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中国》电视纪录片全集为7集,每集30分钟,将持续播放至7月6。在6月30播放的第一集中,该纪录片以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讲述了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国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这一时期中国的落后及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历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被挨打”。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20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每集时长30分钟。
歌德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指出,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而无独有偶,赵鑫珊曾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廖沫沙也曾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可见,以史为鉴、以史料笃行的价值的确不可估量。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单单从题目上讲,就非常给力,并且还有振奋人心、心灵震撼之味。从其内容来说,影片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如此观之,这部影片是一部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优秀电影,也是先进文化的播种机,是中华文明的传播机。
面对这么一部集思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的精品电影,基层党组织有责任、有必要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组织集中学习观看并进行讨论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观看,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而对于广大青少年朋友而言,他们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学习革命传统、传承革命传统的重任。在这个语境下,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学校、各级文明办、社区服务、家庭等等都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入到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传播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革命精神,促使先进的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基层部门一定要通过一定讨论、
更多关于筑梦中国的观后感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00字1
今天非常幸运去看了《夺冠》首映,感谢团团。整部片子真的很好哭,第一个女排训练的镜头我就哭了,真的感觉女排非常不容易,训练很辛苦。女排夺冠到后面下滑再到崛起,凸显了女排
一直都很喜欢体育题材的电影,这部以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00字2
全程看的我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00字3
嗯!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的新作《夺冠》真的是部用心之作!首先要说的就是最能体现导演用心的细节之处。就两个例子吧。第一是巩皇扮演的郎指导在给队员开准备动员会的时候,红色外套的衣领一边平顺一边卷折,巧妙的设计突出了郎指导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赛前比赛准备会上。
第二处是黄渤扮演的陈忠和指导送郎指导出征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00字4
看了全片才知道这部电影能拍下来有多难,既不能拍成“郎平传”,又不能拍成记录片,也不能虚构人物关系和情感,以这样的难度作为基础,陈可辛导演在叙述故事、人物之外,兼顾了画面、节奏、情感以及配乐等等元素,艰难且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虽然改名《夺冠》,但影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对冠军的追求,而是几十年来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确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选角非常精准,除了女排群像,几位主要演员演绎的都非常符合人物特性,尤其要再次表扬彭彭。在描述80年代比赛时找了宋世雄来配解说,一出声就是一身鸡皮疙瘩啊,不过以宋老师现在的语音条件配40年前的自己,还是漏了一点瑕疵,但是如果换了人效果又会大大降低,所以现在的安排已经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作为球迷,几个关键性得分点没看过瘾,缺少一些坚定的镜头描述,不够直捣人心。总体来说,非常喜欢,不愧是春节档最期待的影片。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00字5
一直以来,女排精神都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姑娘们必胜的决心,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
1月19日晚,电影《夺冠》正式开启首映礼,主创陈可辛、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纷纷到场。
据知情人透露,全片泪点主要集中在老女排的训练及日本世界杯夺冠、新一代女排互相鼓励最终夺冠等几个部分。甚至也完美地利用了春节这个元素,据说吴刚老师饰演的教练还在大年初一请女排家长给姑娘们包饺子,引人泪目。
在首映礼现场,巩俐更是状态极佳,黑色运动服素颜出镜,气场强大。谈及饰演郎平,她说道:一开始没有信心,因为演得不好就是千古罪人,压力很大。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演好,这也是对女排精神的一份奉献。事实证明,她的演技炸裂,影片还未正式与观众见面,已经收获了一众好评。
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1000字篇一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支月英。一名扎根农村小学36年的乡村教师。而真正触动我内心的,是她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一个19岁的花季少女,严格来讲,应该还略带着些稚嫩,还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还憧憬着人生的无限可能。可是,当年年轻的支月英却在这样一个刚刚要走进广阔世界的时候,选择了走进大山,选择了大山里的孩子,选择了把青春奉献给这些娃娃的教育,从而赋予他们人生无限的可能。这是一种神圣的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36年的坚守,36年的付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什么样的力量浇筑,让一个女性为山村讲台培养了两代人。这就是信仰之力。信仰让党员的灵魂有了归宿,让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更加坚定。
向榜样学习,坚定信仰,忠诚于党。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也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坚如磐石的精神之钙,才铸就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铸就了新中国不屈的脊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懈怠,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事业上的困难挫折,面对所谓“成功人士”,忘记了入党的初衷,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只记住了自己所谓的不如别人,觉得不如别人混得好,不如别人生活好,不如别人有地位,不如别人有面子,种种的对比,使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待事业缺乏信心。坚定信仰,就有力量,这点在支月英身上体现的更为直接。坚定信仰,让道路更明确、思想更端正,永怀赤子之心,坚信党的路线、纲领不动摇,用“四个自信”武装自己的思想意识,凝聚成强大的信仰之力,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不断前进。
向榜样学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测绘行业是一个集体,强调的是团队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担负着自己的职责。任何一个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转,甚至会给集体和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好干不出成绩,想换好单位好岗位,可是却从来不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一心扑到自己的岗位中去,有没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让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支月英连续36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始终如一的恒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向榜样学习,甘于奉献,无悔青春。支月英扎根深山36年,为了山村教育无私奉献艰辛付出,这样的奉献精神同我们测绘行业薪火相传的测绘精神是一致的。“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独有的文化内涵,是测绘人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践行的行为准则,提炼的精神成果。作为经常出野外工作的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那一份远离家乡、远离尘世的孤寂。当面对繁华的诱惑,面对亲情的炙烤时,我们要向榜样学习,牢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换来单位的进步,换来大众的便利,换来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个人价值也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学榜样、赶榜样、当榜样,要反思不足,改正不足,把自己的思想当成一把生锈的刀,把支月英的精神当成磨刀石,反复砥砺,让我们的思想更纯洁,更坚定。同时,坚守平凡的方位,努力学习、加强创新,以服务群众和担当作为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篇二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 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父母为6名孤儿去卖唱
73岁的王宽曾是豫剧名角,在河南乃至全国,对于豫剧粉丝而言,早已经家喻户晓。
在他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王宽和老伴的身边聚着他们的孩子。那是他们收养的6名孤儿。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并反哺这个大家庭。
说起参加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王宽告诉记者,很激动,我先上台然后我老伴上台,接着孩子们都上台了!白岩松还邀请他现场唱了一段豫剧。
1991年,王宽和老伴遇到了名叫袁前良的孤儿,从那时起,王宽家的成员开始不断壮大了。丧父的汪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等6个孩子,先后被王宽收养。加上王宽患有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王家的常住人口达9人之多。
王宽担任过河南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而这个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国家一级演员,却曾为养活自己收养的孤儿,和老伴走进茶楼,开始卖唱生涯。王宽的老伴王淑荣说,有时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王宽这个国家一级演员也被剃光头,而他放弃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只是为了他和他收养的6个孩子的生活。
我负责挣钱,老伴负责照顾家。王宽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演出,他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
儿女们反哺报恩的最美家庭
凡事就怕认真和坚持。曾经有人不止一次地劝我放弃,但我从没有放弃的念头。王宽说。
在王宽家里,如今摆放着中华慈善奖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榜等很多奖杯与奖状。感动中国这项国内最高级别的大爱荣誉,被他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王宽从未想过自己会获得什么荣誉,就像多年前,他收养这些孤儿时,从没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说,从收养第一个孩子起,自己就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这种爱心,不是一天两天积成的,也不是一件事两件事积成的。王宽的父母都已经去世,我家里也没什么人了。但我们家乡观念特别强,还是想着要经常回去看看乡里乡亲、亲戚邻居。王淑荣说。
他们收养的孤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但每逢周末、假日都会回来。2017年6月,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和5名孤儿一起登上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们的梦想是为王宽二老办一场金婚典礼。最终,梦想助理团全票通过,朱时茂更是当场落泪,而王宽夫妇也第一次穿上婚纱礼服。
曾经的孤儿们,也从小得到了王宽的真传,每人都会一种乐器。王宽说,团聚之时,他们围在一起唱上一曲,成了自己和老伴最幸福的事。
王宽家成了传递温暖的火种
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仅是因为王宽将6名孤儿养大,更重要的是,一份坚持的爱如今已经在孩子们的身上延续了下来。
在此次感动中国颁奖过程中,王宽还遇到了同样获奖的郎平等人。他们身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像郎平、阎肃,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那种大爱奉献值得我们一家学习。王宽说,现在自己年龄大了,如何让这个小家的温暖传递下去,是他接下来要做的。
谁都要挣钱,而挣钱看你怎么花。王淑荣告诉记者,2017年王海龙从《中国梦想秀》得到了25万元捐助,在第三天他就捐给了西安的一位病人。 2013年年底,得知河南好人刘东兴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王宽带着孤儿们在紫荆山公园义演,将得到的16000多元全部捐了出去。
相比被邀请演出,更多的人是去求助王宽演出。有人因患病没钱治疗,来请我去义演帮他们筹款。王宽说,面对这种请求,他从不会拒绝,而这种帮助正是这个家的延续。