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下面给大家分享论三国的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论三国议论文1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句。我最近在看原著版的《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评头论足。现在,我就来说说诸葛亮吧!
诸葛亮是大家认为三国里最聪明的人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巧借东风,烧的曹军几十万大军焦头烂额,大败而归。大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落荒而逃。但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例如“三气周瑜”。他逞一时之快,气死了周瑜可却使吴蜀联盟石沉大海,而且也让年轻又有才智的陆逊当上了大都督成为了蜀国最大的威胁。还有他六出祁山,他完全可以不用事事都来操心,可以放手的让姜维出主意作战,这样既可以让诸葛亮多活几年,也可以使姜维得到更多的锻炼。但是他事事都操心,结果死了,蜀国也就灭亡了。
说完诸葛亮,我还要说刘备。曹操说刘备是英雄,可是我却并不赞同,因为我觉得他最多只算得上枭雄。他热爱老百姓,在老百姓处于危难的时候,他不抛弃老百姓,我欣赏;他在关羽死后嗷嚎大哭,我敬佩。可是他也有缺点,他太软弱了。当他寄人篱下的时候,诸葛亮三番两次的请求刘备夺荆州,刘备不忍心夺。最后刘表要将荆州托付于他,他不要。最后荆州被刘琮所得,献与曹操。而且他义气用事,关羽、张飞死后他咬牙切齿的要报仇,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最后被烧的焦头烂额,大败归来。不仅自己病死白帝城,还使蜀国的兵力跌入了低谷。真是损人不利己啊!
在三国中我最欣赏的人物就数曹操了。有人说他十分奸诈,我却认为这是智慧。当年吕布打得曹操落荒而逃,可是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在白门楼生擒吕布。在与马超对战时割须脱袍,可是他最后用了反间计打退了马超。在华容道向关羽求情,别人说说他不是大丈夫,我认为不对,因为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国人物。
论三国议论文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片不休听着这动听的歌声,使我不由得想与大家论三国,论一下三国人物。
首先,蜀军中的刘备,原为皇室后裔,胸怀大志,一心想中兴大汉。并且此人宽宏大量,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是何等的耐心与爱才啊,他的仁义受后人所敬佩。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战将为蜀军之忠良,他们勇冠三军,忠勇双全。
再说魏君曹操,是奸雄。此人野心大,做事果断而奸诈,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便更加说明此人之奸。
而魏军的乐进、曹仁、李典、夏侯敦、张辽、典韦等大将则是曹操手下的忠将,他们武艺高强,忠于曹操;荀彧等谋士相当于曹操的左膀右臂。
东吴的孙权头脑清晰,聪明。他手下的主力战将有吕蒙、太史慈、黄盖、甘宁、凌统等人;文有张昭、鲁肃,他们为东吴之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割据,各谋大业,天下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如今已有千年,回首过去,只留下无尽的感慨!
论三国议论文3
话说这三国时期人物众多,个个都无与伦比,不是勇猛过人,就是足智多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谁才是真正的三国英雄。
吕布,能征善战,在三国中无人能敌,连关羽都要拜三拜,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惜他有勇无谋,贪图美色,最后被曹操和刘备所杀,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关羽,武艺过人,既有勇,又有谋,在三国中武艺第二,有“武圣”之美名,终身跟随刘备,从不“远走高飞”,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过于自信而败死麦城,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曹操,有一统天下之志,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奸滑狡诈,是“奸雄”,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司马懿,足智多谋,跟诸葛亮有得一拼。他的儿子也是统一三国的人,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胆小怕事,有十五万大军都不敢攻打诸葛亮的空城,错失了杀诸葛亮的好机会,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诸葛亮,才高八斗,能舌战群儒,经典战绩有:草船借箭、空城退司马,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缺乏武艺,根本没有能护身的本领,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张飞,武艺过人,声如霹雳,曾在长坂坡吓退五万曹军,致使曹操的一员大将吓破胆而死,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常因为喝酒误事,徐州丢失就是它的辉煌“战绩”,最后死于喝酒,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周瑜,武艺高超,计谋也不比徐庶差,在苦肉计中,周瑜巧让黄盖降于曹操,火攻曹营,使曹操败军华容道,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厉害,把自己给气死了,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三国英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能算半个英雄。后人只有取其之长,补己所短,才能做到十全十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论三国议论文4
最近,我一直在看我们的必读书——《三国演义》。书中描述了汉代末期,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群雄争霸,后来逐渐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刘备、不是诸葛亮,而是人人都说奸诈的曹操。今天,我就以我的观念来论一论三国中的几个人物。
先按他们在书中的顺序说起吧。
吕布,可以说是一员虎将,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但导致他失败的原因,是他有勇少谋、无端善变、不辨是非。他不听陈宫的建议,反而自以为是所以酿成大祸。他总是和妻妾喝酒寻乐,招来了将士非议,造成军心不稳。最后注定失败。
袁绍,也是当时很厉害的一方霸主,掌管着七、八十万人马。但他与谋士们格格不入,总是意见不同。而袁绍没什么能耐,总是无法采纳正确的意见,导致军心不稳。最后,许攸、高览、张郃等相继投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也被关羽斩于马下。袁绍失去了这些主力战将和谋士,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再来说说刘备这方。关羽,他一开始能文能武也有大志向,很有可能会成功。可后来慢慢有些骄傲自大,过于轻敌,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三弟张飞,他与关羽都被人称为“万人敌”。但他有勇无谋、使军中将士多有怨气,最后注定失败。刘备在失去两个弟弟后悲痛欲绝,无心恋战,最后也痛苦地死去了。诸葛亮虽说聪明过人,但没能汇集更多的能人,缺兵少将,最后注定被打败。
曹操虽然被描述成狡猾、奸诈的枭雄,但他却很会用人,手下聚集了大批武将和谋士,人才济济。而且他跟将士们的关系也非常之好,所以这些都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论三国议论文5
自从在历史课上,我学了“三足鼎立”这一课后,我特别感兴趣,请大家和我一起回顾一下。
官渡之战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王纲欲坠,他们混战不休。那时河南的曹操逐渐强大起来,北方的袁绍势力浩大,眼看曹操势力逐渐强大,是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带了十万大军伐曹,袁绍军队的人马虽多,但养的士兵多数属于废物,能舞刀弄枪的也就三、四来万,加上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荀攸的劝告,在官渡曹操大败袁绍,袁绍带着残余人马逃回河北。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称为“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自曹操消灭袁绍残余力量之后,逐渐统一了北方,便挥军南下。那时的蜀、吴两国势力不大,于是蜀国派诸葛亮前去游说孙权,联合抗曹。由于吴国大臣主张降曹的人占了3/4,诸葛亮那是谁啊?那是“天下绝顶聪明”之人,便舌战群臣,加上周瑜又助了诸葛亮一臂之力,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就让军士把战船连在一起,成了“铁锁联舟”哪知人家诸葛亮用计精深,借来东风,火烧赤壁,毁了“铁锁联舟”,曹军多数被火烧死,溃不成军,连忙逃回了北方,不敢轻易南下。这次战役被称为“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自赤壁之战后,三国局势逐渐形成,此时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兴修水利工程,蜀国注重丝织业,吴国造船业发达,各国逐渐恢复了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并入于魏
天下之势有一相同之点,此乃《三国演义》中第一句话: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是分之已久,必合。公元280年,蜀国早已被灭,吴国也相继被灭,司马炎结束了混战局面,西晋建立。三国时期到此结束。
几十年的三国时期非常短暂,却看出了各路英雄豪杰的雄心壮志,也看出了人之奸诈,三国时期也是一个辉煌时期,教给了我们不少的知识。
谈起课外阅读,我便兴奋不已,尤其是《三国演义》,更是让我如痴如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沉稳的刘备,一身是胆的赵子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割须弃袍是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当马超说长长胡子的人是曹操时,曹操立马割断胡须;当马超说穿着红袍的是曹操时,曹操又脱下红袍,弃之于地。曹操这幅狼狈不堪的模样使我哭笑不得,没想到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有如此落魄之时。
再说说周瑜,论才智、计谋,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与他媲美,但他的死又意味着什么。他因为嫉妒诸葛亮,被活活气死,临死前的.一句千古
今天,我就在这与您煮酒论三国,拜拜!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1
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处,奋斗的地方。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2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
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4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5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500字有感范文6篇6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