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下面是电影高考1977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一】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三、结 语
把影片《高考1977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二】
因为这部电影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所以让我格外有感触,我们一起感受了上世纪70年代青年人的亲身经历。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陈琼等知识青年为获取知识、参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的青年人的风采。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
在那种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任何的高考复习资料,但是他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这一代的青年人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更有着为祖国付出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知道,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他们是无畏的,他们的青春是值得的!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三】
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
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小根宝这个彻底悲剧性的人物。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命运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这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与其哀叹命运、时运,自己做了些什么准备这更重要,无论身处何地,请多为自己储备好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是多么的重要……
强子绝食抗议的带头人,不能左右别人去接受测试,但自己用行动去挑战不公平,确实是中国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士”的真实写照,愿意捍卫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轻易去任由别人摆布。最后能去上西南政法大学确实也冥冥中有性格的使然,让他去坚守法律的公平,给更多人以希望。
以上只是电影看过后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也得出教育的神圣,我们身处教育大环境中的一小分子,显然也有自己的担当,虽然现在上大学没有30几年前的艰难,教育公平也在国家政策微调中在一步步发展,我们所处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在岗提升)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育生力军,也在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大厦添砖加瓦。既有身处这样行业的职业自豪敢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实话实说培训机构的低门槛,现在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需要从业人员从内心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样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行业还是需要有“成人达己”摆渡人的心态,真的是热爱敬仰这样的一份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成功喝彩,做好更多的服务,公司也推出了比较多的岗位规范与工作职责,假如在工作中没有爱心、没有事业心、没有真正的教育之心,空有规范也只能是会背的机器,上课的机器而不能被尊称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解开技术之惑,是否也在做传道之事?“道”也在引领风尚,做正能量的倍增器,而不是鸡鸣狗盗的道。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高考1977观后感一: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的年代,在不平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二: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三:
1977年是文革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咱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之后实在坚持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革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咱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
感动之坚持(空间说说心情)
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期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我来改写自我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我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
感动之执着
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齐去偷书。虽然偷书失败了,但是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
感动之亲情
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x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咱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
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我的命运,无法发挥自我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因此咱们要把握住自我的命运,抓住一切领悟的机会,刻苦领悟,丰富自我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一: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看了冯振志导演的影片《隐形的翅膀》,便想着再去听一听那首同名热门歌曲。“百度”了一下才发现,到目前为止,《隐形的翅膀》还是主要跟人气鼎盛的张韶涵联系在一起。
但笔者更愿意期待,从影片公映之后,这五个字的涵义就会变得更加具体;而跟张韶涵的歌声一样流行的,将是影片中身残志坚的人物形象及其感人肺腑的
2007年7月8日,在第三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上,《隐形的翅膀》作为开幕影片放映并感动了几乎所有的观众。这不仅是因为影片以双臂残疾姑娘雷庆瑶为原型诠释了顽强拼搏、征服自我和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而且还在于影片以深度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展现了主人公平凡而又动人的成长历程。因为有爱,所以坚强;之所以坚强,是因为有梦想。影片极力张扬的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无疑能够极大限度地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此之前,霍建起导演的《赢家》(1995)与陈国星导演的《黑眼睛》(1997),就是两部以残疾运动员为题材的优秀影片,在角度、叙事与立意等方面突破了传统体育片的普通模式,并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跟这两部影片一样,《隐形的翅膀》再一次探索残疾运动员题材体育片的影音特质与精神内蕴,在追求个性的基础上力图创新。
影片最大的特点和亮点,是由生活中的原型雷庆瑶饰演影片里的主人公志华,为此,影片里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使编导者能够较为自由地出入于写实与虚构之间,增添了叙事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影片的励志功能。大概不止有一个观众和笔者一样,看完影片后会真诚地相信主人公考上了梦想的大学。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雷庆瑶,仍是一个在读的高中学生。电影为了梦想而造梦,观众也会为了心中的感动而选择认同。一部影片的成功,大约建基于此。
在导演的努力下,雷庆瑶的表现令人满意。尽管饰演的角色就是自己,但这样的表演有特定的难度。雷庆瑶肯定是发扬了她在生活中的坚强和毅力,才能完成这一角色的塑造。跟《赢家》中的邵兵与《黑眼睛》中的陶红不同,雷庆瑶并不具备必要的演技,但她仍然成功地饰演了自己,使一个虽然失去双臂,但却充满爱心、性格坚强、怀抱梦想的阳光女孩跃登中国银幕。那种美丽,应该比维纳斯更加鲜活,并更具引人向上的生命力。影片结尾,志华从教练手里拿到了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悲喜交集地向着远方呼唤已经逝去的妈妈;此时,镜头大幅度横移,在蔚蓝的天空与辽阔的草原之间切换,再配以感奋的音乐动机。可以说,当全片高-潮到来的时候,雷庆瑶的表演也是准确、动人的。
篇二: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每一次,总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张韶涵的这首《隐形的翅膀》,曾鼓舞、激励了许多人。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隐形的翅膀》的电影,让我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志华的女孩,因为从电线杆上拿风筝,不幸被电流击断了双臂。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凭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残疾人锦标赛”游泳冠军。
命运对于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有时很公平;有时很不公平,甚至很残酷,一蹶不振是于事无补的,用自信的心态,去自立地生活,还要靠自强在命运的伤口上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一个完美的补丁。
志华是一个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但在残缺的身体下有一颗完美的、乐观的、从不服输的心。她这种身残志不惭的精神让人敬佩!可是我们正常人呢?一遇到点小挫折、小困难,总是找借口,找理由,去躲避,去推卸,二者一对比,难道我们不惭愧吗?
台湾知名画家谢坤山从小家境贫寒,很早就辍学了。年轻时,因为两场意外事故,失去了双臂、一条腿和一只眼睛。面对命运接连不断的打击,谢昆山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努力作画,勤奋作画。后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画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志华和谢昆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任何事只要去做,去面对,就没有不可能的。再想想《隐形的翅膀》这首歌,真的很有感染力:
“每一次,总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这双隐形的翅膀,就是自信、自立、自强!
篇三: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是啊,我们大家都应该像高处飞、向远处飞。但想飞却没有翅膀,向拼却没有双臂该怎么办?《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主人公志华因为失去双臂从颓废到成为游泳冠军的感人过程:志华因为去拿挂在电线杆上的风筝,结果被电击中,不得不截肢。尽管志华伤心难忍,还是接受了眼前的一切。从此志华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了用脚写字,并得到了入学资格。但在学校里,她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在努力下她学会了用脚穿衣服、刷牙洗脸、切菜做饭、倒水倒药……就在这时,不幸降临了——志华的母亲因最近的打击太大,得了精神分裂症。也在这时,志华参加了游泳队。他又开始了艰苦的训练。高考时,志华报了医科大学,但因为是残疾人,学校没有录取她。最糟糕的是这件事让志华的母亲知道了因为在再次受打击,不幸身亡在山谷。志华在悲伤中成为了游泳冠军。因为比赛,学校改变主意决定录取志华……
“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当我看到志华骑着自行车快乐地哼着歌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句话。是啊,不管环境多么艰苦、自身条件多么差,也要努力拼搏给生活发出挑战书。有道是:“身残志坚创光辉”残疾青年朱宪臣就是典范。他四岁时患骨锥结核瘫在床上,狠心的继母又虐待他,十四岁时体重只有三十斤,后来又染上脑炎,以致双目失明,他曾在一天深夜把手伸向电门……但最终他振作起来,他写诗写小说,用九个月的时间写了一部三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流逝的年华》。这样的残疾人真的很让人佩服,他们以自己顽强的毅力获得了成功的果实。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是我唯一的座右铭。之所以我会选择这句话,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很经典,更因为它的作者贝多芬实在令我佩服。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人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