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开端是神的创造,创世纪中的罪恶种种,是人类罪恶的发端。下面是创世纪
创世纪读后感1
这几天,开始阅读《圣经》了,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文学、历史和艺术的扫盲。
很早以前学习英文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福克斯太太,曾经送我一本英文的《新约》,只读过马太福音以及部分有名的短落,中文版的圣经也是在那个时候在教会买的,然而一直没有好好阅读,原因是我一打开旧约的篇章就被那长长的家谱式名单吓坏了,这名多西人的名字让人头痛而没有耐心去看后面的东西。
这次阅读是受了两个方面的刺激,一是看到一位美国黑人诗人的事迹,说他出生贫穷,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便是圣经,可是他却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笔名叫Golden Style,正式名字:Edward Golden William;另一是读了木心的世界文学史。越来越感觉这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基础,也是提高文学的必需,
昨天,终于读完了《创世纪》,前面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伊甸园,诺亚方舟,巴别塔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的,我也不想再谈了。后面部分,主要从亚伯拉罕率领子孙开始,到约瑟在埃及救助以色列人度过荒年结束,这一段讲了很多故事,有父母偏爱小儿的,有妻妾争地位的耍手段的,有兄弟夺位的,有守约或毁约的,有复仇的,有报恩的……这里面,上帝耶和华的旨意只是粗略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表现,尤其是贪婪、嫉妒、欲望表现得尤其好玩。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旧约描述得很简要,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却涵盖了巨大的信息量,我都需要在纸上画家谱图,方能搞清楚谁与谁是什么关系,看过以后,大多数情节在脑中也只是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缺点是人物太多却许多都是走过场,或仅仅说明他有几个妻子、侍女,哪个妻子生了哪些儿女此等琐事读来很无聊,也许这是起初必须交代的,否则后面就看不懂也说不定。不过其优点是真正在讲故事的时候,极其简洁扼要,描写也朴素。
刚看完一章,发言权也有限,木心说,新约的文学价值大于旧约,这个我相信,但是作为扫盲来说,这一部分再如何艰巨漫长,也是要扫一遍的,今天将继续看出埃及记。
创世纪读后感2
创世纪开端是神的创造,在发生了罪的问题之后,创世纪接下来便是神的筛选。神的加法变为了减法。这两部分工作性质相反,但在本质上神的荣耀如一。
首先,六日创造中,神并非分板块地创造,而是每一天的创造都是普世性的,显示上帝的大能和完全,因为神的工作虽然包含层次,但每一层都不留缺憾,不失平等,恩泽四方。从空气陆地到动植物,每日都在添增,最终的点睛妙笔是创造了人。亚当是拥有神所赐的灵,又生活在地上伊甸园,因而接通了天地关系,成为神掌管万物的代理人。
接着,发生了不幸的事,就是试探面前人犯了罪,这罪不但是传染病,还是遗传病,还导致死亡,比任何物质病毒都可怕。如果说之前神是在创作美丽图画,此后神则是在罪恶的灰烬中寻找残片。在亚当众子中神单与塞特后裔同在;其后神在整个世界的人中只拯救了挪亚一家;在挪亚后裔的世界中,又单单选中了一个人------亚伯拉罕成为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后裔中,神选中以撒;以撒后裔中,神选中雅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虽然是神设立的以色列十二支派祖先,但神却特别拣选约瑟,在重重试炼后重用他,让他作埃及的宰相。他父亲称他是”与弟兄迥别之人”特别为他祝福。神是在千万人中拣选人的神。之前神创造天地的荣耀并未在之后有任何减损,反之,他充满天地海洋的能力和恩典,因为汇聚到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上,而更显出他父亲一样的`宽厚无私。这些普通人,只因有一颗信心,就能与神同行,神叫他们名字,当朋友对待他们。神的创造也是无比的智慧,因为“人心必万物都诡诈。”这万里挑一的拣选的本身,就显示了神的荣耀。
创世纪中的罪恶种种,是人类罪恶的发端。如夏娃的贪婪、该隐的嫉妒凶杀、造巴别塔的人狂傲自夸、含违背父亲背后说人、所多玛居民的淫和乱、罗得牧人的争竞、拉班的诡诈、埃及护卫长妻子的毁谤、酒政的背约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今天我们依然看到这些罪恶新瓶装旧酒一样流传在我们中间,而其源头和本质已经在创世纪中揭示了出来。甚至就连挪亚也醉过酒,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些神的爱子都有过说谎、诡诈,无人清白无罪。就看出神的怜悯是无条件的,显出神的拣选是白白的恩典。不在于人有丝毫配得之处,而在于神“愿意怜悯谁”。
创世纪中神向人启示他自己,始祖们对神有了初步的认识:神是”天地的主、至高的神(麦基洗德言)”表明是充满荣耀权柄的。是”全能的神”(神自称),表明神不需要辅助和供养,能行各样奇事。是”看顾人的神(夏甲言),表明神是慈爱的,愿意怜恤人的难处和苦痛。是”审判全地的主(亚伯拉罕言)是满有公义,不以有罪为无罪,不以无罪为有罪的神。这些启示都是在人犯罪之后,神的完全和荣耀并未因人的犯罪而减损,反而神将更加得荣耀,这荣耀彰显是借着一小群生在罪恶中,却有信心的人。正如”亚伯兰信神,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读完理查德.福提写的《生命简史》,我对人类、万物及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这本书描述了生命进化的40亿年的历程。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伟大的生命一步步从海洋走向陆地、从低级走向高级,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上,绘制着绚丽多彩、光辉照人的历史画卷。
书中列举的一些事实令我震撼。水蒸汽得以凝结成水滴,这些水滴通过不断汇集凝结而形成了原始的浅海。这不禁让我慨叹自然之神奇,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共生,孕育伟大生命的摇篮。还有更令我吃惊。“生命初期环境由于中世纪的人们描绘的地狱一般,那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酸的世界,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硫磺从火山迸发出来,同时还伴有陨石慧星激烈的碰撞。”多么恐怖的情景,现存的所有动植物在那样的环境中绝对没有办法生存。然而,45—38亿年前,我们最原始的细胞(这里称为细菌也许更合适)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吸取养分,利用能量,挣扎着生存,一点点进化。这真是一首浩翰的生命史诗呵!还有一个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说法,做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为我们所不屑的蛆虫,在几十亿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平凡的'细胞而已。我们所蕴含的元素是完全一样的,这让我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敬畏,我们不应小觑任何生物,正如庄子所讲:“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为我一。”“存在即合理”,自然的法则从不偏袒任何生物,只是时间驯服了整个世界上不断进化、变异的生物。
穿梭于生命演化的历程,感受着自然的神奇,有时,我的脑海会冒出泰戈尔的句子:“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几乎成了一咱信仰。合上厚厚的书,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大楼,看着路上甲壳虫似的小汽车,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生命的演化史是个时钟,那么蓝藻大约出现在凌晨两点,无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上午十点左右,人类则像灰姑娘一样,在整个戏剧即将终止的十二点的前一分钟才登上舞台,可是我们才几秒的时间就以极大的加速度将地球造成一个以人类为主的世界,这是应悲哀,还是应庆祝?
我不再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而紧张,因为我仿佛看到人类灭亡后,自然又以自己的行事发展,细胞、组织、躯体、动物……那些哭喊着:“救救我们的自然母亲”的人员是不懂的,自然有什么好拯救的呢,它没有什么感情,更不会因为某种生物的灭亡而停止自己的发展。真正该被拯救的恐怕是冒昧的人类吧!
可是人类有情,谁也不愿看到浩翰的人类文明、人类科技被自己的双手毁灭。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人类灭绝后,要上亿年的时间才能再出现像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
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生命简史》,想想吧,我们就是这亿万生命的集合:在身体里面,流淌着他们的汁液,凝聚着他们的活力,保护着他们的追求……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单从视听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本片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即便略显陈长,也有一种欣赏一段生动的历史画卷的感觉。但是要掺入了对影片故事本身神论主观的辨别和评价,一部很不错的史诗电影就变得索然无味了。类似这样有着导演很强的个人情感在其中的电影,我都是试着按照创作者安排的套路来观影。因为至少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之后会是个好心情。
说实在的,我对动物权利保护者诺亚的故事,没什么大兴趣。看这片儿,完全就是冲着赫敏去的。艾玛沃森大小姐真是越来越美丽了。至于罗素克劳、老菜皮詹妮弗康纳利什么的,完全是个意外,之前看了一些影评都说这片不咋好看。果然还得自己看。很不错嘛。我觉得如果要是再能大胆的改编一下就好了,毕竟原版故事那么几页,支撑两个多小时电影多不容易。这么一想,导演也是挺牛逼了。
他的上一部黑天鹅看得我很是震惊,改天要把摔跤王看掉。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二
感觉本片的预告片并不是特别精彩,我猜跟我一样去看这部电影的更多还是被其阵容吸引的。罗素克劳和詹妮弗康纳利在《美丽心灵》之后再聚首,罗素克劳还是专业坑孩子,只不过这次以上帝之名,行事更加冷静,甚至是冷酷了;而詹妮弗康纳利的角色仍是那种一力维护家庭完整的坚强女性。预告片里罗根勒曼和艾玛沃森的镜头差不多多,本来以为这次两人要再续《壁花少年》里的前缘,结果实际上却没多少对手戏。感觉艾玛演的挺卖力的,能看出是卯足了劲要甩开偶像的头衔。
除了上面这些熟悉的面孔之外,看的过程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饰演闪的少年时期的小演员Gavin Casalegno,镜头一扫到他我就惊艳到了,小伙子长得实在太美了。有没有闭月羞花我不好说,不过片中的两代女神在他面前都有点相形见绌了(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片的造型风格就是脏兮兮的,所以在比美的时候女性角色会比较吃亏)。至于成年的闪,扮演者道格拉斯布斯也是个美男,但由于看了少年版期望值过高,所以难免有点落差。
本片前后两部分风格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华丽的特效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等到方舟下水之后,镜头就主要对准船舱里面了,也就没什么特效可卖了。
去看之前猜测剧情的高潮可能会出现在抢夺方舟那一段,事实上这一段也确实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段落。特别是完成救赎的Watchers们一个个升天的场景,观众如果把自己代入剧中人物,应该会明显感觉到既失落又欣慰的复杂心情。一番争夺之后,方舟终于下水,不过这却不是故事的尾声,而是导演真正要讲的故事的开始。
诺亚方舟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一两句话就能描述完。当年的《冒牌天神2》,依靠史蒂夫卡雷尔的喜剧才能,影片时长才勉强撑到一个半小时。本片基于原本的圣经故事,表现手法更加严肃,所以我在看之前也很好奇这么简单的故事要怎么拍到两个半小时。
本片的故事以登上方舟为分界线,前半部分的诺亚是作为一个笃信上帝的义人来刻画的,并以该隐的后裔来作为对比;而后半部分,诺亚对上帝旨意的奉行则开始表现出偏执的一面来,于是原本的第一主角在后面这一部分其实是以近似大反派的姿态在活动着的。前半部分是一家人一致对外,后半部分则是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实际上也正是在外患已除(至少在除了含以外的人看来是这样)的情况下,诺亚性格当中的缺点才得以暴露出来。
上帝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当中。你把祂想象成个蛮不讲理的家伙,当然就会觉得祂在指引你做残杀婴儿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我们将要做的事情是我们打从心底抵触的,我们又怎么能相信这是上帝要我们做的。愚蠢的选择与上帝无关,上帝存在于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那一瞬间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中。
本片的主角诺亚是个极虔诚的上帝的信徒,更确切的说,他笃信的是世间万物都应该按照上帝最初规划的自然的状态去存在。所以他认为耽于奇技淫巧并肆意扭曲大自然的人类是不可饶恕的,包括他自己和他的家人,只要是人类,都不配活下去。他的理想很崇高,觉得带着大无畏的.精神与其他人类同归于尽,就能保证其他动物们在一个纯粹自然的新世界活下去。但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对于一个人类来说,最自然的状态就是爱自己的家人。当他呼喊着一些听起来了不起的口号并走上家人的对立面时,他自己其实是处在一种最不自然的状态下的。上帝又怎会乐见祂在人间最忠实的信徒活在这样一种扭曲的状态下呢。所以通过他拯救各种动物的经历,其实最终获得拯救的还是他本人。
每个人都像是上帝抛向水面的一颗石子,石子打出的波纹由内而外扩散开去。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貌造出来的,所以要先珍惜自己,在此基础上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再关怀周围其他的人,等等。可能也有人是一上来就关注一些比较宏大的事情,似乎甚少掺杂个人感情。但我相信这些人其实内心深处想的仍然是如何通过实现自己这些宏伟的目标,使自己和家人所处的大的外部环境能有改善。这些人是聪明到了一定程度,能力强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他们的波纹可以扩散的足够远,在照顾好身边人的同时也能惠及很多陌生人。而如果说有人能完全漠视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专门关注那些跟他不相干的人,动不动就为了跟自己其实关系不大的所谓伟大事业和崇高使命舍生忘死,那我觉得这种伟大是不稳定的,就像是反向从外往内挤的水波一样。如果这种不正常的水波多了,那整片水域早晚得炸开,接着也许就是大洪水了。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无私”的人,真正需要的是“有私”且“聪明”的人。“聪明”即总是做出正确的选择,上帝始终未曾远离,所以能凭借智慧把原本只涉及一人一家的“小私”扩散成惠及无数人的“大私”。
上面一段有点跑题了。其实我本人对《圣经》所知甚少,以上感想都是基于电影剧情的,所以如果对相关宗教思想曲解了那我就先说声抱歉了。最后再说回本片主角们的形象吧。我记得之前有种说法说诺亚的三个儿子分别是三个人种的祖先,所以我看电影时冒出一个非常弱智的想法:怎么这仨全都是白人呢?后来一想,他爹妈都是白人,孩子的肤色当然得一致了,要是一种颜色弄一个上去,岂不变成了温暖人心的喜当爹情节了。不过还是怎么想怎么觉得讲述人类始祖的电影通篇居然全是白人未免太政治不正确了。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找只熊猫来演诺亚,又黑又白又亚裔,这样各个种族的观众都不会有意见了。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三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圣经故事进行艺术性解读的新作《诺亚方舟》,是一部非常混乱的电影。整部电影充满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视觉上的创新,使我们期待它是一部类似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梦之安魂曲》或是《黑天鹅》那样的成功之作。但是影片的剧本破坏了这些期待。
这原本应该是一部视觉效果的交响乐,混杂着许多大胆奇怪的想法,但当它应用到具体角色身上时,整部电影变得有些老套和拖沓。
以大约三页的圣经,要创作出这部大约130分钟的故事,华纳兄弟在剧本的塑造上和《霍比特人》相似,如同挤牛奶一般。可以想象这个创作过程是十分痛苦的。当年的《冒牌天神2》,同样描绘这个故事,但依靠史蒂夫卡雷尔的喜剧才能,影片时长才勉强撑到一个半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诺亚的家庭中,包括了詹妮弗·康纳利扮演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以及收养的女儿。诺亚得知神的意志是让他和家人去拯救无辜的动物们,然后他必须悄悄地、平静地死去。而神明确说,他的妻儿会在方舟上。诺亚的自杀使命并不是表现他英雄主义的时刻,而真正表现他英雄时刻的是他拒绝按照神的旨意杀害伊拉肚子里的孩子。我相信未来电影界的学术论文会谈到这个变化,从为了伟大的崇高事业而舍生忘死,到凭借聪明把一己私利扩大到拯救全人类的改变。这是一部价值一亿五千万的极端自然主义电影。对于诺亚来说,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要带着崇高的精神和其它人类同归于尽,让动物们可以在纯粹自然的世界继续生活下去。但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在影片中,阿伦诺夫斯基运用大量的备用视觉素材,重复而快速地进行剪辑以展示诺亚讲述的创世纪的故事。导演非常巧妙地把猴子到人的演化过程删除了,使影片可以避免陷入神创论和进化论的争端之中。但这一处理手法使电影看上去像一个无聊的自然科学老师在快进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