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1
这本书是一个嫁到北欧的中国女人无比热爱北欧而写下北欧的风土人情。
内容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比如一本书一杯咖啡无处不在。
其实在北京,咖啡伴书的人也很多。包括国家也鼓励全民读书,央视等推出很多文化类节目,如,一本好书、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在中国也都能实现。
北欧高福利是我最羡慕的,可以因为不喜欢工作了就去读书,不喜欢读书了就继续工作,二者都不喜欢就来一场说走即走的旅行。
北欧的税收虽然伴随着高福利,但恕我小气,听着都心疼。
人均收入都一样,开公司的和清洁工收入差不了几千块。人人平等,那比较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啊。
最初我读这本书还是蛮羡慕北欧生活的,大家没事儿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这是我一直喜欢的事情。就去百度了一下移民北欧需要多少钱。查完之后,改变了我的向往,读书咖啡,中国足以,何必搬到北欧。况且要是有几百万在手不管在哪个国家,过不了太好,也至少都能活的潇洒。何必非得去北欧,极昼30天,极夜30天,一年一半时间寒冷的冬天,我那些露大腿的衣服都穿不了了,岂不是很可惜。没办法,读了这么多书,我还是这么肤浅。
在中国挺好的,我说移民北欧的时候,大喵问我,北欧有5G么?我瞬间觉得,中国这么强大,老老实实呆着多好。无非就是厌倦了工作,想找个学校继续学习。虽然这个愿望短期实现不了了,但,自己下班自行充电吧。想做的事不能因为大环境不允许就不做了,不能变成可行,才是人生的真谛,活着就是折腾,并乐此不疲。
《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2
《这么慢,那么美》,这是一本让人不舍得读完的书籍。人们说,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然而通过读书却有机会
之前接触这类书籍还是通过胡续冬的《去他的巴西》,从此便对别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网上推荐的有关文化交流类的书籍大多为学术性或者专业性强,枯燥乏味,让人兴趣索然。现今阅读到的这两本属于个人深入接触交流后的自己的感悟,易引起共鸣,与作者感同身受。这本书还是在亚马逊
《这么慢,那么美》与其称作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作者在瑞典的生活感悟。书里的词句都简单、通俗易懂,像是一个朋友面对面的与你娓娓道来般。每翻一页,总觉后面依然有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不忍读完。作者在书里把北欧国家描写的非常完美,我相信她一定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才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保留的在字里行间中体现。
《这么慢,那么美》主要描写了北欧几个国家的人文。北欧几个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全球幸福度最高的国家,有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其最主要的特点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瑞典的人均收入位居世界第二。作者由于远嫁瑞典,在书里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的描绘了瑞典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文、制度、教育、医疗等,让人耳目一新,大有裨益。
在这个国家,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超级奶爸,无数的咖啡馆,不惧人的鸽子,对待动物的宠爱以及规范化管理,全民的阅读风潮。无论在哪都可以看见人们捧着书在津津有味的阅读,咖啡馆、地铁站、海边、草坪上,人们交流文化、音乐、地理、哲学、宗教等。很多移民觉得瑞典人冷漠,难以亲近,有一个原因是思想水平没有和他们衔接上,人们便没有想要继续沟通的欲望。他们奉行的一个理念是,人们永远都不需要停下来,何时何地都可以保持学习的状态,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大学开始系统的学习。所以有很多瑞典人在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发现兴趣所在便重新进入大学深造换工作。这是高福利制度下人们的多种选择。
这个国家也非常注重儿童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体现之一是,即使是瑞典最好最华丽的房子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郊区都有机会被改造成幼儿园等其他教育机构。他们让孩子参观牧场,每天无论刮风下雨都要锻炼2个小时,从事社会实践培养其独立性,政府每月补贴每个家庭牛奶基金,给父母足够的带薪休假假期陪伴孩子成长。正是政府的这一些制度,瑞典乃至北欧人极其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超级奶爸”一词应运而生。父母们都不想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所以致力于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交给爷爷奶奶,一劳永逸。也是因为这种家庭理念,瑞典的商业经营时间总是在早上10点过后,晚上7点打烊,周日全休。为的就是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人们也会质疑如此高的福利会不会养懒人。因为瑞典的高福利是在高税收的前提下,大家都要付出国家的高福利的才能惠及到每一个人。正是这份深入每个人人心的自觉,让这个国家的高福利运行至今,让别国效仿。
虽然瑞典贫富差距小,但是瑞典却崇尚简约、舒适、时尚的生活理念,一切都是刚刚好,就是最好。居家生活讲究简约,没有满大街的奢侈品牌。现在我们总能在书籍、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介中看到许多产品都打着北欧风格的旗号,原来是北欧人对生活高品质的追求,崇尚个人设计独特性,不再追逐大品牌。北欧风格就像是一股清流般开始风靡于日常家居中。
“春天生息调养,夏日驾船出海,秋季森林里采浆果蘑菇,冬天高山滑雪。”“当物质不再对人产生桎梏的时候,人才算真正体会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书里的这句话是对北欧人最完美的概括。高福利背后的高强度自律,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慢生活充盈的内心。这就是北欧。而中国正处于经济飞腾时期,人们的思想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同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浮躁的氛围,攀比之风盛行,有时候我们都忘了要停下脚步来感受生活。或许这是每个国家发展都经历的阶段,而中国正处于这个时期。但似乎北欧国家已远远将我们抛在脑后,这当然不是比GDP,而是整个国家人民的贫富差距、幸福指数、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民教育等,它们都做的很好,而中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轻轻合上书后,内心却汹涌澎湃,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好好感受这个与现在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国度是怎样的存在。定是湖光山色风景秀丽 ,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
《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3
这是一本描述北欧生活的书,从书名得知,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很文艺很唯美的书。翻开扉页,看到美丽的图片配上鸡汤似唯美的句子,以为这本书也就是一本鸡汤唯美的书罢了。谁知,翻到了目录时候,却发现原来,我只是预测到了开头,却预测不到内容。作者是一个在北欧生活多年的中国人,在瑞典这个国家生活过,所以在描述北欧人的生活中,深入思考北欧人的生活习惯,福利制度等等的深层原因,追根溯源把“幸福”这个定义,更加完美的阐释。
刚开始看这部书,开始的第一章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中,描述的是每个人在公共领域的透明化,没有隐私可言的透明,还有对于“信誉”的重视。大家都知道,北欧诸国是以高福利为文明的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把福利制度为何得以试行的内因和外因都加以阐述。对待所有人都一样发自内心的尊重,是这章最迷人的地方。
接下来“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人着想的善良”和“可持续的花钱习惯”、“恰到好处的节俭”这四个章节,对北欧的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释。同时从马克思和的《资本论》,以及孔子的儒家来对照中国的古典文化,是否,对于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经济的未来发展的迷思,北欧的现实状况,和中国提倡的儒家思想“节俭”、“宽容”、“尊重”相一致。重要的是,当所有的工作收入都差不多,物质和金钱不再成为人追求的桎梏,那么喜好就成为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选择工作的前提是“喜欢”,创新和发展就不在话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当转行的压力在福利系统下化解,教育不再成为个人支出的大头,医疗也有福利制度买单,人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发掘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俗语,这句话的真实体现在北欧人身上,没事就去咖啡厅看书,随身携带书,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沉浸在阅读的世界。这么慢,那么美自律的生活,对物质追求的是刚刚好,对知识和精神方面追求的是完美,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幸福的诠释。
《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4
最初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节选自此书,并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这本书,一位在瑞典生活了十年的中国女人描写的北欧国家生活的书。自从高中关注Vivibear作家blog里初见瑞典生活,再后来读Sophies World 挪威小女孩,便对这现实中的童话世界——北欧五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产生了极度的向往,北欧,真想成长生活在那里,就像童话一样,毕竟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就在丹麦诞生的啊!
于是,毫无疑问,购买了这本书,一拆开便爱上了那浓浓的书香味道,还未看就已经爱上了这本书。
作为一本休闲的书,再好不过了。最适合在一个悠闲的午后,一杯咖啡,慢慢享受这清闲悠哉游哉的时光。
北欧是著名的幸福指数最高,生活节奏慢,高税收高福利。
羡慕她的全民阅读,全民爱好阅读。羡慕她的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随处可见各种可爱的野生动物。最最羡慕的是教育。人生很短暂,有时候一次错误的选择就把整个人生方向决定了,有时候自己还没有明白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一个自己讨厌却不可自拔的工作生活,却都只能默默忍受,因为重来的成本实在太大。所以,无比羡慕北欧,他们靠国家的巨大的力量给人民重新选择重来的机会。大学学了几年工作了几年突然发现了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了新的理想,没关系,回到学校重新教育,工资继续发,重新开始新的职业。
一个国家给她的人民提供的最好的就是那种安全感了吧!那种不拍人生走错,只要努力随时可以重新来过,就算四五十又怎样,依然可以像年轻人一样重新受教育重新开启人生。
《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5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们做了他人眼中的完人,却永远地错过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其实北欧人的生活一定会是未来中国人变化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全部。
每个民族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羡慕北欧人的生活,是因为那是我们未曾接触和体验的。
北欧神话、人文素养都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慢下来的生活有环境的因素,有民族发展的原因。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快,有环境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怎么慢?什么方式慢下来?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不是说慢下来,就慢下来。形而上学,只会让我们脱离我们的环境和时代。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是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种模板。我们不能看到了形,而就说北欧的生活就是一种模板。
我们应该深刻的思考,我们文化里面确实的东西,这种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结果本身。
圣诞到,鹿儿跑,铃儿响叮当。下面是圣诞节的英文手抄报,一起来看一下吧。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只有一位,但近些年里,有近20个国家说本国才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于是,出现了150多位“正宗”圣诞老人。
关于圣诞老人从哪里来,欧洲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一种说法是,圣诞老人出生在公元三四世纪之间,是小亚细亚一个富裕家庭的虔诚信徒,名为尼古拉斯。他在地中海附近一处名为Myra (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的地方当主教。传闻他时常救济穷人、帮助孤寡。他过世后,被奉为保护儿童和穷人的圣者。
1882年,一位美国诗人以他的生花妙笔,第一次把圣诞老人描写成亲切可爱的形象:他的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长着长长的白胡子,每逢圣诞前,他快乐地驾着驯鹿雪橇来到村镇,从各家的烟囱爬下去,把礼物送给乖孩子。诗人这篇名为《圣尼古拉斯的探访》的诗文一经发表,便在全世界风行起来,而快乐的圣诞老人形象也从那时起深入人心。
1927年,一家芬兰报纸指出,圣诞老人的家其实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
也是在这一年,芬兰电台的儿童节目主持人马古斯叔叔描述圣诞老人的正确住址是拉普兰的耳朵山。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拉普兰的圣诞老人在每年圣诞前都会到罗瓦涅米附近的北极圈接见想亲近他的游客,特别是儿童。但是,因为前来的人终年不绝,从1985年开始,圣诞老人就长驻在那里了。
顺理成章,芬兰人在拉普兰的北极圈上建造了全球第一个圣诞老人村。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自己的国家为圣诞老人寻根觅祖,查找故乡。于是,在近20个不同的国家,居住了150多位圣诞老人。
199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圣诞老人世界大会,来自全世界的圣诞老人都出席了这次盛会,唯独芬兰耳朵山的圣诞老人没有参加。
原来,芬兰人坚持认为,最早为圣诞老人找到故乡的是芬兰人,只有自己国家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的故乡,因而对这次大会进行抵制,拒绝与“冒牌”的圣诞老人聚会。
芬兰的圣诞老人村
在世界各地众多的圣诞老人之家里,芬兰的圣诞老人村最负盛名。
罗瓦涅米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省会,是世界上唯一设在北极圈上的省会。在拉普兰方言里,罗瓦涅米的意思是一个草木丛生的山坡或者曾经发生过森林大火的小山。二战期间,这里遭到过严重破坏,几乎夷为平地。经过战后重建,现在人口在3万左右。
拉普兰每年10月进入冬季,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开春。到了冬至前后,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极夜,看到24小时不灭的星光;到了夏至前后,人们又可以感受极昼,看到24小时不落的太阳。
圣诞老人村位于罗瓦涅米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村里有一条白线,标有66°33"07"的字样,这就是北极圈了。不少人在线上跳来跳去,意味着在北极进进出出。
圣诞老人村是一组木建筑群,包括餐厅、花圃、圣诞老人办公室、居所、邮局、礼品店、驯鹿园等。鹿园里面有许多美丽的驯鹿,夏天,它们懒洋洋地躺在草坪上养生;到了冬天,特别是圣诞节时,它们为圣诞老人及游客努力工作,在雪地上飞驰。
圣诞老人的办公室是座木质结构的单层平房,屋内的布置充满了圣诞色彩,红色的软垫、金色的铃铛,挂满屋子的五彩缤纷的糖果和圣诞袜子,高大的圣诞树上缀满彩灯,下面铺满了彩带包装的礼物。
每天上午10点半,圣诞老人便会准时坐在这里。这里仿佛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祥和气氛的家,木板墙上挂着串串铃铛,屋顶有彩灯闪烁,正面的墙壁上镶着一幅木制的世界地图。慈祥的圣诞老人笑容可掬地坐在壁炉边的橡木椅上,卷曲的白胡子直垂过胸,浓密的白眉毛几乎遮盖了鼻梁上的整副眼镜。花17欧元就能得到一张与圣诞老人的合影,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必须要为孩子花的钱了。
在圣诞老人办公室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圣诞老人邮局。邮品陈列区是邮局最热闹的地方,所有游客都会忙着挑明信片和邮票。对于游客来说,印刷精美的邮票和明信片简直就是难得的宝贝,尤其是加盖了圣诞老人邮局特有圣诞邮戳之后,这些邮品就更加珍贵。人们仔细粘贴邮票,一笔一画地写上亲人和朋友的姓名、地址。
这是芬兰最繁忙的邮局,听说每年这里要收到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封信,工作人员在这些来信中要选择26万封给予回复。为了完成这繁重的工作任务,邮递中心聘用了近百名工作人员并配备近百台电脑。时近圣诞,圣诞老人和助手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邮局里有好几个大木箱和高高的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写给圣诞老人的信。每日平均3万封信从各地如雪片飞至,所以圣诞老人日常工作也是很忙的,除了天天接待络绎不绝的拜访者,还得处理大批信件。
邮局的架子上有标着月份的小格子,人们希望明信片在哪个月寄出就放进标记为该月的小格子里。邮局里立有两个邮筒,一个是投递立即寄出的明信片用的,另一个邮筒里的贺卡却会保存起来,在当年圣诞来临之际才会寄出。
国外圣诞节习俗
美国圣诞节习俗
因为美国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的门外挂着花环以及其它别致的布置则是一样的。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西班牙圣诞节习俗
西班牙的儿童会放鞋子在门外或窗外,接收圣诞礼物。在许多城市里有礼物给最美丽的子女。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据说在耶稣诞生时,曾有一头牛向他吐气来使到他得到温暖。
意大利圣诞节习俗
因为美国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的门外挂着花环以及其它别致的布置则是一样的。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西班牙圣诞节习俗
西班牙的儿童会放鞋子在门外或窗外,接收圣诞礼物。在许多城市里有礼物给最美丽的子女。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据说在耶稣诞生时,曾有一头牛向他吐气来使到他得到温暖。
意大利圣诞节习俗
每一个意大利的家庭,都放有耶稣诞生故事的模型景物。在圣诞前夕,家人团聚吃大餐,到午夜时参加圣诞弥撒。完毕之后,便去访问亲友,只有小孩和年老的人得到礼物。在圣诞节,意大利人有一种很好的风俗,儿童们作文或撰诗歌,表示感谢他们的父母在一年来给他们的教养。他们的作品,在未吃圣诞大餐之前,被暗藏在餐巾里、碟子的下面或是桌布里,父母装作看不见。在他们吃完大餐之后,便把它取回,向大家朗读。
瑞典圣诞节习俗
瑞典人是很好客的,圣诞节时,更有明显的表现,美一个家庭,不论贫富,都欢迎朋友,甚至陌生人也可以去,各种食品摆在桌上,任人来吃。
瑞士的圣诞老人是穿白色的长袍,戴上假面具的。他们都是由贫苦人所扮,结队向人讨取食品和礼物。在收队后,他们就平分所得的东西。
荷兰圣诞节习俗
荷兰人的圣诞礼物,往往是出乎一般人所意料的,有时会被藏在布丁羊肠里面。
德国圣诞节习俗
德国的每一信奉耶稣教的家庭,都有一株圣诞树,圣诞树是在德国最先有的。德国人对于制圣诞节饼是很讲究的。饼有很多款式,在亲友之间,彼此均有赠送。
丹麦圣诞节习俗
丹麦是最初推出圣诞邮票和称防痨邮票的,这种邮票发出来筹款作防痨经费。在丹麦人寄出的圣诞邮件上没有不贴上这种邮票的。收接邮件的人,看见贴有愈多圣诞邮票的,会觉得更喜欢哩!
智利圣诞节习俗
智利人庆祝圣诞节,必有一种名叫猴子尾巴的冷饮品,是用咖啡、牛乳、鸡蛋、酒和发酵的葡萄合制而成。这种饮料为什么被叫做猴子尾巴呢?倒没有人能够解释。
挪威圣诞节习俗
挪威人在圣诞前夕临睡前,家里各人都把自己所穿的一双鞋子,由大至小排称一列,是各人轮流唱出他最喜欢的圣诞歌或圣诗一首。
爱尔兰的每一个家庭,在圣诞节前夕,都放有一枝洋烛或灯在窗门架,表示欢迎救世主降生。
苏格兰圣诞节习俗
苏格兰人在家里找寻向别人借来的东西,必需在圣诞节之前都归还与物主。他们多是在新年的首个星期一那天赠送礼物,并不是在圣诞节期间送的,小孩子和仆人都会得到礼物。
圣诞节的由来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 是西方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稣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亦开始流行起来。
圣诞节详细介绍
圣诞节期间,全美各地的消费者因疯狂购物而累得筋疲力尽,但也因此提高了商店的利润,每年圣诞节,人们似乎都是这么度过的。但是,圣诞节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对美国人来说,圣诞节还是一个表达情感的日子,人们最希望的就是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对泰勒、比斯利来说,他最盼望的是能和爸爸一起过圣诞节。小泰勒的父亲海军中士罗德尼。比斯利驻扎在伊拉克。他不仅回来过圣诞节,还把圣诞老人带到小泰勒的教室里,令他喜出望外。但是,两个星期之后,比斯利中士还要再返伊拉克。
美国海军陆战队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玩具捐赠活动,人们把各种玩具和礼品捐给家境贫穷的孩子们。自愿人员还把孩子们带到模拟商店中,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礼物。这个全国性计划帮助了上百万的孩子们。
全美各地的人们都在张灯结彩庆祝圣诞节。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居民区,人们用五彩缤纷的圣诞灯把房子装饰起来。有些家庭的圣诞装饰还带有时事政治主题。有位房子的主人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搞圣诞装饰。他说:“很多人看到我们的圣诞装饰后都惊叹不已,他们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装饰,这让我们感到欣慰,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值得的。”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只有一位,但近些年里,有近20个国家说本国才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于是,出现了150多位“正宗”圣诞老人。
关于圣诞老人从哪里来,欧洲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一种说法是,圣诞老人出生在公元三四世纪之间,是小亚细亚一个富裕家庭的虔诚信徒,名为尼古拉斯。他在地中海附近一处名为Myra (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的地方当主教。传闻他时常救济穷人、帮助孤寡。他过世后,被奉为保护儿童和穷人的圣者。
1882年,一位美国诗人以他的`生花妙笔,第一次把圣诞老人描写成亲切可爱的形象:他的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长着长长的白胡子,每逢圣诞前,他快乐地驾着驯鹿雪橇来到村镇,从各家的烟囱爬下去,把礼物送给乖孩子。诗人这篇名为《圣尼古拉斯的探访》的诗文一经发表,便在全世界风行起来,而快乐的圣诞老人形象也从那时起深入人心。
1927年,一家芬兰报纸指出,圣诞老人的家其实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
也是在这一年,芬兰电台的儿童节目主持人马古斯叔叔描述圣诞老人的正确住址是拉普兰的耳朵山。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拉普兰的圣诞老人在每年圣诞前都会到罗瓦涅米附近的北极圈接见想亲近他的游客,特别是儿童。但是,因为前来的人终年不绝,从1985年开始,圣诞老人就长驻在那里了。
顺理成章,芬兰人在拉普兰的北极圈上建造了全球第一个圣诞老人村。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自己的国家为圣诞老人寻根觅祖,查找故乡。于是,在近20个不同的国家,居住了150多位圣诞老人。
199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圣诞老人世界大会,来自全世界的圣诞老人都出席了这次盛会,唯独芬兰耳朵山的圣诞老人没有参加。
原来,芬兰人坚持认为,最早为圣诞老人找到故乡的是芬兰人,只有自己国家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的故乡,因而对这次大会进行抵制,拒绝与“冒牌”的圣诞老人聚会。
芬兰的圣诞老人村
在世界各地众多的圣诞老人之家里,芬兰的圣诞老人村最负盛名。
罗瓦涅米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省会,是世界上唯一设在北极圈上的省会。在拉普兰方言里,罗瓦涅米的意思是一个草木丛生的山坡或者曾经发生过森林大火的小山。二战期间,这里遭到过严重破坏,几乎夷为平地。经过战后重建,现在人口在3万左右。
拉普兰每年10月进入冬季,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开春。到了冬至前后,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极夜,看到24小时不灭的星光;到了夏至前后,人们又可以感受极昼,看到24小时不落的太阳。
圣诞老人村位于罗瓦涅米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村里有一条白线,标有66°33"07"的字样,这就是北极圈了。不少人在线上跳来跳去,意味着在北极进进出出。
圣诞老人村是一组木建筑群,包括餐厅、花圃、圣诞老人办公室、居所、邮局、礼品店、驯鹿园等。鹿园里面有许多美丽的驯鹿,夏天,它们懒洋洋地躺在草坪上养生;到了冬天,特别是圣诞节时,它们为圣诞老人及游客努力工作,在雪地上飞驰。
圣诞老人的办公室是座木质结构的单层平房,屋内的布置充满了圣诞色彩,红色的软垫、金色的铃铛,挂满屋子的五彩缤纷的糖果和圣诞袜子,高大的圣诞树上缀满彩灯,下面铺满了彩带包装的礼物。
每天上午10点半,圣诞老人便会准时坐在这里。这里仿佛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祥和气氛的家,木板墙上挂着串串铃铛,屋顶有彩灯闪烁,正面的墙壁上镶着一幅木制的世界地图。慈祥的圣诞老人笑容可掬地坐在壁炉边的橡木椅上,卷曲的白胡子直垂过胸,浓密的白眉毛几乎遮盖了鼻梁上的整副眼镜。花17欧元就能得到一张与圣诞老人的合影,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必须要为孩子花的钱了。
在圣诞老人办公室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圣诞老人邮局。邮品陈列区是邮局最热闹的地方,所有游客都会忙着挑明信片和邮票。对于游客来说,印刷精美的邮票和明信片简直就是难得的宝贝,尤其是加盖了圣诞老人邮局特有圣诞邮戳之后,这些邮品就更加珍贵。人们仔细粘贴邮票,一笔一画地写上亲人和朋友的姓名、地址。
这是芬兰最繁忙的邮局,听说每年这里要收到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封信,工作人员在这些来信中要选择26万封给予回复。为了完成这繁重的工作任务,邮递中心聘用了近百名工作人员并配备近百台电脑。时近圣诞,圣诞老人和助手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邮局里有好几个大木箱和高高的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写给圣诞老人的信。每日平均3万封信从各地如雪片飞至,所以圣诞老人日常工作也是很忙的,除了天天接待络绎不绝的拜访者,还得处理大批信件。
邮局的架子上有标着月份的小格子,人们希望明信片在哪个月寄出就放进标记为该月的小格子里。邮局里立有两个邮筒,一个是投递立即寄出的明信片用的,另一个邮筒里的贺卡却会保存起来,在当年圣诞来临之际才会寄出。
美国的圣诞老人之家
美国最大的州阿拉斯加有一个有趣的小镇北极村,这里是美国的“圣诞老人之家”。
北极村位于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费尔班克斯的南边,是一个只有 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700多人的小镇,它号称“北极村”,其实离地球上真正的北极点还有2700多公里,甚至未到北极圈。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把“圣诞老人之家”的名号揽入自己怀中。
为了营造一种圣诞老人家乡的氛围,这里的许多公共设施都带有圣诞节的印记。小镇的宣传口号是“每天都是圣诞节”。走在北极村的街道上,仿佛走在童话世界里,路灯都是红白相间的糖果棒的形状,就连小镇的救护车和警车,用的都是圣诞节的两种经典颜色:红色和绿色。
当地最主要的一条大街是“叮当大街”,源自圣诞老人滑着雪橇经过时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声。
小村里有圣诞老人之家,这是一座白色的平房,外墙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各种圣诞故事画。走入“圣诞老人之家”,耳边响起欢乐的圣诞音乐,热情的店员都穿着红色和绿色的斗篷,好像童话人物一般。
每年12月,这个小小北极村的邮局会变得繁忙起来。每天,信件从世界各个角落雪片般地飞来,这些信上的收件人都是“圣诞老人”,地址是 “阿拉斯加北极村”,这些信大多是孩子们寄来的,也有不少成年人写信是为了得到“北极村”的邮戳。
虽然阿拉斯加的北极村自称是“圣诞老人之家”,但它的竞争者不在少数。
许多北极圈附近的国家为了广开旅游财源,都希望圣诞老人到本地来“定居”:芬兰人认为芬兰的拉普兰才是圣诞老人的正宗家乡,冰岛人认为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最适合圣诞老人居住,瑞典和挪威为了谁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而争执不休,甚至连距离北极甚远的日本也把北海道和圣诞老人扯上了关系。
不过美国孩子却坚信:阿拉斯加的北极村才是圣诞老人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