为林黛玉至纯至真的个性,“小心眼”,爱耍小性子,自然就成了人们日日攻击林黛玉的话语。为此,薛宝钗经常在林黛玉面前避嫌,生怕得罪了林黛玉,生怕让林黛玉起疑心。为此,薛宝钗也赢得了大度的美名。
一时间,贾府的下人们都真心似的拥护起薛宝钗来 。作为主子的史湘云,更是口直心快毫不避嫌的数落林黛玉。林黛玉也是厉害的角儿,面对风霜刀剑一般的流言,她又哪里会屈服。她从来都是不是高傲地任性。
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环境里,也只有贾宝玉依然火眼金睛,看林黛玉依然是林黛玉,而不是大家口中的'林黛玉。也只有贾宝玉能够真心去理解林黛玉的纯真与善良,理解林黛玉”刻薄“背后的毫无恶意。主子中,宝钗、湘云对林黛玉有成见,奴才中对林黛玉成见最大恐怕就是袭人了。袭人总是捧宝钗而打压林黛玉。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劝贾宝玉经营世务,袭人见宝玉不高兴了就连忙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如此地在别人面前打压林黛玉,贾宝玉当然不乐意。哪里容得下袭人如此污蔑林黛玉,于是连忙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是啊,林黛玉说这话,贾宝玉也就真的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又怎么管林黛玉 生不生气、哭不哭呢!又怎会百般去向林黛玉赔不是呢?林黛玉拿宝玉当知己,宝玉更拿林黛玉当作知己。因此宝黛之间的深情,彼此的吸引力似乎并不止于爱情,更有一份知心知意的认同感与肯定。在薄凉的世界中,心冷的时候,只有遇见了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才能够让心灵再一次的温暖如春。但是,我们又真的能够鄙视贾宝玉。林黛玉的消极避世。鄙视其二人只是与世道格格不入的一丘之貉么?
在贾府,在贾府所处的环境中,恐怕其他的年轻男女,特别是袭人宝钗之流才是被环境异化了的怪物吧。、其实我们更应当吧贾宝玉和林黛玉看成是正常人。习惯之中,我们总是喜欢吧红楼梦中的那一群男女认知为青年男女。但是他们又何尝是青年男女的,他顶多是少年吧。年龄最大的似乎也不过十六岁。正处于花季、雨季、雾季。花季、雨季、雾季的孩子整日功名利禄富贵世道经营……这,正常吗?我也不相信那是个时代大多数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整日关心的是世道学问。薛宝钗、袭人等应当是从小受到熏陶的结果。向往自然是人的天性。薛宝钗等知识异化了的个体。林黛玉和贾宝玉似乎才是那个时代心理情操最为健全的少年吧。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十四五的孩子大谈人生之不易,世道之艰辛,极其钻营之道,我想你们心理一定会不舒服吧。因为你们不是政治世家,大多根不是向往政治的人士,也就不然培养政客了。贾府里的男孩一生,就是要注定被培养成政客的。因此,贾宝玉的情操的健全反而成了家族中的异类。林黛玉对功名利禄的漠视,自然一下子就入了贾宝玉的心坎。再加上林黛玉至纯至性的情操情愫,也就更加令贾宝玉欲罢不能了。
因此,贾宝玉深深地迷恋着林黛玉,情痴于林黛玉,也主要是想一直有一份心灵的契合。千里黄云白日曛,苍茫世界,知音难觅。林黛玉一下子就来到了贾宝玉面前,他又怎会舍得放手,有怎会真正移情于别人呢?贾宝玉经常对林黛玉说从此撂开手,他其实只是在吓唬自己,吓唬林黛玉,因为林黛玉也离不开他。贾宝玉从来只希望他二人始终紧密得怜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