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电影翻拍自韩国同名惊悚电影,而大多数人都知道韩国电影捉迷藏则是由真实事件改编来的。下面是捉迷藏电影
捉迷藏电影观后感【篇一】
恐怖片的细节未必真实,但恐怖片里,往往有最真实的群体心结。
中产阶级的焦虑、恐怖,那么触目惊心地放在《捉迷藏》里,努力攀爬、艰苦劳作得来的生活,其实隐患重重,埋伏着重重风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可能是财富积累过程中的原罪,可能是来自底层的觊觎者,可能是魔怪,也可能是四处屠戮的金融能量,稍一不慎,就会引狼入室,就会万劫不复,自己的生活就会被别人替代,自己的房子里就会住上别人。这种焦虑,是这部电影里面最恐怖也最真实的地方。
捉迷藏电影观后感【篇二】
城市里流传着一个奇怪的传言。有一些流浪在外居无定所的人会偷偷潜入别人的家里,把自己隐藏起来,然后生活下去……
张家伟(霍建华 饰)是一家咖啡厅的老板,和妻女居住在一个高档小区里,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不过他却患有严重的洁癖和强迫症,终日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一天,他接到了询问哥哥失踪的电话,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
到旧公寓寻找哥哥未果的家伟结识了跟哥哥居住在同一层的苏红(秦海璐 饰)母女,苏红对张家伟的哥哥表现出异常的恐慌和反感,失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张家伟的妻女忽然间成为一个“神秘人”的袭击目标,张家伟一边抵挡着“神秘人”对家人的袭击,一边寻找哥哥,由此一步步揭开了一个隐藏在他心中多年的秘密……
捉迷藏电影观后感【篇三】
昨日无事的午后,我和同学一起走进影院,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一看这个打着“悬疑/惊悚/剧情”旗号的国产片究竟怎样。看完之后,我认为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处理好,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甚至让观众有无力吐槽之感。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现代都市里,象征着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和破烂不堪、人员组成复杂的贫民窟就这样反差鲜明地存在于同一个城市中。最能直击人心的惊悚往往并不是莫测的.神鬼,而是我们最普通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心。影片着重刻画的贫民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单亲家庭的母亲,独眼小女孩,有着杀马特男朋友的年轻女孩,时而疯疯癫癫时而眼神狠厉的流浪汉,疑似被丈夫拘禁的妻子,还有一直让男主心中愧疚的哥哥……每个人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隐情,给这座面临拆迁的危房平添了几分阴郁。
电梯这个元素贯穿全片。密闭的移动空间本来就容易给人造成恐惧和丰富的想象,许多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都与电梯有关。本片充分发挥了这个元素。带着黑色头盔的神秘人跟随独自夜归的少女进入电梯,又乘电梯潜入主角们的家中,并在电梯中将女主打倒,用象征尸体的透明塑料布包裹住她。这些使电影的悬疑惊悚度有所提高。
排除这些,影片最大的意义在于对都市安全的触碰。高楼大厦之中,小街陋巷之处,从没有绝对的安全,这是很多现代都市人心底深处的担忧。
影片的另一个出彩之处是情节的反转设计,很长时间之内观众似乎都对神秘凶手的人选和动机有着清楚的了解,但是到最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总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是另一方面,影片的bug和某些人设安排也让人无法好评。遇害女孩的男朋友找来的“托儿”怎么会知道和神秘凶手(实为单亲母亲)扮成分毫不差的穿着?这种纯粹为了“吓唬吓唬观众”而生搬硬造出来的情节对影片水平提升毫无益处。人设方面,反派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无论是可以称为社会精英的主角一家人,还是住在男朋友租的拆迁房里的独居女孩,似乎都不懂得随手关门的道理,影片从始至终的大部分危险都由此引起。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剧情需要,没有这些疏忽就无法讲这个故事,但是如果可以把故事的推动点放到一个更合情合理不要这么低级的错误上,是不是更好呢?
剧情之外,演员的演技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方面。不仅全程无调戏,而且让人非常有代入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缺陷。
坊间流行过一句调侃的话,说“中国的惊悚片不就是搞笑片吗”。确实,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这个类型的国产片水平确实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完善剧情,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比一味想通过渲染气氛制造噱头来调动观众情绪更重要的问题。
总体来说,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比较用心的电影,题材吸引人,节奏也很紧凑,但同时生疏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期待国产惊悚悬疑片更高层次的进步发展。
捉迷藏电影霍建华观后感【篇一】
没有料到的是,也是影片中所有问题所指向的共同结果就是双重人格的父亲和双重人格的女儿。
设定:
父亲的双重人格为A和B
女儿的双重人格为C和D
那么,在这座房子里发生的是,就是A、B与C、D任意配对的过程。
若是把正常人格作为第一层人格,即A、C,把病态人格作为第二层人格,即B、D的话,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结果是:
A与D的相遇,较常见。
B与C的相遇,集中在影片末尾。
A与C的相遇,作为最表层的情况。
而最后一种B与D的相遇,在电影中仅仅是暗示:
即B(查理)与D女孩的另一人格一起捉迷藏时所进行的事情。
捉迷藏电影霍建华观后感【篇二】
atrical version(剧场版):
emily 和katherine一起生活,状态似乎很好,最后和katherine走出家门后,镜头由花瓶逐渐转向那副画,在emily的头旁边,多了个头,即emily的另一面.
这是五个结尾中第二烂的结尾 ,它选取的意象是画,来暗示悬疑和惊悚尚未结束。电影中确实出现了大量意象,包括时钟、浴缸等等,画也是其中一个,但是它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悬疑意象是hide and seek,整部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游戏,引发人深层次恐惧和思虑。
结局1.happy drawing
剧情同剧场版,只是,两人走后,那副画没变,可以认为是个完美结局.也是最烂结局。悬疑片结尾连悬疑都没有了,最关键的是亲情意象仍然选择不对,导致这个结局完全与电影脱离,使电影生生下降一个档次。
结局2.life with kathrine
与kathrine对话完后,emily 没有要求把门开一道缝,kathrine走后,emily躺在床上,然后开始数数,one one thousand,two one thousand......
黑色结局的典范,两个意象分别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关门和hide and seek。关门代表亲情的'缺失和不可替代,完全延拓了电影主旨。hide and seek完美阐释了悬疑电影的结尾技巧。同时悬疑与亲情两个要素相辅相成,把整部电影的色调保持到了最后一秒,以这部电影本身局限来讲,无法做到比这个结尾更好的了。
结局3.a final game
emily 在katherine所在的医院进行治疗,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katherine走后,emily和结局2一样开始数数......
门开,表示亲情的得到,数数则代表悬念的继续。这两个命题从表现力上看是冲突的,任何一部电影,即使悬念地位再高,也必须为主旨服务,而这个悬念则似乎完全独立于结局。导演安排这个结局其实说明了他在心底对于结构化的一种追求。先说门,从影片开始,母亲开,然后到影片中段父亲关,再到最后开。这个开-关-开的过程,是看上去比较华丽的结构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完美主义者的桌球。然后,捉迷藏不用我说,这个意想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个结局说明,结构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或者小说的和谐。
结局4.emily's fate
同结局3,在病房,对话完后,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 但katherine没开,她出了房门后,同事的一个男医生问到:"how about her?" katherine回答道:
"tommorow I will come back for her,I won't give up about her!"
捉迷藏电影霍建华观后感【篇三】
不知道是电影看多了还是怎么了,后半截竟然猜出怎么回事了,不过也应该容易理解吧,就两个人,不是她有毛病,就是你有毛病了。也许现实中的常人,也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吧,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有时候总会觉得是别人的错误而不是自己的错误。在《搏击俱乐部》中,基本上不同状态是交替的,一种状态存在,另一种状态沉睡或者是旁观,但是此时的两种状态似乎是同时的,只不过当查理到来之时,他就开始在一种幻觉中生活,几个星期都是如此,都未能发现,有点恐怖,不知道他女儿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不过里面艾米丽对埃米的洋娃娃的处理手段也有点恐怖,不知道被丢进垃圾箱的洋娃娃是不是也是她自己弄成那样的,也不知道她为什么那样对待埃米的洋娃娃,难道仅仅是导演想故布迷阵?
最后的图片是对艾米丽病情的暗示吗?
篇一:捉迷藏影评
刚看完韩国电影《捉迷藏》,其实个人感觉在人物刻画上面流于脸谱化,人物张力小,“惊悚”手段也没有大的突破,而且楼主对这类片子也不甚感冒,纯粹是陪着老婆“交作业”,可是看到最后紧张快速推进的剧情还是比较耐看的,也有很多惊喜和意外存在。可是看完之后心中对一些电影中的细节耿耿于怀,总有一种被牵引到剧情之外的力量主导着。闲来无事上网翻了一下想看其他影片对证一下。但是只看到看了一些简介,现在引述一下最具代表性的“《捉迷藏》在Naver上的观众评分为7.83,很多网友的评论都集中于形容影片的恐怖程度,随处可见"吓得无法入睡"、"有着鬼片的惊悚刺激"这样的清凉评论。然而,与鬼片的故弄玄虚相对的,《捉迷藏》的故事则源于发生在韩国冠岳区新林洞的真实事件。那么观众被成功"吓"到,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成功的惊悚氛围塑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恐惧,即中产阶级隐性的对于来自底层陌生人生活侵入的恐惧。”
以上的简介我是无法认同的,我认为导演把这个片子起名叫《捉迷藏》应该有两种意义的,其一是头盔对男主而言,其二就该是导演对观众而言了。
也许是我打开搜索的姿势不对,但是实在无法找到一篇于心解惑的,在下只好把自己所感写下来抛砖引玉。
片头从一个酱油女开始,把气氛和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是把姑且称为“鬼楼”的案发现场种种后来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个开头其实很有迷惑性,一开始就是一个单身女性通过了几条小巷,小巷盘踞的人群也都有侧面描写,一看就是那种蛇鼠混杂的,这样开始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把阴暗的气氛烘托出来,另一个却是很大的“陷阱”,让观众下意识里认为“头盔”就是住在隔壁,因为他是从外面回来,更像是回家,再加上后来每个房间门口的记号和杀人过程像有计划一样,很容易给人一种,“头盔”是居住在这个房间,而有计划杀人一样,对于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个房间其实是第一受害者的可能性进行屏蔽。而这个细节对于全片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解开整片主旨的最重要的钥匙。
一阵提心吊胆,阴暗死亡之后,开始用很大的篇幅塑造男主和男主家庭,对于男主家庭而言一看就是精英人士,而且是韩国现代最高看的一种人——有美国关系,还有韩国传统最偏爱的一种人——儿女双全。可谓典型的高富帅,但是这个高富帅却有一个特点——洁癖,当然这样的人没有洁癖更不可思议。不过这里用大量的镜头通过特写交代了一个细节,男主怕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污点一个却是水,这两样东西对于后面是很大的一个伏笔,对于整个电影而言是一个突破口。
大家应该知道有洁癖的人很多是因为心理缺陷,随着片子的开展,男主的身世展现了出来,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仔细品味,可以说电影主旨会因为这个细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很大的细节是,男主开始回忆自己被领养的细节,被很老的一个男人带下奔驰车,房子里一个女人带着另一个男孩,在男主还在迷茫的时候对面这个男孩主动说了句你好
。好了我们开始细细的说这段情节,第一带来男主的男人很老,开着这个时代也是身份象征的奔驰轿车,停在了一个不错的多层别墅前,这说明这个领养者很成功,有了男孩为什
么还要领养?有钱有儿子还怕没人养老送终?还怕事业无人继承?为什么领养要在自己这么大的时候领养?好了镜头一转一切都有了答案,对面的男孩一脸的红斑,很显然领养者
的心思被解剖了,这样形象不佳的孩子作为继承人是有缺陷的,父母的“原罪”有了,而这是后面一系列伤害的开始。当然还有一个镜头细节,领养妈妈指着男主告诉亲生男,让他认识自己的弟弟,亲生男露出了阳光一般的笑容,可以看出男主已经5,6岁的年纪,实际上后面有个剧情细节专门交代了男主当时是7岁。已经可以自己拿着一个大大的纸箱子了,亲生男已经十岁的摸样,看不出任何的痴傻,这样的年纪应该懂得领养的意义,明知道这个是多出来的弟弟,还是展现了阳光的一面。我认为这段不仅仅是交代剧情,而是很重要的隐喻,为什么要把领养的时机选择在这里,我认为有这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后面相印证才有了我开始的疑问。
接着就是男主探查亲生男的下落,开始接近“鬼楼”发现记号,完全按照电影的明线在叙述剧情和堆积气氛,没有什么特别讲的。
到后来男主家人开始遇袭,加上开始的铺垫,电影的明线开始指向“亲生男”的作案动机,酱油警察说了句“哥哥本人好像有什么很冤的事情,虽然哥哥也有错,但是爸爸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弟弟,父亲做的也有点太过分了”,通过后面的强x诬告,让观众都开始理解“头盔人”的作案动机了。在讲完合理的推论的时候,也把开始的两个细节一一对上了,男主最讨厌污点和水,污点对应的应该是“亲生男”脸上的红斑,水对应的是诬告时那双水淋淋脚部的特写。
好了,电影是艺术吗?是的,但是艺术越来越像科学一样严谨,科学也越来越像艺术一样需要想象力。在电影完成寻找罪犯这条明线真相大白的时候,电影除去片尾,正好用了一半,这部片子更像一步精密的齿轮契合的。
我理解这部片子是由于看到这里的一种巨大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折磨我到片子结束,这种不适感,来自于“亲生男”这个永远不露面的迷雾之中,片子里面的“亲生男”面目全非,一会是带着头盔的杀人犯,一会是第一次见面的阳光少年,一会是面对污水愤怒的反抗者,一会是“有三项强x罪史”的变态者。
电影让最无存在感的一个龙套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三项强x犯罪史,2年前出狱”,一个富家子一个阳光少年堕落成至少三次在案的强x者——这是隐藏在第一个捉迷藏之后的捉迷藏。如果你还有疑惑,请再看一个细节,男主和另外一个哥哥一起去上坟,看见那个哥哥的打扮了吗,身边只有男主开来的奥迪,男主穿着西装带着一家人,那个哥哥呢?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家人,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头乱糟糟的白发,这个靠阴谋继承了所有家产的寄居者并没有回报身边的人,再想想前面儿女吵闹时他的病态,再想想开始高调的老婆一直强调的美国关系,贯穿始终面无表情的男主一下子苍白起来。
后面的剧情就不剧透了,个人感觉有点老套,直到最后有个细节很经典。男主第二次上坟,这次是给亲生男上坟,这个时候剧情明显已经全部完结,很多人认为男主是良心发现对吧,呵呵,记得男主怎么出现的吗,一个人拿着小小的纸箱子被人从奔驰接出来,看看他怎么走的吧,导演来了个大大的特写,几个大大的箱子放在奥迪后备箱里面,男主放了一束鲜花就走,继续的面无表情,男主老婆又开始联系去美国的事宜,男主双眼无神的打开车门眺望了远方一阵,更像是要告诉所有人,他还要继续的冷漠走向前途。
到此,我一直觉得《捉迷藏》的题目就是在暗示,其实电影在和观众捉迷藏,你以为你看懂了这个片子,在片子里面捉完了迷藏,其实片外的捉迷藏才干刚开始。电影一头一尾的像鬼故事一样的奇怪传闻,越听越是像在诅咒这种人性寄居者,虚荣的父母把善良的孩子逼疯(领养者),受挫的孩子自甘堕落变成惯犯(亲生男),一贯的冷漠者有惊无险的寄居着(男主),普通人人云亦云的苟且(二哥)。
篇二:捉迷藏影评
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家伟(霍建华饰)和苏红(秦海璐饰)贫富悬殊的对比贯穿影片始终
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微博]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而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可以说,演员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元素。
有句老话叫做: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或许这句话反向也是成立的。越安全的地方,我们对于他的防备和警惕性越弱,而更容易遭受到威胁。现实中警察办案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就是熟人作案。《捉迷藏》设置的作案背景就是所有人最不设防的地方:家。而当家都不再安全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毛骨悚然的恐惧,因为世间将再也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
作为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的惊悚悬疑片,《捉迷藏》力图去给我们营造一个相当恐怖的心理暗示:你以为自己住在有门禁、保安、监控的商品房小区,做一个小富即安的中产阶级就很安全了吗?在你不经意间、某个时刻会不会已经让陌生人进驻家中?而一旦你被取代,又是否会有人知道?在全民都在关心房子和房价的今天,这部影片无疑有极强的代入感。
“鸠占鹊巢”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而《捉迷藏》特殊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对比。将哥哥、苏红(秦海璐饰)呆的破楼和男主的高档小区进行对比。影片中秦海璐偏执地说:“女儿要上小学,在此之前必须搬到更好的地方去。”这些对于贫富差距的暗指,以及事件背后试图消弭这种差距的深层次社会原因,似乎才是“秦海璐”不满的源头。说到底,疯子到底生而为疯子还是被逼疯的,这才是电影所要影射的真相。
电影其实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捉迷藏》,导演刘杰此前其实更多着力于艺术电影,而以翻拍来进行商业转型尝试,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国内观众对于翻拍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更不吝于冠以抄袭之名,委屈自己看完之后还要与原著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翻拍都是垃圾”的被预设的结论。同时,由于惊悚悬疑多出烂片,剧情、逻辑不被诟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作为翻拍,对于原版来说实在是没有太大突破,很多人吐槽的剧情和逻辑硬伤、哥哥的剧情线突兀、警察的无能、妻子的智商下线等问题其实都是在韩版《捉迷藏》中就为无数人诟病的地方,无论是韩版编剧的能力和中国版编剧的改编能力,都让人实在不敢恭维。而影片最后对于偏执型人格的解释则太过画蛇添足,弱化了电影的惊悚感,可谓是败笔。
秦海璐和霍建华都演出了“变态”
幸而,演员给力。毋庸置疑,秦海璐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直以来,秦海璐都是当仁不让的演技派,无论是《榴莲飘飘》还是《钢的琴》,无论是《到阜阳600里》还是《红高粱》,从电影到电视剧,每部戏中的角色都能感受到她在表演中的张力和生命力。但我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不过这个人物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角色和剧本本身——这个反面人物的出彩。她的癫狂、疯魔以及背后,是这个高压社会下无数个“秦海璐”的诉求,使得人物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在戏骨秦海璐的光彩下,很多人忽视了霍建华。不同于秦海璐,老干部出道多年其实很少接电影,更多的还是扎根于电视剧发光发热。多数人结识他缘起《海豚湾恋人》中的完美配角钟晓刚,他面部棱角突出,长相书生气、适合古装。但受限于外形,这些年来也一直难以有突破,电视剧角色大多也是古装,或浪子或公子。最接近这个角色的可能就是去年年末在《他来了,请闭眼》中搭档马思纯[微博]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轻微洁癖。
《捉迷藏》中霍建华饰演了一个过着体面生活,妻美女甜,住在高档商品房,但内心惶惶不可终日、有点强迫症和偏执的所谓中产阶级。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他不能忍受任何事物脱离控制,即使是一个排列的不整齐都会让他崩溃。数次梦到哥哥闯入自家的家中、睡在妻子身旁、以至于半夜醒来抽打床铺。他内心的不安源于一个童年的误会,他不能放过自己,纠结于过去,质问哥哥为什么不放过自己,最后才明白不放过自己的正是他自己。
可能是因为对于“国产惊悚悬疑片”形成了后天的防御和抵抗机制,看到这样一部虽有硬伤,但稍微用心的作品,竟也不忍苛责了。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篇三:捉迷藏影评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