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观后感【1】
一项调查表明国内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达114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占吸毒总人数的70%。可见深入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为配合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我校举行了观看电影《黑白记忆》的活动。
影片记录了一个小女孩在去给妈妈买药时,发现妈妈吃的不是药而是毒品。种种原因,迫使小女孩离开了家。在路上她遇到了一个青年男子,想让他为自己找一份工作,之后,她来到了歌舞厅,染上了毒品。
影片中的一幕幕,震人心魄,让人惊呆。片中的人物也是和我一样是在享受美好的花季的时候,却被毒品这白色死神一步步吞噬,人的良知,也因此被抹杀,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令人感慨。
这样我不由发出感叹:毒品一次也不能沾,对毒品坚决说"不"!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不能被毒品所诱惑,我们应让青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不是成为令人不堪回首、潸然泪下、永远无法承受的痛。
多少人曾因为同样的方式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太多人为毒品付出了太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无法用单位衡量,无法用言语形容!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我们要真正打一场禁毒战争。
《黑白记忆》观后感【2】
今天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学校的1、3、5年级的同学去看一部精妙绝伦的电影《黑白记忆》。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难忘的镜头是林小宇让默默姐姐吃毒品的镜头。只见刚刚跳完舞的林小宇看到闷闷不乐的默默坐在凳子上发呆时,就走过去对她说:"来,默默,抽一支烟。"默默毫不犹豫的否决了他,他又对默默说:"来,吃一颗禁药。"也许是一时的好奇,她正准备吃下它时,场下的观众呐喊了起来:"默默姐姐不要吃,那是毒品的一种。"可是再大的呐喊声也改变不了影片里的片断,最终她还是吃了下去。接着,她就走向了吸毒的道路……
看完了这部电影当场有许多人已经热泪盈眶了,我也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我想:一个只有16岁的人就走向了毒品的道路,这不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吗?其实,毒品的危害并不只是对个人的危害而已,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些吸毒者因吸毒而倾家荡产;有些却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些一时控制不住赌瘾,去偷、去抢,最后却得到了一个一败涂地、不可一世的名声。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一些毒品倾家荡产,他的妻子带着只有三岁的儿子离开了他,到最后因一时控制不住毒品的危害,自杀了!
在吸毒者的世界中,有着许许多多悲惨的故事,但是有许多人知道吸毒是违法的,但他们却执迷不悟,继续吸毒,要知道毒品的危害是多么大的呀!全球一年大约有几亿人都死在了毒品的手上。几亿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所以,在此,我要向全世界的人们呼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踏踏实实的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黑白记忆》观后感【3】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黑白记忆》。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一群青少年,因单纯无知被毒贩子所利用,吸毒,走上了犯罪道路的事,从而向我们警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我最同情的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默默。默默本身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小女孩,在学校,她很有戏剧表演的天赋。她的表演生动、传神,老师非常喜欢她。如果不吸毒,她一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可是,毒品把她推向了犯罪的深渊,而最根本的,正是她的无知。她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吸毒,她很难过很痛苦,但她却不知道这也是毒品,她竟然以身尝试,渐渐地吸毒成瘾,被毒贩子“黄老大”所利用,成了他卖毒的“骡子”。她在吸毒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样一个花季少女,她的人生就这样被毒品给毁了。白色毒品让她看不见光明,留在她记忆里的也只有幽灵一样……
我觉得毒品是可怕的,千万别尝第一口!看了这部影片,我们要以默默这些吸毒者为戒,坚决地拒绝毒品,别再上演默默这样的人生悲剧!
《黑白记忆》观后感【4】
从小时候起,父母、老师就一直在告诉我,一定要远离毒品,知道毒品的危害。今天老师让我们主动了解有关知识,我反复读了好几篇哥哥姐姐写的一些文章,我还看了禁毒纪录片《黑白记忆》,我对禁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黑白记忆》是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禁毒教育片,它讲述了主人公默默、晓晓、林小宇、李通在毒贩黄老大的引诱下,由吸毒变为毒贩,无法自拔的事。在他们当中,或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而接触,或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或抵挡不住诱惑……他们都染上了这该死的“毒品”,付出的代价更是惨重: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甚至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没有钱,上街乞讨。因抵挡不住诱惑,而去偷钱,抢包。他们本应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在毒品的魔爪下饱受煎熬!后来有两个孩子觉悟,投案自首,警方也将毒贩子绳之以法。但让人遗憾的是,另外两个孩子,中毒太深,永远离开了美好的世界。
通过这次宣传学习,我受益非浅。我明白一个少年儿童应该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每一人来说,这绝对不是口号,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别走,有些错,永远别犯!
晚风飘荡着,月光皎洁,如盘丝一般,缠绕着我。我静静的看着夜空上方。一切都不在是虚无,那么真实。正如小荷那样……
-————题记
记忆的千纸鹤,在漫长的岁月里。则是更加的美好,更加令人怀念。在漫长岁月的等待中。我想到了小荷。这朵圣洁的荷花
来小荷时间也不短了。这里的每一处,都星辰绚耀。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痴迷的沉醉在小荷。一心一意的发文。每一次都有收获,每一次都很高兴。因为我爱这里,爱这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这里,虽不是山清水秀。却依然清新自然;这里,虽不是片地鲜花,却淡雅执着;这里岁不是知识学堂,却传播知识。这里只是个小小的66,却让一个又一个学生在这片净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我无法忘记在小荷的荷友。他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却同样以一颗炽热的心,去面对去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还成为朋友,互相交流写作知识,让每一个人都在小荷进步。小荷这多荷花绽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令我爱上小荷的不仅是它的秀丽,淡雅。纯洁。还有它的不会坠落自己的实质。不会愧对与每个荷友的心。它总是在别的网站中鹤立鸡群,独领风骚。以一贯清秀的表态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一次都是焕然一新。让人大开眼界。无不鼓掌相送。
说了这么多,突然想到了ROOT老师和茅寒春老师。他们和许多老师一样一直为小荷做默默的耕耘,自己却毫不收利益。它们为小荷奉献了六年。从开始小嫩芽到现在的大方明丽的荷花。都少不了这两位老师的功劳。
小荷这个延续我梦的地方,一直将伴我成长。我坚信。在以后的将来。我的执着的梦一定会实现。而小荷也会越走越好。带领着更多的人为将来它他们的 写作之路埋下一个深深的伏笔。促进着他们一路前行。
小荷加油!
我的梦想加油!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这档历史纪录类节目有许多创新亮点,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焦晃、马少骅、鲍国安、刘劲等在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逼真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节目还深入挖掘出许多珍贵史料,展示不为人知的历史。
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国家记忆》将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