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写作是申论
一、抓观点,立场坚定不跑偏
1.基本要求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是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文章分数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考试中,要做到观点“明确”、“正确”。
“明确”是指观点应置于最显要、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总论点应体现在标题中,便于考官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而分论点最好出现在其所在段落的首句位置,形成“段旨句”便于阅卷人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
“正确”是指观点要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作为选拔公务员的考试科目,申论写作体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要求考生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这种政策精神,也往往包含在题干和材料中。考生要吃透这些精神,据此来提炼自己的论点。
2.常犯错误
由于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理论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不到位,对给定资料主旨的把握不到位,不少考生掉进了“观点错误”的陷阱。
举例:2009年国考,给定资料谈到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要求考生结合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如果考生写道:“提高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则是不正确的。它违背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主要精神,也违背了命题人在给定资料中阐述的`观点。从中央精神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绝非“提高粮食价格”;从命题人的观点来看,给定资料里明确谈到政府有信心维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正是暗示考生政府不会提高粮价。
二、抓标题,开门见山不晦涩
1.基本要求
标题是文章观点的外化,要做到“简洁”、“直接”。
“简洁”是指标题要以短为美,在完整、清晰地表达文章论点的前提下,语言尽可能凝练。如2013年国考
“直接”是指标题要清晰、完整、有力地传递和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要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在表达方式上,要学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如2010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写一篇文章,标题可拟为“海洋要保护也要开发”,就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
2.常犯错误
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不少考生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把观点写清楚,故而抱着“少一字不如多一字”的心态,将标题写得又臭又长,晦涩难懂。
例如,关于“农村文化失根”的作文,如果考生以《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促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标题,就显得晦涩难懂,又臭又长。考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它和“失根”之间的联系,且有跑题之嫌。若改成《繁荣农村文化,破解失根难题》,就做到了“简洁”和“直接”。
三、抓结构,完整清晰不混乱
1.基本要求
如果说文章如人,那么结构就如人的骨架,离开了骨架的支撑,再伟大的灵魂也终究无处安放,足见结构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结构要求主要是“完整”、“清晰”。
“完整”是指文章要具备“头”、“身”、“尾”等基本要素。对人来说,“头”承载着灵魂、凝聚着思想、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对文章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文章的“头”就是开头,要快速切入主题,迅速引出观点,给阅卷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身”是人的躯干,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在写法上,或记叙或说明、或描述或议论、或评论或对策,非常灵活。“尾”是人的双脚,是文章的立足之所、落脚之处,要能回扣观点,使全文完美收官。只有具备了“头”、“身”、“尾”这三要素,文章方可算作完整。
“清晰”是指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宏观地讲,结构清晰就是既要做到“头是头、身是身、尾是尾”,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到“头”、“身”、“尾”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这就要求考生恰当地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微观地讲,由于“身”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由3至4个自然段落构成,此时这些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要认真考虑、重点关注的。或并列,或转折,或因果,或递进,要体现出层次感。
2.常犯错误
主要错误是“混乱”,缺乏统一、清晰的逻辑主线,忽而言东、忽而言西、忽而又言东,让阅卷人难以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2008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上存在的某种错误倾向予以阐述和澄清。
这篇作文应遵循“先驳后立,以立为主”的思路和结构。第一部分(即首段)应描述人与自然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引出“人与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个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段)应为驳论段,先立靶子,概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然后再予以批驳。第三部分应为立论部分,从正面阐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该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酌情写两至三段。第四部分为结尾(即尾段),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就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但不少考生因审题不细致,忽视了题干关于驳论的特殊要求。文章写了一半,才发现需要写驳论,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生生地立论中夹杂了一个驳论段,形成了“立论——立论突然中断改为驳论——驳论结束继续立论”的结构,逻辑混乱,让阅卷人很难把握。
四、抓内容,紧扣实际不空谈
1.基本要求
对一个人来说,只有灵魂和骨架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血有肉。文章的血肉,即文章的具体内容,它既可以表现为论证,又可以表现为论据,其基本要求包括“实”和“新”两个方面。
实,即结合实际,忌空谈清议。考生首先要结合给定资料,给定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基本国情、时事热点、经典案例,它们构成了考生写作时可以参考、可以使用的素材。此外,考生还“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应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既要做到专心研读圣贤书,更要做到两耳细闻窗外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否则会犯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错误。
新,即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如果题目要求写一篇关于“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人民群众”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杨善洲同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来展开,就会显得非常鲜活,富有时代感。如果要求写一篇关于“转变工作作风”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来写,就做到了与时俱进,接地气、有生气。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时事充耳不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在考试时,很难结合实际,很难写出干货,致使文章内容空洞,阅卷人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例如,2013年国考作文(市地级),谈到了中华文化面临着美式文化入侵、英语热汉语冷等突出问题,要求考生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文章。在题干中,还特别明确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显然,按照题干要求,考生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素材随处可见。如,在语言方面,英语热、汉语冷;在节日方面,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遇冷;在餐饮上,洋快餐高歌猛进、中式快餐举步维艰;在电影上,好莱坞大片横扫院线如卷席、国产电影相形见绌生存难。考生如果能结合这些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如何从自身做起,学习、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则很容易取得高分。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全然不顾题干要求,舍弃生活中的具体感受,相反,大谈“实施文化强民惠民工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施传统文化创新再造工程”等宏观对策,这些对策原本不错,但被考生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用在了错误的文章中,就变成了空谈对策。
五、抓文字,高端大气不三俗
1.基本要求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语言文字就是文章的衣裳,其基本要求是“规范”、“生动”,如此方显高端大气。
“规范”即要求考生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要符合汉语语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语言要连贯、搭配要得当,这是文章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生动”即要求文字优美,恰当使用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疏于阅读和写作,文字组织能力偏低,连基本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有的考生还大量使用口语化、网络化词汇,使文章显得很“三俗”。
如,有位考生写了篇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习作,首段写道:“农民工对市民来说太重要啦,市民们要好好想想,如果没有农民工,谁给我们送早餐?谁给我们送报纸?谁给我们倒垃圾?谁给我们盖房子?所以,我敢打赌,没有农民工,市民也活不下去”,如此写法,口语化色彩过重,流于俗气。
规范的写法应该是“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两者对比,高下立见。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本是一门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性。但作为标准化考试,申论写作又在艺术之上,增添了更多技术的色彩。换言之,申论写作绝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科学训练、反复改进,就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取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