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如果不用来造福人类,而用来互相残杀,那么人类将被自己所取得的文明所毁灭。最近上映的由英国、意大利、西德合拍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卡桑德拉》大桥,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惊险的剧情编排,含蓄深刻地阐明了这一主题思想。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在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的办公室里,主要的剧情发展及戏剧冲突的高潮都在一辆由日内瓦开出的国际列车上。三名恐*分子伪装护送伤员,闯入国际卫生组织,企图在这幢大楼里制造一起爆炸事件,于是与守卫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发生了冲突。枪击中打碎了实验室内培养肺鼠疫病菌的容器,溶液四溅。一名恐*分子被当场击毙,两名跳窗而逃,其中一名被捕后因鼠疫病发作立即死于医院,而另一名却逃窜上了国际列车。这车上有着一千名旅客,他们的生命与安全将面临严重的威胁。迅速捉拿这位可怕的带菌者已成为燃眉之急。麦肯齐上校是美国陆军情报部派驻国际卫生组织的代表,他受命处理这一紧急事件。
麦肯齐采取了一种“外松内紧”的措施,一方面和列车上的乘客张伯伦医生取得联系,要求协助控制这种传染病,还答应给列车派去医疗队,提供一切药品。一方面严格下令列车沿途不得停靠任何一个站头,这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个可能已受感染的'旅客下车到处乱跑”。与此同时,他积极和波兰政府联系,让列车开往亚诺夫,虽然明知去那儿必须经过一座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将全车人送向死亡的深渊。列车到纽伦堡后,立即被宪兵队包围,迅速地封车。为防备列车的漏缝有扩散病菌的可能,灌进了大量的氧气,彻底消毒。直到此时,麦肯齐觉得万无一失了,才将事实真相告诉大家。但仍继续谎称只是“到亚诺夫去隔离一段时期”,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安全。
使用氧气消毒后,张伯伦和另一个医生斯屈德纳惊奇地发现病情可以控制,卡桑德拉大桥又不安全,应该立即把列车停下来,没有必要再把旅客送到亚诺夫去隔离。可是麦肯齐真正的使命是:不但要防止细菌扩散,还要防止泄漏美国在这幢大楼里培育并储存病菌的秘密。只有彻底毁灭这一辆列车才是最可靠的保证。因此他仍执拗地坚持列车直驰卡桑德拉大桥。
其实,麦肯齐为毁灭这列列车是作了多种准备的。万一列车能安全过桥,那么,车内的氧气也会引起爆炸,同样能达到车毁人亡的目的。
影片用高速特技和摄影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列车从桥上坠落的惨景。幸好,由于张伯伦等人的急救,由于卡普兰老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一部分车厢在千钧一发之际与前面的车身脱了钩,使张伯伦和一部分旅客得以死里逃生。
麦肯齐没有被导演写成一个恶魔,他在女医生的眼里,只是个唯唯诺诺、忠于职守的小人。并且还给了他同样一个悲剧的结尾:他在忠实地执行了上级命令,葬送了近千人的生命之后,得到了嘉奖,也失去了信任。由于他参预了整个事件,同样成为一种威胁。于是在离开办公室之后,立即被“监视”起来了。这样的处理可以引导观众去深思,究竟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卡桑德拉大桥的灾难,启发人们深思:如果超级大国不真正取消在世界争霸的思想,那么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祸!
影片讲述主人公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倾刻间列车陷入灾难的故事。
电影釜山行
幼时曾去乡下打谷场看过露天电影。无非是些好人打坏人之类的老电影,大概放映队常来,那部电影可能放过几遍了,但我是第一次看。旁边一大妈热情奔放,充当解说员,不停地在说“这个人马上死了”“这人是地下党”“坏人马上要来了”……后来的剧情果然就按她的预言在发展。当时的感觉,真想揍她。那时还不知道,这种行为就叫作讨嫌的“剧透”。属于低情商的一种。
但今天我也要冒着被打的危险,剧透一个电影《釜山行》。
影片讲的是一列死亡列车上发生的故事。《泰坦尼克号》是死亡之轮;《卡桑德拉大桥》也是死亡列车,这些都是灾难片的浓缩社会,里面各种身份的人都有,但是观众记住的只是男女主角。而《釜山行》的各种角色更清晰,看完后,人物形象历历分明。
男主基金经理和他七八岁的女儿;大块头模范老公和他怀孕的妻子;年轻的棒球运动员和他的女友;一对老年姐妹;流浪汉;西装革履的某高管(自私鬼。这也是全剧唯一的反角。他对乘务长介绍自己时说了一大串的头衔。)
一列开往釜山的列车被人不注意间上了一个感染丧尸病毒的女人。丧尸见人就咬,被咬过后的人也变成丧尸,很快蔓延了好几节车厢。经过一番打斗,好不容易把丧尸们隔离在几个车厢里。一个小高潮结束。
到下一站下车寻求救助时,发现这里已经失守。镇压丧尸的军人也被感染变成丧尸,向他们疯狂袭击,场面壮大惊恐。又经历一番血流成河的打斗回到列车上继续往前开。这其中,棒球小哥的队友们全部被咬变成丧尸,只他一人幸存,但是和他的女友棒球小妹失散了,小妹目前安全,和大队伍一起呆在没被感染的15车厢。同时,模范老公和他的妻子,男主和他的女儿,也失散了,她俩和老奶奶,流浪汉一起忙乱中登上了车,却是13号丧尸车厢,只能躲在厕所。男主,模范老公,棒球小哥仨人最后在火车开动时跳上车的,在9车厢。第二个小高潮结束。
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却接到厕所内的求救电话。离13车厢有四节,这四节车厢有三个是丧尸车厢。于是仨个能打的汉子组成了救亲组合,开始了打怪模式。
第一关:以大块头老公为主,棒球小鲜肉居中,男主帅爸爸殿后,英勇无比,徒手撕丧尸,险巴巴闯关。第二关是棒球丧尸车厢,小哥面对他的队友,下不去手,战斗力下降。这时火车进入隧道,丧尸在黑暗中突然停下攻击,致使他们过了这一关。男主就是男主,作为本剧打丧尸的领军人物,果然不凡,是带着脑子参战的。他分析出了丧尸在黑暗中是看不见的,只对声音敏感。于是在闯第三关的时候,利用火车进隧道一团漆黑的时候用手机铃声转移丧尸注意力,轻松闯关。自此,接亲成功。
棒球小哥给女友发短信说马上他们要回到15车厢,和大队伍汇合。遭到了自私鬼的坚决反对,还蛊惑了全车厢的人也都自私起来,理由是他们几个肯定感染了丧尸病毒。这里男主父女,大块头夫妻,棒球小哥,流浪汉和老奶奶一行七人利用火车进隧道的两分钟黑暗爬行李架过了丧尸车厢,刚跳下来,车内亮了,丧尸涌上来。大块头英雄以山一般的伟岸身躯挡住丧尸,争取了时间让其余人奔向15车厢,可是那里,他们的同类居然死死不开门!你说急人不急人。自私鬼特别能煽动群众情绪,真是服了他了,不愧是做干部的。哎呀呀,我们的大英雄快要顶不住了,你们快开门啊。我看到这里都急死了,作为一个吃月饼群众(是中秋节那天看的),恨不得把月饼砸到自私鬼头上。插一句嘴,当时吃的是苏式月饼,壳硬馅硬,像秤砣,可作杀人凶器。
最后的结果是棒球小哥和男主还有流浪汉合力撞开了15号车厢。痛心的是,由于耽搁了时间,老奶奶没有来得及进来变成了丧尸。更痛心的是,失去了一员战将:顶天立地的大块头英雄牺牲了。姑娘们,找男人就得找这样的,对敌人像恶狼,对爱人像绵羊,满满的安全感。更更痛心的是,千辛万苦打败了丧尸,却被同类拒之门外。电影以这种方式揭示人性的丑恶。
然后呢,车厢里的人,把他们几个赶进16车厢隔离,棒球小妹加入。但这群自私的人很快就遭到了报应:因为那对老年姐妹的妹妹,也就是老奶奶的妹妹亲眼目睹这帮人渣造成了姐姐变成丧尸,痛恨和失望让她生无可恋,要跟他们同归于尽。于是拉开了车门,把丧尸放了进来……
车子突然遇堵被迫停下并爆炸,车窗玻璃碎裂,好人和丧尸们都出来了,又乱成一团。自私鬼居然还没有死,他拿乘务长和棒球小妹挡枪逃了出来。这一阶段几个壮劳力又损失了两个。一是棒球小妹被感染,棒球小哥抱着她哭,久久不愿离去,毫无疑问地被女友咬了。真是做鬼也要在一起啊!
另外是那个流浪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身体挡住了丧尸,保护了孕妇和儿童的离开。这个动作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毅然决然,奋不顾身,惊天地泣鬼神。哦,赞美的词语都不够用了。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就像平时生活中的平凡人一样,关键时刻做出了伟大的事。
列车长这里要严重夸奖一下。忠于职守,在火车被堵停车后又寻找了一辆新的列车慢慢开着准备把幸存者带到釜山去。据可靠消息,目前釜山是安全的。从头到尾除了很有责任感,其语调也一直很镇定。一般优秀的船长,机长,列车长都这样,不但技术过硬,其心理素质也过人。
但是,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列车长,因为跳下徐行的列车来救自私鬼,被自私鬼为了自己活命推向丧尸。同时,男主带着孕妇和女儿一路玩命地小狂奔,终于登上了去釜山的列车,并用脚蹬掉了攀爬的丧尸们。这辆开往光明和胜利的列车终于开在了鲜花盛开的原野。
别以为电影这时就结束了。没有!为什么?坏人还没有死呢。一般坏人在电视连续剧都要活到最后一集的,他死了,观众才放心,然后才可以全剧终。你看看,自私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活到最后,也算“小长寿”。这演员也找得精准,面目可憎,眼睛白的多黑的少,一看就知道不是啥好人。话说男主拉开驾驶室,发现自私鬼居然还活着,并且已经感染了。我发现,这部电影丧尸很好辨认,只要变成丧尸,刚才还黑漆漆的眼珠立马变成白内障。
最后一场打斗开始了,双方都想把对方扔下火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男主体力不支,孕妇过来帮忙,在丧尸要咬住孕妇的时候,男主用自己的手堵住了丧尸的嘴。结局毫无疑问,邪不压正嘛,好人打败坏人,自私鬼被扔下火车。自此,打斗场景全部结束。影片开始煽情,升华了。
和欧美丧尸片宣传的英雄主义不一样,韩国电影非常注意情怀,这也是这部片子在打得稀里哗啦之余勾起人泪水的地方。男主发现自己感染了,为了不伤害女儿和孕妇,他在教会她们停车后,忍痛跳下了火车。临死前他回忆起女儿出生的场景,满满是对人世的留恋。
一火车人就剩下了这么俩个,在釜山停下。这里也是尸横遍野,不过显然已经被军队控制。在穿过隧道往前走的时候,狙击手在不能区别是否是丧尸的情境下遵从上级命令准备射杀,扳动扳机的时候听到小女孩开始唱起了歌,是那首一直想唱给爸爸听,却永远也没机会唱的歌。于是确认了她们是幸存者。
这部电影好在故事很紧凑,几乎一句废话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之前有些戏份看起来是拉家常,其实是伏笔。比如男主从录像里看到女儿在家长会上唱歌停下了。电影放了一个小时后在车厢里生死攸关时女儿说起这件事,是因为家长会没看到爸爸,想唱给爸爸听。爸爸那会儿被亲情的力量感动着,死前更加对女儿有着那么多的留恋与舍不得。还有那对老姐妹开车时剥鸡蛋合吃,也预示着感情非常好,最终妹妹拉开车门放进丧尸就可以理解了。关于丧尸病毒的起源也在电影片段不着痕迹地告知了。原来是男主作为一个股票经纪人,他们救活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生化公司,这家公司研制的丧尸病毒泄露。
另外,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开始丧尸刚开始咬人时,观众甚至会替剧中人捉急,丧尸都来了,还愣着干嘛?快走啊!可是,这就是这部戏真实的地方,遇到突发事件时,多数人被吓傻了,没有那么快的应急反应,否则不符合人性。让好人那么好,譬如三个能打的勇士,先让观众喜欢,然后再让他们不幸死去,观众的痛惜到了极致。从平淡到激烈的事件冲突,让人的心揪起来,解决掉了以后刚松一口气,又来一次,起起伏伏,想看又不敢看。结尾慢了下来,从小女孩的歌声里又回到了人性最纯良的初心,忍不住泪落。
有人说这电影很多地方不合情理。是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总会有些夸张或漏洞,我觉得瑕不掩瑜。我唯一感到好笑的地方是那个孕妇溜得太快了,力气无穷大的丧尸都追不上,一点不像要临盆的人。要么就设计她肚子小一点,孕期四五个月的样子,跑得快还情有可原。但是我估计导演是怕肚子小了不能突出其怀孕这个重点。
还看到一种说法,说导演原本是这样设计的:男主在列车尾部脚踢攀车的丧尸时被咬了腿感染,跳下车牺牲;自私鬼没有感染,躲在列车角落直到终点。小女孩和孕妇被不明真相的狙击手误杀,狙击手发现杀错人非常内疚。自私鬼出来了,狙击手有了刚才的教训,和他远程对话识别了身份后救了他。最后自私鬼成了这列火车唯一活着的人。
但是这样的结果审核没有通过。此言论不知真假,不过这样的结果会很真实。实际上这社会上多少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自私自利活得很好。不公平才是社会真实的样子,社会就是这样前进和发展的。但如果真是这样,导演要被骂死,观众要气得吐血而亡。
大块头模范老公死了,男主帅爸爸死了,但是他们的后代活下来了,这是生命的延续,是希望。影片就是要宣传这样的正能量吧。
所有的艺术创作,文学也罢,电影也罢,或战争或瘟疫或自然灾害,这些深重的苦难,其中再不堪,结尾都是希望之光。我所理解的感动,悲凉的故事不会令人感动,至多会让我们感到沉重忧伤。只有在深重的苦难里看到人性的温暖,看到希望,才会让人感动。因此影片的结尾,在小女孩的歌声里,我流泪了。
电影釜山行观后感【篇二】
刚刚看完大热的电影《釜山行》 前几天看了解说,今天看完才觉得真好。把人性剖析的恰到好处,人性的阴暗面,坚强的,善良的,本能的。
最触动我的是爸爸被咬之后的反应,从一个不顾家即将被离婚的男人,到后来的有担当,充满勇气。他交代完女儿和阿姨接下来该怎么做之后,选择了独自面对。浮现出女儿刚出生时的样子,那个时候他应该即后悔又悲壮吧。
他跳下火车的那个背影,我哭得不行了。泪流满面,为什么要这样?躲过了三节车厢的僵尸,却没躲过一节车厢的人心。好啵,原谅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看不了这样煽情的东西。
这几天还在纠结一件事:网恋都不靠谱吗?反正我身边的没几个靠谱的,闺蜜总结说:“在网上你会把他想象成你要的,是你理想中的人,可你一见到人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世上没有你理想里的那个人。
在现实里你可能会妥协,因为首先见到的是人,然后才是之后的了解。我从来没网恋过,总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觉得不靠谱。应该也有好多网恋结婚的吧,那种人肯定好有勇气。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
《英俊少年》观后感1
《英俊少年》是我妈妈今年暑假推荐给我看的一部德国老影片,她说这是她少年时代就喜欢的电影,特别喜欢里面的插曲。我是记得的,在我小时候,妈妈哄我入眠时就是哼这首歌:“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常常,在她优美的歌声中我渐渐地进入梦乡。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整个广州热得像个大火炉。我和妈妈宅在空调房里,她陪我在电脑上一起观看《英俊少年》。在海因切《小小少年》的天籁之声中,电影拉开了帷幕……
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吧:电影中的海因切是一个十四岁的英俊少年,自幼丧母,与他在银行作普通职员的父亲卡尔相依为命。海因切的外公伯特霍德是个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当初他是极力反对女儿与卡尔结婚的,在他女儿不幸去世后,更是迁怒于卡尔,与父子一刀两断。每当卡尔准备升职时他便会从中作梗。后因父亲牵涉到一桩经济案件,不幸入狱,海因切只好寄居到外公家里。一颗勇敢的心驱使他找出了案件的真相,并且让父亲与外公冰释前嫌。海因切具有穿透力的歌声回荡在五光十色的游乐场上……
看完这部影片,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主要是海因切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自理生活能力很强。你看,电影的一开头就是海因切唱着心爱的歌,拎着刚买好的日常用品,回到家里准备好早餐后,把他赖床的爸爸叫起来吃饭,还给他的小兔子喂食。海因切真能干啊,一个小男孩反过来照顾爸爸,并且把家里安排得紧紧有条。相比我们国内现在好多孩子年龄很大了却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些人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叠被,因为自理能力问题而被迫退学,相信看了海因切的表现,他们一定会觉得羞愧!
海因切勇敢、聪明又机灵。在发现他的父亲牵涉到的案情真相后,他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救了父亲。他还用自己的善良和诚实赢得了看似古板冷漠的外公对他真心的爱。
而整部影片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海因切的天籁之声了,我发现了妈妈喜欢这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也有这种感受。海因切有一副名副其实的金嗓子,他很爱唱歌,无论是在快乐还是忧伤的时候,唱歌成了表达他情感的方式。优美的旋律贯穿了整部影片,我一直沉浸在美好情境中。记得是有四首插曲《小小少年》《生日快乐》《夏日最后的玫瑰》……。海因切很小就失去了妈妈,住在外公家时,老奶奶管家带他到妈妈生前住的房间,管家告诉他妈妈生前也酷爱唱歌。看着妈妈美丽高贵的遗容,花瓶里飘零的玫瑰花瓣,这一切勾起海因切对妈妈无尽地思念,他唱起他妈妈生前最爱唱的《夏日最后的玫瑰》。这支抒情委婉而又带着丝丝忧伤的歌让管家和在门外偷听的外公热泪盈眶,我和我妈妈也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海因切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也感受到了海因切那种乐观歌唱生活的精神。
看完这部影片我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有一种想征服生活的力量。我也要大声地歌唱、乐观地歌唱生活!
《英俊少年》观后感2
好奇心动,一时兴起,于是上天入地,终于找到了这部电影。瞄了一眼年代,1970年,还好,不算太老。1970年,欧洲艺术电影早已经进入黄金时期,好莱坞更已经经历了二度辉煌。这边厢神奇的特吕弗已叱咤了十多年风云、那对面死老头子希区柯克已调戏了无数金发美女。比之上学期看的惨不忍睹的40年代默片《浮士德》,同样是德国出品的《Heintje》现年不过三十七,还算得上风华正茂。
电影看得多了些,越看越挑剔,丧失了很多乐趣。胃口被喂得越来越刁,再看电影之时往往不能卒片,忍不住便是一句“天下无片”,遂遭众人怒目而视,恨恨骂我是学院派的臭文人,人人欲杀之而后快。一半是伤怀,一半还有些自鸣得意,于是渐渐告诉自己不必有过高期待。借钱老儿的一句比喻:看电影于我,便如同瘾发作的时候,别人递过来一支香烟。
抱着这样的心态,半夜12点诸事告一段落,才慢悠悠打开影音文件。心里先存了份想象,上译出品,经典译制片,大约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传入国内,大约是社会主义大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约是一个天真活泼善良坚强聪明伶俐小屁孩的英雄经历,大约可以参照《卡桑德拉大桥》《士兵之歌》还是《雁南飞》?又或者,是《庐山恋》《归心似箭》还是《小花》?
胡思乱想一通,东倒西歪胡乱坐在床上,咖啡为伴,薯片为友,懒懒看来。不料,在那歌声初响起来的一刻,我心头一怔,似曾相识,竟恰如同宝哥哥脱口而出一句“这个妹妹我在哪里见过?”哑然失笑:至少十多年的错位,到底哪里借来这一份熟悉?
且看他不急不徐,讲述着一个分毫不出人意表的故事,却看得人越坐越正,收起嬉笑换微笑,认真却开怀。看这小小少年,充沛的活力可以感染一切麻木的成人,朗朗的歌声可以点燃每一个古板的灵魂,纵有些微忧伤如微风拂过,却立刻消融在天真明亮的笑容里,倔强更惹人爱怜。
听他放声歌唱,高亢又嘹亮,清澈如同初夏阳光。看那恶管家栽进池塘,肥肥爷爷做广播体操,可爱老爹和漂亮阿姨满眼放电,坏人如此容易伏法,凶老头如此容易从良,一个半小时在华丽到极致的清朗童声里轻舞飞扬。全景的画面里天蓝云白草绿花红,夜空里的霓虹点缀着新生都市初现的`妩媚,处处只见生机勃勃,描绘人物却如轻笔勾勒,略作夸张如漫画一般。淡淡的喜剧色彩漾着浓浓的温情,欣悦与天真满满的快要溢出来——黑漆漆的深夜里,我咬着嘴唇忍着笑,八戒吃了人参果,令狐打通任督二脉,怕也难得如此的满心畅快。
想起一个最朴素的道理:简单永远最有力量。我曾在老伯的《处女泉》里感叹过这一至理,如今又意外将其重新拣起。心里那股暖洋洋的感觉,如果不是感动还能是什么呢?
看多了精巧高妙的所谓艺术电影,很多时候会心生厌烦,怪那技巧玩弄得露了痕迹,更怪它太娴熟。时常沉醉于那精心铺设的结构里,然而终影却惶然无所获,只觉得富丽的表层下一片空芒。咬牙切齿之余时常感叹,以牺牲欣赏快感为代价来读书和观影,这样的事情必得告一段落。回到《英俊少年》式的叙事,不期然地竟然被打动。我莫名其妙地随口哼哼,竟唱起了“小呀个小二郎,背起个书包上学堂”,回过神来不禁大笑。果然十多年的错位,我怎可能懂得那七十年代的歌谣,然而贯穿全片的那一份童真童趣——岂不正是所有人普遍可达的共鸣?
你总会有那样一个时刻,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旁若无人,边走边唱;你总会有过那样倔强却清澈的眼神,相信是非对错善恶有报如同眼睛一样黑白分明。你也一定遇到过凶凶的长辈,一定受过委屈,也一定有本事转眼忘记,立刻心无芥蒂又开颜。你或许没有他那样传奇的经历,却一定也在心底里编织过无数次的传奇,然后举起拖把骑着扫帚追逐鸡鸭猫狗,或是高呼呐喊着和小伙伴冲杀战场,洋洋得意次次凯旋,自编自演着小小少年的传奇剧——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个儿童都可以是英雄。这简单到极点的故事,这简洁到极点的电影语言,不带一点炫技,不沾一点浮夸,居然就那样轻轻巧巧地,那样快快乐乐地,在三十七后又勾起了另一代人同样温暖的童年记忆。
暗自揣度:或许,惟有如此人所共有的情绪,才会如此简单,也才会具有如此的力量:简单,却直入人心。这电影仿佛洗净铅华,回味却隽永悠长。平空拣来一次感动,久违了,我的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