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一)
《剪刀手爱得华》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美国科幻片。主人公爱得华是一位古怪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一个“科学怪人”,他有着和人一样的形体,一样的感情,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有一双“剪刀手”——他的手指是一把锐利的刀子、剪子。这与众不同的手赋予他非凡的艺术天赋,然尔也给他带来不幸的遭遇。
一天,一个化妆品推销员在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发现了爱得华,这位好心的太太把他带回家中,本想照顾他,没想到这是他悲剧的开端。
爱得华与众不同的手和与众不同的技艺不为周围的人们所接受。一次,他用手上的刀子切了一块蛋糕送给一个小男孩,换来的却是一句“脏死了”。更有甚者,一个男学生利用爱得华灵巧的手去偷父母的钱,不小心触动了警报,其他人逃之夭夭,爱得华却被捕了。法庭上,人们把一切责任推到他身上,而他无法为自己辩解,单纯的他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复杂善变的人类世界。圣诞节的夜晚,他孤独的徘徊街头。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眼看就要撞上一个过马路的小孩子,爱得华奋不顾身冲上去,他手上的刀子却把小男孩的脸划伤了,孩子的父母追上来,认定他要伤害孩子,不容分说又要把他扭送到警察局,可怜的爱得华只好逃跑,愤怒的人们在后面追赶他,诅咒他。他跑呀跑呀,又回到了那座古堡,那座与世隔绝的古堡,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爱得华处处想与人为善,为什么人们却容不下他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他与众不同,人的世界如此宽广,可就是容不下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身体上的与众不同向来不为人们所接受。那些畸形人,残疾人受尽了人们的欺凌和白眼,就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超人”,也被人们称为“怪物”。
思想上与众不同更是为平庸的人们所排斥。有独特见解得人,必然遭到一般人的毁谤。16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了举世震惊的“宇宙无限”说,被天主教斥为“异端”,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火形柱上。解放初期,在一片“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声中,马演初教授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计划生育”的理论,这在当时无异于投下了一颗炸弹,立即引起了上下一片的反对,马教授被批判了,而他的理论被斥为“谬论”。在“文革”中,他又因此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虽然时至今日,他的理论终于得到了承认,但是,为了这“与众不同”,马教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而我们国家也为此遭受到了无可挽回的惨痛损失。
今天,随然不会再有人因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被烧死了,但是与众不同的事物依然处处遭到人们的排斥。许多人因此在世俗中撞的头破血流后,就磨平了自己个性的棱角。人们会说他“成熟了”,“老练了”,殊不知一个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将会盟发许多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在其背后也许就孕育着真理。平庸的人们啊,别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扼杀真理的幼苗!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二)
在一个傍晚,我独自看完了这部电影,它给我带来的感触,似乎用语言怎么也说不清,说不尽。
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有些童话一开始就注定要有个悲伤的结尾,不管它的表面是多么的轻快,多么的梦幻,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
爱德华布满伤疤的脸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张何等支离破碎的脸,那些疤痕让人触目惊心却又让人心疼。他的眼神恐慌忧郁,他的脸庞苍白冰冷,他的发丝凌乱繁杂。他是一名未完成的机器人,用剪刀来代替手指。第一次被发现时,他躲在古堡顶层昏暗阴森的角落里。他朝着我们一步一步走来,既惶恐又渴望,紧张得不断地挥舞着他的剪刀手。他就像孩童,简单纯真,并不懂得用他那狰狞可怕的剪刀手来伤害人,所以好心的销售小姐并没有害怕,把他带到小镇上。
就这样,爱德华被带进了充满污秽的世俗世界。在那里,他给所有人以惊喜,他以善良的心来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他为人们修剪花草,为人们设计发型;人们也给他好吃的,欢喜地迎接他的到来。更重要的是,爱德华对销售小姐的女儿嘉丽一见钟情。嘉丽就像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来到他的身边。
爱德华深深地喜欢上了嘉丽,义无反顾地去做嘉丽让他做的事,即使是犯罪。他觉得,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对嘉丽的爱。单纯的爱德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踏进了爱的沼泽,还跌进了现实的深渊。由于爱德华的不小心伤人以及偷窃,人们开始觉得他是危险的,并歧视他,追捕他。对爱情美好的梦境打碎了,徒留空虚的回忆。在圣诞前夜,爱德华最终与嘉丽分开,回到了阴森的古堡,生活在无尽的孤独里。
其实,这不是迟早的结果么?难道我们还希望爱德华能像正常人一样,和心爱的人生活在小镇上?他的剪刀手暗示着他永远不可能被人们接受,拥有完整的生活。于是,当嘉丽说:“请拥抱我。”爱德华温柔地举起剪刀手,一刻的犹豫之后,又颓然放下。他无比哀伤地说:“不,我不能。”面对这心爱的人,他可以做些什么呢?他甚至没有一双能拥抱所爱之人的手。他只是个未完成品,他会伤害到她。
影片的高潮,爱德华在雕刻冰块,雪屑飘落,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天使般的嘉丽就在雪中轻舞。他们之间没有言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中。唯美的场景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不由得让人感叹。
可惜童话无法讲到最后,纯粹的东西无法经历现实的磨砺。结尾,爱德华在古堡里日复一日地回忆起那些带给他爱的人。他永远年轻,挥舞着锋利的剪刀,在冰块上雕刻着他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当他想念嘉丽的时候,漫天大雪便飘然而至。我知道,飘零的白雪就是爱德华的思念。
而嘉丽已经年老,她再也没有去找过爱德华。她只是站在窗前,眺望着古堡。因为“我已经老了,我希望他永远记得我年轻时的样子。”美人鱼变成了泡沫,童话故事凄凉美丽。一如爱德华的故事,没有结局,但他那颗单纯简单的心永远活着。
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彼此怀念,才是最美的结局吧。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三)
在你的生命中会不会有这样这样一个人,你会去不顾一切,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大的意义,而是因为是他(她)开的口?那个面色苍白如纸的男子,他与世隔绝太久,他没有办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的手甚至只是剪刀替代,然而他却说:“Because you asked me to。”他的爱情,却比那些自诩正常的普通人完美而不染丝毫尘埃,如同那些纷飞的白雪,因为太过单纯,所以注定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存活太久。
影片的开始,爱德华活得很幸福,因为人们某些猎奇心理,因为他的剪刀手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技能,他成为了受人关注的宠儿。看着那张表情不多的脸上偶尔绽放出的微笑,嘴角的弧度很小甚至有些僵硬却是那样纯粹,看着毛发纷飞之后那些新鲜的造型,有些忍俊不禁。这样天真的男子,如果就这样活着,多好。他不需要去计较自己的技能会为他带来多少的回馈,他只需要将自己的才能物尽其用,让那些女邻居百无聊赖的生活偶尔冒出一两个气泡来打破沉寂。那时的爱德华,有一个不富裕却很安宁的“家”,这样就足够。
然而因为金的请求,他潜进了吉姆父亲的豪宅,却在警报响起时被众人遗弃,成为了警察逮捕的唯一目标。因为所爱之人的一个请求,他没有过多的去辨别是非,或许他并没有想什么成全对方幸福,或许这只是我们为了塑造他更为深情的臆想,然而这样的行为就足以诠释所有的情感。看到这里,有些非常理性的人不免会摇摇头,没有退路的爱情,甚至不去顾及法律的限制,似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请记住,在所有的情况发生之时,爱德华是最不该被谴责的人,然而他却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说是没有理性的感情也好,说是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罢,说出一句“因为是你让我做的”的爱德华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去拥有最为圆满的未来。
那年圣诞,漆黑如墨的夜空第一次染上片片雪白,从未飘雪的小镇第一次素洁纷飞,那是爱德华所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全部感情。他被人隔绝和误解,然而他只想要看着送给所爱之人的冰雕就可以摒弃一切的不理解,就可以重新坚持下去。看着金在雪中起舞,看着爱德华手下那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多希望影片就在这一刻定格。没有悲伤也没有阴影,她在他营造的冬日里如同天使,他在她舞蹈的映衬下幸福如孩童。然而下一刻,猩红的鲜血和伤口在女子的手上出现,猛然想起他的不同,因为剪刀手带来的不便,他遭受的不公已经太多太多,他们永远没有办法像幼儿童话中一样,当幸福降临的时候,一切都可以落下帷幕。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1
中午一个人在家无聊没事,翻出电脑里以前下载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看了起来。以前只是听过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好吧,看一看。下面就是《剪刀手爱德华》的观后感。
开始同情爱德华一个人在一座城堡里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那么久,如果从来没有出去过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孤单,可他和人交往了,知道了朋友带来的快乐便明白了孤单的滋味。所以到最后,他在回忆中过着隔绝的生活。一开始老发明家发明他也许也是为了排遣他的寂寞吧。可老发明家是人,是人总要经历死亡,这样,他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离开了,留下他继续孤单的生活。对于不会死的他来说,活着只剩下用剪刀剪各种造型了,活着也变成了一种愁。
爱德华没有手,只有一对大剪子和对人世的无知。在偶然情况下好心的妈妈带他离开了古堡。人们总觉的他应该和人生活在一起,应该有人的一切活动。像爸爸说的那样,有了自己的事就该跟银行打交道了,这样才会有自己的事业。看到这里也许所有的人都会这么觉得。人就应该做这些,就应该有“人”样。对他好不好,却是所有人没想到的`。
他跟人生活一段时间后,他知道交朋友的好处。在进行访谈节目时,他也说了,新生活中最喜欢的是交到朋友。可就是他的这些朋友的最后不相信让他又回到了古堡。他不懂人的法则,他的生活,想法很简单。就像捡到钱他会给最好的朋友而不是交给警察处理。不懂这些法则,他屡次犯错。最后不被众人接受的情况下又回到了古堡。
最让人感动的是影片里peg一家人对他的爱。爱德华是很可爱的人。全家对待一个新成员有着很大的包容。教他一些最基本的活动,让他融入这个社会。影片里这一家人对他有着最淳朴的爱。对peg来说无论他有没有剪刀,他都是最特别的那个人。这些就像家人、朋友似的,无论你变成什么样,以后有没有钱,都是最特别的。
即使在他被误会不被人接受时,peg仍在帮他,这一家人会在他走开时满街的找,会在他被人误会时努力解释,会担心他,会在乎他。这些浓浓的情谊表示不仅仅是朋友了更是一家人。影片最突出的感情。
整部电影的景色也特别优美,最普通的村镇,人们安静的生活。这里的人有着最朴实的感情。画面干净纯粹,让人感觉平静的生活下有着不平静的世界。这个世界便是内心世界。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2
终于看了《剪刀手爱德华》,看到了爱德华令人动容的纯真的眼神,心底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不知道为什么大众不能接受这个对他们无害,却又高超手艺的剪刀手,就因为他没有一双真手的同时,却有一颗真正的心么?有人总结说“有的童话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会有个悲伤地结尾,不论它表面上多么轻快、花哨、令人忍俊不止,为什么我知道?因为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他们是精灵,是妖魔,是异类,他们与现实世界从本质上就格格不入终究不能被世人接受。”邻居的总总让我觉得遥远又熟悉,导演和编剧真是还 原出了一幕幕世俗的场景,最终这一股强大的凶恶的实力,将善良纯真对人世生活充满热情的爱德华扼杀了。有一幕我印象很深,金要爱德华拥抱她时,爱德华犹豫了,他心里该有多难受啊,他要承认自己是异类,不能和金在一起,不能给金正常的生活,犹豫的眼神让我心碎,爱德华的爱是炽烈,他从此再也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是每年都会挥舞他的剪刀,营造圣诞的漫天飞雪,因为他知道金喜欢。感人的爱情,虽然结局是无奈但仍然一温一暖了我的心。
今天才知道强尼戴普和薇诺娜曾几何时是令人羡煞的一对,看到网友贴的n多照片,不由得赞叹这对金童玉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是多么甜蜜,浓郁啊,可是美好的事情总不能长久,他们还 是在影迷的惋息中分手了。强尼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不是以前那个叛逆乖张的男孩了,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不知现在他心里对薇诺娜是什么感觉了,很想哭,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爱情也逃不出时间,往事如烟,也许对以前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强尼可以微笑的掠过了,眼前的幸福才是应该珍惜的。可是我还 是很难过,总觉得强尼应该是和薇诺娜相伴一生的,因为他们之前实在是太幸福了,他们的甜蜜似乎成为了标杆与憧憬的目标,而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自己内心砌起的理想的幸福高塔也随之坍塌,多么的残忍,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因为童话的结局往往是悲伤的,也许他们幸福过才是最重要的,愿强尼和薇诺娜能一直幸福下去,无论是牵谁的手走完余生……
《女王的教室》观后感 篇1
因为天海祐希的缘故,我看了《女王的教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励志片,讲的是一个魔鬼般的女班主任带领一个小学六年级班级一年的故事。电视剧的色调很压抑,女王穿着黑色的高领衬衫、黑色的裙子、黑色的鞋,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后面挽成一个发髻,走到哪里都像是暴风雨来临一样,天空笼罩着乌云,没有阳光,狂风在周遭暴烈地吹着,只剩下你以一个仰角在黑色的环境中看到黑色的她就在你面前。
看前几集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小学。班主任就是权威,就是一切。天海女王制定了上课不许上厕所等等严格乃至是苛刻的规定,并且严格执行。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想这也是不对的。人,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会欺软怕硬,强势压迫弱小。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是一个善良到有些软弱的孩子。我不喜欢和人吵架,所以总是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然而战争不是你单方面想避免就能避免的,只有足够有实力的人才能有发言权。和同桌划的界限是我的地方小他的地方大,我越界了他会把我撞回去,他越界了我无能为力。考试的时候我带了多的铅笔,而他恰好没有,我借给了他,而他不知感激,反而变本加厉。这大概才是很多小孩子最原始的恶劣本性吧。他们不仅仅对同学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欺负软弱的老师,害怕强势的老师。电视里,女王以她的强势严厉的手段制服了这群学生。她制造内部分裂,安排间谍,鼓励举报,优生差生分别对待,为孩子们制造了一个乱世,而自己则是这乱世的霸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班上的学生相互欺负和猜疑,她听之任之。好不容易团结起来的班级,她又马上用诱惑和恐吓来动摇他们。这时我对她非常不解,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岂不是会变成只会听命权威的机器、只会拍马屁的小人了么?后来我明白,她是想让孩子们不要再做温室中的花朵,要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早的了解社会。真正的社会太危险,她只能在孩子们中间创造一个小的社会,让他们承受一些伤痛再站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而对于同学之间相互欺负的行为,她说,这不是老师的袒护就能解决的问题,受欺负的在被袒护之后依然会被变本加厉的欺负,只有依靠自己内心的强大才能对抗别人的欺负。她纵容他们之间相互欺负,也欺负他们,是因为以后这样的事情依然会发生,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以忍耐和正确的方法来应对被欺负的事情。和美要逃走的时候,她先提出诱惑,和美拒绝了,哭着向她质问,她抓着和美的双手,让她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我喜欢那个坚定的眼神,就好似那里就是力量之源。她对那个做了间谍又被全班同学排斥的孩子说,12岁的你们也有权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遇到困难就埋怨父母、老师和朋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候我还是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得很少,会放纵自己,也许还是对自己的反思不够,对自己的未来责任心不够吧。她每次试图摧毁孩子们的友谊,我也渐渐理解,没有经历考验的友谊是靠不住的,只有在考验中生存下来的友谊才是坚固的。
女王是一个严师,对孩子们严厉,对自己更苛刻。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凭着她自身的优秀,就足以让人钦佩,让人觉得她对孩子们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在防范课程上,徒手对抗一个身强力壮的男老师。在训练舞蹈的时候,展示了完美的芭蕾。在游泳课上,和美被欺负得慌乱的下沉时,她立即跳入游泳池,抱起和美,以我认为是温柔的眼神看着她。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优秀和全能,希望自己能做到像她一样。
她了解她的每一个学生,所以每次孩子们遇到危险和困难她都会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進藤光封闭自身,不接受朋友的时候,她解答了和美的疑惑,终于打开進藤光的心扉。惠理花被孤立至绝望的时候,和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她,而女王出现,带他们找到了教室里的惠理花。由介逃避学校,和美也无法忍受同学们的欺负,逃到动物园的时候,女王告诉和美,由介拿到了毕业证书,和美才能劝说由介回到学校。和美被同学打到窗户受伤的时候,她及时赶到,像一个专业护士一样为和美包扎伤口。在孩子们遇到恶劣的社会青年的时候,她又一次挺身而出,即使自己受了伤,也要坚持保护孩子们。真是强大、有安全感的老师啊!然而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尽管她尽全力保护孩子们,但希望他们真的成长,不要自寻麻烦,学会保护自己。
在教务委员会观察的那次上课,说到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都很想知道也必须要明白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一次次说是为了以后上好大学有好工作,然而好工作不等于幸福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女王说,学习不是非要不可的事情,是想要去做的事情。无论活到多大,都有我们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就要通过学习来完成。学习可以创造奇迹,而失去了好奇心的人就已经死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说到那6%的幸福,和美说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一样,24个人就有24种不同的幸福。她以那样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个固执的坚持着的孩子,说如果你能一直这么想就好了。她擅长辩驳,却并不一定要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只要孩子们能学会适应社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就是成功。我想到和美梦中那个温柔的她,那才是她的内心吧,因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喜悦。想起在办公室里她默默地给孩子们授予毕业证书,不免心酸,那时的她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她培养了这样优秀又坚强的孩子们。
她把自己当作一堵墙,让孩子们撞在她这堵墙上,在挫折中成长。她是真正为孩子们将来考虑的老师,哪怕孩子们不理解、不喜欢也没有关系,只要让他们坚强的健康的成长,成为有用的人。
她是一个真正授人以渔的老师。她离开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那样不安,她却淡定的告诉他们,人生中不安的变动是常态,不要去做一些放弃生活的傻事,不如珍惜眼前美好的光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12岁的他们,就要好好学习。她离开他们以后,孩子们憋着劲更加认真地学习,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在毕业典礼的时候,他们一起给女王唱着那首歌的时候,一贯很少为什么感动流泪的我止不住眼里的泪水。她终于见证了他们光辉地毕业,与他们分别。
最后和美向她用AROHA打招呼的时候,仿佛什么都明白的她第一次露出了微笑,第一次在她的身后出现了暖暖的阳光。那一刻,我内心无比光明,无比温暖。为了这个感人的结局,加油吧!
《女王的教室》观后感 篇2
这几天看了一部日本的老电视剧,关于教育的,剧名是《女王的教室》。看了这部剧,我的感受很深。剧中恶魔般的女老师,上课时用成绩来决定一切,成绩差的学生,要当班上的杂工,还要学生互相监视、鼓励告密、采取连坐法处罚学生,只要一组中有一人犯错,全体受罚,犯错者就被大家排挤、欺凌,硬把社会价值观,套在小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没有自己的行为思想,只要有人反抗她,就会受到惩处,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阿久津真矢老师可能是世界上最怪异的老师了。
老实说,我还挺习惯阿久津真矢这样的老师,这同我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是三观没有定型的一类人,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严师出高徒,这是我一直支持的。小学生因为知识面还不够宽阔,认识与判断能力也有不足,往往认识不到事物的内在情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想象,这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必须明白行动才能获得进步,而不是空想,自娱自乐。父母亲往往不会让孩子过早接触社会的艰难面,他们心疼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的父母亲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将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手心的宝贝。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告诉他们社会的多重面目,而不是永远只展示美好的一面,必须客观地告知凡事皆非单一向。如今的学生更是厉害了,我们更不能因为他们的年龄小而轻看他们,年龄不是借口。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普及,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更早了解到许多,他们也确实非常聪明,接受与理解能力在不断加强。我认为作为老师,就应该现实一点,学生迟早会走入社会,走入社会必定要适应社会的多种面貌。有一句话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要让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需要磨砺,需要风吹雨打,才能更加坚韧自强。剧中的真矢老师是这样做的,不过我认为她有些用力过度,虽然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成果,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现实中,作为老师还是要学会自我把握实施的度量。
另外也要把握适度原则,讲求中庸之道。严厉可有,但绝不能超过底线。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从她们的性格、爱好、能力、家庭等许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与总结,在心中对每一个学生定位,这样能够更加灵活自由地管理学生。这一点,真矢老师做的很好。从第一集,她进入六年级三班,她对自己的学生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一开始她就与别的老师与众不同,学生对她表示怀疑,但她却能够一字不差的地说出学生的个人信息,让学生惊讶而无话可说。还有在最后一集揭示的,她所处的地方,堆满了学生的资料、成长还有其他许多。这尤其使人感动,作为老师会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是,作为老师的初衷与责任,一定要铭记于心。
以上就是我看完《女王的教室》这部经典教育剧的小小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