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
他向来不善辞令,自然说不过伶牙俐齿的小红,只见他急得满脸通红,一边双手乱摆,一边语无伦次:“这,这……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出一句:“不是这样的。”
同桌突然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走,咱们看热闹去!”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热闹看?”
小涛慢腾腾地走到妈妈面前,支支吾吾地说出一句话:“妈妈,我今天不小心摁死了一只蚂蚁。”
爷爷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你现在要好好念书,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知道吗?”我使劲点点头说:“爷爷,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杨小伟一走进教室,就扔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你们知道吗?我们下个星期一要去春游……”
“你再不来我就走了!”她躲在墙角后面,伸出半个脑袋,眨着大眼睛,顽皮地说。
【好段】
我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桌子上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过了好久才搓搓手拿起来,心不在焉地翻了几下,充满期待地问:“小芸……这本书你看完了没有?你看完了借给我看行吗?”“行啊,你拿去看吧!我早就看完了!”小芸爽快地说。
我拉开门,一阵冷风吹得我打了个哆嗦,一看琪琪正低着头站在冷风中,不由感到十分意外,赶紧拉她进来,说:“你找我有事吗?”她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似的抬起头来,将一个粉色的小兔子卷笔刀塞到我手里说:“送给你,生日快乐!”我回过神来,问:“你不怪我跟老师说你上课开小差的事吗?”小芸使劲摇摇头,紧紧拉住我的手说:“我想通了,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你叫我上课认真听讲,我却要玩卷笔刀,我以后听你的话,要好好学习,你千万别不管我!”
“你们不许欺负小同学!”一想到老师平日的教诲,我心里涌出一股强大的勇气,双手叉着腰站在几个高年级同学面前。几个高年级同学先是感到惊奇,然后哈哈大笑着嘲讽道:“啧啧,我瞧你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呢!”我怒气冲冲地看着他们,大声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说得过我,才算有本事!”
“王小磊,我以后再也不嘲笑你是胆小鬼了!”下课了,李小林悄悄走过来,凑近脑袋对我说。我愣了一下,认真地说:“我以后也不说你是破坏大王和讨厌鬼了!其实你一点也不讨厌!”李小林第一次显出腼腆的样子,说:“那我们做好朋友吧!”
五岁的小弟弟总喜欢跟着我,喋喋不休地问东问西,我不耐烦地冲他吼:“问妈妈去!”弟弟十分委屈,可怜巴巴地说:“妈妈让我问姐姐。”
突然,我意识到了什么,看着他那忽闪忽闪的眼睛,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啊!
我不该冲他发脾气呀,想到这,我的声音变得温和,耐心地给他解释起来。
“兰兰,晓云叫你去操场找她!”我正在写作业,王小霞突然走过来,似笑非笑的脸上闪着几分狡黠,我半信半疑地问:“她找我干什么呢?”
王小霞拉起我,说:“你赶快去就是了!”我疑惑地走到走廊,往操场一看,哪有晓云的影子?我走回教室,正要找王小霞“算账”,却见周围的几个同学都微笑着看着我,神秘兮兮的样子,我往座位一看,只见抽屉里多了许多精美的圣诞卡,上面都写着诚挚的祝福。我抬头望着他们几个,又是惊喜又是嗔怪,说:“你们啊……”他们一齐愉快地哈哈大笑起来。
我看到奶奶正在砍院子里那棵杏树,那棵杏树会开花,会结果,夏天还可以乘凉 ,为什么砍掉呢?我心里不乐意了,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砍掉它呢?”奶奶说:“这树上长虫子,你不记得上次树上的虫子掉到你身上,结果你过敏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连忙说:“奶奶,我上次说谎了,是我在别处爬树才惹到了虫子的,你就别砍它了!”奶奶笑了说:“好好,听你的',不过,你也要听奶奶的,不许在外面爬树,知道吗?”“嗯!”我心里一阵欢喜,使劲地点点头。
小芸偷偷地将一包东西塞到夏红枚抽屉里,这一情景恰好被我看到了,小芸伸出手指“嘘”了一声,压低声音对我说:“别声张啊!”我疑惑地看了看那包东西,那是一件衣服,问:“是白色连衣裙吗?”夏红枚下个星期要演白雪公主,可是大家都知道,她没有白色的连衣裙。“嗯。”
小芸点点头。
“妈妈,我得了第一名,你要给我买一只熊娃娃!”一放学我刚冲到家门口就扯开喉咙激动地大喊。妈妈从厨房走出来,问:“几门功课考第一?”我得意地说:“语文测验我考了第一名!”妈妈撇撇嘴,假装说道:“语文考第一,不买!”我傻眼了,嘴巴顿时撅了起来。妈妈歪着脑袋逗我说:“——的反义!”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不就是“语文考第一,买吗?”妈妈点了一下我的小鼻尖说:“我们的涛涛这么聪明,当然要买了,不过不许骄傲,要继续努力,知道吗?”我使劲地点点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爸爸妈妈正在房间里商量着什么,我将耳朵贴在房门上,凝神细听,只听妈妈说:“天气渐渐转凉 了,小丽也要添一些衣服鞋袜了,还有她英语总跟不上,我看寒假就花钱给她请个补习老师吧!钱不够花,我冬天就不用买棉衣了,那件旧的棉衣缝一下还能穿。”又听爸爸说:“好吧!我们省点用,要不我有空去大伯公司帮帮忙多挣点,咱日子苦点累点也不能亏了孩子!”我听着听着,眼眶渐渐湿了。
早上,小红在外面敲着窗子叫:“婷婷,起床了没,要迟到了!”
我这才想起今天轮到我值日,一骨碌爬起床,拿上书包急急忙忙就往外面跑,一边跑一边说:“妈妈,我上学去了,今天我值日!”妈妈正在忙着给我做早饭,见了忙冲我喊道:“哎……等一下,把面包和牛奶带上!”
我接过刚要走,妈妈又喊道:“等一下,多穿件衣服!”我急急忙忙穿上衣服,刚走到门口,妈妈手拿着一把伞又着急地喊:“天好像要下雨了,带伞啊!”
【名家好段欣赏】
她急急的走了出来,手里却拿着了那个大表,轻轻地说:
“不晓是什么时候了,表上还只有六点多钟呢?”
接过表来,拿近耳边去一听,什么声响也没有。我连这表是在几日前头开过的记忆也想不起来了。
“表停了!”
轻轻地回答了一声,我也消失了睡意,想再在凉 风里坐它一刻。但她又继续着说:
“灯盘上有一只很美的灯蛾死在那里。”
跑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身子淡红,翅翼绿色,比蝴蝶小一点,但全身却肥硕得很的灯蛾横躺在那里。右翅上有一处焦影,触须是烧断了。默看了一分钟,用手指轻轻拨了它几拨,我双目仍旧盯视住这扑灯蛾的美丽的尸身,嘴里却不能自禁地说:
“可怜得很!我们把它去向天井里埋葬了罢!”
——《灯蛾埋葬之夜 》郁达夫
1、街上静悄悄的。妈妈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她用大衣把我裹得严严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喘气声。
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在问:“大嫂,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
“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
“大嫂,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
“能行吗?”
“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哎,大嫂,治病救人要紧哪!”
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
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妈妈说:“同志,到啦!”
车平稳地停下来了。那双有力的大手,又把我从车上抱下来。
我又听妈妈说:“同志,这个……您拿去喝杯酒御寒气吧!”
“大嫂……快,快……看病要紧!我在这儿等您,等孩子看完病,再拉你们回家!”
“同志,您拿着……看情况,这孩子要住院呢!”
“那好,大嫂,您快带孩子看病去,我走了!”
“哎,你这个人真是……”
可是车轮的声音已经渐渐地去远了。
2、我来到爸爸床前一看,爸爸果然老老实实地躺在那里,可是嘴却好像在动,原来爸爸还在背英语单词。我对爸爸说:“您不服从妈妈的'‘命令’,我告诉妈妈去。”说着,就要往外走。爸爸急忙拉住我说:“刚刚,我昨天刚背好的单词,谁知睡了一觉,就全忘了。你千万不要告诉你妈妈。她也够辛苦的了,别在让她为我操心了。”我听着这诚挚的话语,只好答应了。可一见爸爸那疲劳的样子,马上改口说:“您也太辛苦了,这样下去身
3、我和妈妈正在公园里欣赏着美景,忽然空中“叭叭”两声响,一群鸟腾空而起,顿时响起“扑楞、扑楞”鸟拍翅膀的声音,接着从天下掉下一只喜鹊来。
“是谁这么缺德,打伤喜鹊?”我气愤地说着,刚要蹲下去拾起那只喜鹊忽然走过来一个拿X枪的人,他背上背着背包,里面鼓鼓的。我很气愤,鼓起勇气说: “叔叔,喜鹊是益鸟,你为什么打死它?”那人瞧了我一眼,说:“去去,小孩子,管什么闲事!”“这不是闲事,人人都应保护益鸟,前几天我们还给鸟做窝呢!”我说。那人狠狠瞪了我一眼,刚要走,却被一位老爷爷拦住了,人群呼啦一下子围了过来。
大淖记事读后感1
这是汪曾祺一个很出名的短篇。这篇小说的“序曲”很长,前面三章或描写或叙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到第四章主角才出场,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这个故事很悲惨有很感人。漂亮的农家女孩巧云和一个锡匠好上了。但军队的刘团长看上了巧云。刘团长看到巧云和小锡匠的浓情蜜意嫉妒不已,派人打死了小锡匠。巧云端来尿碱水,救活了小锡匠。刘团长则被大伙赶出了当地。听起来好像有点像《啼笑因缘》的故事情节,但最漫不经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大淖记事》和《啼笑因缘》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了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子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似乎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带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看到这里觉得好有趣,多么大胆直率的姑娘啊。虽说风气好像有点太无拘无束了,但相对于现代文明的遮遮掩掩和虚伪客套而言,这样的直率有一种久违的原始野性美。
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这句话也很好,虽然好像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话。若有若无的感情最难以表现,无论在文字中还是电影里。用飘来飘去的淡淡的云彩来形容这样淡淡的感情我觉得很到位,虚无缥缈的感情变成可以琢磨可以感受到的实体,是很成功的描写。
我们想象不到感情是什么样子,但我们想到天空中的云彩,飘来飘去最后无迹可寻,,来来去去从不由人,你看到它刚才还在那儿吧,但转眼间它就不知去向了,是飘走了?还是消散了?没有人知道。就像感情一样,你说不清自己对他是什么样的感情,只是愿意跟他说话、谈心。有时候不经意的一瞥你似乎看到他眼中贮满了对你的喜爱,但再大起胆子细看,又发现他好像根本没有看着你。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好像爱上他了,但见面时看到他你又犹豫了,甚至可能害怕和他说话,害怕和他对眼。你是怕他看穿了你的心思吗?少女情怀总是诗啊。也只有在那样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才会有那样虽然朦朦胧胧但却让人如痴如醉的情思。不就想天空中漂浮的云吗?丝丝缕缕牵牵挂挂,似乎总在纠缠着变幻着,谁也说不清它下一秒的样子和最后的去处,就像谁也说不清你和他之间最后的结局。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抵押。结鱼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赚“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们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的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巧云应该也算汪曾祺小说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对比《受戒》中伶俐可爱的小英子,巧云身上带有更多现实生活的无奈,但这个坚强的女子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残忍活着重负失去信心和勇气。当父亲和爱人都不能工作,生活的重担罗在她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她没有退缩,她勇敢的挑起生活的重担,,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感动。
大淖记事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篇汪曾祺老先生的著作《大淖记事》。
这篇小说的“序曲”很长,前面三章或描写或叙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到第四章主角才出场,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漂亮的农家女孩巧云和一个年轻锡匠十一子好上了。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却是最淳朴的心心相印。但军队的刘团长看上了巧云,巧云不幸被玷污。但巧云和十一子感情反而更进一步。团长看嫉妒不已,派人打死了小锡匠。巧云端来尿碱水,救活了小锡匠。刘团长则被大伙赶出了当地。
这个故事虽短,但是十分感人。文章前面铺垫了很长的一段大淖风土人情,大淖的美丽,南岸的锡匠们,东头的女人们,来来往往、家家户户的人们简单的生活,细节刻画得非常生动,有无比的韵味,就好像轻轻投入池塘的小石子,余波荡漾。那时的生活场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安宁和谐,平静淳朴。
不仅自然美,生活美,还有最令人震撼的人性美。十一子在被殴打时,其实只需要说一句他不会再进巧云家门就可以不用被打了,只要松松口,就不至于后来那样被打得垂死。但他没有。因为对巧云的爱,同时也是一个硬朗、勇敢的男子汉。从中我感受到了,这些淳朴的人们也有为之奋不顾身的东西——爱。同样为爱,在男人重伤、父亲残疾的情况下,巧云也能够像其他东头的女人一样挑担干活,在面对困难时,不怕苦,真正挑起了重担,变得更深沉、更坚定。“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这也是他们坚贞的爱情。还有在十一子被打后,村民们热情、好心,积极帮助他们,就像书中所说“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他们还坚持请愿赶走刘团长,人们的心团聚在了一起,我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心也暖暖的。
读完我仍然意犹未尽。结尾处的独特设问“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两个非常肯定的句子,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他们虽然辛苦但美好的未来,这是他们,也是其他万千朴实善良的'男女。
大淖记事读后感3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晚年的作品,写的是他的家乡高邮的风土人情。每当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是会联想起其老师沈从文的《边城》。同样是描写家乡朴实的民风,同样是清新空灵的语言,连故事的主人公也有一点点相似。只是,和《边城》相比,《大淖记事》的情节更加淡化,就像是在静静的水中投入了一块小小的石子,荡起了几圈涟漪,又迅速地平静下来,融入大淖安宁和谐的生活之中。
有人物,有情节,的确是小说重要的元素——故事,但是在大淖这个足够大的生活背景下,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就被湮没了。因此,《大淖记事》这篇小说,让读者记忆深刻的不是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而是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平静。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小说收到的功效是与散文类似的。这就有悖于大多数小说的特征,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和散文的界限。
首先,作者以绘制地图一样的热忱详细描述了大淖周边的环境。大淖就像是地标一样被定格在中央。北去是北乡各村,东去可达邻县兴化,而南面是一个废气的轮船公司。对地理的描述并没有到此为止,接着又以轮船公司为轴介绍了西面的瓦房和东面的茅草房,以及南面的东大街。在文章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感觉都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写景散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能感受到散文的细腻。一方面,作者细致得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连雪白的粉墙上,黑漆大书的“鸡鸭炕房”四个字也不放过。另一方面,把人的感官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紫红色的芦芽”、“灰绿色的蒌蒿”、“雪白的丝穗”、“沙沙作响”、“吆吆喝喝”、“骚尿”让读者在视觉、听觉、嗅觉上都受到刺激,仿佛身临其境。汪曾祺就像一位临摹现实的画家,非常忠实于原貌,多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散文写实写意的味道。
在建构故事方面,汪曾祺并不急于让主人公登场,在叙述了足够多的乡土风貌后,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小锡匠十一子的亮相。故事开始了吗?似乎不是。作者让十一子露了一下脸就转而着手写与锡匠生活完全不同挑夫生活。看到第四节,文章过了一半,两个主人公终于接上头了,这才觉得有了故事。但是,如果想就此以看小说的心态,急急地期待情节的发展变化的话,就会再一次的失望。显然,在《大淖记事》中,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出场都不是直白的。在作者写尽了锡匠如何打锡,日常如何消遣后,我们盼到了十一子;在了解了什么是挑夫,见识了豪爽的女挑夫后,巧云出现了;而认识刘号长前,作者也没吝啬笔墨讲述他的保安队。
渐渐的,读者已经习惯于人物出场前,故事被有意无意的阻隔。这种阻隔当然是在为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做铺垫,但是感觉作者的意图并不仅限于此,他是在介绍他的乡亲们和乡亲们的生活,把故乡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乡村全景图,是作者熟悉的,感到亲近的,清晰印在大脑中的。这种阻隔也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没有了小说那种情节与情节的连贯,我们随时可以沉浸在风土人情的描述中,将故事远远抛在脑后。如果硬要给故事找一个高潮的话,应该是十一子被打这一段。但是就在读者的情绪刚刚紧张起来,并没有到达顶峰的时候,作者又使我们放松下来,似乎不愿意打破整篇文章追求的平静。有意思的是,在《大淖记事》中,和祥写故乡的物故乡的人相比,汪曾祺是惜墨如金地勾勒出了整个故事,而多使用短句和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样的阻隔和写作侧重点的不同,达到了情节淡化的效果。
《大淖记事》没有惊心动魄,虽有波折也绝不是跌宕起伏。文章的基调始终是平和的,再大的事都有平静的时候,总之,生活在继续。汪曾祺的家乡的确是个很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没有多数乡村的保守,相反它在很多问题上是让人惊异的开放。这里的女人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可以做男人的工作,她们生活得很随意很自由,正是在这个并不富裕的乡村有着很多地方无法实现的男女平等。
其次,这里人人凭本事吃饭,几乎从来没有为生活担忧过,就算是巧云这样柔弱的女子也能靠劳动养活两个大男人。大淖的人没有生活的重担,也没有过多的欲望,他们是一群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积极又简单的人。在这里,时间几乎是静止的。最后,是大淖淳朴的民风。人们不爱嚼舌头,也不背地里说长道短。当十一子受伤后,大家纷纷杀鸡凑钱,全都是真心实意的热情。所以,大淖本来就不是一个容易发生大事件的地方,当然也不会是小说理想的取材地,因为这里太闲适,太宽容,太和谐,只适合淡淡地品味。
把《大淖记事》当做小说来读是会失望的。或许汪曾祺没想让我们记住十一子和巧云,只是在向我们描绘他的家乡,让我们记住一个风光独特的地方,一群热情纯朴的乡亲。
大淖记事读后感4
近日来,读江斑推荐汪曾褀先生几本书,颇有心得。汪先生书看似写得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丝丝入扣,一环紧套一环。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便是对环境、风物、风俗、风情的细致描写。对于人物刻画,大都通过语言、动作,丰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再读其子汪郎介绍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方知汪先生原是杂家。先生爱读杂书,一是休闲消遣,二是长了许多见识,三是学习语言,四是从杂书中悟出一些写作的道理。
汪先生喜欢杂食,自称杂食动物。他生在高邮,以后住过昆明、上海、北京、还跑了不少地方,对各地的吃食,大都品尝一番,特别是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在内蒙,他生吃牛羊肉;在云南,他品尝傣族的苦肠;—(牛肠里有没有完全消化的青草)
汪先生看重的是平民化的杂食,在家里也常做此杂七杂八的东西。炒麻婆豆腐,炒疙瘩皮、羊头羊蹄、热汤面就臭豆腐…全是平民的玩意儿。
由此可见汪先生的知识来源十分广泛,文章中处处闻见平民化的气息。书读多了自然而然知识也丰富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