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一:观《沂蒙六姐妹》有感
沂蒙六姐妹,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就在那个幸运的下午,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村庄,分别是:张玉梅、
伊延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这六位妇女,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前线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发动男女老少支援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 六姐妹中,有一个当时叫月芬的姑娘,她嫁给了一战士,可这位战士上了前线,她按照习俗,和一只公鸡拜了堂,直到丈夫牺牲,也未见上一面,但她仍旧努力的做支前工作??
六姐妹们虽然是普通的群众们,都遭受了丧失亲人的痛苦,但她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她们不辞辛劳,送、送粮草、做军鞋、护理病人,样样粗话都干,有时一天只吃唯一的一顿饭,三更半夜起床,通宵达旦的工作,这种拼命硬干的精神让人敬佩。她们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没有别人的强制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着革命事业,她们无怨无悔,热情的服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联想到自己,真是惭愧!
那个时代的女子真是伟大、善良、朴实。就是在前线时,六姐妹们带头毫不迟疑,没有半丝怨言地跳入冰凉的河水中,用她们一只只细瘦的肩膀托起木板,那一双双奔跑的双脚,一个个杀敌心切的战士们从她们的头顶掠过,可她们没有一滴泪水。想到现在的人们,真是惭愧!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二:观《沂蒙六姐妹》有感
我至死都不能忘记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养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车推出了革命的胜利。
————陈毅
影片主要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作为一个90后的现代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虽然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但那种精神却深印在我的心里 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的第一感触是她们六姐妹去参加担架队的时候,月芬喊出的那句“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呢!”还有黑燕为“偷粮”烧草棚,兰花哭找有情人,沂蒙女子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等等一幕幕的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些场面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一、要学习沂蒙老区人民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沂蒙山人的信仰是“跟着共产党,过上人民翻身做主的好日子”。为了过上“人不能欺负人,也不能被人欺负”的“咱穷人的好日子”,沂蒙山(烟庄)的老少妇幼可以在2天内不眠不休准备5千斤粮食(全部磨成煎饼)、5千斤草料、赶制出2百双布鞋。他们把粮食甚至自己的口粮全都给解放军吃;丈夫牺牲了又把儿子送上前线;男人们都上战场了
女人们就上阵支前,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浮桥,让战士们踩着木板及时奔赴战场。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人民和这种信仰的支持下,我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要学习沂蒙山妇女勇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在为每天焦急的等待丈夫回家的月芬感到无限的痛苦和悲伤的同时,也不禁为沂蒙山妇女的坚毅和勇敢喝彩。就是她们在背负着巨大的悲伤和痛苦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还要替男人们上战场支前照顾伤病员,甚至用身体架“火线桥”。这样的负荷是许多男人都难以承受的,但是我们勇敢的中国妇女却做到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年轻一辈必须有责任继承和发扬的。
三、要学习沂蒙山人团结协作、舍小家为国家的可贵精神。当部队要求支援时,沂蒙山人不管时间有多紧,不管任务有多重,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都会保证部队的供给,超额完成任务。80多岁的老奶奶两夜不合眼摊煎饼,眼睛都熏得睁不开了还在坚持;为了搓做鞋用的线绳,几乎把腿肚都磨坏了的小鹤;还有为了偷粮食给部队连自家的草棚子都点着的黑燕。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不分你我,才使得紧迫的任务一次次圆满完成,部队也因此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
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当然现在虽然战斗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些为我国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的革命者 也是我明白当年同志为什么会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更使我明白农村农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虽然农民在前线没有多的贡献但他们却在后方为前线的战士做了很大帮助。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虽然以“满门忠烈”的残酷事实为结尾,美好的期盼化为了泡影,但全村人为“满门忠烈”的长跪却是无比悲壮和凄美的。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三:看《沂蒙六姐妹》之感想
【导读】春英,月芬的大嫂。当得到丈夫牺牲的消息的时候,摊到在地,但没有掉一滴眼泪。没有把这个噩耗告诉婆婆和月芬,自己默默承担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
在看《沂蒙六姐妹》,哭了许久。
影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镜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他们的每个人的感情都让人感觉到温暖。在这里面,我看到的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亲情,朋友之间纯洁的友情,还有他们每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参战的决心,都深深的感动了我。
此时影片中的插曲仍在我耳边萦绕春风吹,柳叶青,我送哥哥去当兵。哥哥你参军去前方,我在后方生产忙,冬有棉衣夏有粮,请你把心放。
月芬,刚入门的时候他的丈夫郝南城在外参军,她的大嫂抱着一只公鸡和月芬拜堂。这就算是成亲了。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新房里。当郝南城终于有机会回家看看的时候,月芬却一大早回娘家借粮食去了。她大嫂跑着去半路迎月芬。然后就是月芬穿着红色的棉袄奔跑的画面。会让人心痛的场景。等到家以后,未曾见面的丈夫还是离开了。月芬抱着南城枕过的枕头痛苦,我的心都碎了。最后,郝南城牺牲了。月芬都没有见过他。为了打胜仗,他们放弃了爱情,放弃了生命。
黑燕,7岁的时候被卖到了婆家做童养媳,当时她的丈夫只有一岁。在婆家做牛做妈,还总是挨婆婆的打。但是这个倔犟的小姑娘,永不屈服。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到她刚毅的性格,让人佩服。冒着挨打的危险,偷偷的给解放军做鞋垫,做鞋子,还偷婆家的粮食借给月芬,给解放军摊煎饼。有主见,有毅力,坚强的姑娘。
兰花,13岁的时候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大以后,参加了革命。积极组织群众支援前方。
春英,月芬的大嫂。当得到丈夫牺牲的消息的时候,摊到在地,但没有掉一滴眼泪。没有把这个噩耗告诉婆婆和月芬,自己默默承担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
左边的是小鹤,右边的是秀。两个柔弱的小姑娘,同样的用她们的肩膀为解放军架起浮桥,用纤细的臂膀抬起一个又一个伤员。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一】
沂蒙山依恋着沂河水,沂河水滋润着沂蒙山。本是相忘于江湖的那片青山秀水,却因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而不再宁静,于是山头燃起了硝烟,山谷里回荡着炮声,原本衣食无忧的男人女人们也都不再享受那份清闲......然而,却正是这场动乱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群体,一种精神,一种感动着无数中国人的“沂蒙精神”。
可以说沂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是因为那里的大山如何高耸,不是因为那里的大河是多么澎湃,而是因为那里的女人,她们有一个标志性的名字——沂蒙六姐妹。不要以为他们就六姐妹,显然不是的,她们是成批出现的,是一个群体。她们有已到中年的譬如春英、有刚为新娘的如月芬,有稚嫩的假小子小鹤,有识字班泼辣大胆的兰花,也有大义凛然的婆婆还有童养媳黑燕......年龄跨度大,社会层次多,可以说这几个女人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一个可以包括整个沂蒙山女人的性格的图解。也许他们曾经彼此积怨很深,也许他们甚至不曾谋面,也许他们都有自己的私心杂念,但在正义眼前,在道义的抉择眼前,在党的号召下,他们却又能从大局出发,任劳任怨,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劳作,成为了党的大后方。为了支援前线,他们甚至节约下自己的口粮,只为了让前线的士兵能吃得饱吃得好。
除了无私奉献外,他们个个都有这样的个性,那就是朴实、孝敬。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春英。丈夫在前线牺牲后,她强忍悲痛,豪不表露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更加疼惜年迈的婆婆,因为她担心老人得知噩耗后会受不了。甚至她还会为弟媳月芬考虑,因为她不想因此而让弟媳担心。她就是那么一个体贴的坚强的人,所有伤痛她都宁愿一个人担着。也正是有了她那样不顾一切的坚持,她们居然完成了那样艰巨的任务: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这在凡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她们做到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们的故事那么惊心动魄吧。
而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去看看月芬,她作为一个新媳妇,却没见过一眼自己的丈夫,连拜堂都是用一只公鸡顶替的。两人最近的一个见面都是匆匆擦肩,甚至连眉目都只是一个大致轮廓......她们本该是幸福的一对,但是战争却让他们彼此分割,看着他们的爱情悲剧,我突然觉得我们当前的年轻人真是幸运,没有那么动乱的环境,我们可以自由恋爱,我们不用无尽地等待,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没有理由把这种奢侈的幸福荒芜!
因此,沂蒙六姐妹,不仅是一种革命的缅怀,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教育,珍惜这难得的幸福,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沿着先烈们展下的道路一步步前进。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二】
今晚是我第三次观看《沂蒙六姐妹》,还是止不住流眼泪。
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沂蒙六姐妹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让我觉得女人并不比男人差什么,虽然我是女生我也会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不会因为自己是女同学而娇气。
二是我感恩革命前辈们用鲜血为我们打拼下的江山,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像革命前辈们学习为了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是我深深地被沂蒙淳朴的人民感动,军爱民民拥军,我们深入基层就是要服务群众,我们的工作更是要依靠群众。我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为老百姓做实事,和村民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力所能及的用实际行动回报老百姓。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三】
托献礼的福,很多优秀但不娱乐的`国产电影得以挤进院线,本片是其中之一。
战争,向来是男人的事。关于战争的电影,女人也都是等待丈夫的形象出现。这部电影则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老区人民积极支前的故事。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轻松的,人们忙着生产支前。直到战役进入高潮,女人们的命运也随着她们的男人而改变。“沂蒙山的男人们都打仗去了”,这是第一个高潮。架浮桥,是第二个高潮,其实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小媳妇能看见她绣的那个荷包啊,虽然知道战争年代这种概率几乎为零,可还是得埋怨这导演太狠心了。最后,果不出所料,“满门忠烈”,看到全村人祭奠的场景,终于绷不住内牛满面了。当然,令人更崩溃的是后面的字幕,本片全部取材于真人真事,完全不是为了煽情而设计的情节。果然,只有真实才让人最感动。
我印象中这还是第一部以支前民工为主角的主旋律片,以前常说三大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看完这片子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同时,再次对那个时代无限向往,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有纯真的爱情,有无比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四】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战火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里面的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
那是在孟良崮战役前夕,一件又一件心酸而又感人的事迹发生在沂蒙山: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为前线战士摊五千斤煎饼、收马草五千斤、做军鞋两百双;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春英一家为摊煎饼废寝忘食;月芬为战士回娘家借粮,却正好与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为终生遗憾…..当战役打响时,全村姐妹奔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顶着敌人的炮火在冰冷的河水中用柔弱的肩膀架起“火线桥”,使部队能够及时奔赴战场。
兰花、黑燕、春英、月芬、秀秀、小鹤,这六姐妹,每个人背后都有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在其中我最喜欢黑燕。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童年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童养媳黑燕却从小被婆婆又打又骂,还有干不完的活,她的童年在我眼里是多么灰暗、残缺,我深深地为她难过和痛惜!但黑燕却从未屈服,她不向困难低头,像一颗小草一样顽强地活着,尽一切所能为家庭为部队做贡献:在婆家犹豫让谁参军时,她自告奋勇申请参军;在为战士们捣衣做饭时,她鼓励姐妹们到最需要人手的前线去帮忙…..纯朴善良的她,人虽柔弱,但却有许多闪光点,她的独立、坚韧、顽强,感动了公婆,感动了战士,也带给我极大的触动。想想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衣食无忧,被爸爸妈妈捧在手心上,一遇到困难,就茫然无措,一筹莫展,更不要说为家人,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部电影,沂蒙姐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以后,我也要做个坚强勇敢的女孩子,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多学本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演绎的更加精彩绚烂!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像《沂蒙六姐妹》这样的爱国红色电影都过于正式。这类的影片都给我一种悲壮、雄浑的感觉,但同时它们也是高高在上,远不可及的。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时间的浪潮冲刷走了总总悲伤;也许是时代的脚步过于快速,记忆没来的急传承,红色电影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总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但是《沂蒙六姐妹》却拉近了我们与红色电影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红色电影的成见。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又真实的故事。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忙碌的情景: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粮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看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到这里为止我们就已经看到沂蒙山上的百姓们为支援前线战争力所能及的努力着,沂蒙山上的女人们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送上战场,让男人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她们也不甘于落后,通过为部队提供粮食,草鞋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她们一方面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一方面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完成粮食指标。部队里的每一个战士对她们而言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是自己要保护的对象。她们也有过犹豫,有过动摇,有过自私的时候,谁不希看自己的亲人平安,幸福,但是沂蒙山上的百姓们明白没有国哪来的家。这也正是她们的伟大之处。
影片继续着它的讲述,故事有徐徐地展开。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不得不承认当我看到月芬满怀希望地推来房门却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屋子时,我也为之而落泪。等待,期盼,不安,憧憬,幻想换来的却只是一次插肩而过,从此以后就是天人永隔,穷其一生她都未曾看到过自己丈夫的容貌。紧接着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战役在沂蒙山百姓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成功。正当沂蒙山六姐妹欢欣鼓舞的'回到山村时,迎接她们的却是亲人们牺牲的噩耗。影片在全村人们都深切悼念逝去的英雄时达到了高潮,烟庄人们的那一跪是替全中国人们而跪,也是替生活在太平年代,忘却先人的鲜血的我们而跪。
《沂蒙山六姐妹》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为祖国的稳定、繁荣昌盛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汗水,它更多地是想警示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抱怨现在的不如意,在我们为游戏、电影而荒废时光的时候,想想先人们所付出的努力、鲜血,想想沂蒙山的人们,希望《沂蒙山六姐妹》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