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一位来自乡间的车夫生涯。下面是骆驼祥子摘抄并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骆驼祥子摘抄1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赏析: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社会下层在经过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作者痛斥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实,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也正是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骆驼祥子摘抄2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赏析:
这段话描述祥子的装束 体态 身段和引以为豪的体能以及祥子的品格,同时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箱子比喻成一棵树,生动形象地展现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外貌特征于我们的眼前,;老舍的这段对祥子的描写很是生动,将这个健壮、朴实、充满生机的祥子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这段话与下文祥子的堕落做对比,突出黑暗社会对人们心灵的创伤。哀,组成一幕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他坐在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骆驼祥子摘抄3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不幸失去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来做工。生活迫使他当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3年,终于凑足100块钱,买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自从有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为多赚一点儿钱,他冒险把车拉到清华,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去。这些日子,他随着兵们跑。每天得扛着或推着兵们的东西,还得去挑水烧火喂牲口,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那些乱兵。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
一天夜里,远处响起炮声,军营一遍混乱,祥子趁势混出军营,并且顺手牵走队伍丢下的3匹骆驼。天亮时,他来到一个村子,仅以35元大洋就把3匹骆驼卖给一个老头儿。一次,祥子突然病倒,在一家小店里躺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剃头,换衣服鞋子,吃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民国以后,开这个车厂子。他在车租金比别人贵,但拉他车的'光棍可以住在这儿。
刘四爷只有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女儿叫虎妞。她长得虎头虎脑,虽然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车厂以后,受到虎妞的热情款待。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车。
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一想起这事,他心中就觉得发怵。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为此,他更加拼命地挣钱,甚至不惜去抢别人的生意。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受气,只待四天就离开杨家。
心事忡忡的祥子回到车厂已经是晚上11点多。刘四爷离开家走亲戚去。涂脂抹粉,带着几分媚态的虎妞看见祥子,忙招呼他到自己的屋里去。桌上摆着酒菜。虎妞热情地劝祥子喝酒。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觉得这时的虎妞真漂亮,不知怎地,便和她睡在一起。醒后的祥子感到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得有点危险。他决定离开人和车厂,跟刘四爷一刀两断。
在西安门,祥子碰到老主顾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个车夫,祥子便高兴地来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非常和气,祥子在这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温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去买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儿一点儿往里放,准备将来第二次买车。
一天晚上,虎妞突然出现在祥子面前,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我有啦!”祥子听后惊呆,脑子里乱哄哄的。虎妞临走时,把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30元钱还给他,要他腊月二十七——她父亲生日那天去给刘四爷拜寿,讨老头子喜欢,再设法让刘四爷招他为女婿。这天晚上,祥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觉得像掉进陷阱,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没法儿跑。
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电影。在茶馆里碰见饿晕倒在地的老马和他的孙儿小马。老马是一个有自己车的车夫,他的悲惨遭遇给祥最大的希望蒙上一层阴影。他隐约地感到即使自己买上车仍然没有好日子过。
祭灶那天晚上,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看光炮影之中夹杂着密密的小雪,热闹中带出点阴森的气象,街上的人都急于回家去祭神。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他们。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祥子刚到曹宅要按门铃时,便被那侦探抓住。原来这侦探姓孙,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奉命跟踪得罪教育当局的曹先生。孙侦探告诉祥子说,把你放像放个屁,把你杀像抹个臭虫,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把他所有的钱都拿走。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泡景,他带着哭音说:“我招谁惹谁?!”
不久,曹先生一家离开北平。第二天祥子只得回到人和车厂。虎妞看见祥子回来,非常高兴。刘四爷的生日很热闹,但他想到自己没有儿子,心里不痛快。加上收的寿礼不多,他指桑骂槐,把不满倾泻在祥子和虎妞身上。他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产业。要祥子滚蛋。虎妞并不买父亲的账,撕破脸公开自己和祥子的关系,并说决心跟祥子走。
和父亲大闹一场后的虎妞,和祥子在毛家湾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子成亲。婚后,祥子才明白,虎妞并没有真怀孕。祥子感到受骗,十分讨厌虑妞。虎妞打算把自己的400多元体已钱用完以后,再向父亲屈服,承受老头子的产业。祥子认为这样做不体面,说什么也不干,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正月十七那天,祥子又开始拉车,凭的是拉“整天儿”。拉过几个较长的买卖,他觉出点以前未曾有过的毛病,腿肚子直发紧,胯骨轴儿发酸,汗拍嗒拍嗒的从鼻尖上、脸上一个劲儿往下滴嗒,接钱的时候,手都哆嗦得要拿不住东西似的。他本想收车不拉,可是简直没有回家的勇气。他感到家里的不是个老婆,而是个吸人血的妖精。
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西城有名的一家车主,自己带着钱享福去。虎妞听到这消息后,非常失望,她看清自己的将来只能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大哭一场后,给祥子100元钱,买下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
不久,虎妞真的怀孕。祥子拼命拉车、干活儿。祥子病倒。这场大病不仅使他的体力消耗过大,而且虎妞手中的钱也用完。为生活,祥子硬撑着去拉车。虎妞的产期到,由于她年岁大、不爱活动、爱吃零食,胎儿过大,难产死去。为给虎妞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车,这样,他到城里来几年的努力全部落空。
祥子要搬出大院。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来看他,表示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祥子从内心喜欢这个为养活弟弟而被迫卖淫的女人,但又苦于无力养活她们全家。看着眼已哭肿的小福子,祥子狠心地说:“等着吧!等我混好,我一定来娶你。”祥子又在雍和宫附近的夏家拉上包月。年轻的夏太太引诱祥子,使祥子染上淋病。
病过之后,祥子几乎变成另外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他不再要强。刮风下雨他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的陋习。对车座儿,他绝不客气,讲到哪里拉到哪里,一步也不多走。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
冬天的一个黄昏,祥子在鼓楼前街拉着一位客人向京城跑。后来才发现这人原来是刘四爷。他把刘四爷赶下车,感到出一口恶气。
祥子没有办法,又找到曹先生家里,把自己的一切告诉曹先生,要曹先生给他拿主意。曹先生要祥子回他这儿拉包月,答应让小福子来曹家帮忙,还同意让出一间房子给他们住,祥子心里充满一线希望和光明。祥子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可福子两月前因不堪娼妓的非人生活上吊死。
回到车厂,祥子昏睡两天。他没有回到曹先生那里去。他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将就着活下去就是一切,他什么也无需再想。
赏析:
这段话讲述的是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买上车后的表现,从多处动作描写都能看出祥子买车后的激动的心情和对于自己车子的喜爱,如“手哆嗦得更厉害”、”几乎要哭出来”、
“细细端详”、”简直没有什么不可以把人和车算在一块的地方”,前三句的动词突出表现祥子的欣喜之情,而从最后一句中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看出祥子对于自己车子很是亲密,这也是祥子辛辛苦苦攒到钱买来的回报,同时这段话也为下文祥子的车子被抢做衬托,突出下文祥子的可怜。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简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腾(xuān) 诱惑(yòu huò) 瞬间(shùn) 隐秘(mì)
2、辨析形似字:
诱(yòu) 喧(xuān) 幻(huàn) 绣(xiù) 渲(xuàn) 幼(yòu)
3、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4、辨析近义词:
〖痴想 幻想〗
相同点: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不同点:“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幻想”着重点在“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5、文章的结构: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
第一层: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山,望见的.仍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6、文章的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三、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20多年前,那时的王家新还是一名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的学生。童年时对山的独特体验使作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潜在地影响到他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全诗表达了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课文研读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运用联想、想像和象征的笔法,通过叙述、描写和心理独白,叙述了一个在山区长大的孩子对“山”外世界的无限向往,渴望知道“山”那边是什么,更期望自己亲眼见到“山”那边的“风景”。并由此上升到“人们”对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这个“梦”一直支撑他走了一段很长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长大,从而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话”给了“我”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慰藉;“海的涛声”又给了我无限的诱惑,使得“我”梦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种子,那是“我”在成长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当“我”不停地翻山越岭,战胜无数的失败之后,“我”终于登上了“这样一座山顶”,那就是“我”的“梦”的极致,便会有“海”的出现,那便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彻你的心灵。
五、有关问题探究
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这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并且,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才会在我的心中扎根。
6、“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这句话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结尾处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这句话蕴含着一种惊喜。同时理想境界的实现又使人兴奋、喜悦。
南宋淳熙八年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这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7.(1) 这首词的写景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但这首词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景象。(2分)
(2) “陌上柔桑破嫩芽”句中加点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2分)
▲
⑶说说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主要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阅读答案
7.(1)(2分)农村(田园、乡村)风光、夏季(夏夜)
(2)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答到“拟人”或“动态”可得1分,分析得1分)
(3)(2分)运用对比(或“反衬”),作者将城中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去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1分)(意对即可)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