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东北粘豆包的美文摘抄精选90句

东北粘豆包的美文摘抄精选90句

时间:2020-03-03 09:09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

小小粘豆包

无意间在网上看见一组关于美食的图片,其中就有我们东北主食粘豆包,明天就是腊八让我想起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每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发上几盆黄米面,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粘”与“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做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我对粘豆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吃着粘豆包长大的。粘豆包的做法虽说简单,但也有讲究。主要材料是大黄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谷子去皮,也叫粟),掺在一起。比例要适当,大黄米多了会变粘,不成个,小米多了会笨,没口感。把这两种米碾成面,用温水和了,用大盆装上放在炕上发酵,过一两宿,发大了,会有酸味,发小了,不筋道,这个只能是凭经验。

将粘面做成小窝窝包进红小豆馅,(豆馅主要用爬豆或小豆制作,也就是现在人们用来制作豆沙的东西)。用苏子叶做底,一呢,防止豆包粘连,二呢,苏子叶的味道清香,然后放在大锅里蒸,这时候如果你去串门你会看见每家每户的地下或炕上长长的桌子上晶莹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齐齐,等凉透的时候就会拿到外面冻上,放到下屋的缸里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回来用锅蒸一下。或者干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烧,烤熟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甜味,用拨火棍搅拌几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黄熟透的豆包。冬季的夜晚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时候手里还经常拿着冻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没了只剩里面的豆馅还舍不得一口吃掉,那时候的胃肠咋嫩好呢?对了,为了粘豆包我还当了一次小偷呢,邻居的王大爷家人口少,他的豆包每年都吃的很长远,有一次到底没禁得住诱惑,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堂姐从他的小竹筐里拿了豆包就跑。以至于大爷去世的时候我吓的三天没敢出门,怕他找我还豆包。

如今人们关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么时候,更多的是怎样把豆包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让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风格和时代内涵。

草原美食

一、喝早茶

我在18岁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把吃早餐叫喝早茶,而且那碗里的食物确实是以茶为主。这个地方就是锡林浩特和以锡林浩特为代表的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那茶水是用青砖茶熬制的,再兑上适量牛奶,加少许盐就成了。兑牛奶的叫奶茶,蒙语叫“苏太且”,不加奶的称其为清茶,蒙语叫“哈日且”,但翻译的时候你可不能直译,否则就成了黑茶了,虽然从颜色上看叫黑茶也比较接近,但大家习惯的叫法还是清茶。熬制清茶或奶茶的过程说起来极其简单,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熬出来的茶的味道是不同的。最地道最香醇的当属牧民熬制的奶茶了。通常都要把青砖茶砍成小块装到提前用白纱布缝制好的口袋里,待灶上锅里的水沸腾了就把茶口袋放到里面,然后用水瓢或勺子舀出来从高处再浇下去,循环往复,次数越多味道越好,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觉得这样做至少可以除掉茶叶中生木的异味儿。茶水的浓度要依据自己的口味而定,一般红中透黑即可,然后加上适量的盐,清茶就熬好了;如果想喝奶茶,再加适量牛奶煮沸就行了。

奶茶或清茶是不能填饱肚皮的,即使把肚皮喝得发胀,那也是虚假“繁荣”,几泡尿出去,胃里便空空如也。事实上,无论过去贫困时期的还是今日,锡林浩特人早茶的餐桌上总会有更丰富的内容。最简单的,清茶或奶茶里会有少许小米,称之为米茶,还有的巧妇会提前把小米用黄油或牛羊油炒一下,然后放在茶里熬熟,喝起来既香醇又解饥饿。另外,桌子上常会有炒米、炸果子、黄油,奶豆腐之类的食物。如今锡林人的早茶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除了以上那些内容,还会有肥美的手把肉,新鲜的血肠肉肠以及蒙古包子、沙葱饺子之类。还有一种叫锅茶,就是把牛肉干,奶豆腐炒米黄油放在锅里,兑上熬制好的奶茶,下面点上酒精,就着热气,喝个全身透汗,爽极了。如果时间允许,还会有一两瓶老酒,那就叫喝硬茶了。不过这样的早茶一般人难得享受,只有在节假日才有时间品味。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时间。

二、吃手把肉

手把肉又叫手抓肉,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抓着吃的肉。这种饮食的原料以牛羊肉为主,就是把按着骨骼大小大卸八块之后放进冷水锅里煮,纯草原的煮法是只放点盐和葱,其他调料一概不放,以保证肉质的原生态。而且煮手把肉的柴火也很讲究,煤气要比电好,木柴要比煤气好,而牛粪火是煮手把肉最佳的柴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都比较紧,所以很多城里人都选择用高压锅来煮,而且还加了花椒大料鲜姜陈皮酱油等一大堆佐料,这样做出来的手把肉少了原生态不说,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吃手把肉的方法也比较讲究,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据民俗学者说,这样的方法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别人。一般情况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记雅思这两块肉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块类似扇形板子的骨头,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应该是由主人用刀子给每个人分一块。吃肉的时候一般应该肥瘦搭配,特别像羊肋骨,它们外表一层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这块肉的时候不能一层层吃,而应该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纵向垂直切,这样切出来的肉块白红相间,肥瘦搭配,吃着才鲜嫩可口,不肥不腻。如果自己单独吃一块肉,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吃干净,否则会被人讥笑为狗都不如。不过这对于不常吃手把肉、不会用刀子的认真还有点难,特别是脊椎骨头,结构复杂,古风和柔纵横交错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三两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经历是绝对收拾不干净的,所以奉劝这样的朋友最好别单独享用一块骨头或者尽量别选难啃的骨头。有些主人很讲究,会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来分别敬献给客人,一般情况下客人都要入乡随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这份敬意,把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确实觉得有些肥腻,可以蘸点蒜蓉辣酱,主人会对此举示以宽容一笑,无伤大雅的。

如今,锡林郭勒草原的两大品牌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已经驰名中外,不但走出本埠,也已经漂洋过海,成为阿拉伯国家的最爱。人们戏说,这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当然他们的肉质是无可比拟的了。当然要想吃到正宗地道的手把肉,最好深入到草原腹地,深入到牧民家中,这样才不会吃到育肥的或者外地冒充的羊肉。

蒙古族饮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平时你有半斤的酒量,这时喝上八两草原老酒也不会醉,不信你可以亲自一试啊。

三、涮羊肉

涮羊肉这种美食在中国不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也可以说是红遍多半个中国了。这种吃法是选品质上乘的羊肉切成薄片,放进正在沸腾的开水锅里涮,时间不可太久,否则肉片就被煮的梗硬难吃了。吃之前,在自己的碗里要把蘸料调好,一般是以芝麻酱为主,再辅以葱花、蒜泥、香菜、姜末、酱豆腐、韭菜花、酱油、香油、辣椒油、陈醋、精盐、味精等小料,依照自己喜好的口味调拌。据说这种美食是忽必烈发明的。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少许细盐,连吃几碗然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于是忽必烈就给这种吃法命名为涮羊肉,后来有些地区把这种吃法又叫羊肉火锅。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涮羊肉又增添了新的元素,譬如麻辣火锅、鸳鸯火锅、药膳火锅等,并且涮的内容也由单一的羊肉发展到涮肥牛、涮鸡肉,以及豆腐、粉条、酸菜、白菜、油菜、海带、木耳、腐竹、土豆、红薯等等大概所有可以吃的蔬菜都可以涮着吃,这样吃法更有利于健康,减少单独涮肉产生三高的可能性。

记得2011年去云南旅游时,宣传单上打印着旅行社赠送鲜菇火锅,我们这些以肉食为主的草原人这些天早被素食素菜刮清了肠子,于是就盼望痛痛快快吃一顿羊肉火锅,以解思肉之馋,谁料想坐到餐桌前才知道,那火锅是鲜菇打底,涮的内容全是蔬菜,我们大家期盼了好久的肉食居然一片也没有。失望之余,我的同伴唤来老板,问之,有羊肉没?我们自己掏腰包。被告知,没有。又问,有牛肉没,又被告知,有。大家又转为窃喜,上!可是那牛肉一上来我就觉得颜色不对劲,难到云南的牛肉是粉红色?怕人讥笑自己孤陋寡闻,便不敢多问,待肉煮熟,放到嘴里,那股怪异的腥味差点让我呕吐,于是再也没敢下箸,只好就着老酒,吞了一碗米饭作罢。

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题记

这几天的小西北风频频呼啸而来,刮得越来越猛。今年的数九寒冬,还真是非比寻常的冷。已进年关,寒气竟然来的这么冲。我刚说了一个冷,老爸老妈就说:“再冷,也冷不过黑龙江。”一提到家乡,一说起新春佳节,他们就开始念叨从前过年时的年味儿……

(一)习俗

虽然离家太久,但回想起故乡春节的传统习俗,至今还另我记忆犹新。每当立冬后,随着雪花一层层增厚,河面全部被冰封,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拉“爬梨”。进了腊月,老东北人就开始蒸粘豆包、吃杀猪菜、包冻饺子。就如民谣里唱得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简单明了的几句,综合地概括了东北的春节习俗。另外东北人从大年三十开始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正月里不剪头,一般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嘿嘿,迷信)“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初一初二不扫地不汲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外流。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贴春联、贴福到、放鞭炮、挂灯笼,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二)大采购

记得小时候,喝过香飘四溢的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那时候没有超市,只有商店。每到年关,商店里往往是人满人患,人们早早地赶到那里排了许多长长的列队,恨不得把这一季的“食用”,全部搬回家里面。那个年代,“爬梨”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托运工具,也是孩子们用来开心的超大玩具。爬梨分两种,一种是木制的,另外一种是铁制的,经济实惠,使用方便。买的东西多,而且又买到有重量的年货时,母亲就让哥哥拽着爬梨,跟着她一起将东西往家里托运。那时也没有冰箱,但故乡的冬天,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大冰箱。不怕冻的东西,(鸡、鸭、鱼、肉)冻梨、冻柿子等,全都放在外面的仓储里。给长辈买礼品,给孩子买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对联,烟花,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给我和妹妹买的头花,小头饰、扎发辫的绸子、彩色头绳、发卡、雪花膏、胭脂等。另我难忘的还有,母亲买的年画、挂钱、窗花等。每张年画都有一个美丽如梦的名字,现在我还能记住有“年年有余”]“天女散花”、“花好月圆”“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其中年年有余和花好月圆这两幅,几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说起这“挂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挂钱,是粘在春联的横批下面的,放二至六,三到五张都可以。它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大都是喻意吉祥、平安、财运、健康等等。是汉族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窗花,也是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清一色纯红,喜庆那就甭说了,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着实让人们打心里往外的喜欢……

(三)舌尖上的美味儿

说起那时的春节,能称得上舌尖上的美食的,就不得不说说东北的这道“杀猪菜”。虽然父亲母亲属于“移民”,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我们几个子女却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时间久了我家也就入乡随俗了。这道杀猪茶,也是我家的年菜之一。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用自制的酸菜和肥肉、血肠、各种佐料放在锅里一起炖,味道酸酸的,入口不油腻,而且炖得越久越好吃,这便是东北人常说的 “杀猪菜”。还有一道被特别重视的菜,那就是“酱猪手”。年三十的晚上,必须上桌,而且猪前蹄最好。吃了这道菜,那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大搂、特搂、“搂前”(钱),财源广进的意思。我家的年饭,一般在除夕上午十二点之前开饭。那些平时吃不到的“传说”中的美食,全部集中在这顿年饭里。年饭,一般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做法繁多,各家有各家的口味。另外还有杀猪菜,素茶、凉菜等等。母亲通常都会做上十道菜,喻意在新的一年里,诸事十全十美。吃过这顿“正宗”的团年饭,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子期盼已久的年夜饭,年夜饭就是在子夜时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放鞭炮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我家在跨年时基本上是吃素馅的,大年初一才吃肉馅,尤其要吃芹菜肉的。芹菜,意味着是人们吃了,会越来越勤劳,还有酸菜肉的,这是东北的“拿手馅”,和杀猪菜一样是必吃的。(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饭后可以吃冻过的水果,这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要数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 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四)守岁

守岁和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从中午那顿年饭后开始的。当时在我看来,守岁,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其实儿时的我,敖不上一宿,一般吃完跨年饺子,也就到了昏昏欲睡时。)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可我那时的内心,却是由衷的快乐。因为从除夕这天开始,母亲会给我放假几天,平时帮着做的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年三十开始通通可以不用管,只管一心一意穿着新衣裳、新鞋子,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榛子、松子等,然后相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跑到一片空旷无人走过的雪地里,打几个滚,捏几个雪团,再踩出自己心中想要的各式图案,那白雪相当于一个不受约束的大画板,任由我们作起来,那场面简直是“无法无天”,但另人高兴的是,无论我们怎样“疯狂”,今天大人们也不会管。玩累了,就在一起“东拉西扯”,嘴里一边含着糖,还一边嗑着瓜子,吃够了,又一起“东家游西家窜”,一起打牌,一边喝着茶水,一起美美地分吃一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儿……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灯笼全部亮起来,看看钟表,已经到了妈妈说吃饺子的时间。这才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各自回家吃饺子放鞭炮、放烟花等待跨年……

备注:(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五毛,或者是一元,二元,总之不会超过三、五块钱,可另我悲催的是,出了正月,母亲会把压岁钱回收,还美其名曰,用它给我交学费。另外,父亲初七上班了,我的逍遥假期,也就正式宣告结束了,我快活“神仙般”的日子,嘿嘿,也就这么几天。)

如今,漂泊在外已有许多年。昔日街坊邻里走街串巷的那一团和气,被眼前耸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里一家家封门闭户所代替。每逢过节,大街小巷也是张灯结彩,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各种庙会也同样会映入眼帘。可儿时印象里的新春佳节,早已是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玩伴,均已在各地四散。对旧日的习俗,也不由自主地做了很大改变。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文/伊人轻舞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