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0、桂林山水甲天下。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读出画面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学会寻找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键词和气满声高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板块一、谈话总结大自然不同的美,视频展示海潮。
1、同学们大家在节假日时出去旅游,都去过哪些地方,说出这些地方的同时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个景点给你的感受吗?(生:百脉泉 白云湖 趵突泉 三王峪 大明湖 植物园等景点美丽、幽静,青岛海边、黄河瀑布、黄果树瀑布等景点壮美震撼 。 )
2、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风格不一,有的景色优美鸟语花香,有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我国著名的景观——钱塘江大潮,板书“观潮”。“潮”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真正的潮同学们了解的不多,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海潮的风采。播放海潮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说感受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教师点题归结到壮观一词。
板块二、出示四字词语,读出画面感,归纳课文结构。
3、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海潮,今天我们学习的潮是江潮。屏幕出示:天下奇观 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4、师:这一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下面找16名学生每人读一个词。其他同学的任务听读的正确与否、有没有画面感?(生读)如何读出画面感呢?教给大家一个办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如“人山人海”,我们一个班算不算,一个学校的人呢?赶集集市上的人算不算?在电视电影里看大型的室外晚会算不算?世界杯足球赛上的观众?集体体会多读几遍“人山人海”这个词,再让16个学生想象画面读一遍各自的词。全体想象画面自由读16个四字词语,体会并读出画面感。
5、师:这16个词中,感觉自己读的那个词最重要最核心的请站着,其他同学请坐下。(读“天下奇观”这个词的同学,站着)。
师:你知道天下奇观的意思吗?(生:奇:神奇,观:景观与观潮的观不同,是景观的意思。)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的这个词最重要?(生:课文其他的词都是围绕描写钱塘江大潮是如何神奇的来写的。)
师:请你读“天下奇观”这个词所在的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天下奇观。
6、师:下面的这15个词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写清楚的,那么剩下的15个同学请站起来,你们读的词属于潮来前的请站着(读“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的4个人站着)。
7、师:描写潮来时的同学说了:课文写观潮,潮来前有什么用?干脆删掉算了!你们同意吗?(生:“蒙蒙薄雾、若隐若现”写潮来前的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描写观潮者神态动作从侧面描写大潮的奇。)要求全体学生找到属于潮来前的段落,写上“潮来前”。教师同时板书“潮来前”。
8、师:剩下的学生属于“潮来时”的请起立。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同学站起)
9、师: 哪个同学的词最能表现潮来时江潮壮观的气势就当这一组词的小组长,(生: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横贯江面、齐头并进,都想当小组长并说理由)。
如果是这些千万匹白色战马排成一列逐个通过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齐头并进。
如果说浪潮来时静悄悄的,悄无声息,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天崩地裂。
如果说浪潮一扎多高,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
所以“浩浩荡荡”是描写浪潮壮观的小组长。
10、师:找到相关段落(3、4自然段)写上“潮来时”。板书“潮来时”。
11、师:剩下的两个同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不用说就是“潮过后”了,觉得自己是小组长的请站着,不是的请坐下。(生疑惑)
师:你们各是从哪个方面写的?(生:一个写声音声势,一个写形态样子)
师:哪个是小组长还要看课题“观潮”,观,侧重形态,所以,“漫天卷地”是小组长。
让学生找到相关段(第五自然段)写上“潮过后”。板书“潮过后”
1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部分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潮来时,因为潮来时着墨最多)。
板块三: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总结写作顺序。
13、师:“浩浩荡荡”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描述了出来。我们来看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出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4、师: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不知)
15、师:读这样的有气势的句子要做到四个字——“气满声高”。顾名思义在读之前要吸满气,读时声音要洪亮要有跳跃感。师范读,找学生读纠正,全体学生读体会气满声高的读法。
16、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骏马,行不行?(说出战马奋勇向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这句话体会白色“战马”的气势感。
17、师:如果这里写成犹如千万匹色彩斑斓的战马,行不行?(学生议论花马群既不符合浪潮的颜色也没有一色马匹的壮观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体会“白色”的气势感。
18、师:如果写成很多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行不行?(分析马匹越多气势越足)再读,体会“千万匹”的气势感。
19、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战马三五成群,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行不行?(分析整齐才有气势)再齐读,体会“齐头并进”的气势感。
20、师:写成浩浩荡荡的溜达过来来行不行?(生分析飞奔而来说明浪潮的速度之快气势之足。)再齐读,体会“飞奔而来”的气势感。
师:找读的好的学生读这句话。要求其他同学听,记,准备背诵。找学生背诵。背出气势。
【评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全文的文眼,理解好、读好这句话关系到整篇课文的成败。通过五次调换词语,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反复感受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层层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21、师:在描写浪潮的词语里,除刚读的句子,剩下的词气势上仅次于浩浩荡荡和山崩地裂,那么谁是呢?(生:白浪翻滚)
22、师:请读这个词的学生站起来,问你这个词的气势在哪里?你能读出来吗?要怎么样读?(生气满声高地朗读)
23、师:两丈多高是多少米?(生:7米左右)
大家看我们班最高同学,在她头顶上要站着3个半同学,才能抵得上潮头的高度。
全体同学再读,注意体会“两丈多高”的巨大气势。
设计思想
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影片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欲望。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一)得
1.这堂课创造了“图文相融”的学习环境。通过放映三峡风光的辑录片,让学生对陌生的三峡在感性上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更有利于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欣赏。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相应的画面,又可以从相应的画面中理解文中的句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种新课改下教学文言散文的方法。
2.选点集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破除了传统文言文教学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译文自学,培养学生自读浅显文言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落实文章重点难点上进行突破,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使学生知道文言散文的写景特征和写作特色,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的实效性明显加强。
4.实现了
(二)失
这两节课是我们在农村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要让学生一下子从“接受性学习”方式进入“研究性学习”方式中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我们先让学生自学原文与译文,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先进入一个“接受性学习”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果不这样,会影响整个教学的效果。
学生以前很少有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层次上存在很多不足。如不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提问的深度需要老师作进一步的提示;在回答问题时,理性的概括能力较差,需要老师进行更好的总结。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很难准确把握。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后,不同层次学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较大;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新教材教学势必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还有待在以后的具体教学中作更好的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