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场猛烈的世纪之战与动人的不摧信念,点燃大众的观影热情。下面是血战钢锯岭
篇一: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篇二: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暴力的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斯离开。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的确,军队中有那么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必须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件事需要爱许多人。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篇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血战钢锯岭》是在战争背景下,对人的信仰的讨论。男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作为一名军人,却拒绝持枪,影片很大一部分正着墨于他的价值体系中“为国而战”与“不能杀人”的教义的冲突。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二:
走出电影院,心绪还是难平,无数个问题在强烈的敲打着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战争原来是如此残酷的,日本鬼子不是我们鬼剧里面的那么弱智啊?和平是那样的珍贵,爱情是多么的美好,生命在战争机器面前只是一刹那。这样的电影,带给自己的绝非只是震憾、惨烈,它更多的是改变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认识,让自己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深深的思考,我的思想我的灵魂该怎样走?如何去树立自己的信仰?树立怎样的信仰?它如一股清流,浸润着全身。
这个冷冷的冬夜,心却异常的火热,走出电影院已是七点,华灯初上,腹内空空,但我竟然毫无坐车的欲望,走回家去吧,趁着这颗未静的心,趁着这般火热。自己总是认为,把一切看淡便是信仰,苦攻术业便是追求,从来没有真正去重视信仰,更没有好好的在心目中重视它的存在,没有让它成为自己思想的导师,行动的指南,没有认识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可贵。不可否认,一部好的电影真的可以给人无限力量,它如一盏明灯,忽然照到你的面前,让你眼前一亮,它又如灵魂导师,一个巴掌让你瞬间醒悟,一部好的电影真不是简单的娱乐,它更是一场教育一次启迪。国家改革开放,同样是将自己置于竞争世界中,取长补短,互进互促,人生接触的人多了,其经历其思想其观念自然多元广博,学习是丰富自己的唯一窗口。
电影前一段描述了多斯的家庭生活及如何追女孩谈恋爱,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决定参军,上演恋人因为战争而又不得不暂时分手的伤感画面,这些场景中让人感觉到没有战争的生活,人们是如此美好,如此安居乐业,一片和谐社会的后面却是前方军人的浴血奋战,却是无数个军人用自己生命换来的安宁。在中段中,主要描述了多斯在军队中因信仰而绝不摸枪、绝不杀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画面一进入到军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机器的“轰隆”声与训练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的真实性,一张张军人的面孔,都让人感觉到气氛的严肃,新兵训练的残酷。教官霸道的问话,气势凌人的作风,让人感觉到军队不仅仅熔炼人的意志,还有绝对服从的思想,绝对忍耐的个性,在那个连空气似乎都凝固的气氛中,个体服从的意识凝固成了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而这样的一台机器在捍卫自己国家安宁的同时,却又何尝不是在毁坏另外一个家园,在无数个家庭烛光中团圆,情侣月光下温柔时刻,或许军人就在那刹那已灰飞烟灭,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你争我夺,他到底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国家、国家,可是人类是先有社会才后有国家,生存、生存,偌大的一个地球,足以养活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因为强大的国家概念而把星球支离破碎,相互守着自己的地盘互相提防着,一种恐怖的动态平衡在支撑着这个世界,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国家概念,将来就一定会有战争。
无论是西方的信仰还是东方的思想,都只是强调了个体的忏悔,个体的善良,把拯救这个世界的重任交给了上帝,真希望有那样一天,人们树立星球一家的思想,破除国家的概念,能者多劳、智者多虑,世界人们互帮互助,那样才能真正远离战争,远离个体的痛苦,远离那个为了大多数牺牲极少数的战争机器。
要上战场了,多斯这个看上去文弱的军人却异常的勇敢,战争场面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惨烈,猛烈的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呼啸而过的子弹随时都可以结束一个人的命,生命在战场上如此的不堪一击,枪林弹雨中那些个训练时强壮的身体,此刻显得那么的脆弱,“呯”应声倒地,“轰”血肉模糊,一具具尸体,一个个耷拉着的脑袋,一双双睁开的再也不动的眼睛,都在猛烈诠释着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无情。多斯穿梭在其中,“来,压住这里,没事的,相信我”,“多斯,救我,救我.....”一个个鲜活强壮的身躯就这样被瞬间摧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间可能失去,多斯成了战场上勇敢的医疗兵, 部队撤下山去了,多斯醒来后,看着惨不忍睹的战场,一个人展开了救援,一个一个拖至或背至山边,再一个一个用绳子放下去,累至精疲力尽时,一个信念依旧在支撑着他,“再救一个”,“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冒着敌人清扫战场的危险,机智而又勇敢的从战场上救回一个个伤员.....
这样的战争场面,如此真实的展现在眼前,毫无做作又毫无夸张,既没渲染自己的伟大,亦没矮化敌人的无知,圣经带给多斯的影响,信仰带给多斯的'力量,以及日本人冲锋时高喊“为天皇效命”时的无畏冲锋,日本指挥官战败毅然切腹时那样坚定的眼神,都让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甚至于找到了为何日军能铁蹄铮铮蹂戮我中华的原因,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尊重对手才能嬴得对方,我们那些个脑残的编剧们天天戏弄着老百姓,把日本小鬼子描述成弱智的毫无战斗力的民族,这样的教育除了麻痹一个人的思想,增添仇恨,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将来我们的军人上战场了,满脑子都是敌人的无能,如何去打败敌人?真希望脑残们多看看这样的电影,多一点民族的责任心,少一点功利市场的心机,正确的引导人们。
我真的应该树立自己的信仰了,树立怎样的信仰呢?回首过去所走过的路程,一张张面孔,一次次挫折,一段段人生不断在脑海里浮现,我想起了2011年西藏之行时,那些沿途百姓一步一叩向前走的场景,想起了大昭寺周围那个将额头叩到坚硬的水泥地上而起了茧的12岁小孩,想起了2013年在欧洲教堂里的肃穆,有序排队一个个虔诚忏悔的场景,我该忏悔什么呢?过去的积累与沉淀,心中留下了很多的营养,却也同样渗杂着杂质,把心灵清空,还原人性本真,找回那个真正快乐纯净的自己,那该多好。
悠扬的琴声传来,这个暖暖的周末让人舒畅,这一方飘着书墨香的空间让人如此痴恋,浓雾笼罩着大地,但心中的明灯已然开启,这个生机盎然的阳台,这样温馨舒适的画面,不就是自己毕生的追求吗?!
《血战钢锯岭》故事原型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是一个有着无比坚定信仰的战士,也因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创造了奇迹。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二:
正值二战“珍珠港事件”75周年纪念日之际,以太平洋战场最惨烈战役为背景的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 于12月8日震撼公映。
这部奥斯卡最佳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执导的北美R级影片,引进国内“删减不足30秒”,大量贴近战场原貌的画面得以保留,戳中无数影迷嗨点。
作为国内银幕上少见的限制级电影,影片在公映前主动“分级”,以鲜明的红色标识提醒观众“战争几近真实,12岁以下儿童观影需要家长陪同”。
全片最让人震撼的无疑就是这拍案叫绝的战争场面,梅导将战争中那种对于死亡的未知恐惧氛围表现得让人刻骨铭心,面对排山倒海的枪林弹雨、肢体与血液横飞的战壕、失去好基友的撕心裂肺,当神迹诞生的那一刻,观众无不泪流满面,但没有信仰的我,宁愿相信那只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Andrew Garfield将这个有着阳光笑容和执着信念的孱弱大男孩形象演绎到冲垮了我们的泪腺。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三:
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挟雷霆万钧之势登陆近日中国银幕,引得群情激昂,一片振奋,据说有望成为今年年底进口片中的一支有力的“强心剂”。
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以“二战”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蓝本,真实而震撼地还原了美军在日本冲绳岛战役中所遭遇的一场最残酷、惨烈的战斗,塑造了一个传奇而另类的战斗英雄。剧情相当燃血: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应征入伍的虔诚的基督徒德斯蒙德·多斯拒绝当手持武器杀人的战士,而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医疗兵身份从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单凭一己之力救出75名伤亡士兵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细节逼真,充斥着具有强烈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血腥、暴力镜头:除了对于战场上形态各异的伤亡方式、断臂残肢不断加以纤毫毕露的近距离特写,成功提高了战争片的恐怖等级之外,该片对于战斗中的火团的威力、破坏力、杀伤力的精心设计与着力表现亦确实赋予了战争片新的景观,产生了视觉效果上新的冲击力,令观众大呼“刺激”“过瘾”。因此,本片在北美上映后口碑和票房爆棚,被誉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但与此同时,一种将其视为“反战片”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反战”之说何来呢?恐怕直接来源于观众对影片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这一形象及其行为的理解。德斯蒙德在影片中独特而鲜明的形象标识是“反暴力”,他最重要的原则与信条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因此绝不拿起武器杀人。这也是他有别于一般战争片英雄主角的地方。他的“反暴力”态度坚决、意志坚定。即便遭遇被集体孤立、被他人误解、被军队审讯、监禁,他的这一原则始终不为松动。
然而,“反暴力”是否等同于或必然导向“反战”?影片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并不清晰、一致的回答,这也成为人物行为逻辑的矛盾之处:德斯蒙德一方面表现出坚决的“反暴力”姿态,要作一名不拿武器上战场的医疗兵;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积极参战的热忱——为此,他不顾父亲的劝阻,不惜果断离开心爱的未婚妻,不怕来自军队的各种打击、排挤,甚至军事审判,坚决踏上并非无可选择的危险之地,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参战的自觉性。而驱使他如此义无反顾地参战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战争的认识。影片中,德斯蒙德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参战的责任和义务。“太平洋战争”作为一个有力的提示,揭示出德斯蒙德参战的契机以及他关于战争(至少是他所参与的这场战争)的信念: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这场战争中,(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介入“二战”的)美军代表着正义之师,每个热血之士应该为美国而战、为正义而战、为荣誉而战,这也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这场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正因此,当军队因他匪夷所思的参军意愿无法同军队规则相容而对他劝退时,他深以不能上战场为国效力为耻。可见,把参战同爱国划上等号,是德斯蒙德坚信不疑的潜在认知,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将战争合理化的倾向。这种战争观的陈腐、落后、危险,不言自明。历史证明,它恰恰是煽动战争的思想催化剂,也是当权者、政治家常常用来鼓动战争的阴谋伎俩;对其危险的恶果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否则,难保历史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就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论,尽管他坚守了自己不拿武器杀人的信条,但他并没有、事实上也难以用这样的方式(仅凭个人的信念的感染力)扭转或阻止其他人(比如他从战场上救下来的那些伤兵)的行为选择以及崇尚暴力的战争观;事实上,恰恰相反,德斯蒙德孤身从火力密集的战场上奇迹般地救下75名战友的英勇事迹和英雄壮举,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美军将士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对战争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中的表现是,在钢锯岭首攻惨败之后原本士气消沉的美军,在德斯蒙德传奇事迹的鼓舞之下,迅速重振军威,组织了二次强攻钢锯岭的战斗,并在德斯蒙德的战前祈祷和再度上战场之后勇往直前的行为的带动下,赢得了胜利。所以这个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其反对杀戮的自觉的人道主义力量(亦即他“反战”的依据),也有某种程度上、不容忽视的、潜在的战争煽动力量。这恐怕是一味在影片中对主人公作英雄化、神圣化的“加魅”的创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事实上,不仅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反战”态度,而且从影片一味地颂扬其精神信念、价值立场之崇高的态度可以判断出,影片创作者对于主人公行为中所潜藏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也缺乏足够的洞见,也就是说,影片(创作者)同样没有表现出清晰、深刻的“反战”立场或自觉、深入的反思战争的倾向。
把《血战钢锯岭》当作一部反战片的观众,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被影片不加节制地对主人公英雄化、神圣化的“障眼法”所遮蔽、迷惑,从而“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地指鹿为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