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沈浩波对春树的评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说韩东:一个人在“中年”的时候还在过着一种奋不顾身的生活,并且一直写着奋不顾身的文字,这无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
在我看来,在韩东懒散却不放任、冷静到了冷漠的外表底下,总隐藏着一种与当下日常生活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他是在以琐碎反对琐碎,以表浅反对表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东都以“他们”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他们”这个词意味着与“我们”的对立、反抗、决裂与割据,意味着身处远方。他保持着对世界直观冷静的体认,其目的既是“现象学还原”似的呈现,也是一种消解,消解它的诗意、激情冲动、甚至它的荒诞。如果说在他诗歌中,我们偶尔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柔和亮色,精神独处时的淡定和从容,那么在他的小说《我和你》中,我们能读到的,也许只剩下生活的无聊和惶惑。
“我和你”这个标题从表面上看是对“他们”的一次反驳,其实质恰恰是给“他们”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我和你”?那些被语符改写的“英雄”式的遥不可及的人们,如今也成了世俗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作家徐晨和苗苗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毋宁如尹丽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是“绝望”。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由,他们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到头来都如过眼烟云,到了小说的结尾时,徐晨觉得连提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那些伴随着生理排泄而存在的看似高尚的爱情,在韩东的笔下回到了它和生理反应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爱情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效果上等同于“虚无”。
竹内好发现,鲁迅不是一个先觉者,当然也不是一个跟风之徒,在深入理解鲁迅痛苦挣扎的个人史之后,竹内好这样来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在竹内好看来,鲁迅的这种?徨、“既不后退,也不追随”、与现世“对决”的姿态与人生之间构成了一个个“紧张的瞬间”,并最终沉淀为鲁迅“抵抗”(或者称之为战斗)的文字。竹内好的目光还只局限在鲁迅一个个体之上,韩东的爱情史使我们相信,这种“紧张的瞬间”恐怕并非鲁迅或者竹内好所独有。韩东的小说注定了他不会制造“哈利·波特”这样的“光辉形象”。韩东的“反英雄”书写也是一种搏斗,在人的爱情乃至生命趋于黯淡之时,韩东近乎固执地描述着一段流产的感情发生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种种由甜蜜演变而来的愤怒和不如意,韩东知道,在普普通通的“我和你”之间,在那些貌似幸福的`“他们”之中,有着多多少少个徐晨和苗苗,在生活的漩涡中起伏、反抗,最终屈服,归于沉寂?
这么多年来,韩东似乎一直都没有变,一贯的平淡如水,却又带着一种隐秘的傲慢。他看重的是简单而又有力的表达,在文体上,走的和先锋派小说家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完全不同的路线;但在感情上,我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他们一样地“生活在人群中,穿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一样地承受着历史的辛酸和沉痛,在种种“紧张的瞬间”中无路可退。
我和你
苍穹中的两朵飘荡的云
因为音符凝结的虹
我们留下了难舍的珍惜
我和你
似曾相识
因为常青树
我们成为了知音
我和你
尘埃中两粒升腾的纳米
因为追寻
我们拥有了共同的晨曦
我仰望着
我想做一回你
从容淡定充满朝气
风雨中傲然挺立
我渴望着
我变成了你
百灵鸟的音律
霓裳羽衣的婀娜多姿
黑龙江哈尔滨宾县大千中学初一:方伟琳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管永霞,教育硕士,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教科室副主任,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核心成员。高中老师的赠言牢记至今:努力了未必成功,但为了成功,我必须努力!
从一拿到手,我就被书面上端庄秀丽的“语文,我和你的故事”八个楷体字吸引住了。倒不是这个书名有多么诗意浪漫,倒是其中的“故事”两个字散发出的朴质、自然、柔和的气息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书是由曹勇军老师所著,一位用语文熔铸生命的老师。
一、美丽的语文美丽人
全书记录了曹老师漫游在语文长河中掀起的一个又一个美丽浪花。书里有曹老师记录的他所在的语文教研组的同事的真实课堂,有他所读到的经典作品中的理想课堂。最让人感动的是曹老师为了听好一节课,在课前把相关作者的作品阅读研究个透,再来听课学习,为的就是能给上课老师最贴近原作者初衷、最真切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听课品质真让我们这些以为听课就是搬个凳子坐享其成般地记个笔记的老师汗颜啊!
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的学习,他都能抽丝剥茧,还原作家写作的本源,触摸其灵魂的温度,真正走进写作者的内心或是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探讨,学生们获得了阅读中发现和创造的快乐,自然对他们阅读和写作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和董旭午老师倡导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不谋而合啊!
书里第一部分尤其记录了曹老师带领孩子去读含蓄隽永立意又难以摸清的几篇现代散文的课堂,从内容到构思结构再到思想立意,曹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一点点去读、去品、去到文字的中间,去到作者的心底。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曹老师没带领孩子们读一篇散文,都不会仅仅局限在这一篇里头,而是总能旁征博引,用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章、用不同作者的类似主题或是类似结构的文章来激活这一篇,读透这一篇。最终学生们事先的迷雾散开了不说,他们对曹老师所引的那些篇、那些文、那些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视野拓宽了,境界也就提升了。
除此以外,曹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能从每一篇文章中习得什么,又如何去读,方法路径哪种最适合孩子们,作为他课堂的生命线。课前曹老师都会反复琢磨,课后又不断反思调整。孩子们总能把在曹老师的课堂实践中所总结归纳的经典提炼用到后面的学习和写作中去,举一反三。用曹老师的话说就是:“一篇课文学完,一本书学完,检测学生学习的质量,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看学生口中、笔下有没有课文关键语句时不时蹦出来,因为这些语句往往使教学中最有活力,最有个性的记忆触发,间接反映学生个体思维的质量,多少可以看出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曹老师多次提到他的课堂教学的评判依据:课堂教学中有两样东西最迷人:“一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课文语言生活化的创造运用。”
曹老师陈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也实践了大家眼中的美丽课堂,他的每一堂课都无不开出美丽的鲜花,而他也因此而美丽。
二、美丽之花遍原野
曹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其形式五彩斑斓而又无处不在。
曹老师所在的南京十三中是“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在这里大到其整体的布局,小到每一块版面的设计、每一副图片的搜集都极其地讲究,都无不浸染着曹老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良苦用心。为的就是能让穿行于基地的孩子们能够了解中西文学的脉络框架,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里的每一块展板图文并茂,无不散发出迷人的文学气息,徜徉于其中的莘莘学子又怎能不深受濡染甚至沉醉其中不知归路呢。
如果你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那四十五分钟的狭小区域的活动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曹老师就像会变戏法似地开发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各式有意思的课程学习样式:像“戏剧节、中秋明月诗会、大树下的古风新唱”等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样式给孩子们以深骨入髓的探究、学习和体悟,让孩子们明白文学即生活,生活见文学。正如曹老师在书中所述:所谓“语文学习生活”,就是突破狭小的语文课堂,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诚然,这样的活动给了孩子们终身难忘的.青春磨砺和人生洗礼,难怪学生毕业工作了都还记得和曹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曹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热爱文学,阅读使他们乏味的高中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芬芳四溢。为了孩子们能够方便及时地阅读,曹老师征
不仅如此,曹老师的阅读之花开遍了校内外。他在给孩子的阅读活动纪念卡上这样题词:阅读是精神的漫游,行走是身体的阅读。真理不光在我们头上,更在我们脚下。为了能有别样的体验,也为了让孩子能有穿越时空的切身感,曹老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的足迹遍布“台城、半山园、鸡鸣寺茶社”。有时天公不作美,没关系,线上照样读、照样品。师生们阅读研讨的热烈场景引得路人驻足侧目又如何呢,这里才是最亮丽的风景!多年过去,这样的“情景读书课”终将是师生珍藏在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高中的生活短暂而又辛苦,即便如此,却丝毫没有阻挡师生阅读的步伐。每周五当更多的孩子回家放松劳累了一周的神经时,曹老师带着不少热爱阅读的孩子坐在学校语文课程基地“金陵文化研学中心”的教室里。那里是一群青春的舞者,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剑客”,用孩子们写给曹老师的一封回信中所说:“·····这样的经历越多,我越是沉醉其中,享受每一次的夜读,享受每一次思想碰撞的喜悦,享受每一次得到新书时内心巨大的满足和兴奋,这样独特的阅读体验确实使我受益匪浅······”曹老师就是这群孩子阅读路上的燃灯者和指路人,相信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沿着文学之路越走越远,相信有朝一日一定会“一览众山小”。
印像特别深刻的还有就是曹老师在孩子们高考前夕给孩子们上的三节
三、美丽的生命走世界
曹老师在书的最后向我们真诚陈述了他的成长之路。收获掌声和鲜花的曹老师远远不满足于此,为了近距离去触摸文人大家的灵魂气息的厚重与真切,他每到一处讲学都要到当地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人故居去走一走、看一看。在这里,曹老师找到了大儒雅士的跟,也解开了之前未曾解开的结,没有了距离感便完全融解消释了。
曹老师还把他与自己所带的高三(10)班的故事带到了国际舞台上。他和孩子们在高三这样一个忙碌乏味的特殊时期硬是用实践打通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壁障。用“时事演讲”这样的语文活动灿烂了这些几乎被高考窒息的年轻生命,打破了人们根深蒂固的“高三印象”,成就了神奇,成就了生命,成就了精彩。
最后,用曹老师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此文:“打了上课铃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大了下课铃更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打通课前课堂课后,打通课内与课外,打通教与学,语文学习才能气血贯通。”我辈深受教益,但愿让语文的血液熔铸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你,也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