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通胀率4.5%的话整理90条

通胀率4.5%的话整理90条

时间:2021-05-17 19:07

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麽回事?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麽回事?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陰陽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陰陽、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陰陽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 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附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陰陽、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日失。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黄帝道:六气偏胜引起人体 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陰风气偏胜,发为耳鸣头眩,胃中翻腾混乱而欲吐,胃脘横鬲处寒冷;大风屡起,倮虫不能滋生,人们多病胠胁气滞,化而成热,则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则呕吐,咽膈之间阁塞不通。

少陰热气偏胜,则病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有动气上逆,热气游走三焦;炎暑到来,树木因之流津,草类因之枯萎,人们病呕逆,烦躁,胜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传变变成血痢。

太陰热湿偏胜,火气郁于内则蕴藏酿成疮疡,流散在外则病生于胠胁,甚则心痛,热气阻格在上部,所以发生头痛,喉痹,项强;单纯由于湿气偏胜而内郁,寒迫下焦,痛于头顶,牵引至眉间,胃中满闷;多雨之后,湿化之象方始出现,少腹满胀,腰臀蔀重而强直,妨碍入房,时时泄泻如注,足下温 暖,头部沉重,足胫浮肿,水饮发于内而浮肿见于上部。

少陽火气偏胜,热气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易饥饿,耳痛,小便赤色,易惊,谵妄;暴热之气消烁津液,草萎枯,水干涸,介虫屈伏,人们少腹疼痛,下痢赤白。

陽明燥金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大便溏泄,内则咽喉窒塞,外为臑疝;大凉肃杀之气施布,草木之花叶改色,有毛的虫类死亡,人们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太陽寒气偏胜,凝潥之气时至,有非时之冰冻,羽类之虫延迟生化。发病为痔疮,疟疾,寒气入胃则生心病,陰部生疮疡,房事不利,连及两股内侧,筋肉拘急麻木,血脉凝滞,络脉郁滞充盈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气血否塞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逆,而头项巅顶脑户等处疼痛,目珠疼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传变成为水泻。

黄帝道:怎样治疗?岐伯说:厥陰风气偏胜致病,治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泻其胜气;少陰热气偏胜致病,治用心寒,佐以苦咸,用甘味泻其胜气;太陰湿气偏胜致病,治用咸热,佐以辛甘,用苦味泻其胜气;少陽火气偏胜致病,治用辛寒,佐以甘咸,用甘味泻其胜气;陽明燥金偏胜致病,治用酸温 ,佐以辛甘,用苦味泻其胜气;太陽寒气偏胜致病,治用苦热,佐以辛酸,用咸味泻其胜气;

黄帝道:六气报复引起人体 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厥陰风气之复,则发为少腹部坚满,腹胁之内拘急暴痛,树木倒卧,尘沙飞扬,倮虫不得繁荣;发生厥心痛,多汗,呕吐,饮食不下,或食入后又吐出,筋脉抽痛,眩晕,手足逆冷,甚至风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后己。如果冲陽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少陰火气之复,则懊侬烦热从内部发生,烦躁,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火势盛而燔的,咽喉干燥,大便时泄时止,动气生于左腹部而向上逆行于右侧,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继续则洒淅恶寒,振栗寒战,谵语妄动,寒罢而发热,口渴欲饮水,少气,骨软萎弱,肠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肤浮肿,呃逆,嗳气;少陰火热之气后化,因此流水不会结冰,热气流行过甚,介虫不蛰伏,病多痱疹,疮疡,痈蛆,痤,痔等外症,甚至热邪入肺,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太陰湿气之夏,则湿气变化而大行,于是发生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消化,陰气上逆,胸中不爽,水饮生于内,咳喘有声;大雨时常下降,洪水淹没了田地,鱼类游行于陆地,人们病发头顶痛而重,抽痛瘛疭更加厉害,呕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泄泻频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少陽热气之夏,则大热将至,干燥灼热,介虫亦死亡。病多惊恐瘛疭,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上行,面色如蒙浮尘,眼睛因而瞤动不宁,火气内生则上为口糜,呕逆,吐血,便血,发为疟疾,则恶寒鼓栗,寒极转热,咽喉部干槁,渴而善饮,小便变为黄赤,少气,脉萎弱,气蒸热化则为水病,传变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泽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陽明燥金这复,则清肃之气大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因之多发生疫病。人们的疾病生于胠胁,燥气偏行于左侧,善于叹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呃逆,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邪气入肝,惊骇,筋挛。如果太冲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太陽寒气之复,则寒气上行,水结成雨与冰雹,禽类因此死亡。人们的病心胃生寒气,胸膈不宽,心痛痞满,头痛,容易伤悲,时常眩仆,纳食减少,腰臀蔀疼痛,屈伸不便,低裂坼,冰厚而坚,陽光不温 暖,少腹痛牵引睾丸并连及腰脊,逆气上冲于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嗳气,甚则邪气入心,善忘善悲。如果是神门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黄帝道:对。

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厥陰复气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其邪,以甘缓其急;少陰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其邪,以酸味收敛,辛苦发散,以咸坚;太陰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其邪,燥其湿、渗其湿;少陽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冷,佐以苦辛,以咸味坚,以酸味收敛,以辛苦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忌热天,但不要触犯温 凉的药物,少陰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药物时与此法相同;陽明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辛温 ,佐以苦甘,以苦渗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补虚;太陽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味坚其脆弱。

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寒的用热,热的用寒,温 的用清,清的用温 ,气散的用收敛,气抑的用发散,燥的使用润泽,急的使用缓和,坚硬使用柔软,脆弱的使用坚固,衰弱的补,亢盛的泻。用各种方法安定正气,使其清静安宁,于是病气衰退,各归其类属,自然无偏生之害。这是治疗上的基本方法。黄帝道:对。

气有上下之分,是什麽意思?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是人身应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气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亦有三,是人身应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气所主持的。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气来指明人身部位而说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枢。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以上所说,是指胜气已经到来,而复气尚屈伏未发者而言;若气已经到来,则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区别之,当以复气的情况为准则。

黄帝道:胜复之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时候吗?到时候是否一定有胜复之气呢?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的有无,却不是不必然的。

黄帝道:请问是何道理?岐伯说:初之气至三之气,司天之气所主,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在泉气之所主,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黄帝道:对。

复气已退而又有胜气发生,是怎样的?岐伯说:有胜气就会有复气,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气衰减才会停止。因之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而胜气之后没有相应的复气发生,就会有灾害,这是由于生机被伤的缘故。

黄帝道:复气反而致病,又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复气所至之时,不是它时令的正位,与主时之气不相融洽。所以大复其胜,而反被主时之气所胜,因此反而致病。这是指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道:治疗之法怎样?岐伯说:六气之胜所致的,轻微的随顺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和缓的平调它,暴烈的消弱它。都宜随着胜气来治疗其被抑伏之气,不论其次数多少,总以达到和平为目的。这是治疗的一般规律。黄帝道:对。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是怎样的?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只有胜没有复。黄帝道:其逆与顺怎样区别?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自然规律。

黄帝道:客气与主气相胜所致之病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陰司天,客气胜则病耳鸣,振掉,眩晕,甚至咳嗽;主气胜则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

少陰司天,客气胜则病鼻塞流涕,喷嚏,颈项强硬,肩背部闷热,头痛,神疲无力,发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

太陰司天,客气胜则病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病胸腹满,食后胸腹闷乱。

少陰司天,客气胜则病亦疹发于皮肤,以及赤游丹毒,疮疡,呕吐气逆,喉痹,头痛,咽喉肿,耳聋,血溢,内症为瘛疭;主气胜则病胸满,咳嗽抑息,甚至咳而有血,两手发热。

陽明司天,清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热,咳嗽不止,出现吐白血就会死亡。

太陽司天,客气胜则病大关节不利,内为强拘挛瘛疭,外为运动不便;主气胜则病筋骨振摇强直,腰腹时时疼痛。厥陽在泉,客气胜则病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挛瘛疭,外为运动不便;主气胜则病筋骨振摇强直,腰腹时时疼痛。少陰在泉,客气胜则病腰痛,尻、股、膝、髀足等部位病瞀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二便失常;主气胜则病逆气上冲,心痛发热,膈内及诸痹都发作,病发于胠瘛胁,汗我不收,四肢厥冷因之而起。

太陰在泉,客气胜则病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时而下,湿客下焦,则发为濡泻以及浮肿、前陰病变;主气胜则病寒气上逆而痞满,饮食不下,甚至发为疝痛。

少陽在泉,客气胜则病腰腹痛而反恶寒,甚至下痢白沫、小便清白;主气胜则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胸,心痛,发热,中焦格拒而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陰在泉所致者相同。

陽明在泉,客气胜则清凉之气动于下部,少腹坚满而频频腹泻;主气胜则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气逆于肠,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疼痛。黄帝道:对。

治法应该怎样?岐伯说:上冲的抑使下降,陷下的举之使上升,有余的折其势,不足的补其虚,以有利于正气的辅助,以适宜的药食来调和,必须使主客之气安泰,根据其寒温 ,客主之气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从治法。

黄帝道: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之气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从治,我已经知道了。应该用哪些适宜的味呢?岐伯说:厥陰风木主气之时,其泻用酸,其补用辛;少陰君火与少陽相火主气之时,其泻用甘,其补用咸;太陰湿土主气之时,其泻用苦,其补用甘;陽明燥金主气之时,其泻用辛,其补用酸;太陽寒水主气之时,其泻用锨,其补用苦;厥陰客气为病,补用辛,泻用酸,缓用甘;少陰客气为病,补用咸,泻用甘,收用酸;太陰客气为病,补用甘,泻用苦,缓用甘;少陽客气为病,补用锨,泻用甘,耎坚用咸;陽明客气为病,补用酸,泻用辛,泄用苦;太陽客气为病,补用苦,泻用咸,坚用苦,润用辛。开发腠理,使津液和利陽气通畅。黄帝道;对。

请问陰陽各分之为三,是什麽意思?岐伯说:因为陰陽之气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缘故。

黄帝道:何以称为陽明?岐伯说:两陽相合而明,故称陽明。黄帝道:何以称为厥陰?岐伯说:两陰交 尽,故称为厥陰。

黄帝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疗有缓急,方剂有大有小,请问其中的一般规律怎样?岐伯说:病气有高下之别,病位有远近之分,症状有内外之异,治法有轻重的不同,总之以药气适达病所为准则。

《大要》说,君药一,臣药二,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四,是偶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三,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六,是奇方,攻下不用偶方;补益与治疗上部的方制宜缓,补益与治疗下部的方制宜急。急的气味厚,缓的气味薄。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远,药之气味中道者,当调剂药食的时间,病在上可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可先药而后食,不要违反这个制度。所以适当的治疗方法,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制小其方药之量,病位远用奇偶之方,宜制大其方药之量,方剂大的是药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可用两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则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则用相反的药味来反佐,以达治疗之目的。所谓反佐,就是佐药的性味,反而与病情的寒热温 凉相同。黄帝道:对。

病生于风热湿火燥寒的,我已经知道了。生于三陰三陽之标的怎样治疗?岐伯说:懂得病生于本,反过来就会明白病生于标,治疗病生于本的方法,反过来就是治疗病生于标的方法。黄帝道:对。

六气的胜气,怎样侯察呢?岐伯说:当胜气到来的时候进行侯察。清气大来是燥气之胜,风木受邪,肝病就发了;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燥金受邪,肺病就发生了;寒热气大来,是水气之胜,火热受邪,心病就发生了;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寒水受邪,脾病就发生了;这些都是感受胜气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运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甚;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会使邪气更甚;遇月廓空的时候,其邪亦甚。重复感受邪气,其病就危重了。有了胜气,其后必然会有复气。

黄帝道:六气到来时的脉象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陰之气到来,其脉为弦;少陰之气到来,其脉为钩;太陰之气到来,其脉为沉;少陽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浮;陽明之气到来,其脉为涩;太陽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长。气至而脉和缓的是平人,气至而脉应过甚的是病态,气至而脉相反的是病态,气至而脉不至的是病态,气未至而脉已至的是病态,陰陽交 错更易的其病危重。

黄帝道:六气各有标本,变化所不同,是怎样的?岐伯说:六气有从本化的,有从标化的,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道:我希望听你详细地讲讲。岐伯说:少陽、太陰从本化,少陰、太陰既从本又从标,陰明、厥陰不从标本而从其中气。所以从本的化生于本;从标的化生于标;从中气的化生于中气。

黄帝道:脉与病似相同而实相反的,怎样诊察呢?岐伯说:脉至与症相从,但按之不鼓击于指下,诸似陽证的,都是这样。黄帝道:凡是陰证而相反的,其脉象怎样?岐伯说:脉至与症相从,但按之却鼓指而强盛有力。

所以各种疾病开始发生,有生于本的,有生于标的,有生于中气的;治疗时有治其本而得愈的,有治其标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气而得愈的,有治其标而得愈的,有逆治而得愈的,有从治而得愈的。所谓逆其病气而治,其实是顺治;所谓顺其病气而治,其实是逆治。

所以说:知道了标与本的理论,用之于临床 就不会有困难;明白了逆与顺的治法,就可正确的进行处理而不产生疑问。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这些理论,就不足以谈论诊断,却足以扰乱经旨。故《大要》说:技术粗浅的医生,沾沾自喜,以为什麽病都能知道了,结果他认为是热证,言语未了,而寒病又开始显露出来了。他不了解同是一气所生的病变而有不同的形证,诊断迷惑,经旨错乱。就是这个道理。

标本的理论,扼要而广博,从小可及大,举一个例子可以了解许多病的变化。所以懂得了标与本,就易于掌握而不致有所损害,察之属本与属标,就可以使病气调和,明确复之气,就可以为群众的榜样。天道的学问,就算得彻底了。

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变化,时间的早晚怎样?岐伯说:大凡所胜之气,胜气到来就发病,待病气积聚之时,而复气就开始萌动了。复气,是胜气终了的时候开始的,得其气之时位则加剧。胜气有轻重,复气也有多少,胜气和缓,复气也和缓,胜气虚,复气也虚,这是自然变化的常规。

黄帝道:胜复之气的发作,萌动之时不当其时位,或后与时位而出现,是什麽缘故?岐伯说:因为气的发生和变化,盛和衰有所不同。寒暑温 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在辰戌丑未四季月之时。故陽气的发动,始于温 而盛于暑;陰气的发动,始于凉而盛于寒。春夏秋冬四季之间,有一定的时差。故《大要》说:因春天的温 暖,成为夏天的暑热,因秋天的肃杀,成为冬天的凛冽。谨慎体察四季月的变化,伺望气候的回归,如此可以见到气的结束,也可以知道气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四时之气的差分有常数否?岐伯说:大多是三十天。黄帝道:其在脉象上的反应是怎样的?岐伯说:时差与正常时相同,待其时过而脉亦去。《脉要》说:春脉无沉象,夏脉无弦象,动脉无涩象,秋脉无数象,是四时生气闭塞。沉而太过的是病脉,弦而太过的是病脉,涩而太过的是病脉,数而太过的是病脉,参差而见的是病脉,去而复见的`是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是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是病脉,脉与气相反的是死脉。所以说:气与脉之相守,象权衡之器一样不可有所差失,大凡陰陽之气,清静则生化就正常,扰动则导致疾病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幽和明是什麽意思?岐伯说:太陰、少陰两陰交 尽,叫做幽;太陽、少陽两陽和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陰陽,就有寒暑的不同。

黄帝道:分和至是什麽意思?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分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同,气分之时其气就异。所以春分秋分的二分和夏至冬至的二至,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纲领。

黄帝道:先生所说的春秋之气开始在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我已知道了。然而六气往复运动,主岁之时有非固定不变,其补泻方法是怎样的?岐伯说:根据司天、在泉之气所主之时,随其所宜,正确选用药味,是治疗上的主要关键。左右间气的治法与此相同。《大要》说:少陽主岁,先甘后咸;陽明主岁,先辛后酸;太陽主岁,先咸后苦;厥陰主岁,先酸后辛;少陰主岁,先甘后咸;太陰主岁,先苦后甘;佐以所宜的药物,助其生化之源泉,就掌握了治疗致病的规律。黄帝道:讲得对!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医经上说:实证用泻法治疗,虚症用补法治疗,我把它告诉了医工,但是医工们运用了它,还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运用,并且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如拨刺、雪污一样,对于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和技术,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审查疾病和发展变化的机理,切勿失却气宜。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请问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机理是怎样的?岐伯说: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的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痛或失禁 ,都属于下焦。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凡是转筋反折,排除的水液,都属于热。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所以《大要》说:谨慎地掌握病机,分别观察其所属关系,有邪、无邪均必须加以推求,实证、虚证都要详细研究,首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然后疏通其血气,使之调达舒畅,而归于和平。就是这个意思。黄帝道:讲得对。

药物五味有陰陽之分,它们的作用怎样?岐伯说:辛甘发散的属陽,酸苦涌泄的属陰,咸味涌泄的属陰,淡味渗泄的属陽。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或收敛,或发散,或缓和,或急暴,或燥湿,或润泽,或柔软,或坚实,根据病情之所宜运用,以条理气机,使陰陽归于平衡。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用调气之法所能治愈的,应该怎样治疗?有毒无毒之药,哪种先用,哪种后用?我想知道它的方法。岐伯说:有毒无毒药物的使用,以适应所治病症的需要为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制定方剂大小。

黄帝道:请你讲讲方剂的制度,岐伯说:君药一,臣药二,是小方的组成法;君药一,臣药三,佐药五,是中等方的组成法;君药一,臣药三,佐药九,是大方的组成法。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轻的逆其病气而治,病重的从其病气而治,坚实的削弱它,有客邪的驱除它,因劳所致的温 养它,耗散的收敛它,虚损的温 补它,安逸的通行它,惊悸的平静它,在上者使之上越,在下场得使之下夺,或用按摩,或用汤浴,或迫使其外出,或劫截其发作,或用开导,或用发泄,以适合病情为度。

黄帝道:什麽叫逆从?岐伯说: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反治药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陽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陽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陽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陽经侵入,偏行太陽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再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项部多汗恶风,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瞋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颤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内气与陽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陽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鉼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疣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脘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所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