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而不倒
作者:[美]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著
巴曙松陈剑 等 译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责编:李瑞文
定价:69.8元
开本:32K 页数:62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财经专栏作家,美国CNBC电视台Squawk Box节目的主持人。2001年创立了纽约时报的在线财经报道网站Dealbook。
2004年,安德鲁·罗斯·索尔金获得美国财经新闻界荣誉杰洛德·罗布奖(Gerald Loeb Award),2005年和2006年他的新闻再次获得美国商业新闻奖和作家学会奖。
作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已为《纽约时报》撰写或合写了大约2000篇文章。他还多次独家报道重大交易,例如J.P摩根和大通银行的合并、惠普收购康柏、IBM出售个人电脑业务给联想等交易。
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他为全球青年领袖之一。
媒体推荐:
原名:too big to fail
2010年最厚重、最值得期待的经济第一书
2010年全球政要和首席执行官争相阅读的金融巨作
2010年最厚重、最值得期待的经济第一书
2010年全球政要和首席执行官争相阅读的金融巨作
长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一部金融界的《2012》 一部丹?布朗式的宏篇巨制
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
美国名利场所有你想到和想不到的人,都在这幕金融大戏中华丽登场
图书卖点:
本书长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首。2010年全球政要和首席执行官争相阅读的金融巨作。
2010年最厚重,最值得期待的金融史诗。不同于其他描写金融危机的著作,节奏鲜明,画面感极强,读起来就像丹?布朗的小说一样让你喘不过气。
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
本书出版后,巴菲特第一时间亲送海报,公开赞扬,并在2010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及本书及作者。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招待官约翰?麦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读这本书后,“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说,“因为我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领衔翻译,中国银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蒋定之特为本书作序。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会年会理事长海闻教授,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新来联袂推荐。
国外赞誉:
英国《金融时报》:“这是一部震撼的金融史诗。”
《经济学家》杂志评论:“《大而不倒》让人手不释卷!”
《纽约时报》:索尔金以惊人的记录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
《商业周刊》:本书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戏剧情节、内部访问和令人信服的细节。这是一本深入研究金融危机的实录。
《彭博新闻》:它读起来就像一部惊悚片。
《金融时报》:也许很多人会讲述更多的距离和角度,但作为一部拥有特写镜头的戏剧,索尔金的书是很难被超越的。
《泰晤士报》:全面而令人不寒而栗
编辑推荐:
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 200多人长达 500多个小时的采访,使得本书成为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了金融危机这一最具悲剧色彩的当代历史事件的读本。
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股神巴菲特曾专程为本书制作了一张巨幅海报送给作者:“恭喜,你的书将比这张海报更大!”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赞扬:“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该书及其作者也是股神巴菲特在201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唯一提及的一位作者和一本书。
大空头观后感一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不懂的事情,你自然会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是你自以为懂的事。)(By马克.吐温)
这部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其实在电影圈,似乎反应不嘉。毕竟,要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积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对于以放松、消遣、娱乐为主题的电影圈来讲,确实很不讨喜。当然,对于电影的意义,远不止放松、消遣和娱乐这一点。而通过电影,去认识和感受不同于平常的经历和生活,是我自己定义的电影的根本价值。
那么,从我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电影了。
在电影中,有四组不同的人马,从自身所接触的层面出发,在不同的方向上推进、研究、琢磨,最终发现了那个事实——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阶段的崩溃边缘。——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现在最为流行的词在表达的内容:发现了‘风口’。
发现这个‘风口’的过程,充满了四组人马各自的曲折,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当不易的过程。而当他们满心欢喜的等待接住这个天大的‘馅饼’时,麻烦才刚刚开始。——关键,就在于‘等待’两个字…经济崩溃,在当时看来是个必然趋势,但是,具体在哪个时间点上崩溃,就没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当高的成本…它包括资金成本(按月不断追加的担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对于自我怀疑和抗压能力的磨砺)、道德成本(对于做空行为需要面对世俗的排斥和抵触)、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内幕调查)…等等。
是的,能扛过这些之后,你就有机会取得你目标的结果了。当然,如果没有扛到最后一步,将面临空手出局,甚至负债破产…而最终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目标,真的只是一线之隔的事情。
整部电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这个‘等待’过程的讲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对人全方位考验的过程。在找对了‘风口’的情况下,依然要经历这些‘九死一生’的过程,剧中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纠结与彷徨…不断冒出的自我怀疑,不断出现的团队内部怀疑,不断面对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质疑…这些过程,看得我心如刀绞。——这些,将是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所必定要面对…那个程度、并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实,根本无所谓风口不风口,因为世界的根本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所有,就是你自己价值的积累和体现。因为,这些才是实现路径上一定会经历的,这些就是实现路径上需要经历的。——这个世界上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本来就不多,不经历这些,怎么会轮到我们自己呢?——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如果实在不能实现,那么,你在别的地方也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最艰难的部分,你已经经历过了。
正因为如此,我认识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了。
因为,我知道,我的实现只与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有关,而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么,我的实现,我自己可控。——而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事实。
大空头观后感二
首先,是short的含义就是空头的意思,也可称之为泡沫。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在底子上是一个繁荣经济的好idae.但是由于人为的不控制,以及利益熏心政府的不作为导致整个局面的全面溃烂。市场整合起所有的良性债券,整体打包售予其他中小企业以及投资人。信用评信机构的由于不作为是主要的责任人,而银行和及政府就是前期其中的主要利益获得者。把房屋出售给不具有还房贷能力的人,然后给其活期浮动利率怂恿他买大量的房子砸在手里(主要理由是房屋的不断升值加大人内心的贪念,B级债务者本身不具备买房能力的人买了大量的房屋期待获利。中国现在也在这个悬崖边上)。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直接导致无法还贷的人直接破产引起连锁式反应。
美国华尔街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场,他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来博弈这个世界。everying.你可以创造出一个合同框架对赌边上一个无关人等的下一步结局。对此我的感想是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熔炉,你不争你就得死。最后受到损伤的就是那些最底层的人民,而上层建筑丝毫未损。要尽力上游。不要做海中的污泥,食物链的最底层。资本总是虚伪的,不要相信权威要相信事实和数据。这两种东西是不会说谎的。
大空头观后感三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关于这场危机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甚多,从表现过程到阐释缘由,进而深入剖析的,角度多样。不过整体看,大都是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典型的如《大而不倒》,从多个角度展现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而如隐射金融危机的《利益风暴》则聚焦当事人的心理,剖析金融行业人士在其中的人性表现。总之,此类作品常常表现的是一种陷入漩涡的“输家”的慌乱、震惊、痛苦与贪婪。与这些作品相比,《大空头》确实显得有些另类,它的着眼点是一批看似赢家的空头的日常,让这部作品显得颇为有趣。
对于“做空”,在缺乏此类机制的中国投资者看来,是一种有些“不道德”的投资方式,这你看看去年六月后A股暴跌,股民们围绕国内到国外各种做空传闻,愤怒的斥责和成百的阴谋论故事就看出来了。而在最近,索罗斯接受采访时一句,已做空亚洲货币,也让国内媒体无视其整个访谈内容,打了鸡血般的要痛斥之。事实上,“做空”只不过是一种规则允许的投资手段而已,有人用来对冲风险,有人用来投机,本无善恶之分,况且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其本身也接受监管,并不断被修改规则,比如对“裸空”的限制,比如金融危机期间一度禁止的对金融股的做空。试想,假如你发现了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被严重高估,甚至可能管理层在财务造假,进而空之,作为做多方,不去斥责管理层不道德,倒去斥责空头兴风作浪,显然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态度。
在《大空头》中,便刻画了几位,事实上主要是三方空头的不同表现。在投资上,有种所谓的“后视镜”说法,即当一切尘埃落定,你从后视镜看,过去发生的事情往往脉络清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今天看来,人们追逐引发危机的次贷金融衍生品,显得那么的非理性。但是,正如电影中说的“现实如诗词,但是人们总是不爱读诗词”一样,很多时候,不是人们缺乏常识,是总认为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可以继续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时候,当主板快速冲上5000点,创业板的估值已经明显离谱的时候,就是老股民也不愿离场,原因不在于他们真不知道风险,而是一种侥幸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赚20%我就走,进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远的“这次会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国家,房产都被看作一种稳定的投资,确实,从历史看,各国房产市场,长期都处于中间略有调整,但是整体向上,甚至阶段性暴涨的规律。想必这点,中国人深有
《大空头》的开场不像《大而不倒》那么直接,它做了一些铺垫,从美国人深信房产市场必将繁荣的2005年开场,也提到了格林斯潘当时的乐观,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2005年,格林斯潘在国会的乐观判断已经成为后来分析金融危机时,被不断抨击和取笑的经典。但是,当时不是这样,房产市场无比繁荣,房贷门槛低的惊人,对于其中的风险怎么办?于是,金融衍生品出场,而且越搞越复杂,美其名曰“分散风险”,这些产品打包买个全球投资者,进而再转卖,大家乐此不疲的击鼓传花。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人疾呼风险,但是都迅速淹没在繁荣的欢歌笑语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当宣告真相的人,与其费劲的去叫醒装睡的人,不如利用金融规则赚钱。本片介绍了三股做空势力,当然,也要算上片中作为高斯林扮演的陈述者的一方,而且有趣的是,他们从性格到背景,都显得差别极大,不是一类人。
有“火箭科学家”一般的基金经理,通过数据调查,缜密推理发掘投资机会,进而顺其自然的做空次贷产品,对于他来说,这一切显得更像一种习惯。
还有显得比较传统的驻扎于金融机构的对冲基金,领头的是位愤世嫉俗者,他们总是显得情绪激动外露,与“火箭科学家”不同,他们愿意与人沟通,现场调研,现场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还有两位业界小人物,说白了,他们的状态就是没人鸟他们,但是恰恰因此他们与现有利益格局无关,思维更加开阔,而且也更加敢于冒险,加之一位金融“隐士”的协助,也加入到做空次贷产品的大战中来。
而高斯林扮演的销售,则是典型的金融鲨鱼,只要有投资机会,就卖给客户,管它卖给鬼还是人。
三股看上去很不一样的空头的刻画,也表现出了所谓“做空”只是一种投资手段的特点,空头们出发点各有不同,特别如史蒂夫法瑞尔扮演的愤世嫉俗的那位,更为复杂。作为金融投资人士,捕捉投资机会是他的本能,但是他身上又带着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和道德底线,同时金融从业者的家人的自杀让其对金融行业也有着复杂的感情,当他通过亲身调查,发现次贷背后的运作机制竟然如此肮脏的时候,做空是赚钱,又同时是一种宣战。所以说,本片选择的几方势力各个角度展开也是一环扣一环的,“火箭科学家”重点看数据,体现出次贷陷阱的识破其实从表面即可看透,但是贝尔扮演的这位是“宅男”。于是愤世嫉俗的上了,只有他们这波人才四处奔波交谈,揭示出次贷背后的故事。至于两个小年轻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沉稳老鸟的组合,则是将做客的多种玩法展现出来,确实,做空评级A以上的决策,也常常是初生牛犊敢想。当然,也只有布拉德皮特这样的老鸟才能以更高的高度,说出类似我们压的是美国经济危机这样的逼格极高的话,为收尾奠定一个悲壮的基调。是的,他们是赢家,但是在胜利前都备受压力,而本身一个是社交恐惧症成天压抑的,一个是愤世嫉俗的,还有两个兴高采烈的愣头青在老鸟大格局的点拨下,最终也在雷曼残局中感同身受的沉默,一下子将本片的格调拔高,大家都显得很惆怅。这正是本片我最欣赏的地方,每个角色都少不得,又都说着让你感觉就说着该他说的话,做着他该做的事儿,一切都很自然,一部电影如果节奏搞对了,那么水准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同时,本片也有些不错的技巧运用,比如片中人直接跟观众“对话”,这种手法不少电影运用过。它的特点就是,会创造一种跨越时空的荒诞感,而每一次金融危机事后看,本身就是一场荒诞剧,所以本片运用这样的手法实在是太贴切了。而这样的荒诞剧总是在全球各地轮番上演,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一年,2009年3月起,美国市场新的牛市便启航,同时全球也掀起了一股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的浪潮,直到最近,美国牛市已经七年,此时已是全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大宗商品暴跌不止,美国股市也估值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新的一次危机似乎又在蠢蠢欲动,这一次,谁能幸免?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
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
今年十二月底,迈克尔·刘易斯的又一本小说《大空头》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次参演的不仅有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也来助阵。上一次的刘易斯的小说《点球成金》不仅让布拉德皮特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是让整个剧组在数个个电影大奖上获得61个提名,26个奖项。而再之前的《弱点》更是直接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拿下奥斯卡影后。可以说刘易斯的书不仅是常年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位列前茅,其所改编的电影也都到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追捧。可以期待,皮特能把握这次机会最终在奥斯卡封为影帝。
在电影上映前为各位看过或没看过同名纪实小说的读者献上书评一篇。
本以为,伴随六月股灾的全民心碎,证监会七月所提出一个完美的新词——恶意做空,能为A股市场本轮的暴跌画上圆满的转折点,广大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再次被八月的走势重挫。时至十一月,沪指历时两个月缓缓收回政策底,我们回头看今年的行情,才发现这半年的巨幅下跌处处蕴藏的是杀机,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生机。
在这个“投资”已经完全被诠释为搭上暴涨的顺风车赚取成倍的利润的时代,将视角转向金融市场上完全不同另一方——空方,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刻的启示。这是迈克尔·刘易斯写《大空头》的意义,也是我选择读《大空头》的目的。
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4岁便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其债券交易员。20年前,他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更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在《大空头》中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大空头》的背景设立在在05年至08年这段狂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发酵、爆发、结尾全过程,主角不是一群光鲜的家伙,而是极少数站在废墟上摇曳的草根。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神神叨叨的德意志银行负责次级债券业务的领导人格雷格·李普曼。
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ì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
书本的前5章都是四个小人物从2005起就在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倒塌而作准备;后5章则是四个小人物在焦急中等待预期结果的到来,他们在被人操纵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冷静,最终获利。《大空头》的封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鱼钩上放着一卷绿钞,一根细而韧的鱼线牢牢地绑着鱼钩。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咬下诱饵的是在一片非理性虚幻繁荣表象中参合进来的所有人,书中的代表便是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豪伊·许布勒。由于需要为自己所购定制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缴付“保险费”的压力,许布勒冒险持有160亿美元的三A级(其实由三B级次贷债券产品组成,但是许布勒不知道)担保债务权证产品,也就是成为了与查理一类人交易的卖方,最终酿成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损失高达90亿美元。
市面上讲述这段危机历史的书并不少,其中也并不缺乏热销的产品。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以卷入危机中的机构管理者们的视角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从而真实再现了为拯救陷入危机的机构,美国官方做出的不懈努力。唯独迈克尔·刘易斯以成为受难者间众矢之的在灾难中逆袭的小人物为主角,鲜明折射出市场的荒谬和疯狂。
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起追究次贷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预防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会来自哪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这种令人欲罢不休的局面。投资和赌博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最好的定义便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赌局永远是在的,避免赌局从来不是启示的内容,如何坚定地站在赢的一方才是全部意义。
刘易斯在《大空头》的序中谈到,在写他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想讲一个不太寻常的故事。他的本意是将华尔街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现状揭示于众人。他希望的是那些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真正想成为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能够读一读他的书,把来自高盛的工作邀请函扔进垃圾篓,扬帆出海。然而在书出版的六个月后他收到无数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知道,刘易斯能否与他们分享有关华尔街的其它秘密。他们将书当成了一本“how to”手册。在离开华尔街20年后,刘易斯在等着华尔街的大结局,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终于最后的审判日到来。
书都是所写的是人,但我们更要思索的是关于制度和规则。
第一点值得思考的便是做空制度。如果中国的市场允许做空的话,会如何呢?中国上市公司有问题的太多了,做空能赚很多钱吧。那也不一定,因为行政手段高于市场,股价不单单由企业素质和市场决定。也许我看准了哪个滥公司,明明我是对的,但很有可能在该公司真正烂掉之前,做空的人已经破产了。
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因为“做多”和“做空”是市场的两个形态,买方是多方,卖方是空方,它表达了市场参与者对于价值的综合判断。有“做多”就有“做空”,唯其平衡,才有市场。当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投资者纵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从股价的下跌中获利——他最多可以选择空仓不介入。但这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引进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双向表达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真实价格的发现是有益的。事实上,做空往往比做多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可能获利就是股价归零,而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的损失则是不封顶的。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恶意做空”,我一直在想如何界定“恶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敏锐的。当它觉察到获利机会时,它的动物性就完全被激发了。这或许就是无形之手的一个内在机制。以逐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游戏,你很难指称它是恶意的。尽管结果可能相当惨烈,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以此看来,“恶意”似乎应该定义成不为逐利而仅以摧毁系统为目标。我们或许会发现,绝大多数做空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中浸淫的老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刻意摧毁一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
另外的定义选择就是无视市场规则、为逐利而诉诸非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散布不实消息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市场的痼疾。但这些手法在多空市场都相当盛行,也没有道理只对做空下手而对做多纵容。事实上,打击此类行为应是市场监管的基本功课。
在此次股灾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有刻意的搅局者,也是我们市场生态的纰漏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否需要改进,比方说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不同步;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和甄别是否到位,比方说哪些投资者可以进行融资配资,我们的救市十八道金牌是否有效得当?等等。
事实上,通过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监控,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监管当局还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有序交易的。1998年香港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政化的手段或许短期有效,但长期的副作用却不可低估。由此想到儿时伙伴嬉戏,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每次都搬出兄长为你撑腰,今后小伙伴们恐怕就避你唯恐不及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担心规则随时会变,潜在的参与者必会三思。
第二点需要思考的是奖罚机制。出身于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刘易斯一直对华尔街金钱至上文化持批判态度。从所罗门兄弟交易员拿美钞玩儿的说谎者的扑克牌,到对冲基金大佬豪掷2000万美元买虎鲸标本庆祝胜利,驱动华尔街的力量永远是金钱。关于这件事,解释起来也许有心理学基础的。以前看的某一本书中说,心理学家拿一群大学生做实验,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搭建住房模型和校对数字来比较,发现如果从事的工作距离能看见的成果越远,人们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越低,实验中要求的工资就越高。相比建造一所房子,发放一笔住房贷款是更为抽象的劳动,也更不容易有成就感,于是人们会想要更高的工资来补偿。当然这种要求并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毕竟还存在一个跟资本家谈判的问题。但如果公司的资本家缺位,控制公司的就是高管自己,他们是不是会给自己很多钱呢?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也是国内常见的实际控制人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企工作的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华尔街也有类似的现象。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由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傻瓜”不论作出聪明的决策,还是愚蠢的决策,他们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显然不合逻辑——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决策付出代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奖罚制度下,危机的发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对华尔街高管的收入作出了限制,但是,还有多少制度的漏洞没有被发现呢?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市场体制。现代金融体系倾向于通过回避问题和制造更大的问题来解决一些痼疾,这个东西不仅与官僚机制和民主体系的低效有关,也与人性有关。
在书的扉页,写着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被自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加之次贷危机的两大监管漏洞——评级机构和购买CDO的基金经理。评级机构担心自己的“评级生意”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对垃圾债券结构和成分都还搞不清楚,就给了“AAA”评级;基金经理只管收取投资者的交易佣金。如果把垃圾债券拒之门外,收入将大大减少。无风险而有利可图的事,为何不做?
在这个如凯恩斯所认为投资如同选美的市场,似乎如何选择对的已经丝毫不重要,重要是选择大部分人所认为是对的。投资也不考虑需要泡沫,泡沫再大,只要有更傻的接棒人。于是羊群效应下,每个人被迫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金融市场的残忍冷酷,早已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阅读完此书后,依然不禁唏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坚持对认识事物的真相,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秉持逆着潮流坚定的勇气,永远是世人在今后不断学习和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二:
距离由次级房贷引爆的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八年了。这几年出品的涉及这次危机的电影不少。例如《局内人》、,还有本片《大空头》。
本片和涉及金融危机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各种金融学术语,这些术语晦涩难懂,想看懂它,国内观众需要一个好字幕。同样地,这些快速闪过专业术语也可能让美国观众感到云里雾里。所以,导演很贴心地在出现关键的术语的时候,让例如傻脸娜和其他名人把这些术语化简成普通人能理解的事物。这种突然跳脱主人物剧情,由旁人解释剧情的风格,使本片有伪纪录片视感。本片讲述了三组游离在主流金融圈子外的各色人马,他们或因性格、成长背景、或因资金规模,与其他华尔街金融人士格格不入。
而正是这种与主流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其他人疯狂地拥抱房地产资产泡沫的时候,率先地洞察其中的危机,并敢于顶住上机、投资者、同行的压力,毅然做空正处在一片大好形式的美国房贷市场。电影很好地变现了,这些空头在危机爆发前后,从开始不敢相信到发现危机后的既惊又喜,最后深刻认识到整个危机的始作俑者—政府和大银行、大投行的腐败和贪婪,对整个金融体制彻底失望。本片导演,不耻这些金融蛀虫的贪婪,又深刻同情被卷入危机的百姓。
但必须提出的是,本片对情绪的表达,有点过于宣泄,或者说过于情绪化和用力过猛。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